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錦繡河山
介紹原平經典風物 弘揚原平菁華文化
長期徵稿,附帶圖片,歡迎原創首發。
郵箱:718070459@qq.com 微信:zhtixj
作者:茹建堂
他別無他好,唯有一點,特別喜歡書籍。從小他對玩的東西和吃的東西不太上心,但對書卻有種與生俱來的吸引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出版物不多,有書藏的人家更是少之又少,除非是老年的有錢人家,有條件供子弟讀書,家裡難免有幾本可看的書。到人家串門,只要發現人家有本可看的書,他便總是愛不釋手,一直讀下去,直到父母叫他回家吃飯,才依依不捨地離去。甚至走親戚,他也不忘四處打聽誰家有好書看。一冊在手,再有天大的紅火也不會分了他的心去,他只對書感興趣。而家裡雖不算富裕,但在父親的努力下,已經擺脫了爺爺奶奶那一輩的溫飽不濟的困境。父親多數時間一直在外地當工人,是頂呱呱的好鍛工,算那時少有的能工巧匠。最初招工到太鋼工作,支援過武鋼、參加過原平化肥廠建設,最後落腳到原平配件廠。父親的言傳身教,讓他從小就生出一個小小的心願:進工廠,當工人,建設祖國。
位於村東北的古寺「嘉慶院」,據說有1500多年的歷史。「破四舊」後變成了學校,廟院前面幾個人摟不住的那棵大槐樹上的大鐵鐘,當然就成了學校上下課、上下學的號令;規模宏偉的「觀花樓」就成了學校的教室。他的童年和少年也自然是在這裡度過的了。大槐樹上嗡嗡的鐘聲,觀花樓裡琅琅的讀書聲,成了他童年美好的記憶。如今村中舊年的那些貞節牌坊、石旗杆、魁星閣、木牌樓早已在運動中灰飛煙滅,唯有這改作學校的嘉慶院舊址留存了下來。值得慶幸的是三棵老槐樹,竟然有一棵至今還枝繁葉茂。多少年來,每每回村,都會勾起他對那些過往歲月的懷念。出於這份濃濃的鄉情,他在村裡重修古蹟時,出資蓋了一座戲臺,從此熄滅了多年的古會又重新回到了村人的生活中。這是後話。
紅衛兵大串聯開始,村裡學校的高年級學生,紛紛離開學校,上北京,去延安,到井岡山,能想到的地方,都可以結伴前往。高中教室空了,老師也參加生產大隊的集體勞動了,學校院子空無一人,有人偶然發現圖書室也沒人看了,又不知誰從破碎了的玻璃窗口第一個進去拿出了喜歡的書。反正沒人管,孔乙己說:偷書不算偷。這樣安慰著自己,他便也嘗試著趁沒人注意時跳進圖書室,從滿是塵土的書堆中挑出一摞書,有外國小說,有中國小說,他如獲至寶,一個假期的時間便在那些誘人的故事中悠然而去。
高中畢業一回家,他就急不可耐地找到生產隊長報導。隊長高興地說:「這下咱村可有個有文化的回來了,替叔記工哇。」當然記工員是兼職的,還得參加生產隊勞動,第二天,他便被安排趕驢車拉糞。頭一次趕驢,不熟悉驢脾氣,不得趕車要領是自然的,真是「不是驢不走,就是磨不轉」。這驢你讓它走,它不走,磨磨蹭蹭,在路上低下頭聞聞擦擦,打死也不往前走;你不注意它了,它倒來勁,抹開奔子往前跑,弄得他滿身大汗,也管不住這頭不服管教的驢。好不容易到收工了,回到飼養處,飼養員告訴他,草驢聽話好趕,叫驢不好趕,看到草驢就興奮地攆趕;見了草驢的尿,就停下來聞聞擦擦。早起人們都把草驢挑完了,給你剩下一頭叫驢,你又是第一次趕驢,怎能順當了?
那個年代,農村相當貧困,吃穿不濟,農民不分白天黑夜兩頭不見太陽地戰天鬥地。他常常獨自沉思,難道就這樣一輩子在土裡流汗嗎?一天早晨,村裡的高音喇叭響起來,大隊支書喊著一個名字讓趕快到大隊有急事,一陣有人在街上圪吵,說昨夜XX把XX老娘娘強姦了,老人告了支書。施暴的二十出頭,被暴的七十有餘,雙方指認得確切,承認得明白。年輕人對著高音喇叭做了檢查,支書踢了他兩腳。老太太不服,帶著哭腔說:「就這樣把俺們……就完了?」原來老太太沒別的要求,提出一鬥麥子的補償,一起刑事案件就此了結。他為農村這些稀奇古怪的事、愚昧無知的人刺痛著心,苦苦思索著怎樣才能改變境遇。
高考恢復,給年輕人打開了一扇希望之門,對他來說無異於一條光明大路向他敞開。他便夜以繼日,加緊備考,心想:成敗在此一役。他要為改變農村落後狀況做點什麼,於是報考了農機修造專業。以他的勤奮好學,一舉考上了忻州地區農機校,全家人喜不自勝。雖然是中專,但是錄取率遠低於今天的高考,考上的難度很大,但是含金量也超過今天的一本,甚至研究生學歷。因為那個年代,一個中專生肯定是真才實學,絕不是混下的學歷,找工作到行政企事業單位,都可順理成章,不用跑關係,不用花錢送禮,一切都理所當然。
中專兩年,以他的勤學好進,深得老師器重,成績名列前茅。每至假期,他總是被老師留下,晚上刻蠟板、做試卷,白天在校辦工廠做工,一個假期也能掙個幾十元錢。既為自己解決了學雜費用不說,還為父母補貼了家用,為家裡蓋新房、置家具頂了大用。
等到畢業,他不喜歡幹行政、當幹部,自然就放棄了縣裡農機局的做法。選擇進了原平農機修造廠,當了一名技術員。一路下來,技術員、車間副主任、主任、生產副廠長,幹得有聲有色。後來,老廠長思路超前,大膽提出「誰打天下,誰做皇帝」的企業擴張策略,以他的闖勁開闢了一片天地,建起三氯乙烯廠,當了一把手。再後來由於總公司求大求全,未能做強做精,使如雨後春筍般建起的各類企業終因資金不足,產品不精等原因相繼陷於運轉不暢的困境。那個年代所有人都一抹心思抓經濟,下海的、改行的,「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省城一家劇團居然也辦起化工廠,找到他,讓他給幹,無奈劇團錢少,又陷資金困局。其時老液壓廠正在改制,領導就把他叫回來,讓他當廠長,也算是受命於危難之際。
一切都在急劇變化,國企一蹶不起。民進國退的大勢在席捲著八十年代後九十年代初的經濟走勢,順勢而為吧!改制不行就自主創業,總不能讓幾百人沒飯吃了吧?
他湊了幾萬元,租了兩間門面房,拉了幾位志同道合的老同事,開始了簡單的液壓維修業務。技術懂、業務熟、管理通,生意自然不難。很快打開了市場,建立了自己的用戶網絡,就租下老廠房,把那些灰溜溜沒飯吃了的下崗職工收留到自己的「旗下」,讓百十號人有了事幹。靠著優質的產品和靈活的服務,很快贏得了大客戶的青睞,中國第一大露天礦——平朔露天煤礦成為他的「主戰場」。進口礦車懸掛國產化,既滿足了用戶需求,為用戶節約了大筆配件更換維修費用;又提升了公司的修造能力,收穫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接著,為礦山開發特種車輛,又得到用戶高度認可,營業額迅速攀升。幾年下來,他的公司業務量就上到一個億。企業蒸蒸日上,員工揚眉吐氣,倒閉企業的晦氣,下崗職工的自卑一掃而光,他儼然成為了員工的「救世主」。
企業做大了,影響擴大了,但他始終沒有隻想著自己發財,也沒有固步自封,他的理念是「誠信立企,以義制利」。
想想,從立企之初就把誠信辦企作為一條首要原則踏實奉行。那年遠在1000多裡之外的內蒙一家礦山企業一臺設備需急修,但恰逢春節將至,一場大雪又降臨草原,礦方原有的好幾家合作企業都嫌路途遠、雪路危險,業務又小,賺不了錢,推託不去。當他聽說後,二話沒說,組織技術維修人員,親自帶隊連夜啟程,在草原白毛風中艱難行進三天三夜趕到現場,為客戶解了燃眉之急,這讓礦方十分感動。毫不含糊地表示,以後業務就給佳誠!
他有三句口頭禪:客戶好,我們才能好!客戶的問題,也就是我們的問題!客戶滿意了,我們才算滿意!這也是他的經營之道。他確定的企業核心價值觀:「誠信、責任、尊重、共贏、團隊」讓企業正道而行,持續上升。「誠實、守信、激情、卓越」的企業精神,讓員工奮發努力,奉獻發光。
他總是將心比心,考慮別人的難處,想著別人的好處。對任何人都能施以友善,不求回報。用他的話說就是「要讓人家舒服,要使人家滿意」。當初國企不景氣,工資發不了,幾百號人鍋也揭不開了,是他收留了大家,開始了體面的生活。社會上有人說:老趙把那些「節吊貨」全收攬到了他那。但在老趙眼裡只要善於使用,都可以做到人盡其才。事實上,所謂的「節吊貨」們在他的企業都是中堅骨幹,幹出了成績,幹出了價值!大家深有感觸:跟老趙幹,心裡踏實,心情舒暢。
事實上,他多少年來對大家確實是給足了面子,給足愛心。凡進入公司的員工給你機會給你平臺,讓你有條件幹工作;給你工資給你待遇,讓你心裡產生責任心和感恩心。好多人都是「不用揚鞭自奮蹄」地努力幹,報答知遇之恩。他從未因生產經營原因解僱過一個人,來的都是自願,走的多是自知不合適再幹下去了,才主動提出,他做到了「一個不能少」的企業家仁心。
他對客戶以誠相待,信譽第一;對朋友古道熱腸,盡心幫忙。他把客戶處成朋友,讓朋友甘願與他相隨,為他出力。他在做人上從來都是「寧可天下人負我,我決不負天下人」。企業雖不算大,但影響力廣泛,吸引力不小。他把國內頂尖礦車懸掛技術專家吸引到旗下,把國內露天礦山服務的先行者請回了公司,上海做國際貿易的專業人才也主動要求投靠。招賢納士、量才用人,讓企業活力四射。
他打下了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第一根樁,成為率先入駐園區的企業,成為地方經濟的「龍頭企業」。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忻州市優秀民營企業、原平市突出貢獻企業、扶貧助教先進企業等各類榮譽競相贈與。從露天到井下,從北國到南疆,從修理到製造,產品和服務走向全國十幾個省(市),並已衝出國門。在用戶分布圖上,三一重工、東風重汽、中冶金誠、北京二七、徐工、柳工等都是良好的合作夥伴,公司成為各大用戶爭相籤約的合格供應商。解決社會就業600人,年納稅1000萬以上,累計納稅近億元,做到了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增長,企業、員工、用戶和諧發展。
做一番事業難,做自己喜歡的事業即使難也是甘心的,這是他的心跡。事業做很大的人大有人在,而做一個有趣味的事業人,卻並非人人能做到的。他學的是農機修造,幹的是機械製造。多少年來他沒有一天忘記自己的初衷,沒有一刻懈怠自己的追求,更沒有改變他的唯一所愛——讀書。他讀管理、讀技術、讀哲學,鑽研油缸,研究老子,愛好書畫,外出時常帶著一個布做的書包,汽車走、火車跑、飛機飛、輪船行,凡在路上書不離手,這正是他的讀書時間。奔波了一天後的夜晚,勞碌了一周後的周日,不忘沏一杯清茶,放一曲音樂伴他進入潛心閱讀的快樂!
讀書學習成為他消解壓力的唯一好辦法。他每至周日總要趕往省城大學聆聽教授的講課,他成為正商學院年齡最大的學員。老師、同學都親切地稱他老大哥,而他從不以老大自居,也不因老而不思進取。反而他比任何一個學員都用心,比任何一位企業家同學都愛學善思。有解不開的難題,想不通的問題,他便以書為師,甚至連夜可以坐車去北京王府井書店尋找心中所需。
工作再忙,不耽誤他積極參與公益。讀書會的講臺,政協的論壇,書畫文藝的雅集,助學的現場,扶貧的前沿,都留下他的身影。
有人說,他是儒商,文文靜靜,與人無爭,但卻不知他那顆急公好義的心有多麼熱烈!他默默資助了幾位出身貧困家庭的大學生,但從不與人提起;村裡建學校、修路,他聽說後,主動把錢拿回村,並告訴大家,不夠再找他;市裡招商引資為客戶急需提供貸款擔保找到他,他二話不說,當即答應,感動得領導直為他叫好;公司員工只要有婚喪嫁娶,他再忙也要去家裡看看,即使在外地,也要託付他人到場,或安慰或祝賀,留下禮金。如遇其他困難,他只要聽說,必定主動幫助,尋找解決辦法。有人說,他是好人,但卻不知他還有一顆嫉惡如仇,不信邪惡的俠肝義膽!有人不理解,他不為自己尋舒服,只為眾人謀出路,卻不知他只信奉:一人吃飽不算飽,大家吃好才算飽!
又是一年春光好!春暖花開的日子,佳誠公司陽光明媚,機聲隆隆,生產又進入耕耘的季節。一個頭戴黃色安全帽,穿藍色工裝的漢子,快速的步伐,筆直的腰杆,堅毅的目光,陪著幾名外地客商穿梭於機器、產品、工友之間,只見他時而耐心介紹著,時而仔細查看著,時而又微笑回應著。
車間大門上春節的春聯依然透著喜慶:
提質量、降成本、攻懸掛,完成全年指標;
抓服務、打基礎、建基地,夯實發展基礎。
有志者事竟成,億六指標定收囊;
苦心人天不負,五百勇士敢奪旗。
新一年的經營方針,以對聯形式時時警示著進進出出的員工們努力!努力!再努力!
新時代,新作為,一個已六十四歲的人,依然健步如飛。實踐著「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的人生理想!
他是誰?不說你也知道:山西佳誠液壓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趙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