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你人生高度的,並不是你制定的「將來式」有多完美,而是在真正強大的行動力面前,你「過去式」的積累。
來源:逆習(ID:nixi173)
生活中,發現許多人都喜歡用
「將來式」說話:
等我有時間,一定要把駕照考了;等孩子長大,我一定要在郊區買個帶院子的房子;在我的有生之年,一定要去西藏旅次遊。這樣的話聽得太多,難免耳朵起繭,忍不住想反問一句,有些事情明明現在就可以做,為什麼要等到以後呢?正如《我的世界很小,但剛剛好》裡說過的一句話:
「一切沒有行動力的計劃都是耍流氓。」有句俗語叫「出名要趁早」,可是越到後面,越發覺得,其實除了出名,什麼事都要趁早。因為大多數「需要再等等」的事情,等著等著就基本做不成了。
所以,比起「將來式」,我更喜歡用「過去式」說話,和「過去式」說話方式的人待在一起,因為這些能隨時隨地激發我的行動力。我身邊的朋友艾力,便是一個擅用「過去式」說話的人。她從不會和你說,自己想去哪個地方旅行,只會和你「報告」:
她剛去完一趟日本,往返機票只花了 2000 多元,非常便宜。告訴你大阪哪一家的章魚燒特別好吃,哪一家的免稅店商品最豐富齊全。和她討論最新的韓劇,感嘆韓語的發音好好聽,她便和我提起她過去曾用 2 個月的時間拿下韓語口語的初級證書。自己這麼「笨」的人都能搞定韓語初級,你要是去考一定也可以拿下更高級別的......每每和她對話,從她眼裡看到的都是生機勃勃和充滿希望的神情,她從來不會說「等我有空了要怎麼辦」之類的話,而是總用強大的行動力給予我正能量。
這樣的人不管是在職場還是家庭,都很受周圍人的歡迎,他們就像一團光芒,叫人忍不住想要去靠近,跟他們待久了之後,很難再允許自己做事拖延懶散。| 02 擅用「過去式」說話的人都有著「易成功」體質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話深以為然:
「 idea 是世界上最不值錢的東西。」我想,它否定的並不是 idea 本身,而是光有想法,但從來沒有執行的決心與實際的行動,時間久了,再完美的 idea 也是空談。在電影《社交網絡》中,有這樣一個橋段讓我印象深刻:扎克伯格心血來潮,想做一款對女生相貌評分的程序,面對腦海中突然冒出的想法,他沒有絲毫猶豫:
當晚 20:13 狂奔回宿舍; 22:17 開始動手做 FaceMash ;凌晨 4 點,產品上線,網站流量一度弄垮了哈佛的校園網。面對腦海中的想法,他沒有第一時間和朋友高談論闊自己的計劃是多麼富有創意,也沒有等什麼時機成熟再去完成,
而是執行在當下。用短短 6 個小時,完成了一款產品的設計、開發、上線,將他腦海中的idea最後以成品的形式宣布出來,這樣的人很難不成功。許多時候,我們總是覺得那些成功的人是「天賦異稟」,但其實他們未必比我們聰明很多,真正拉開差距的是行動力。
當大多數人選擇了「以後再說」的時候,你們的「行動起來」已經搶佔先機,幹掉了 50 % 以上的競爭者。當我們擁有更加強大的執行力,和更加嚴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往往也讓我們更接近成功。馬雲有一句非常經典的名言:「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
說的正是那些不去執行,只談空想的人,最終再深的執念也變成了黃粱一夢。所以,想要變得更好,首先要讓自己成為一個習慣用
「過去式」說話的人。三毛曾說:「等待和猶豫是這個世界上最無情的殺手。」
一件事,不要去想「做」還是「不做」,而是只想著「做」。一旦我們把思維聚焦在「做」上,大腦便開始切換路徑,轉向「怎麼做」的流程化思考。例如寫出一篇文章最好的辦法,不是去研究完一本著作,而是馬上在鍵盤上敲下第一個字;想去一個地方旅行,不是一味查找攻略,而是立即安排出檔期,購買出發的飛機票。「謀定而後動」本是一個褒義詞,但要是整天只在腦子裡謀定計劃,到現實裡又變得畏首畏尾,遲遲不動,那是拖延症發作。
許多時候,躊躇不定與一味蓄力都不是最好的準備,只有跨出第一步才是真正的執行。對於很多健忘症人群,有時不是行動力不夠,而是定個小目標轉眼就忘了。可以用便籤紙或者隨身攜帶的記事本,用「列清單」的方法將自己制定的每日目標逐一列舉在清單表上,或是將大的目標分解為月計劃、周計劃或日計劃製作成日程表。每天有時間就拿出來檢查一下自己的完成情況。做一項,劃掉一項。除了能督促提醒自己去完成,每劃掉一個小目標,內心也能因此增加自信。延遲滿足的概念我已經在之前的文章提過不少次,它最早來源於史丹福大學博士沃爾特對幼兒園小孩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心理學實驗。
所謂延遲滿足,是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說到底,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放棄即時反饋,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當我們面對一個長期目標時,很容易就會被追劇、玩手機、睡覺這些令人「短暫愉悅」的事情所誘惑,從而放下手頭的事情一頭扎進去。頭條張一鳴說過:
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問題都是這個原因造成的——沒有延遲滿足感。只有讓自己努力去直視長遠價值,甘願犧牲部分的短期價值,延遲一下再滿足,生活中的很多困擾才能迎刃而解。暢銷書作家大冰寫過這樣一句話:
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傳奇,不過是普普通通的人們將心意化作了行動而已。就像有個人對畫畫很感興趣了一輩子,但卻遲遲未曾開始,直到他 40 歲的時候,遇見一個智者,詢問道:「我很喜歡畫畫,但一直沒有開始,你說我現在學是不是晚了?」智者並沒有正面回答他,而是說:「無論怎樣, 50 歲終究會到來。」而走到最後你將發現,
決定你人生高度的,並不是你制定的「將來式」有多完美,而是在真正強大的行動力面前,你過去式的積累。願你我都能成為用「過去式」說話的人,畢竟人為夢想買單總是有賺。本文授權轉載自逆習(id:nixi173)。正能量爆表的逆境成長研習社!這裡沒有純雞湯,只有關於成長和對逆境的思考,堅持每一篇原創都有解決方案。唯有堅持學習,才不會被逆境輕易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