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座於上世紀最繁華、最高雅的名流社交場所「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上海蔦屋書店承載著更多別樣的期待。這是自杭州首店之後國內的第二家蔦屋書店,從12月24日開業至今,預約門票連日售罄。
預約爆滿,它值得嗎
從豪華配置來看,上海蔦屋書店值得上海人民這般熱情。
書店佔地200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樓。一樓主題為「磨練知性」,以人文社科、文學和生活方式類書籍、雜誌、文具雜貨為主,在內部陳設上完整展現了原有建築的特色部分,保留了上世紀的舊壁爐、柯林斯柱,壁爐前還擺放著日本知名藝術家名和晃平的雕塑作品「Throne(王座)」——「Throne」也曾在羅浮宮金字塔處展出。漫步一樓,能夠感受到書與建築美學交相輝映,在同一空間中和諧融合。
二樓主題則為 「收穫感性」,這裡展示設計、時尚、建築、美術、攝影、大型書籍和工藝品,包含全球限量250本、價值39.5萬元的「法拉利」書,安藤忠雄的價值34萬與24.5萬的3D設計模型與手稿,除此之外,還有數十種「大書」,讀者翻閱時需佩戴店內提供的白手套。畫廊區域,正在限時舉辦書法家許靜的書法作品展「凝」。
▲書法家許靜(《英雄》《一代宗師》《一秒鐘》等電影片名書寫者)的書法作品展「凝」
不僅有著最一流的「硬裝」和展品,上海蔦屋還提供首屈一指的書店服務。據說店內的「提案」顧問們,有原版藝術書譯者、有攝影專業高學歷研究生,甚至不乏一些擔任過知名書店店長、經理級別的角色,陣容堪稱豪華。
但是,提案們來去無蹤,存在感較弱,我們兩度前往都未能體驗到提案服務,大多數顧客也都是在「自助式」逛店。
▲空蕩蕩的諮詢臺
獨一無二的上海蔦屋
早在10月18日,蔦屋書店中國首店就在杭州開業了,時隔兩月後上海店開門迎客,蔦屋書店熱度再現。但是,上海店不是杭州店的「複製粘貼」,它有著自己的獨特性值得品評;甚至,上海店被人們接納、融入生活的進程可能會更快,從一些和杭州店不同的特徵可見端倪。
杭州蔦屋書店坐標天目裡,交通不算便捷,周圍寫字樓林立,被吐槽像是「寫字樓底商」。
上海蔦屋的位置同樣可達性差(周邊雖有延安西路、交通大學、江蘇路三個地鐵站點,但到每個站點都有一公裡以上的距離),但是好在其所處的上生·新所本身就是上海的網紅打卡點,尤其是主體建築更有吸引力,擁有著百年歷史,由美國建築師哈扎德設計,前身是上海最著名的社交場所「哥倫比亞俱樂部」。
▲上海蔦屋書店位於上生·新所
作為第一家位於歷史建築中的蔦屋書店,它具備獨一無二的歷史感和厚重感——西班牙傳教風格的外立面和內部陳設,依稀能夠辨別往日的光彩;拱形的門窗、矗立的雅典柯林斯柱、暗沉的舊壁爐,為書店沉澱了歷史的底色。
如預期一般,上海蔦屋關注度頗高,我們選在工作日上午兩度前去,客流依舊不減,元旦三天假期的門票已提前三天全部售罄,截至12月31日仍需線上預約入場。而杭州店需預約入場的時間僅持續了兩日,兩日後無需出示預約碼可直接排隊進入,被戲稱為「兩日網紅」。
杭州蔦屋因開業匆忙而出現的書籍雜亂等問題,在上海這裡基本沒有出現。
可以看出,上海蔦屋已經吸取了杭州蔦屋的經驗並結合上海的高客流情況,調整了書籍擺放、預約進場等經營策略。
有意思的是,上海蔦屋的進店者中不乏中老年人。既能受到新青年氣氛組、網紅打卡隊青睞,又有一大波老上海人前來體驗,看來,上世紀老建築賦予的天然復古典雅質感及其吸引力,是其餘「復古風」書店所無法企及的。
▲店裡有不少前來翻閱和拍照的中老年人
蔦屋書店,不是書店
如果說作為一家書店,蔦屋有什麼最大的「不合格」之處,那就是鮮有人真的看書或買書。
店內書籍和文創用品價格昂貴,天然給讀者帶來「距離感」。30元一包的便籤、25元兩個小筆擦、1800元的杯子已屬高價,但在動輒上萬、數十萬人民幣一本的書籍面前只是小巫見大巫,高價書將大多數普通讀者圈在目標消費者之外。當然,這些高價書的展覽用途高於銷售目的。
▲安藤忠雄價值34萬與24.5萬的3D設計模型與手稿
此外,上海蔦屋的通道較為狹窄,靠近書架的地方少有座位,想必設計之初便不考慮大量顧客店內閱讀的場景。和多階梯多座椅的先鋒書店、西西弗書店等網紅書店相比,還是能看出些許不同。雖然店內遊走拍照、翻閱的顧客眾多,但窗邊的閱讀座椅空空蕩蕩,無人落座讀書;反而是一樓咖啡飲品區滿當,大多在喝咖啡、辦公和拍照。
▲二樓書架邊閱讀長凳無人落座;窗簾為蔦屋logo定製款「T」花紋
前去探店當天所見,一樓座位區的四桌客人,有三桌都是點杯咖啡攜帶電腦前來辦公,這讓人不由得感嘆,開店營業不過短短三五日,「氣氛組」成員便已出現。也許對於顧客而言,這裡不是賣咖啡的書店,而是順便可以看書的咖啡店,是類似於星巴克的「第三空間」。
▲標配一杯咖啡、一臺筆記本的「氣氛組」
穿梭於書店上下兩層,我們不難發現,蔦屋書店並不是一家真正的書店——它以書為起點向外衍生,為人們提供一個文化藝術生活體驗空間。
回顧2014年開業的日本代官山蔦屋書店,就是以「森林圖書館」為主題,開創了書籍+咖啡的新零售模式,因為對傳統書籍零售方式的顛覆與對傳統書店的擴展延伸,代官山蔦屋書店一躍而成為「網紅地標」。契合蔦屋書店在日本開店之初提出的概念「人們的藝術生活提案者」,上海蔦屋書店不僅僅是以書為賣品,在此之外,還有咖啡廳、酒吧、畫廊、展覽廳等配套。
▲咖啡廳
▲酒吧
正如蔦屋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所言:「我要賣的不是書,生活提案才是我認為非賣不可的東西。」從一開始,蔦屋書店就是為了一種「生活方式」而打造。
蔦屋在中國的未來
上海蔦屋書店開發負責人胡秉曾介紹,「未來,書店將會策劃眾多只有在線下才能體驗的活動,比如與藝術家、作家、出版人合作的講座、讀書會、體驗式手工坊,與美術館聯名的主題展覽、藝術講座等等。」這無疑是一條適合上海蔦屋的發展路線。
上海市書刊發行行業協會的監測數據表示,文創用品和茶飲及其他銷售(譬如臨時活動場地租賃費等)分別佔了全市書店同期銷售的16%、13%。對於注重讀者體驗的新銳網紅書店而言,這一比例無疑會佔得更高,並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面是上海人民對類似於星巴克的第三空間需求較多、從老至少的文化消費實力更強,一面是蔦屋書店明確了以講座、展覽等線下活動作為發展重心,契合上海書店本身的發展革新需求,城市與書店的氣場是相諧的。
但是,拋開上海蔦屋書店的獨特性來看,蔦屋書店在中國的拓店之路仍舊面臨淺憂——如何在每一座城市都造就自己的不可替代性、避免同質化競爭?
畢竟,強調文化體驗感,這是一條國內許多新銳網紅書店常走的「套路」,如言幾又、西西弗等;「販賣生活方式」的理念,也並非新穎,niko and...和誠品書店等店鋪亦是如此。
據了解,除杭州、上海外,蔦屋書店未來將陸續在成都、西安和南昌等地開店。早在2020年4月,成都軌道城市發展集團與日本蔦屋書店便完成了「雲籤約」,目前正在開店籌備中。
蔦屋中國第四站選在西安,預計於2021年春季開業。其落腳處原店為言幾又全球第三家旗艦店,風光矚目一時,於2020年6月黯淡退場,蔦屋書店接過言幾又的接力棒,面臨挑戰,不知能否找到實體書店長盛不衰的秘籍。
▲西安蔦屋選址處原店為言幾又——輝煌一時,黯淡閉店
作為日本最大的連鎖書店,蔦屋書店全球經營有大約1198家門店,會員人數有7000萬人,成就有目共睹;在中國,蔦屋書店提出了一個看起來難以實現的計劃——未來要開設大規模門店100家,規模較小的門店達1000家。這樣的恢宏壯志,會淪為一句空口號,還是真正能夠落地開花?答案也許要等到更多的蔦屋書店開業之後,才能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