一、「氣粗」是講運用氣息缺乏控制技巧,把吸入的氣息合筒呼出,由此造成了聲音的浮淺不實。「氣弱」即氣息不足,發出的聲音則單薄無力。「氣濁」即氣息渾濁不勻,發出的聲音則滯澀漫濁。「氣散」即氣息全盤用盡,由此發出的聲音自然也就乾枯竭盡了。
慢板難於緊 快板難於穩 散板難於準
註:講唱好慢板、快板、散板的要領。慢板易犯拖延的毛病,因此要注意唱得緊湊些;快板易犯搶板的毛病,因此要注意唱得穩重些;散板易犯鬆懈的毛病,因此要注意唱得圓準些。
二、 念要像唱 唱要像念
此系高盛麟先生所言。京劇念白不像演唱有著豐富的旋律,但京劇舞臺上的念白又不同於日常的講話,它具有特殊的聲調,演員在舞臺上的話白要念出它的音樂旋律,即所謂「念要像唱」。語言是演唱的基礎,演員在舞臺上演唱,在注意演唱旋律之美的同時要注意語言的連貫性和語氣的表達,即所謂「唱要像念」。
這兩句話實際上是強調京劇念白的音樂性和京劇演唱的語言性。
三、清晰的口齒 沉重的字 動人的聲韻 醉人的音
中國戲曲的演唱,講究「字清、情真」。所謂「情真」包括四方面的內容:
1、即指歌唱藝術不是為聲韻而聲韻,而是通過聲音表達感情。
2、演員在行腔之前,形(動作)、容(表情)應先起烘託作用。
3、行腔之後,「形」、「容」後收,在表情的微瀾中,好像還帶著腔調的聲波痕跡。
4、演唱遇有較長過門時,要以情感填補過門兒的空白。
為了達到「情真」,在演唱技術上還有許多具體的要求:研究唱腔要從劇情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出發,對每段戲和句、詞等,作一番仔細的審察。然後分清賓主,找出梁柱,突出重點,這樣唱來才有情有韻。行腔中要「準」中見「穩」。因為「調準便不黃,板準便不頂,字準無訛音,腔準便不涼。」總之,就是藝人所指出的「開腔要審,行腔要領。板調要準,不漂不浮,準中見穩」的演唱技術要求。能做到「審」、「領」、「準」、「穩」,唱腔才動聽感人。
綜上所述,說明了人物情感是創腔的基礎,這就是「腔準於情」的道理。
四、所謂「字清」,即在演唱時,演員要從技巧上明確字在口中的部位和著力點,以及正確的掌握不同的口形和發音部位的變化,然後把字清晰地送到觀眾的耳中。為了達到「字清」的目的,在技巧運用上,尚有不同的要求。如「腔隨字走,字領腔行,字帶腔,腔託字,字正腔圓」的藝訣,就著重講出了在行腔過程中,腔與字的主從、依附關係。原則是以字行腔,字重腔輕,唱字不唱腔。
曲藝界著名藝人白鳳鳴曾說:「清晰的口齒,沉重的字,動人的聲韻,醉人的音。」皆是說的腔生於字,因字就腔的原則要求。如果字輕腔重,字為音所包,聽來便有聲無字,腔不達意;字柔腔剛,則不能控制抑揚頓挫,聽來近乎吼喊,腔直無情。因而字宜重,腔宜輕,字宜剛,腔宜柔,這樣輕重相間,剛柔相濟,才合行腔規律。如同梅花體格,老嫩剛柔,錯縱有致,方能曲盡其妙。
綜上述,強調指出了腔隨字走的演唱原則。演唱中應把字唱真、唱正、唱準。這就是「腔生於字」的道理。
五、戲曲演唱要遵守「情」、「字」、「聲」三者結合的原則。唱腔不能給字音捆死;字音也不能為唱腔所破壞。字是根本,腔是表現形式,腔圓為情準。唱腔旋律與字音的操縱,兩者要融洽相輔,才能收到字正腔圓的效果。
在藝術實踐中,由於多種原因或音韻、或因抒發感情、或因突出重點,或者是除了京音京韻之外,也以湖廣韻為基礎等原因。字與腔有時是有矛盾的,有時字唱正了,腔不一定圓,有時腔圓了,可又不一定音正。它只能是一個標準,一種要求。
六、說開口必開 齒叩齊必來 撮字音在顎 唇啊合必諧
「開」、「齊」、「撮」、「合」謂之四呼,是說讀字口法的藝訣,稱四呼訣。
「開口呼」:出音用力處在於喉,經上顎而出,口開而聲宏。如:丹、板、常、毛、破、罵……。「齊齒呼:口角向兩旁咧,微露齒,其音輕銳。如:煙、天、象、謝、家。「合口呼:兩唇微閉,其音圓渾。如:灣、向、黃、果、瓜、怪、為。「撮口呼「:口部收束,外唇縮小微向前。如:淵、泉、遠、雲、勇、魚、靴。
「四呼「是我國音韻學所用的名詞。用這四個名詞來表示讀字發音時.只有懂了「四呼」,把握口腔形態,字音才準正。「四呼」與「轍口」(「十三轍」歸韻),在戲曲唱、念中是相互為用的。掌握了這兩種工具之後,在唱時不管腔調怎麼轉折,時間如何延長,都不會發生「字韻不正」的毛病。
過去藝人大多不懂「四呼」,故吐字發音往往「開合不平」,「齊撮無定」。如京劇「坐宮」的楊延輝唱:「想當年沙灘會一場血戰」句中的「血」字本為齊齒呼,有人誤念為撮呼的「靴」(上聲)字音(xue)。又如「狀元譜」的陳伯愚唱:「可嘆我年半百無有後苗!」句中的「半」字本為「buan」合口呼,有人誤念如開口呼的「扮」 (ban)字音。因此,無論讀書、識字、說話、歌唱非懂得「四呼」不可 ,尤其於戲曲的唱、念咬字的作用更大。
七、演唱忌土 須分陰陽 有冷有熱 能放能收
「土」即方言土語。中國地域廣闊,劇種繁多,一般地方戲,都系以它各自的方言為其語音的主體。每個劇種的語音又都以該區域中語言最標準、最普及的某一地區為其基礎。如京劇起初是以「湖廣音」為主。(「湖廣」乃明、清所置的「湖廣省」,即指湖南、湖北。(見「辭源」已集「湖廣」條>)其實就只是武漢口音;秦腔以西安語音為主;川劇以成都語音為主……等。忌方言土語,並非要求地方劇種的語言,都統一為標準語音,那樣就丟掉了地方特色,在藝術表現形式上也是極難做到的。
而所忌的是,不能以該劇種所在區域內那些不標準的土語為其語音基礎。就如同標準話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並非以北京土語為基礎一樣。故《顧誤錄》中云:「入門須先正其所犯之土音,然後可以言曲。」廣告:字分陰陽,腔也要分陰陽。「腔無陰陽便無起伏,無層次,無變化,便成呆腔、死腔。」分出陰陽,即可避免平直,唱腔能抑陽有致,徐疾有節,不火不瘟,方顯功力。
八、所謂冷熱是指腔傳曲情而言。中國戲曲中的唱,一般都安置在劇中人物思想感情集中流露的地方。能否通過歌唱的手段,盡情舒發人物的思想感情,直接關係著藝術形象的塑造。有時一樣的唱詞,分誰來唱,有功夫、有研究的人,就能唱得既動聽又感人。雖然同一工譜,有修養的演員唱來,能把人物當時喜、怒、哀、樂的情感,參蘊在唱腔旋律之中,做到悠揚婉轉,冷熱鮮明。「冷」時(低回哀怨),唱的悲涼悽楚,冷中寓熱。產生出「一聲唱到融神處,毛骨蕭然六月寒」的藝術感染力。
九、「熱」時(慷慨激昂),能造成「一聲直入青雲去,多少悲歡起此時」的藝術魅力。
所謂「收」、「放」,是指演唱中氣的使用、控制。放腔時,把氣運足,用力把腔放的寬、放的遠;收腔時,要提腔運氣,斷腔不斷氣。收腔必須求圓,曲終時仍還本調。
十、高音氣要足 低音氣收斂 高放低收 尖濁不顯
這說的是演員演唱中對氣息的控制。所謂「高腔輕過」即指凡唱高腔,應由丹田提氣,將字音由低帶高,以調管字,依腔貼調,則可清晰明亮。切忌有聲無音,近乎吼喊。要使人聽來輕鬆順暢,勿使有吃力之感,故要求「輕過」。《樂府傳聲》云:「……如此字要高唱,不必用力盡呼,惟將此字做狹,做細,做銳,做深則音自高矣!」除狹、細、銳、深之外,還應掌握一個「奮」字(扶搖直上之意),藝人說:「腔高要見奮,無奮不謂高。」
十一、所謂「低腔重煞」即說唱低腔要「宜重、宜緩、宜沉、宜頓」。聲音的自然規律是音高則尖細,音低則沉濁,任何物體發出的聲音皆如是。要改變此規律是不可能的。但是,通過對氣息的適當控制與科學運用,來操縱聲音的薄弱強高,使之高低銜接自然、協調,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十二、要想達到「腔高不薄,腔低不弱」的目的,就須按藝人說的,唱高音氣要放足,唱低音氣須收斂。越是高音,越要將氣放足,這樣音雖高而不顯尖窄;音越低,越要盡力將氣收斂,加以控制,使腔不致低弱無聲,這樣音雖低而不生濁。高放低收兩下一湊合,高尖低濁的弊病就不顯了。
【一貼拯救低頭族!】泰國原裝素萊sulai頸椎貼發熱貼,肩頸關節舒緩貼 兩包裝 熱賣¥49.00--98.00
長按二維碼購買
▼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