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5日,中南海儀鸞殿中,大清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太皇太后崩。至此,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壽命進入了倒計時。3年後,溥儀宣布退位,清王朝覆滅。
葉赫那拉氏的一生眾說紛與,但晚年卻因阻止維新運動,幽禁光緒帝,一下成為「封建守舊」的保守派領軍人,以至於許多人認為清王朝覆滅是她一手導致的。
事實真的如此麼?慈禧究竟是提前讓清朝滅亡,還是給它續命了?
我們必須先理清一個事實,那就是慈禧自始至終都是滿族貴族中的改革派。
不然洋務運動怎麼來的?但是在甲午海戰以前,洋務運動就已近陷入泥潭,無法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了。
為什麼?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但從政治上來看,是滿漢之間權力失去了平衡,導致慈禧不得不停止改革。
洋務運動最開始就是滿漢同時進行的,分成了中央派(滿)和地方派(漢)。中央派在京城創辦同文館,選派留學生,說白了就是自己也知道滿族現在太爛了,沒有拿得出手的人才與地方上的漢族打擂臺,所以只能趕緊培養。
圖註:京師同文館的滿族學生和洋人教師
而地方上的漢族被滿族壓著二百年了,這下突然放開了口子,還不抓緊時間發育?一大堆地方企業工廠開始創辦,比如漢陽鐵廠,江南製造總局等等。
然後結果都知道了,滿族貴族實在太廢物了,洋務運動30年中央也沒搞出個什麼花樣,反倒是地方的李鴻章,張之洞等人搞得有聲有色。滿族沒轍,就只能插手地方事務,漢族當然不讓啊,所以整個洋務運動後期其實已經深陷爭權奪利的漩渦中了。
慈禧也沒轍了啊,她深知自己本就是滿族貴族權利的代表,不能再進行更為激進的改革了,否則整個滿族貴族們能聯合起來把她這個老佛爺真的請去見佛祖。
圖註:光緒親政,改革決心很大(劇照)
在1889年,慈禧下詔還政光緒,準他參閱奏摺,自行批點等。說白了就是想借光緒帝的手進行下一步改革而已。到1894年甲午海戰以後,洋務派全軍覆沒。這時候是個人都知道必須要進行變法了,不然大清完蛋了啊。
1898年,光緒帝跑到頤和園說要進行變法,慈禧直接同意了。
慈禧不同意你認為光緒帝能改革?能罷免李鴻章?光緒帝在維新變法期間,軍機處向頤和園呈遞了462封奏摺,慈禧無一例外都同意了。
有人說不對啊,康有為不是說他們想改革公車上書結果被守舊派阻撓麼?
公車上書被守舊派阻撓,都是康有為自己說的。在帝師翁同龢在當日的日記中列出的皇帝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內容中並沒有公車上書之事。姜鳴先生的《天公不語對枯棋》中也詳細論證了公車上書這件事其實相當可疑。
百日維新
不得不說年輕皇帝就是好忽悠,僅僅憑藉幾篇文章,光緒帝就敢讓幾個年輕人直入軍機行走。這一下直接得罪了諸多在京城熬資歷的滿漢官員。第一波仇恨拉著了。
接著是第二波,直接拿大官開刀,殺雞儆猴,殺誰?李鴻章!光緒帝直接下旨:」又諭、李鴻章、敬信、均著毋庸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得,這下大小官員們都慌了啊,李鴻章誰啊,大清國柱啊,為大清兢兢業業幹了幾十年的能臣啊,這都被搞了,其他人怎麼辦?
圖註:李鴻章晚年跟列強關係良好
沒完,第三波又來了,康有為讓自己湖南同鄉直接上書皇帝,說要「遷都、借才、聯邦」。
遷都哪兒?康有為說遷都西安。「若夫建都之地......天府之腴,崤函之固,莫如秦中。」(康有為·《我史》)。然後滿族貴族集體爆炸。北京就是滿族的根基,你這遷都南方都是漢人還有我們滿人活路?
借才借誰?伊藤博文!並且光緒要學乾隆開懋勤殿,拋開舊臣,讓伊藤博文當顧問首領;意思就是我光緒看不慣當朝所有文武官員,所以我要另起爐灶,不和你們玩了。然後文武百官也跟著爆炸。
圖註:伊藤博文來華(劇照)
聯邦更扯淡,康有為提出直接和日本聯邦,中日合為一體。
這還沒完,為了籌集變法經費,康有為更是提出:「以全國礦做抵,英、美必樂任之。其有不能,則鬻邊外無用之地,務在籌得此巨款,以立全局。」(康有為·《我史》)。意思是沒錢了,就把新疆西藏賣給外國人。聽聽這是人話?左宗棠差點氣的從棺材裡跳出來。
憑藉著以上騷操作,當朝所有大臣、滿族貴族都表示,老佛爺你快回來吧。康有為和光緒一聽要讓慈禧回來?不行,我得發動政變。聯絡楊銳等人要搞一出「圍園殺後」,直接把慈禧惹毛了。然後慈禧先發動政變,該殺殺,該囚禁囚禁。百日維新就此破產。
慈禧幹掉維新派後真的就封建保守了麼?清末新政是你光緒搞的?
總評
縱觀慈禧的一生,她都並不反對改革,但是改革的前提是保證清王朝和滿族貴族的統治。在這一點上就註定了她的改革不可能進行真正的大刀闊斧。清朝之所以完蛋一方面是王朝正常的自然更替,以及外部資本主義的入侵。另一方面恰恰是因為清末新政,滿族貴族對地方軍隊的失控,導致北洋勢力急劇膨脹,最後反撲。
圖註:慈禧能壓得住清末各路人馬
我們可以說慈禧是阻擋革命的封建頑固派,但是在對大清續命這件事上,真由得光緒和康有為瞎搞,大清估計死的更快。當然了,也可以說慈禧對於維新人士的過度牽連也促進了地方知識份子革命的決心,最終慈禧也自己咽下了這個苦果。
參考:康有為《我史》
賈小葉.「新黨」抑或「舊黨」——論戊戌時期「康黨」指涉的流變.近代史研究,2015(03)
孫燕京.「內輕外重」抑或「內外皆輕」?論晚清政治史研究,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