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消失的愛人》
最近火了一個詞,叫「自殺式單身」。
它用來形容一直單身又不主動擴展社交範圍去認識新朋友,卻每天幻想著能擁有愛情的行為。
不少人表示「這就是我沒錯了」……這個問題今天登上了知乎熱榜,引起了很多知友的討(gong)論(ming)。
問題問的是,你現在是否處於「自殺式單身」?
知乎機構號:簡單心理(6000+贊同,心理學話題的優秀回答者)
「自殺式單身」的關鍵問題,其實就是兩點:不主動,愛幻想。
下面我們就詳細分析一下,自殺式單身群體的心理狀態,以及如何擺脫這種狀態。
不是不想主動,單身也很無奈
對自殺式單身群體來說,不願意主動尋找愛情,原因有很多,其實他們也很無奈。
身處工作、生活等等多重壓力下,精神、肉體容易疲憊。那些原本就不擅長社交,還總被生活耗光精力的年輕人,更無力去擴展自己的社交圈。
結果身邊就三種人:父母,尚有聯繫的老朋友,以及工作上的同事。
對他們來說,即使內心很想擴展社交圈,也很可能因為難度太高而退卻。用經濟學的說法叫做「損失厭惡」或者「風險厭惡」——也就是擔心找對象的成本太高,收益太低。
他們總會覺得:找到一個適合的愛人,肯定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還不一定有好的結局。而且結局很可能是不好的,畢竟自己總是遇到錯的人。
這也涉及到心理學中的「舒適區」概念。習慣單身生活的年輕人,會越來越不希望打破現在生活的狀態和平靜,將自己置於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焦慮的環境中。
說白了,就是一個人過慣了,何必去談戀愛呢?想肥宅肥宅,想蹦迪蹦迪,打遊戲、追劇,不都比談戀愛好玩多了?
很多人總有這麼一種想法:等自己積累了一定的資本,有足夠的能力,變得足夠優秀,才可以去。
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所以不敢輕易踏出第一步,對於那些有著「焦慮依戀風格」的人來說尤其如此。
但冷靜想想,其實你不必總要以最好的狀態示人。如果遇到一個人,只能接受你最好時的狀態,那 Ta 也未必真的適合你。
拒絕主動戀愛也有一種可能,是因為內心深處藏著一股對愛情的「不信任感」。
積極心理學提出過一個「習得性失助」的概念,大多數人在人際關係中都受過傷害。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痛苦的經歷,我們都有可能積累不同程度的痛苦,並從中學習形成了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而經歷過、見識過「不和諧」的愛情,就會增加人們對愛情的不信任感。
愛幻想沒有錯,但愛情真的會從天而降麼?
就像開頭說過的,自殺式單身的另一個特點,是明明沒有主動去追求愛情,卻仍然相信:愛情在合適的時候一定會出現。
很多時候,這種幻想也許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也許你心中有一個理想的伴侶或關係,並決心找到那個,而且只是那個。如果是這樣,可能需要很長時間。
被「唯一」纏住是「迴避型」的人經常做的事情,他們這樣做是為了遠離真正的親密關係。
與其等待「命中注定的那個人」,不如改變你的心態:選擇一個人,讓 Ta 接近你,讓 Ta 對你特別。
有些人也許會陷入這樣的狀態:被那些情感上遙不可及的人所吸引,並為之焦慮,廢寢忘食。而對那些真誠、想靠近自己的人卻不屑一顧,認為他們很無聊。
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自己將「得不到的焦慮」等同於「愛情」。
幻想更美好的事物,也許並沒有錯,但這也的確存在一個風險:會讓那些原本更合適你的人,從身邊遺憾地路過。
事實上,比起「自殺式單身」,有一個更可怕的詞叫「謀殺式戀愛」,這個名字,不用知乎君多解釋了吧?
如何辨別親密關係中的冷暴力,遭遇時應如何應對?
知友:朵拉陳(2500+贊同,心理學話題的優秀回答者,收錄於知乎圓桌、知乎周刊)
還記得電影《消失的愛人》嗎?
美麗又富有的妻子艾米在發現丈夫要離開她另尋新歡後,塑造了一出負心丈夫殺妻的假象,利用輿論媒體的片面和美國民眾的愚昧,使得丈夫百口莫辯、眾叛親離、身敗名裂……
最終的結局是艾米把丈夫牢牢攥在手心,操控一切。丈夫雖心有不甘,但也是求助無門,只能認命了。
《消失的愛人》被評為最讓人一身冷汗的驚悚電影。那麼,艾米到底對丈夫做了什麼,讓電影前的觀眾都嚇得頭皮發麻呢?
艾米這些殺人不見血的手段,其實就是親密關係中的「冷暴力」,也就是精神/情感虐待(psychological abuse or emotional abuse),屬於家庭暴力行為中的一種。
精神/情感虐待包含了持久的語言攻擊、威脅、欺辱、批評、恐嚇、羞辱和控制。
施虐者的最終目的是摧毀被虐者的自信心、自尊心和穩定的情緒,利用恐懼和恥辱讓被虐者習慣於臣服與被控制,讓被虐者相信離開了施虐者,自己將是一無是處。
《消失的愛人》告訴了我們「冷暴力」可以不留痕跡地讓受害者飽受折磨、生不如死。
此外,也告訴了我們家庭暴力中的施暴方有男也有女,男性和女性遭遇家庭暴力的可能性一樣高。
家庭暴力對男性受害者和女性受害者造成的傷害一樣大,甚至由於社會偏見,有時對男性受害者的傷害更大一些。
家庭暴力可能發生在低學歷低收入的家庭中,也可能發生在高學歷高收入的家庭中。
如果你感到上述艾米的手段也出現在你的親密關係中,而你和艾米的丈夫一樣,在伴侶身邊一直感到如履薄冰,經常小心翼翼地觀察 TA 的心情,生怕自己說錯了話或者做錯了事情惹得 TA 發怒;
或者,感到你的日常生活正在不受自己的控制,而是被你的伴侶操控和擺弄,你逐漸變得自卑、無助和絕望……
那麼,請立刻提高警惕,重新審視這段親密關係,傾聽一下你信任的朋友以及家人的看法和意見,因為極有可能,你正處在一段精神/情感虐待關係當中。
精神/情感虐待可能會比肢體虐待更加危險。如同洗腦一樣,它會一點一點地腐蝕你的驕傲、自尊、安全感和對自己、他人的信任,一點一點地吞噬你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
最終,它將斬斷你在世界上的核心存在感,造成一輩子難以磨滅的精神創傷和心靈傷疤。
就像電影中的丈夫,就算知道了真相,也逃不出妻子的操控,反而成了她的幫兇。
離開精神/情感虐待的親密關係比離開肢體虐待的親密關係還要難一些。精神/情感虐待不留痕跡,肢體上沒有傷痕,外人很難及時發現。
虐待者通常都是心理操控高手,能夠不動神色地將虐待和洗腦融合於日常交往當中。
而身處於其中的受害者,常常不覺得自己正在遭受「暴力」,也常常被誤導認為一切都是我的錯。所以,離開精神/情感虐待的親密關係,可能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說完了「謀殺式戀愛」,現實中還有一種比上述兩種情況更糟糕的關係,它叫「同歸於盡式婚姻」。
在追求、戀愛乃至婚姻中,有哪些殘酷的規則或規律?
知友:李松蔚(1000+贊同,清華大學心理發展指導中心講師,心理學話題的優秀回答者,收錄於知乎圓桌)
我想分享三條規則:
1. 有些問題發生,不是任何人的錯
我在《七節心理學自修課》中介紹系統論的時候,提到過一個真人「貪吃蛇」遊戲。不用真的玩,你只要在頭腦中想像一下這個場景就可以了:
想像一下有足夠多的人,擠在一片足夠大的場地當中,四面被牆壁環繞。他們蒙著眼睛,伸出雙手向任意方向走。任何人的手碰到牆壁,就算是「靠岸」了,是遊戲的勝出者。
如果一個人在碰到牆壁之前,碰到另外一個人,他就要排在這個人身後,把手搭在這個人肩上。他們會連成一個隊列。其他碰到這個隊列的人,依次排到隊尾。
這個隊列會越來越長,由隊首的人帶領。隊首的人一旦手碰到牆壁,整隊的人都「靠岸」了,都算是遊戲的勝出者。
好,設想一下這個遊戲開始之後,會發生什麼?
一部分人走著走著,直接靠岸了。
剩下的人,連成一隊,走著走著,也靠岸了。
但還有一定的概率,有一些人,會陷入非常詭異的情境:
隊首的人搭上了隊尾的肩膀,連成一個圈。這個圈不停地轉,不停地轉……永遠不到盡頭。
場外的人一看,就知道他們在白費力氣。但圈子裡的每個人,蒙著眼,如果沒有人提醒,可能要很久很久才會發現不對:怎麼我跟著前面的人走了那麼久,始終靠不了岸呢?!
這個詭異的圈子裡,蘊含了一個細思恐極的道理:
圈子裡的每一個人,都沒有犯錯!
毫無疑問,他們的這個組合,是有問題的。但是他們單獨拿任何人出來看,都沒有問題。大家完全在遵守遊戲規則,而且,這個規則也被其他人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是正確的。
但是落到他們身上,這一次,這一群人,這一刻,偏巧就不行。
這種現象在系統中常有發生。也常常出現在戀愛或婚姻中,兩個人構成首尾相接的圈子。例如:
老婆說:「老公天天回家太晚,我要抱怨幾句。」
老公說:「回家就被老婆抱怨,我要晚點回家。」
這兩個邏輯,單獨拎出任何一條來看,是錯的嗎?沒有錯。是非常糟糕的個性嗎?不算糟。會傷害婚姻嗎?恐怕也不至於。
天下的夫妻,多的是這樣的丈夫和這樣的妻子,都沒遇到什麼問題。但是這兩個人碰到一起,天時地利,就會形成一個圈子,兩個人可以無休止地循環下去。
結論就是,誰都沒有做錯什麼的關係,也會出問題。
2. 誰想改變,誰付出
回到剛才的遊戲裡,想打破這個循環,可以嗎?
容易,任何一個參與者都可以做到,前提是他必須冒著「打破原有模式」的風險。
把手從前面一個人的肩膀上放開,另覓出路,這一來圈裡的每個人就都得救了。
然而拿開手的這個人違反了規則,於是他可能會付出代價(在有勝負的遊戲中,所有人都贏了,只有他會被判輸)。
這樣問題就來了:他憑什麼要這樣做?
誰都知道,保持現狀是更容易的,更何況現在的做法也沒有錯。打破現狀的人,不確定面臨怎樣的結果。可能意味著付出更多心血,花更大心思,承受更多誤解和委屈。——他何苦如此?
你說,因為他老是陷在這個問題裡,煩了啊,他想改變現在的困局。
沒錯。但問題是:為什麼是他改變,不是另一個人?
另一個人明明也可以改變,他怎麼就不動?而我就要付出這麼多?不公平!
是的,完全不公平。
但你也知道,如果每個人都這麼想,就會永遠陷在死循環裡。所以,能成功改變的關係,往往會有一個人率先承擔風險,付出代價,打破規則。
他們心裡也有委屈:「為什麼不是他,為什麼是我?我又沒有做錯!」而現實就是如此,誰想改變,誰採取行動,誰就要付出並不公平的代價。
3. 「你應該」這種話,在關係中並沒有用
我們都太寄希望於別人的改變了。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這種渴望上升到原則的層面,為它找到各種理由,認定它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或者它本身就是合理的。然後我們理直氣壯地要求對方:「你應該 / 不該怎麼怎麼做。」
而對方呢?常常是甩回來一句:「 你才應該 / 不該怎麼怎麼做。」
「你要是愛我,就應該捨得為我花錢。」
「那你也該體諒一下我賺錢不容易才是啊。」
這時候真的是肺都要氣炸了,他怎麼可以這樣!他不知道這種想法很自私嗎!
我們往往會因此陷入爭吵,試圖爭出更正確的結論。有時我們還會引入第三方評理。
各路情感大 V 也有了用武之地。你看,某位大 V 說了:「好男人應該捨得為心愛的女人花錢!」你看,另一位大 V 評論:「狗屁!」……
但這些觀點,真的能找到一方比另一方更具有應然性麼?
或者,就算我們說某一方是「正確」的,我們究竟在說什麼?
我們爭論的並不是規則的對錯,或者大V的對錯。我們僅僅是想表達,「我」希望「你」這樣做,或者,如果你這樣做了,我會很開心。
它是個人的一個小小的態度、偏好、選擇。你喜歡這樣,而我選擇那樣。不涉及到應不應該,或者正不正確的問題。
當我們討論應不應該的時候,我們往往是在試圖找到一個更高級別的「合理性」,增加我們在表達個人偏好時的說服力。
而這個尋找的過程,常常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了外部的判斷上,而非我們自身的經驗。於是就會讓我們陷入相互的問責,或者徒勞無功的求索。
我們常常聽到這種問題:「好的婚姻應該是什麼樣的?」「他說了那樣的話,是不是說明他不愛我?」(言下之意:這是否是好愛情中不應當出現的言論?)
以及,「請大家說說看,發生這件事究竟是他不正常,還是我不正常?」
這些問題先不說沒有標準答案,就算真的有答案,對一段關係的作用也小得可憐。請想像一個最小規模的「貪吃蛇」循環,我們試圖勸一個人改變策略,讓大家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我們說:
「你應該停下,我告訴你,停下就對了。我問過很多人,都說應該停下,你不要固執,你這樣是對大家不負責……停下,聽到沒有?你怎麼還不停!我知道了,你是個巨嬰……」
這話引經據典,氣勢十足,全方位多角度地論證你的選擇是徹頭徹尾的錯誤,可以說我是完勝了。即使這樣,你仍然可以不軟不硬地回我一句:「我覺得你說的也不一定對……」
再考慮一下另外一種說法:
「你停下,轉過來,讓我抱抱你。」
試想一下,哪種說法對於改變一段關係來說,會真正有效?
哪些 App 改變了你的壞習慣?
新款 iPhone 上市不到三個月就降價,蘋果怎麼了?
科學家收到了外星人發出的信號?外星人可沒那麼好找
當你有 5 分鐘空閒,除了刷手機,還能做什麼?
2018 微信數據報告終於來了,生活最豐富的竟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