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式單身」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謀殺式戀愛」和「同歸於盡式婚姻」

2021-02-17 知乎日報

 

題圖:《消失的愛人》

最近火了一個詞,叫「自殺式單身」。

它用來形容一直單身又不主動擴展社交範圍去認識新朋友,卻每天幻想著能擁有愛情的行為。

不少人表示「這就是我沒錯了」……這個問題今天登上了知乎熱榜,引起了很多知友的討(gong)論(ming)。

問題問的是,你現在是否處於「自殺式單身」

  

知乎機構號:簡單心理(6000+贊同,心理學話題的優秀回答者)

「自殺式單身」的關鍵問題,其實就是兩點:不主動,愛幻想。

下面我們就詳細分析一下,自殺式單身群體的心理狀態,以及如何擺脫這種狀態。

不是不想主動,單身也很無奈

對自殺式單身群體來說,不願意主動尋找愛情,原因有很多,其實他們也很無奈。

身處工作、生活等等多重壓力下,精神、肉體容易疲憊。那些原本就不擅長社交,還總被生活耗光精力的年輕人,更無力去擴展自己的社交圈。

結果身邊就三種人:父母,尚有聯繫的老朋友,以及工作上的同事。

對他們來說,即使內心很想擴展社交圈,也很可能因為難度太高而退卻。用經濟學的說法叫做「損失厭惡」或者「風險厭惡」——也就是擔心找對象的成本太高,收益太低。

他們總會覺得:找到一個適合的愛人,肯定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還不一定有好的結局。而且結局很可能是不好的,畢竟自己總是遇到錯的人。

這也涉及到心理學中的「舒適區」概念。習慣單身生活的年輕人,會越來越不希望打破現在生活的狀態和平靜,將自己置於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焦慮的環境中。

說白了,就是一個人過慣了,何必去談戀愛呢?想肥宅肥宅,想蹦迪蹦迪,打遊戲、追劇,不都比談戀愛好玩多了?

很多人總有這麼一種想法:等自己積累了一定的資本,有足夠的能力,變得足夠優秀,才可以去。

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所以不敢輕易踏出第一步,對於那些有著「焦慮依戀風格」的人來說尤其如此。

但冷靜想想,其實你不必總要以最好的狀態示人。如果遇到一個人,只能接受你最好時的狀態,那 Ta 也未必真的適合你。

拒絕主動戀愛也有一種可能,是因為內心深處藏著一股對愛情的「不信任感」。

積極心理學提出過一個「習得性失助」的概念,大多數人在人際關係中都受過傷害。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痛苦的經歷,我們都有可能積累不同程度的痛苦,並從中學習形成了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而經歷過、見識過「不和諧」的愛情,就會增加人們對愛情的不信任感。

愛幻想沒有錯,但愛情真的會從天而降麼?

就像開頭說過的,自殺式單身的另一個特點,是明明沒有主動去追求愛情,卻仍然相信:愛情在合適的時候一定會出現。

很多時候,這種幻想也許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也許你心中有一個理想的伴侶或關係,並決心找到那個,而且只是那個。如果是這樣,可能需要很長時間。

被「唯一」纏住是「迴避型」的人經常做的事情,他們這樣做是為了遠離真正的親密關係。

與其等待「命中注定的那個人」,不如改變你的心態:選擇一個人,讓 Ta 接近你,讓 Ta 對你特別。

有些人也許會陷入這樣的狀態:被那些情感上遙不可及的人所吸引,並為之焦慮,廢寢忘食。而對那些真誠、想靠近自己的人卻不屑一顧,認為他們很無聊。

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自己將「得不到的焦慮」等同於「愛情」。

幻想更美好的事物,也許並沒有錯,但這也的確存在一個風險:會讓那些原本更合適你的人,從身邊遺憾地路過。

事實上,比起「自殺式單身」,有一個更可怕的詞叫「謀殺式戀愛」,這個名字,不用知乎君多解釋了吧?

 

如何辨別親密關係中的冷暴力,遭遇時應如何應對?

知友:朵拉陳(2500+贊同,心理學話題的優秀回答者,收錄於知乎圓桌、知乎周刊)

還記得電影《消失的愛人》嗎?

美麗又富有的妻子艾米在發現丈夫要離開她另尋新歡後,塑造了一出負心丈夫殺妻的假象,利用輿論媒體的片面和美國民眾的愚昧,使得丈夫百口莫辯、眾叛親離、身敗名裂……

最終的結局是艾米把丈夫牢牢攥在手心,操控一切。丈夫雖心有不甘,但也是求助無門,只能認命了。

《消失的愛人》被評為最讓人一身冷汗的驚悚電影。那麼,艾米到底對丈夫做了什麼,讓電影前的觀眾都嚇得頭皮發麻呢?

艾米這些殺人不見血的手段,其實就是親密關係中的「冷暴力」,也就是精神/情感虐待(psychological abuse or emotional abuse),屬於家庭暴力行為中的一種。

精神/情感虐待包含了持久的語言攻擊、威脅、欺辱、批評、恐嚇、羞辱和控制。

施虐者的最終目的是摧毀被虐者的自信心、自尊心和穩定的情緒,利用恐懼和恥辱讓被虐者習慣於臣服與被控制,讓被虐者相信離開了施虐者,自己將是一無是處。

《消失的愛人》告訴了我們「冷暴力」可以不留痕跡地讓受害者飽受折磨、生不如死。

此外,也告訴了我們家庭暴力中的施暴方有男也有女,男性和女性遭遇家庭暴力的可能性一樣高。

家庭暴力對男性受害者和女性受害者造成的傷害一樣大,甚至由於社會偏見,有時對男性受害者的傷害更大一些。

家庭暴力可能發生在低學歷低收入的家庭中,也可能發生在高學歷高收入的家庭中。

如果你感到上述艾米的手段也出現在你的親密關係中,而你和艾米的丈夫一樣,在伴侶身邊一直感到如履薄冰,經常小心翼翼地觀察 TA 的心情,生怕自己說錯了話或者做錯了事情惹得 TA 發怒;

或者,感到你的日常生活正在不受自己的控制,而是被你的伴侶操控和擺弄,你逐漸變得自卑、無助和絕望……

那麼,請立刻提高警惕,重新審視這段親密關係,傾聽一下你信任的朋友以及家人的看法和意見,因為極有可能,你正處在一段精神/情感虐待關係當中。

精神/情感虐待可能會比肢體虐待更加危險。如同洗腦一樣,它會一點一點地腐蝕你的驕傲、自尊、安全感和對自己、他人的信任,一點一點地吞噬你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

最終,它將斬斷你在世界上的核心存在感,造成一輩子難以磨滅的精神創傷和心靈傷疤。

就像電影中的丈夫,就算知道了真相,也逃不出妻子的操控,反而成了她的幫兇。

離開精神/情感虐待的親密關係比離開肢體虐待的親密關係還要難一些。精神/情感虐待不留痕跡,肢體上沒有傷痕,外人很難及時發現。

虐待者通常都是心理操控高手,能夠不動神色地將虐待和洗腦融合於日常交往當中。

而身處於其中的受害者,常常不覺得自己正在遭受「暴力」,也常常被誤導認為一切都是我的錯。所以,離開精神/情感虐待的親密關係,可能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說完了「謀殺式戀愛」,現實中還有一種比上述兩種情況更糟糕的關係,它叫「同歸於盡式婚姻」。

  

在追求、戀愛乃至婚姻中,有哪些殘酷的規則或規律?

知友:李松蔚(1000+贊同,清華大學心理發展指導中心講師,心理學話題的優秀回答者,收錄於知乎圓桌)

我想分享三條規則:

1. 有些問題發生,不是任何人的錯

我在《七節心理學自修課》中介紹系統論的時候,提到過一個真人「貪吃蛇」遊戲。不用真的玩,你只要在頭腦中想像一下這個場景就可以了:

想像一下有足夠多的人,擠在一片足夠大的場地當中,四面被牆壁環繞。他們蒙著眼睛,伸出雙手向任意方向走。任何人的手碰到牆壁,就算是「靠岸」了,是遊戲的勝出者。

如果一個人在碰到牆壁之前,碰到另外一個人,他就要排在這個人身後,把手搭在這個人肩上。他們會連成一個隊列。其他碰到這個隊列的人,依次排到隊尾。

這個隊列會越來越長,由隊首的人帶領。隊首的人一旦手碰到牆壁,整隊的人都「靠岸」了,都算是遊戲的勝出者。

好,設想一下這個遊戲開始之後,會發生什麼?

一部分人走著走著,直接靠岸了。

剩下的人,連成一隊,走著走著,也靠岸了。

但還有一定的概率,有一些人,會陷入非常詭異的情境:

隊首的人搭上了隊尾的肩膀,連成一個圈。這個圈不停地轉,不停地轉……永遠不到盡頭。

場外的人一看,就知道他們在白費力氣。但圈子裡的每個人,蒙著眼,如果沒有人提醒,可能要很久很久才會發現不對:怎麼我跟著前面的人走了那麼久,始終靠不了岸呢?!

這個詭異的圈子裡,蘊含了一個細思恐極的道理:

圈子裡的每一個人,都沒有犯錯!

毫無疑問,他們的這個組合,是有問題的。但是他們單獨拿任何人出來看,都沒有問題。大家完全在遵守遊戲規則,而且,這個規則也被其他人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是正確的。

但是落到他們身上,這一次,這一群人,這一刻,偏巧就不行。

這種現象在系統中常有發生。也常常出現在戀愛或婚姻中,兩個人構成首尾相接的圈子。例如:

老婆說:「老公天天回家太晚,我要抱怨幾句。」

老公說:「回家就被老婆抱怨,我要晚點回家。」

這兩個邏輯,單獨拎出任何一條來看,是錯的嗎?沒有錯。是非常糟糕的個性嗎?不算糟。會傷害婚姻嗎?恐怕也不至於。

天下的夫妻,多的是這樣的丈夫和這樣的妻子,都沒遇到什麼問題。但是這兩個人碰到一起,天時地利,就會形成一個圈子,兩個人可以無休止地循環下去。

結論就是,誰都沒有做錯什麼的關係,也會出問題。

2. 誰想改變,誰付出

回到剛才的遊戲裡,想打破這個循環,可以嗎?

容易,任何一個參與者都可以做到,前提是他必須冒著「打破原有模式」的風險。

把手從前面一個人的肩膀上放開,另覓出路,這一來圈裡的每個人就都得救了。

然而拿開手的這個人違反了規則,於是他可能會付出代價(在有勝負的遊戲中,所有人都贏了,只有他會被判輸)。

這樣問題就來了:他憑什麼要這樣做?

誰都知道,保持現狀是更容易的,更何況現在的做法也沒有錯。打破現狀的人,不確定面臨怎樣的結果。可能意味著付出更多心血,花更大心思,承受更多誤解和委屈。——他何苦如此?

你說,因為他老是陷在這個問題裡,煩了啊,他想改變現在的困局。

沒錯。但問題是:為什麼是他改變,不是另一個人?

另一個人明明也可以改變,他怎麼就不動?而我就要付出這麼多?不公平!

是的,完全不公平。

但你也知道,如果每個人都這麼想,就會永遠陷在死循環裡。所以,能成功改變的關係,往往會有一個人率先承擔風險,付出代價,打破規則。

他們心裡也有委屈:「為什麼不是他,為什麼是我?我又沒有做錯!」而現實就是如此,誰想改變,誰採取行動,誰就要付出並不公平的代價。

3. 「你應該」這種話,在關係中並沒有用

我們都太寄希望於別人的改變了。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這種渴望上升到原則的層面,為它找到各種理由,認定它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或者它本身就是合理的。然後我們理直氣壯地要求對方:「你應該 / 不該怎麼怎麼做。」

而對方呢?常常是甩回來一句:「 你才應該 / 不該怎麼怎麼做。」

「你要是愛我,就應該捨得為我花錢。」

「那你也該體諒一下我賺錢不容易才是啊。」

這時候真的是肺都要氣炸了,他怎麼可以這樣!他不知道這種想法很自私嗎!

我們往往會因此陷入爭吵,試圖爭出更正確的結論。有時我們還會引入第三方評理。

各路情感大 V 也有了用武之地。你看,某位大 V 說了:「好男人應該捨得為心愛的女人花錢!」你看,另一位大 V 評論:「狗屁!」……

但這些觀點,真的能找到一方比另一方更具有應然性麼?

或者,就算我們說某一方是「正確」的,我們究竟在說什麼?

我們爭論的並不是規則的對錯,或者大V的對錯。我們僅僅是想表達,「我」希望「你」這樣做,或者,如果你這樣做了,我會很開心。

它是個人的一個小小的態度、偏好、選擇。你喜歡這樣,而我選擇那樣。不涉及到應不應該,或者正不正確的問題。

當我們討論應不應該的時候,我們往往是在試圖找到一個更高級別的「合理性」,增加我們在表達個人偏好時的說服力。

而這個尋找的過程,常常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了外部的判斷上,而非我們自身的經驗。於是就會讓我們陷入相互的問責,或者徒勞無功的求索。

我們常常聽到這種問題:「好的婚姻應該是什麼樣的?」「他說了那樣的話,是不是說明他不愛我?」(言下之意:這是否是好愛情中不應當出現的言論?)

以及,「請大家說說看,發生這件事究竟是他不正常,還是我不正常?」

這些問題先不說沒有標準答案,就算真的有答案,對一段關係的作用也小得可憐。請想像一個最小規模的「貪吃蛇」循環,我們試圖勸一個人改變策略,讓大家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我們說:

「你應該停下,我告訴你,停下就對了。我問過很多人,都說應該停下,你不要固執,你這樣是對大家不負責……停下,聽到沒有?你怎麼還不停!我知道了,你是個巨嬰……」

這話引經據典,氣勢十足,全方位多角度地論證你的選擇是徹頭徹尾的錯誤,可以說我是完勝了。即使這樣,你仍然可以不軟不硬地回我一句:「我覺得你說的也不一定對……」

再考慮一下另外一種說法:

「你停下,轉過來,讓我抱抱你。」

試想一下,哪種說法對於改變一段關係來說,會真正有效?

哪些 App 改變了你的壞習慣?

新款 iPhone 上市不到三個月就降價,蘋果怎麼了?

科學家收到了外星人發出的信號?外星人可沒那麼好找

當你有 5 分鐘空閒,除了刷手機,還能做什麼?

2018 微信數據報告終於來了,生活最豐富的竟然是……

 

相關焦點

  • 自殺式單身 :為什麼年輕人對單身越來越焦慮?
    「自殺式單身」的關鍵問題,其實就是兩點:不主動,愛幻想。下面我們就詳細分析一下,自殺式單身群體的心理狀態,以及如何擺脫這種狀態。對自殺式單身群體來說,不願意主動尋找愛情,原因有很多,其實他們也很無奈。最容易理解的一個原因,就是「累」。身處工作、生活等等多重壓力下,精神、肉體容易疲憊。
  • 「一人食」火了,單身也很快樂
    它打造出一個非常私密的用餐空間,就像一處生活中的庇護所,不用與人寒暄,不用相互客氣,自己能一個人「沉浸式」地用餐,就已經是一件很美好的事。獨特的風格和周到的服務,讓這家店 2013 年在香港開業時,還創下了排隊七天七夜的吉尼斯紀錄。
  • 「春節假期不無聊」5部必看「無懼單身」的電影,幸福是自己爭取的
    對於中國人而言,90年生的過完一個農曆年就加了一歲,唉,這不就三十而立之年了,如果還是未婚,就要加入有些80後單身的隊伍了。許多人在30歲還未婚,無形之中,也有了被逼婚的壓力。難道是自己不夠好?還是自己註定要單身一輩子?還是自己已經錯失了神賜良緣?這些疑問也是許多適婚單身一直在懷疑的自問題。
  • 比犯錯更可怕的,是「他只是個孩子」
    在少年第一次蓄意謀殺時,父母就曾問過他這個問題。面對滿臉驚恐的大人,他露出孩子氣的笑,若無其事地回答道:「我在做實驗。我想看看人死是什麼樣的。」△ 日劇《輪到你了》《輪到你了》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嫌疑人,他們出於各種各樣的目的犯下惡行。在這些人中,最可怕的或許不是那些事後被恐懼、愧疚纏身的成年人,而是這個一臉稚氣的少年。在對別的生命施以暴行時,他冷靜、淡漠,好像吃飯穿衣般稀鬆平常。
  • 這種「自殺式仰臥起坐」,你還在做嗎?
    一說到練腹肌、減肚子,肯定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仰臥起坐,但很多人通常都會做成這樣圖片來源:丁香醫生小哥哥腰部不貼地,雙手抱在腦後,整個上半身都捲成了皮皮蝦,雙腳離地……隨隨便便就能指出四個錯誤。效率低不說,又傷腰又傷頸椎,簡稱「自殺式仰臥起坐」。那怎樣做才對呢?點擊下方視頻,告訴你仰臥起坐的正確做法 ↓↓↓看完視頻,你 Get 到仰臥起坐的正確做法嗎?來複習一下今天的知識點吧:1.
  • 「瓊瑤劇女神」陳德容坦言很享受現在單身生活,暫時不打算戀愛
    「瓊瑤劇女神」陳德容坦言很享受現在單身生活,暫時不打算戀愛「瓊瑤劇女神」「瓊瑤劇女神」陳德容坦言很享受現在單身生活,暫時不打算戀愛45歲的陳德容過去曾演出「梅花三弄」、「陳德容事後也在微博寫下「謝謝生命中每一次最真實的相遇」、「公主不缺白馬王子,做自己的女王」,坦然接受這段婚姻的結束。
  • 島國這部深夜劇,拍出了「蕭亞軒式」的快樂
    悸動、戀愛、放縱…… 這些年輕時並沒有經歷過太多的情感,她都想要再重新感受一下。 「好像想要重溫一下青春的那種感覺。」  「現在才開始邂逅,戀愛什麼的,總覺得難以想像。」  一番言語,更是加了不少印象分: 「我不介意年齡差距和婚史,接下來我想把你介紹給我的朋友。」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可怕的不是那一刀,是觀眾的笑聲「下」
    可怕的不是那刀,是觀眾的笑聲先把視線從電影移開。話說回頭,我感到頭皮發麻並不因為刺向小明的那一刀,而是觀眾的笑聲。我以前看的是電影院的其中一場,開場至結尾,有不少觀眾在亂笑(更有人(不只一個,)在放映時舉起手機拍攝)。我當然不反對看電影笑,但看《牯嶺街》笑了不下十次則令我覺得不安。
  • 為什麼說張芝芝的「綠茶婆婆」比陳婷更可怕?
    文 | 弋人最近很多人都陷入了「婆婆恐慌」。> 前有陳婷,最近《親愛的自己》又殺來了個陳婷2.0——張芝芝的極品婆婆 要知道,《以家人之名》大結局時,結尾陳婷倉促的自殺式洗白 不僅如此,在得知凌霄和李尖尖戀愛後,又開始百般阻攔,任李尖尖怎麼討好都無濟於事,處處針對,讓人恨得咬牙切齒。
  • 日本三大婚禮,「神前式」反而最新
    這些人或是認為身為日本人,結婚儀式應當嚴守日本傳統文化,或是認為古式「和婚」更具日本人的幽雅,從而堅持應在神社舉辦「神前式」婚禮。可這些人有沒有想過,「神前式」(しんぜんしき)真配得上「傳統」與「古式」嗎?
  • 為什麼說劉詩詩閨蜜的「綠茶婆婆」比陳婷更可怕?
    最近很多人都陷入了「婆婆恐慌」。 前有陳婷,最近《親愛的自己》又殺來了個陳婷2.0——張芝芝的極品婆婆 要知道,《以家人之名》大結局時,結尾陳婷倉促的自殺式洗白,也沒換來觀眾們的同情。 不僅如此,在的知凌霄和李尖尖戀愛後,又開始百般阻攔,任李尖尖怎麼討好都無濟於事,處處針對,讓人恨得咬牙切齒。
  • 「屍殺前傳:首爾站」比喪屍更可怕的是人心,看完讓人沉默「下」
    三、重構「家」的可能與不可能示範單位與廣告的功用相若,關於欲望的投射,將受眾理想中的生活形態實體化──城市的「烏託邦」建立在這些廣告與示範單位之中,其中承載的形象亦是前文提及的空間調整所嚮往達成的景觀「示範單位」最重要的功用並非展現未來生活空間的可能性,而在於它是一個終極的理念,是支撐國內之人工作與維護安定的基礎;亦因為它只作「示範」而不作「使用」,它永遠與想像的理想圖像結合出現,使它能保持一塵不染,永遠是「家」的最佳典範。
  • 擅用「過去式」說話的人,運氣都不會差
    決定你人生高度的,並不是你制定的「將來式」有多完美,而是在真正強大的行動力面前,你「過去式」的積累。
  • 「黑粉式育兒」和「毒唯式育兒」到底是什麼?
    繼喪偶式育兒、詐屍式育兒這兩個名詞火爆網絡後,又出現了兩種反面育兒典型:「黑粉式育兒」和「毒唯式育兒」 *如果追星的話,馬上就能明白其中的含義;不追星繼續往下看也很容易理解!試想一下,如果親爹親媽成了孩子們的「黑粉」或「毒唯」,將來孩子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 王世堅兩句話形容「韓流」超可怕 眾人笑翻
    被戲稱「扶龍命格」的王世堅,選後一改畫風,很少批評高雄市長韓國瑜。不僅如此,他昨天上《新聞深喉嚨》時,又用兩句話形容「韓流」,讓眾人笑翻。
  • 姑娘,別被「偽單身」騙了!
    據閨蜜說,她男朋友和她交往的時候其實早就結婚了,連孩子都有了。因為她男友最近總是玩失蹤,跟蹤之下才發現的。因為這事,閨蜜精神恍惚,還在工作上犯了低級錯誤,被上司罵了……在知乎、微博上一搜,我發現,偽單身以男生居多,女生也不是沒有。總之,遇到偽單身的人還真不少。關鍵「偽單身」們還很狡猾,輕易不會暴露自己,戀愛初期很難辨認。
  • 【婚戀箴言】單身好不好?範麗娟師母:女人活出「美」的生命,是為了「神的心意」而不是男人
    馬利亞用香膏抹耶穌,屋子裡就滿了香氣;耶穌深知道女性的需要和軟弱,祂隨時都用充滿愛的眼目看顧我們。所以當我們轉向祂、活在神的愛中,就會如同一位戀愛中的女人,容光煥發且充滿自信!寫給單身女性「愛情和婚姻」不似考試或工作,只要努力就能有不錯的成績。
  • 中國人還在苦惱「離婚冷靜期」,法國人一輩子「只戀愛不結婚」!
    以自由著稱的法國,對於離婚的態度和我們完全不同。在法國,一生中結婚、離婚數次,甚至一輩子不結婚也不在少數。從數據來看,法國約45%婚姻以失敗告終。因為嫌棄結婚麻煩,法國還有將近一半婚姻形式為「同居協議(PACS)」。
  • 《三十而已》3大「極品渣男」誰最可恨?網民:寧願一世單身都不嫁!
    除了探討30歲女性的價值和人生觀之外,劇中最讓網民義憤填膺的就是3位「極品渣男」,更各自為這些渣男們起了代號,同時警惕女生們小心生活上遇到這些「極品」,不禁感嘆有這樣的男人做老公寧願一世單身。但是梁正賢原來有一個交往了7年的女朋友,卻還是明目張胆地腳踏兩條船,甚至提出「一南一北」的相處模式,讓筆者看了也不禁「磨刀霍霍」準備動手屠渣男!不婚主義並沒有錯,但是最錯的是玩弄別人的感情,利用物質這些糖衣陷阱去欺騙女性的感情,更讓她不知情下就「被」當小三,而且對感情不負責任,厭倦後就可以用不婚主義的藉口毫無顧忌地抽身離開。
  • 我跟幾對「開放」的情侶聊了聊:為了愛得更久,他們一起「出軌」
    △ 維基百科上對「開放式關係」的解釋,比較學術我對「開放式關係」的理解是:我倆是情侶,但我們都允許對方「外面有人」。至於我們和「外面的人」可以發展到什麼程度,可以協商決定。「外面的人」既可以是有一定感情的長期性伴侶,也可以是為了刺激的一夜情伴侶。 這些情侶到底是怎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