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好我們這一棒】38歲的「白頭」扶貧幹部:3年駐村走爛8雙鞋 有...

2020-12-23 中國網新聞中心

  張海談心中的榜樣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18日訊(記者 李丹)2020年11月11日下午6點多,天色已暗了下來,扶貧幹部張海還沒下班,他正在貧困戶勒古次爾家中走訪,了解勒古次爾一家最近的收入情況,這早已是他的工作常態。從小就跟著母親一起走村入戶,張海認為做群眾工作一定要將心比心:「母親很支持我的扶貧工作,我真的很感動、很感激,家人是我最大的動力。」

  張海,38歲,中共黨員,四川省就業服務管理局辦公室一級主任科員。2017年12月,張海主動報名,通過四川省委組織部選派到涼山州布拖縣羅家坪鄉任脫貧攻堅專職副書記。一晃三年飛逝,三年內他走遍村組,走遍山溝,走爛了8雙鞋,兩鬢已然斑白,他說:「我不後悔,能參與到脫貧攻堅事業中,我覺得很值得。」

  「十四五」即將起航

  將以釘釘子的精神 和群眾一塊苦、一塊幹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厲、一鼓作氣,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奠定堅實基礎,我聽了好激動,好振奮。」張海坦言,作為脫貧攻堅一線幫扶工作者,自己非常關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相關內容。

  看新聞、讀報刊、學解讀,自己被五中全會的新思想、新論斷、新目標所鼓舞。「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又將起航。「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們將開啟嶄新的徵程。

  「結合自身工作,我們要以釘釘子的精神,著力提高就業質量,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構建和諧勞動關係,讓人民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張海坦言,作為扶貧幹部,自己更要按照全會的要求,真正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紮根基層,和群眾一塊苦、一塊幹,在脫貧攻堅一線增進服務群眾的感情和本領,真正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

  小學時就跟母親走村入戶上百次

  「扶貧三年,我深深明白了母親所做事情的意義」

  要愛農村、愛農民,紮根基層,和群眾一塊苦、一塊幹,這絕不是一句空話。對此,張海有很深的體會,「我的母親有50年的黨齡,先在我們村上做文書,後來又做了36年的村黨支部書記,直到退休。」

  「以前我總不明白,為什麼母親要去走村入戶,為什麼和村民有那麼多聊的,一聊就是好幾個小時。」張海回憶,小時候因為沒人帶,母親王崇立總帶著自己一起去工作,「他們有時候開黨課,我就在邊上看著,下鄉我也跟著,去村民家也一起,僅小學階段,我和母親一起走村入戶就有上百次。」

  張海說,當時村上有一間辦公室,牆上掛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畫像,自己印象深刻,「母親那時候就告訴我,入黨是非常光榮的一件事情,群眾工作也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做工作要深入,不能只單方面要求群眾支持自己的工作,應該將心比心,真心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才能真正和他們打成一片,才能真正做好群眾工作。」

  「扶貧三年,我深深明白了母親所做事情的意義。母親言傳身教,用實際行動教育我、支持我。」張海對自己的工作非常堅定,對母親滿是敬佩,但也有些愧疚,「我父親在我12歲的時候車禍去世,母親養大我不容易。這三年我一直在這邊,不能在母親面前盡孝。2018年,母親因車禍導致腰椎和胸椎兩處骨折,我從布拖縣趕回去只待了3天,做了兩件事,一是請了護工照顧母親,一是請了律師處理善後事宜。母親很支持我的扶貧工作,讓我趕緊回到崗位上,我真的很感動很感激,家人是我最大的動力。」

  3年駐村走遍村組山溝 走爛了8雙鞋

  鄉裡到處都能見到這位年輕的「白頭」書記

  「過去我在高寒藏區工作過8年,對『艱苦』一詞深有體會,但卻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的理解到『貧困』,更從心底裡感受到脫貧攻堅事業的貴重。」張海告訴四川新聞網記者,當自己親歷脫貧攻堅戰,他深深體會到貧困地區老鄉的艱苦,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並決定不管再難也要堅持下來。

  克服艱苦的條件、應對高原反應、挨家挨戶了解情況等,這些都是身體上的累,張海心裡的焦慮,更多是如何打開脫貧致富的局面。結合人社工作的特點,張海首先著手的是就業扶貧,「一人就業,全家脫貧,我們就組織開展技能培訓,促進轉移就業,讓大家有工作,有工資。」

  張海和駐村黨員幹部一起,為村集體經濟增收出謀劃策,將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將黨小組建在致富項目上,將黨員示範立在創業崗位上。三年裡,張海和同事們一道,「走最難走的山路」,「吃從未吃過的苦」,「啃最難啃的骨頭」,最終確保掛職點羅家坪鄉建檔立卡貧困戶393戶2151人全部順利脫貧。

  在大涼山的一千多個日子裡,張海日夜穿梭在村寨和農戶家中,不怕多跑路,就怕老鄉不理解;堅持召開「壩壩會」和「農民夜校」,幾年間走遍了全鄉393戶貧困家庭,幾乎是風雪無阻的開展扶貧工作。雨季,山路又塌方了;旱季,鄉上又斷水了;冬季,冰雪又斷道了……3年間,翻山越嶺的張海,走爛了8雙鞋。

  記者注意到,「80後」張海年紀不老,頭髮卻已經白了不少,他笑著告訴記者:「以前也有幾根白的,現在白得有點厲害了。沒事,不礙事的。」

  迎接挑戰 勇擔使命

  咬緊牙關繼續努力 跑好我們這一棒

  11月中旬,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越西縣、美姑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四川88個貧困縣全部清零。

  「現在,我們建立了嚴密細緻的動態監測體系,確保村民脫貧不返貧。」張海感慨,「驗收後,我也常去村民家中,看到他們臉上真誠的笑容,我真心覺得值得,更為自己作為一名黨員能參與偉大的脫貧攻堅事業而感到自豪。」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堅定信念、永不退縮、切實發揮「螺絲釘」的作用,埋頭學技能、認真幹工作、全心服務群眾,張海一直堅定的將此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新時代的黨員,也面臨了一些挑戰,在面對期望與失望的落差,現實與理想的荊棘,物質與精神的平衡,逆境與順境的交替,我們應該思考如何保持黨員的初心,心無旁騖,不懼誘惑。」

  2018、2019年度,組織考核,張海連續獲評優秀;2019年7月,省委、省政府表彰其為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020年7月,省直機關工委表彰其為優秀共產黨員。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黨員,扶貧的三年時間,我常想,投身脫貧攻堅事業是我用真心、真情、真意、全力,去幫助貧苦的群眾走出困境,希望他們生活得更容易一點,生活得更快樂一些。」張海直言,在布拖,自己用初心在堅守,「能得到組織的肯定,我倍感珍惜。作為年輕一代黨員接力者,又衝鋒在脫貧攻堅的一線,我們更應該咬緊牙關、繼續努力,跑好我們這一棒。」

  採訪末了,張海說要跟記者分享一個「開心的小事」,自己的妻子在銀行工作,最近剛被組織認定為預備黨員,「我們全家都很高興,這是非常光榮的事情。」

  記者手記:

  放下家中兩個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母親,張海在家人無條件的支持下,義無反顧紮根在大山深處,身體的累、心裡的苦,只有他最能體會。我問他,你覺得值嗎?

  他想都沒想就告訴我,「工作總要有人做,如果我待在成都的舒適區,這幾年過了也就過了,人的生命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我還是希望以後回憶的時候,能覺得自己做了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我母親也是如此,幾十年如一日,我們都是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崗位做著平凡的事情。」

  張海說這段話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那段話: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或許就是這樣的信念,讓一代又一代黨員,傳承接力,朝著同一個目標不懈努力前行。

  (圖由四川省人社廳提供)

  相關報導:

  【跑好我們這一棒】3.0版本的「雨衣妹妹」:影響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 

  【跑好我們這一棒】80後援鄂中醫:在傳承中創新中醫藥 造福老百姓 

  【跑好我們這一棒】地災科研者:不斷攻克難題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工程建設 

  【跑好我們這一棒】赴湯蹈火「火焰藍」:成為消防員是這輩子最正確的選擇

相關焦點

  • 【跑好我們這一棒】「逆行」的水利人:終於明白為什麼一下雨父親就...
    2020年6月26日晚9點左右,劉持恆通過監測平臺發現涼山州冕寧縣災情預警,第一時間通知預警區域相關負責人。凌晨1點左右,州政府傳來消息,前方可能有人員傷亡,涼山州水利局馬上組織應急搶險小隊趕赴災情現場,劉持恆就在其中。劉持恆告訴記者,他們趕赴現場時,國道已經被山洪衝毀,只能倒回走高速。「凌晨趕到現場後,我們第一時間收集受災情況發回後方,供防辦決策參考,同時參與救援工作。」
  • ...我們這一棒】成都特警:永不畏戰 堅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
    「人民警察來自人民、植根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也是人民警察的本色所在。」在劉彬宇看來,一心為民、守護平安,正是一名合格黨員、一名合格警察的初心和使命。  即將到來的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00年偉大徵程,100年崢嶸歲月,時代接力棒已經交到我們手上,歷史的重任已經落在我們肩上,我們當如何跑好手上這一棒?
  • ...甘於平庸的扶貧之路|都勻市歸蘭水族鄉翁奇村駐村工作隊隊員杜...
    2018年3月按照組織安排來到了都勻市歸蘭水族鄉翁奇村,在這個都勻市最落後偏遠村之一的地方成為了一名光榮的駐村工作隊隊員。這給我帶來了很大地衝擊,也讓我明白了基層幹部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才能幫助群眾實現脫貧。  而我,在翁奇村工作的這九百多天的時間裡,日復一日地走村入戶,調查收集貧困群眾的致貧原因;與整個工作隊共同深挖村莊特色;跟著領導幹部邀請專家赴村研討行之有效的增收之道。
  • 一路扶貧一路歌——記瀘溪縣紀委監委駐村扶貧幹部鄧小千
    3月31日,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白羊溪鄉周家寨的公路上,村民唱起山歌、放起鞭炮,送別瀘溪縣紀委監委駐周家寨第一書記鄧小千。這一天的周家寨,滿是幹部與群眾對彼此的不舍。從「終年沒條好路走,村裡光棍多又多」的該縣白羊溪鄉排口村、毛坪村,到「村裡群眾愛告狀,幹部誰都不想去」的周家寨村,他任村第一書記一幹就是六年,使全縣聞名的兩個貧困村脫貧出列、村民實現了脫貧摘帽。鄧小千安心扶貧「這些年,他一直蹲在村裡幹扶貧,孩子怎麼長大他都不知道。」為了讓他安心扶貧,愛人張豔做起了「鐵打」的家屬。
  • 【跑好我們這一棒】熱搜之外的「學霸農民」:希望更多高層次人才...
    相關報導:  【跑好我們這一棒】3.0版本的「雨衣妹妹」:影響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201214/001133996.html?
  • 雲南省硯山縣平遠鎮洪福村駐村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轉業幹部黎晶...
    遠遠地,走來一個一身迷彩的精幹漢子,身後是一個5、6歲的孩子,一路小跑著試圖跟上他的步伐。村民會心一笑:「是黎書記來了!」在洪福村,「迷彩服」+「小尾巴」是駐村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黎晶的鮮明標識。從2018年3月起,黎晶帶著兒子走遍了洪福村的家家戶戶、田間地頭。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的「酸甜苦辣」|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
    我叫陳瓊,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幹部。  2019年7月我到雙樂村,駐村一年多來,我體會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的辛酸與無悔、艱辛與幸福、付出與擔當,也品嘗到了扶貧幹部的「酸、甜、苦、辣」。村民羅光友長期和侄兒子居住,覺得住的不稱心,我建議他到河鎮鄉養老院居住,現在過的很幸福,每天都笑呵呵的,他說「現在的居住環境比以前好多了,每天散散步,回來就有飯吃,有水果吃,國家的政策好啊。」駐村工作隊關懷的「暖心」。
  • 樂安通報惡性刑事案件 一名駐村扶貧幹部被害
    樂安通報惡性刑事案件 一名駐村扶貧幹部被害 2020-08-13 12: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駐村扶貧日記|金秋十月,點亮雙臺
    這既是對鄉村文化建設的支持,也是健康扶貧行動的延伸。今年7月6日、7日,大街鎮衛生院協同本村鄉村醫生,為村裡居家養老的175位65歲以上老人做了體檢。兩次體檢,一次西醫,一次中醫,不同的檢查方式,相同的健康理想,可謂殊途同歸。
  • ...為民的扶貧書記」 記人民銀行玉林市中心支行駐村扶貧幹部丘宗林
    想方設法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是我應該做的,這條水渠建成是大家共同協作努力付出的結果。」丘宗林如此回應。  去年初,範偉祥與該隊的幾位村民到村委會向丘宗林反映了笛竹山一帶水渠因年久失修、水毀嚴重,造成農田灌溉困難農業收成減產的問題。丘宗林當即與村民到現場進行察看,並與村兩委幹部討論研究,決定將在笛竹山至大塘側建設1條水渠與1座陂壩,納入到村建設項目庫中。
  • 駐村書記張華:不忘初心擔使命 真心真情真扶貧
    我叫張華,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18歲高中畢業後參軍入伍,23歲復員到國企工作,27歲考錄公務員,短短十年,我經歷了「工、農、學、兵、幹」多行業、多崗位的鍛鍊,但得知單位要選派幹部駐村扶貧時,我的心情還是非常激動,毅然遞交了請戰書。
  • 「區縣解讀」涪陵駐銅巖村扶貧幹部張晨榆用真情贏得村民信任
    「張隊長經常來看我們,給我屋老漢買擦傷口的藥,給我們買水果、買糖,像女兒一樣!她要是不回去就好了,我們天天都想看到她。」……老人們口中的「張隊長」叫張晨榆,是涪陵區城市管理局幹部。2019年2月27日,父親去世第11天,便接到涪陵區委組織部關於到龍潭鎮銅巖村駐村扶貧的工作任務,很快她便來到銅巖村。張晨榆一頭扎進農村脫貧攻堅工作當中,挑起了扶貧重擔。
  • 官渡鎮:駐村扶貧幹部用幫扶真心換脫貧信心
    記者周紅珍「2020年11月10日,天氣晴,入戶走訪貧困戶吳新初、謝飛虎,了解產業發展和生活情況……」翻開官渡鎮竹聯村駐村第一書記童磊的脫貧攻堅駐村工作日記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載了從駐村第一天到當下入戶幫扶的點點滴滴,每一頁都可以看到他對當地村民的真情以及如何幫助脫貧的深入思考。
  • 扶貧新機制:駐村幫扶工作隊的組織、運作與功能
    其中,中央政府通過總體權力開展精準扶貧的動員,中間層級的政府利用技術權力致力於精細化治理,而這一目標能否實現又取決於握有實踐權力的農村幹部的支持。許漢澤和李小雲(2017)認為駐村幹部遭遇了鄉鎮幹部和村幹部之間的「共謀」以及鄉土社會的排斥,並指出這可能導致駐村幫扶制度的失效。
  • 「貼心女書記」駐村扶貧留美名——記察右中旗黃羊城鎮大北村駐村...
    她,是一名人民教師;她,又是一名扶貧幹部。不論職位如何變化,但服務的理念不變,她以一位女性的細心、耐心,紮根鄉村,投身服務群眾中,書寫著「巾幗不讓鬚眉」的時代華章。  2017年3月,響應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號召,察右中旗二中物理教師王鑫離開三尺講臺,投身到脫貧攻堅一線,擔負起黃羊城鎮大北行政村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的重任。
  • ...笑容裡的忠誠——記南陽聯通優秀扶貧幹部、駐村工作隊長陳志中
    從十幾裡外搬遷入住來的七十六歲的任媽媽每看到這總是合不攏嘴:「活這麼大歲數沒想到過這麼好的日子,感謝黨呀,感謝聯通扶貧工作隊呀!」還有脫貧戶村民劉翠香,以前家裡是三間破爛不堪的房屋,如今她看著兩層寬敞明亮的農家樂餐廳生意紅紅火火樂不合口……笑的不是僅僅是幾戶,更多的淅川縣大石橋鄉郭家渠村的村民們,看到通過扶貧後日子越來越紅火,臉上都流露出開懷的笑容。
  • 重慶工程職院教師葉正泉:駐村一年多 寫下近5萬字的《駐村扶貧隨筆...
    「我由山村之外的思索者,轉變成山村內部的組成者,脫貧攻堅之後的鄉村振興,任重道遠……」一本近5萬字的《駐村扶貧隨筆》記錄著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師葉正泉奔赴雲陽縣棲霞鎮吉平村,擔任扶貧第一書記以來所經歷的駐村扶貧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讓我受益匪淺|岑鞏縣天星鄉紅星村同步小康駐...
    我叫張超,今年29歲,是黔東南州岑鞏縣委宣傳部的一名幹部。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主動請纓,來到天星鄉紅星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幹部,成為了紅星村駐村工作隊隊員。紅星村位於天星鄉東部,距天星集鎮有10公裡路程,距縣城36公裡,四面環山,風景宜人,有村民組18個,村民507戶2121人。走訪幫扶對象「這個扶貧幹部,戴個眼睛,文質彬彬的,會不會幹不長久,就會跑回縣裡去咯。」  初入紅星村,恰逢村裡面正在召開低保民主評議會,在鄉裡面分管負責同志的帶領下,我連忙放下行李,就去村裡會議室時旁聽學習。
  • 三兄弟駐村扶貧記
    三兄弟中大哥趙森是唐河縣檢察院駐上屯鎮馬屯村第一書記,二哥趙洋是唐河縣醫保局駐古城鄉溫莊村第一書記,兩個哥哥駐村扶貧深深影響、感染了老三趙崇東。2017年,趙崇東主動向組織請纓,要求到艱苦的脫貧一線淬鍊,當年12月被選派到黑龍鎮山區貧困村趙朗莊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 大東山下,扶貧花開——一位駐村幹部的扶貧之路
    儘管下鄉駐村扶貧整整3年多,依舊清晰記得2017年剛下村報到那天,從連州市區到朝天村,先沿著107國道走16公裡遠的兩車道瀝青路,之後進入392縣道,再走一段15公裡長的彎彎曲曲水泥路,快進村時則變成了又彎又窄的沙土路,1個多小時的車程,一路顛簸,一路疲憊,震得我感覺身上的每一根骨節似乎快散架了,那天的狀態猶如乏驢上磨 —— 沒精打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