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座危樓,誰是主人誰是客?只三間老屋,時宜明月時宜風。」昨晚,北京人藝的經典大戲《天下第一樓》迎來了它的第五百場演出,讓這座「高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部作品從1988年搬上舞臺以來,26年間已經更替了好幾代演員,但其臺詞沒有改過一個字,服裝、舞美、燈光也都沒有改過,戲裡流淌的人生況味更是始終如一。
《天下第一樓》由何冀平編劇,導演夏淳和顧威聯合執導。說到這座「高樓」屹立26年長演不衰的原因,大家都互相「推諉」。導演顧威感慨地說:「《天下第一樓》的成功是因為有一個好劇本;能夠保持五百場不變味兒,則是因為當年夏淳導演為它打下堅實的基礎。」
編劇何冀平則表示,一部戲的成功,文本固然重要,但二度創作更為重要。她提到一組有趣的數字:在劇中飾演小夥計的演員,每場演出要上下場170多次;老演員林連昆曾給當年飾演小夥計的蘭法慶戴上計步器,測出他整場演出要走2900多步;換算下來,這五百場演出中,僅這個角色就在舞臺上走了千裡之遠。
26年來,一批知名演員在《天下第一樓》中成長起來。當年,楊立新飾演的大少爺只是劇中一個小角色,梁冠華曾是劇中的羅大頭、二掌柜,馮遠徵曾飾演一個小夥計,吳剛也曾出演過一個只有幾句臺詞的角色。而今,他們都已成為北京人藝的臺柱子。
五百場演出結束後,《天下第一樓》也將迎來新的開始。楊立新說:「隨著時間推移,我們距離劇中『福聚德』的那個年代越來越遠,但我們希望能永遠留住這種北京味道,也留住北京人藝的味道,留住觀眾懷念的味道。」
人物 編劇
何冀平:天知道怎麼寫出這樣一座樓
63歲的著名編劇何冀平,如今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香港。但為了等待這場特殊的演出,這一次回京,她難得地一待就是近20天。「它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何冀平說。
《天下第一樓》是改革開放後人藝演出場次最多的一部作品,可何冀平當初決定動手寫這齣戲,卻只為了一個簡單的原因。那時候,她常常陪一些來自港澳臺和國外的朋友逛北京,去全聚德吃烤鴨是保留項目。但當她的朋友們問起關於烤鴨的問題時,全聚德的服務員卻一句也答不上來。那時何冀平就意識到,這家老店背後一定有故事。
那一年何冀平才35歲,當她申報題材說自己要寫關於烤鴨子的故事時,院長于是之感到有些意外,甚至躊躇不安。當時,他嘴上同意了,還對何冀平說了幾句鼓勵的話,可事後寫文章,這位老藝術家才吐露了心裡話:「這麼年輕的女孩兒家,這個題材拿得下來嗎?又能寫出些什麼新鮮的意思來呢?天曉得,她能寫出什麼來呢!」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戲劇圈流行搞實驗戲劇,像《天下第一樓》這種傳統題材作品,反而顯得有些另類。「為了讓我的作品也能有些實驗色彩,當時第一版是用倒轉時空的方式來寫的,不過寫完第一幕就覺得這種方式和我的題材以及要表達的主題不對,只好拋棄。」何冀平笑著說,自己當時一度彷徨。
劇本完成後,劇院裡的很多人都非常喜歡這個戲,不少演員主動申請出演劇中角色。但質疑聲仍然沒有停息,劇院為此專門舉行了一次答辯會,演員、導演、舞美工作人員等七八十個人向她提各種零七八碎的問題。
「沒有一個問題能夠難倒我,因為我確實下了非常紮實的功夫。」何冀平說,為了這個戲,她不僅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在全聚德體驗生活,還前往鴻賓樓、又一順等老字號飯莊做調查,關於老字號的資料也看了上百本,所有細節,甚至每個字都是有根據的。為此,排練這個戲時,導演顧威不許演員改劇本一個字。
即便如此,仍然有人對何冀平說,「你這個戲也就演四十多場就到頭了。」聽到這樣的質疑,她緊張得半夜給顧威打電話。「我保你演四百場!」顧威這句話讓何冀平吃了「定心丸」。
雖然迄今已演出了五百場,但《天下第一樓》的劇本至今仍是一字未改。何冀平坦言,不是自己不願改,而是不知道還能改什麼。「其實我對自己很苛求,有時候別人都說挺好的了,我還會改。但這個戲確實有點奇怪,現在也還是覺得已經夠了,改不了什麼了。」她說。
當年曹禺看過《天下第一樓》的劇本,曾問何冀平,「小小年紀,哪裡來的這麼多滄桑?」這麼多年過去了,想起這件事,何冀平自己也覺得納悶,因為那份滄桑正是她一直追求的戲味。她說,從《天下第一樓》開始,她一直試圖在作品中找到一點人生況味和世間真理,「可能正是因為這樣,不管什麼人都能從戲裡找到共鳴和自己的影子,都會被這部戲打動。」
人物 主演
楊立新:按父親的樣子演盧孟實
離演出開幕還有二十分鐘,楊立新才不急不忙地走進化妝間。這一刻他並不陌生,要知道,《天下第一樓》演了五百場,他一場都沒落。
《天下第一樓》1988年首演,那時楊立新才31歲,演過的重要角色並不多,「《茶館》第一幕裡我演一個賣耳挖勺的老頭,二幕演逃難群眾,三幕演一個唱京劇的……」當他看到《天下第一樓》的劇本時,一下就喜歡上了大少爺這個角色,「我一瞧,這個角色簡直就是給我寫的,趕緊就寫申請。」不過,因為劇院已經安排別的演員演大少爺,他被安排為B角。
大少爺在劇中算是個反面人物,但楊立新卻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把反面角色正著演。他從生活邏輯推理,「大少爺之所以在京劇上投入那麼多的時間和錢,一定是因為水平不錯。演這個人物,京劇是基礎,他痴迷於戲才會覺得飯館是負擔,這樣戲出來才會好看。」原本對京劇傳統戲並不熟悉的他,從接到這個角色之後,就成天捧著錄音機聽老戲,有空就去劇場看戲,還得找京劇界的朋友聊天。
有一場戲,大少爺要唱《坐宮》。劇本裡原本只有兩句詞:「楊延輝坐宮院自思自嘆,想起了當年事好不慘然。」可楊立新卻偏偏要多唱一句「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這一句,就把大少爺的心裡話全給唱出來了。」
每次演到這兒,觀眾席裡就會一下子變得異常安靜。楊立新發現,大伙兒似乎是在辨別,那段戲詞是不是錄音,「發現是我唱的時候,一下子掌聲就起來了。」
如今,楊立新已經成了人藝的臺柱子,打從2000年起,他在《天下第一樓》中的角色就換成了主角盧孟實。與大少爺相比,這顯然是個更有分量的角色,可談起這一段,楊立新反倒沒那麼興奮了。他說,盧孟實是劇院安排他演的角色,「我這個人從來不挑角色,給我什麼演什麼,但這個角色別到我手裡,到我手裡我就得給你演出個樣來。」
其實,盧孟實這個角色離楊立新更近。小時候,他家住在煤市街附近,離豐澤園、全聚德這些大飯館都不遠。他父親從小就跟著舅舅開飯館,後來又在多家飯館當過經理。一說起盧孟實,他腦子裡就是父親在飯館裡忙活的樣子,演起戲來,也是照著記憶中父親的樣子來演,自然別有一番味道。
耳濡目染,楊立新懂得了不少飯館裡上上下下的規矩。勤行(舊指飯店、餐館跑堂的職業)的行話,劇組裡很多人都不知道,還得靠他普及知識。「比如大家都知道抹布,卻不知道抹布在飯館叫『帶手』。」
讓楊立新遺憾的是,父親在1975年就已經去世了,沒有機會看到兒子在舞臺上的精彩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