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哨鹿》《我的喬治亞》:想像十八世紀的「一中一西」

2020-12-22 澎湃新聞

香港小說家西西出生於上海,於1950年隨父母移居香港。直至今日,年逾八十的西西仍舊筆耕不輟。她總以一種積極的遊戲的目光,去認識我們的家園。

西西喜歡看畫、看房子、旅行、築娃娃屋、縫毛熊,被稱為「華文世界最有童心的作家」。她到歐亞各地旅行,專注於「看房子」,為那些房子及房子裡的人寫下旅行筆記;她訪遍亞洲各動物園、保育中心、熱帶雨林,探察猿猴原貌,寫下《猿猴志》;她認為縫製玩偶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寫作,寫下了《縫熊志》。有人說,她其實是一個專心於「遊戲」的說夢人。

香港小說家西西是繼王安憶、陳映真之後的「世界華文文學獎」得主,曾斬獲美國「紐曼文學獎」、瑞典「蟬文學獎」、香港書展年度作家等多項文學大獎。 本文由出版方供圖長篇小說《哨鹿》和《我的喬治亞》也是這般「遊戲之作」。呦呦鹿鳴,哨以仿之。「木蘭」是滿語,意為哨鹿,即獵人以木製的長哨仿效雄鹿求偶的聲音,引誘雌鹿出現,然後獵殺之。《哨鹿》以此為名,敷衍了一場清朝乾隆時期皇家獵苑中暗伏的刺殺案件;而《我的喬治亞》以西西親手搭建的一座英國喬治亞時期的「娃娃屋」為線索,探索彼時英國的建築、家具、擺設,展現那時的人物會話、家居日常,並擴及當年的風土人情、歷史故事,同時將自己的日常生活交織其間。兩部小說其實都是看「圖」說故事,只是《哨鹿》看的是郎世寧的《木蘭圖》,《我的喬治亞》看的是西西自己搭建的娃娃屋。它們都是西西關於十八世紀歷史的重新想像,如同西西攥在手上的兩隻風箏,一隻《哨鹿》飛向十八世紀的康乾盛世,一隻《我的喬治亞》優雅地飄在十八世紀英國喬治亞時期的天空。而線頭呢,交匯在香港。

不久前,《哨鹿》和《我的喬治亞》由譯林出版社與活字文化聯合出版,這也是兩本書首次在中國內地推出簡體中文版。

《哨鹿》和《我的喬治亞》由譯林出版社與活字文化聯合出版「這兩本書寫法不同,是我不同時期的思考。」西西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哨鹿》的背景是乾隆時期,比較寫實,是平行兩套語言,庶民與帝皇,各自敘述,然後會合,「這不是二元對立,而是並置,要互補、合作才好,怎麼說呢,兩者是辯證的,在那個時代,是互相依存的。」文藝評論家、翻譯家宋淇曾評價《哨鹿》的結構猶如一首交響曲:整首樂曲有兩個主要旋律,一是乾隆的,明朗而響亮,所有樂器齊聲奏出,聽起來莊嚴華麗、氣象萬千,雖然偶有變調,其發展程序頗合正統古典音樂;另一是阿木泰的,柔和而單純,由音質較輕的樂器奏出,可是變調太多,不協和音屢次出現,兼且次序顛倒,聽上去較像現代音樂。聽眾耐心細聽,會發現兩個旋律此起彼落,此應彼和,隱約中相反相成,到了最後互相交纏,融為一體。

乾隆皇帝射獵圖至於《我的喬治亞》,則要從西西自己經營一座仿英國喬治亞時期的微型屋說起,她由此想到了英國喬治亞時期產生的種種。「這其實牽涉中國,牽涉我的生活,我由此想到建造一個理想的家園的問題,這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我到過歐洲各地看博物館收藏的微型屋。從實際情況出發,再加以想像。」

《我的喬治亞》書中插圖出版方特意為內地版《我的喬治亞》設計了「西西的小屋」手工微型書,西西直言她非常喜歡。「我買了這麼一個屋子的框架。這屋子,有點像我幼年時在上海的屋子,那原本是養馬的地方。但屋內的物品要自己努力經營,我想到我目前生活的地方,香港。」她說,屋裡的家具、物品,是她從各處搜集回來,有的從英國訂購,也到過英國去購買,參觀微型屋的展銷會。「因為搜集喬治亞時期的物品,我重新認識英國的歷史,這一段歷史和我們密切相關。這是英國工業革命的時期,科技突飛猛進,物質豐盛多了,可是也因此驕傲起來,要天合於人,結果製造了許多的後遺症,其中之一是『鴉片戰爭』,香港由此而來。當年,英國奉行保護主義,清朝則開始海禁,實行鎖國。」

西西親手搭建的娃娃屋作家、詩人何福仁說:「人總是努力營建自己牢靠的家,理想不盡同,且受歷史地理各種各樣條件的制約,但不是說無需努力,也無能為力。制約可以轉化成優勢、力量。在眾聲復調裡,一家人那樣,彼此尊重,然後互相競秀。書名《我的喬治亞》,一如《我城》,『我』固然涵括『我們』,無需廢詞,更重要的,其實是對每個個體的肯定、對獨立人格的尊重,這是互為主體,並且是在『我們』之前的謙遜。」而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餘斌認為,與《我城》《飛氈》等作品相比,《我的喬治亞》更具私人化的意味,注重的是個人私密內心世界的對象化——對「喬治亞房子」的不厭其詳的描述實為對一種安穩生活的嚮往。這部小說因此具有了更多的療愈色彩。

有心的讀者會說,《哨鹿》和《我的喬治亞》寫的都是十八世紀,剛好一中一西。對於十八世紀,西西曾借用狄更斯的「這是一個最好,同時是最壞的時代。」

「乾隆時代是清朝最興盛的時期,但也種下許多問題,盛極轉衰。英國的喬治亞也是這樣。」西西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至於當下這個時代,屬於年輕人的,讓他們去比,去思考,去尋找,去創造吧。」

年輕時的西西(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西西小說《哨鹿》《我的喬治亞》簡體中文版首次問世
    近日,譯林出版社聯合活字文化推出了《哨鹿》與《我的喬治亞》,這是西西兩部小說代表作簡體中文版首次問世。 《哨鹿》與《我的喬治亞》是西西關於歷史的重新想像,如同西西攥在手上同時高高放飛的兩隻風箏,一隻《哨鹿》飛向十八世紀的康乾盛世;一隻《我的喬治亞》優雅地飄在十八世紀英國喬治亞時代的天空。二者異曲同工,以輕盈之筆,撬動了十八世紀歷史的天空。 西西原名張彥,廣東中山人,出生於上海,後隨父母移居香港。
  • 世界華文文學獎得主西西:專心於「遊戲」的說夢人
    正如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鄭樹森所評價的那樣,「西西始終堅守前衛第一線,從傳統現實主義的臨摹寫真,到後設小說的戳破幻象;自魔幻現實主義的虛實雜陳,至歷史神話的重新詮釋,創作實驗性強、變化瑰奇。」《哨鹿》與《我的喬治亞》正是西西關於歷史的重新想像,如同西西攥在手上同時高高放飛的兩隻風箏,一隻《哨鹿》飛向十八世紀的康乾盛世;一隻《我的喬治亞》優雅地飄在十八世紀英國喬治亞時代的天空。
  • 梁文道:有,西西
    她的作品,如《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我城》《哨鹿》《我的喬治亞》,幾乎代表了一代香港文學的最高水準,被收入各大教材,成為民眾的「文學通識課」。早在2006年,豆瓣便建立了關於她的小組,在她的作品還未被大規模引進時,很多人已經成她的死忠讀者。他們花高價,一本一本買來西西港版、臺版的小說,如饑似渴,只為了第一時間看到她的新作。那段「收書」經歷,成為西西讀者的很多共同記憶。
  • 【舊天堂書店】9月17日,《我們總是讀西西》電影放映會
    1992年,她的長篇小說《哀悼乳房》名列臺灣《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1993年《西西卷》獲香港市政局主辦第二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獎。1999年,長篇小說《我城》被《亞洲周刊》評入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2005年,繼王安憶、陳映真之後獲世界華文文學獎,獲獎作品是長篇小說《飛氈》。
  • 西西:我去做我高興做的事
    撰文  |  一把青 上周去清邁,在周六市集的攤位上買到幾本《南國電影》,半世紀前香港邵氏電影旗下的宣傳雜誌,故紙堆中的舊星光,當地人與旅遊者多不識,相遇於異鄉的夜色中,老靈魂如我者卻狂喜,速速攬下,隨手翻開,一篇《重訪凌波》,誰寫的?西西。 「那天,我跑進影城去玩。
  • 爸爸給女兒的信系列之一: 西爸給西西的信
    可是,為什麼要定在這麼一天呢? 原來,一則是因為兩個「八」字連綴起來很像一個「父」字;二則這一天可以叫作「八八節」,讀起來很像「爸爸」象聲詞引發的日期,讓這個節日充滿了一股幽默感。 這股幽默感與我們條件反射的「父親「形象有些相去甚遠。
  • 喬治亞理工大學,沉穩的老大哥
    這是喬治亞理工大學最初的地圖,看得出來時間應該是在一百年以前。近水樓臺先得月,喬治亞理工大學周邊的公司眾多,從可口可樂當美帝的NASA都在喬治亞理工大學畢業生的觸及範圍之內。在1885年美國政府當初決定建立喬治亞理工大學這所公立大學的初衷是為了通過學校的研究成果和培養的人才修復在美國南北戰爭中被摧毀的工業並且振興經濟。這也決定了喬治亞理工大學的工科的特點,重在實踐,不同於投身於基礎科技的研究一線的MIT和 CalTech。而位於喬治亞理工附近的NASA還有公司都從喬治亞的研究成果中找到了實踐投入的產品,這也是畢業於喬治亞理工大學的優勢。
  • 皇家新月樓,代表喬治亞時代至高榮耀,是人類建築史上的一個傑作
    走在巨大的古浴池遺址裡,我可以欣賞到維多利亞時代的大浴室,和浴室迴廊上面那些表情嚴肅的古羅馬皇帝的塑像,仿佛依然在眷護著昔日的浴池,只可惜帝國榮耀已經遠去,但泉水卻依舊汩汩流淌。浴池中的水經過久遠的時間變成漂亮的翡翠綠顏色,已經不再適合洗浴,只供人們觀賞。
  • 十八世紀的演奏
    而且當時的樂手們大都是多面手,一般都會掌握三四種樂器的演奏技法,不像今天你可以「一招鮮吃遍天」。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多面手,即便薩爾斯堡的「法國號手」只有兩名定員;莫扎特也敢放心地為自己的交響曲配上四把圓號,因為一定會有能「臨時轉行」的其他樂手來擔任那其餘兩把法國號的演奏工作,比如《F大調第十八號交響曲》K130.和《降E大調第十九號交響曲》K132。
  • 牛貫傑 | 清末媒體對「十八世紀」的塑造
    2就目前發掘的資料來看,漢語第一次使用「世紀」一詞指稱百年是1889年5月31日出版的《申報》,而且還是「十八世紀」3。1900年以後,「世紀」一詞逐漸成為指稱百年的標準詞彙。1908年出版的《英華大辭典》中首次將「century」對譯為「一百年,世紀,周(泰西以一百年為一周)」4。1913年,魏易等翻譯的《元代客卿馬哥博羅遊記》一書中,「世紀」一詞頻繁出現,明確指稱一百年的時間坐標。
  • 她一邊寫「嚇人一跳」的文學,一邊創造愉快的生活
    古典小說和古代人物可謂豐富的題材庫,曹雪芹、浪子燕青、卓文君和司馬相如、荊軻和高漸離……她在莊子的左耳縫上兩隻蝴蝶,頭墊娃娃枕,一襲純白麻衣,細看之下疏密、長短不完全一致的黑線表示鬍鬚,託好友拍攝作品時將之放在樹籬的頂端,想像他正做著人類最柔軟甜美的夢。
  • 譚天麗|西西筆下的剩女
    鄧小樺在〈像我這樣的一個剩女〉一文中,提到從西西的小說《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中的主角中找到剩女的形象。[1]文中女主角的形象是孤獨(她沒有朋友)、剛強(她不接受自殺這種軟弱的行為)、相信宿命、自怨自艾。《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是西西在一九八二年所發表的作品,可見在三十年前的香港已有剩女出現。到底西西是有先見之明,還是剩女其實一直在這個城市裡存在?
  • 非處方青春伍玥為何幫助女童西西
    因為伍玥非常同情西西。雖然伍玥是看起來一個大大咧咧啥也不在乎的人,但她的內心其實非常柔軟,而且她也非常富有同情心,得知了女童西西的遭遇,她非常熱心的向西西伸出了援助之手,盡她所能的去幫助這個可憐的孩子。這部劇想通過伍玥的表演讓人明白一個好的醫學生應該擁有悲天憫人之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時候可以選擇救助他人。
  • 十八而志在四方 擔責以行達天下——嘉興一中實驗學校2021屆成人儀式
    十八而志在四方 擔責以行達天下——嘉興一中實驗學校2021屆成人儀式 發布日期:2020-12-01 13:51 信息來源:市教育局瀏覽次數: 11月28日下午,嘉興一中實驗學校圓滿舉行了「十八而志  擔責以行」為主題的高三年級十八歲成人儀式。校領導邵毓君、何國良、孫茜、程龍及全體高三師生、家長共同出席並見證了高三學子迎接人生新起點的重要時刻。
  • 西西,臨流招魂的候鳥|書評
    法國梧桐我想問問你為什麼法國的梧桐長滿在中國的土地?《候鳥》一開篇就借孩子氣的提問,帶出了一個別有深意的問題。創作有《我城》《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哀悼乳房》《候鳥》《織巢》等文學作品。作品多次獲選開卷十大好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等。2011年獲選香港書展年度文學作家。2018年獲美國第六屆紐曼華語文學獎。2019年獲瑞典蟬文學獎。
  • 【頭條】翰墨飄香•藝滿張揚—濟陽一中第十八屆「世紀風」文化藝術節書法大賽名家匯集
    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12月8日,按照第18屆「世紀風」文化藝術節活動方案的安排,濟陽一中「翰墨飄香 藝滿張揚」為主題的書法大賽在學校二樓閱覽室舉行。此次活動的宗旨在於展示學生書法風採,增強學生寫規範字、用規範字的意識,促進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養成和校園文化建設氛圍的形成。本次活動可謂名家匯集、異彩紛呈,規格較高,實屬師生同臺獻藝!
  • 「十八而志,青春無悔」四川仁壽一中南校區開展成人禮儀式
    儀式通過《十八而志,逐夢一中》的暖場視頻拉開序幕;仁壽一中南校區黨總支部書記、校長呂仲輝宣布儀式開始。儀式上,學校相關負責人發表致辭,讓同學們倍覺親切,又深感振奮。 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此次成人禮儀式,相信同學們將用十八歲的青春,以壯志的激情,創造嶄新未來,以火紅的青春建設錦繡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