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談心中的榜樣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18日訊(記者 李丹)2020年11月11日下午6點多,天色已暗了下來,扶貧幹部張海還沒下班,他正在貧困戶勒古次爾家中走訪,了解勒古次爾一家最近的收入情況,這早已是他的工作常態。從小就跟著母親一起走村入戶,張海認為做群眾工作一定要將心比心:「母親很支持我的扶貧工作,我真的很感動、很感激,家人是我最大的動力。」
張海,38歲,中共黨員,四川省就業服務管理局辦公室一級主任科員。2017年12月,張海主動報名,通過四川省委組織部選派到涼山州布拖縣羅家坪鄉任脫貧攻堅專職副書記。一晃三年飛逝,三年內他走遍村組,走遍山溝,走爛了8雙鞋,兩鬢已然斑白,他說:「我不後悔,能參與到脫貧攻堅事業中,我覺得很值得。」
「十四五」即將起航
將以釘釘子的精神 和群眾一塊苦、一塊幹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厲、一鼓作氣,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奠定堅實基礎,我聽了好激動,好振奮。」張海坦言,作為脫貧攻堅一線幫扶工作者,自己非常關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相關內容。
看新聞、讀報刊、學解讀,自己被五中全會的新思想、新論斷、新目標所鼓舞。「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又將起航。「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們將開啟嶄新的徵程。
「結合自身工作,我們要以釘釘子的精神,著力提高就業質量,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構建和諧勞動關係,讓人民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張海坦言,作為扶貧幹部,自己更要按照全會的要求,真正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紮根基層,和群眾一塊苦、一塊幹,在脫貧攻堅一線增進服務群眾的感情和本領,真正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
小學時就跟母親走村入戶上百次
「扶貧三年,我深深明白了母親所做事情的意義」
要愛農村、愛農民,紮根基層,和群眾一塊苦、一塊幹,這絕不是一句空話。對此,張海有很深的體會,「我的母親有50年的黨齡,先在我們村上做文書,後來又做了36年的村黨支部書記,直到退休。」
「以前我總不明白,為什麼母親要去走村入戶,為什麼和村民有那麼多聊的,一聊就是好幾個小時。」張海回憶,小時候因為沒人帶,母親王崇立總帶著自己一起去工作,「他們有時候開黨課,我就在邊上看著,下鄉我也跟著,去村民家也一起,僅小學階段,我和母親一起走村入戶就有上百次。」
張海說,當時村上有一間辦公室,牆上掛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畫像,自己印象深刻,「母親那時候就告訴我,入黨是非常光榮的一件事情,群眾工作也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做工作要深入,不能只單方面要求群眾支持自己的工作,應該將心比心,真心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才能真正和他們打成一片,才能真正做好群眾工作。」
「扶貧三年,我深深明白了母親所做事情的意義。母親言傳身教,用實際行動教育我、支持我。」張海對自己的工作非常堅定,對母親滿是敬佩,但也有些愧疚,「我父親在我12歲的時候車禍去世,母親養大我不容易。這三年我一直在這邊,不能在母親面前盡孝。2018年,母親因車禍導致腰椎和胸椎兩處骨折,我從布拖縣趕回去只待了3天,做了兩件事,一是請了護工照顧母親,一是請了律師處理善後事宜。母親很支持我的扶貧工作,讓我趕緊回到崗位上,我真的很感動很感激,家人是我最大的動力。」
3年駐村走遍村組山溝 走爛了8雙鞋
鄉裡到處都能見到這位年輕的「白頭」書記
「過去我在高寒藏區工作過8年,對『艱苦』一詞深有體會,但卻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的理解到『貧困』,更從心底裡感受到脫貧攻堅事業的貴重。」張海告訴四川新聞網記者,當自己親歷脫貧攻堅戰,他深深體會到貧困地區老鄉的艱苦,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並決定不管再難也要堅持下來。
克服艱苦的條件、應對高原反應、挨家挨戶了解情況等,這些都是身體上的累,張海心裡的焦慮,更多是如何打開脫貧致富的局面。結合人社工作的特點,張海首先著手的是就業扶貧,「一人就業,全家脫貧,我們就組織開展技能培訓,促進轉移就業,讓大家有工作,有工資。」
張海和駐村黨員幹部一起,為村集體經濟增收出謀劃策,將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將黨小組建在致富項目上,將黨員示範立在創業崗位上。三年裡,張海和同事們一道,「走最難走的山路」,「吃從未吃過的苦」,「啃最難啃的骨頭」,最終確保掛職點羅家坪鄉建檔立卡貧困戶393戶2151人全部順利脫貧。
在大涼山的一千多個日子裡,張海日夜穿梭在村寨和農戶家中,不怕多跑路,就怕老鄉不理解;堅持召開「壩壩會」和「農民夜校」,幾年間走遍了全鄉393戶貧困家庭,幾乎是風雪無阻的開展扶貧工作。雨季,山路又塌方了;旱季,鄉上又斷水了;冬季,冰雪又斷道了……3年間,翻山越嶺的張海,走爛了8雙鞋。
記者注意到,「80後」張海年紀不老,頭髮卻已經白了不少,他笑著告訴記者:「以前也有幾根白的,現在白得有點厲害了。沒事,不礙事的。」
迎接挑戰 勇擔使命
咬緊牙關繼續努力 跑好我們這一棒
11月中旬,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越西縣、美姑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四川88個貧困縣全部清零。
「現在,我們建立了嚴密細緻的動態監測體系,確保村民脫貧不返貧。」張海感慨,「驗收後,我也常去村民家中,看到他們臉上真誠的笑容,我真心覺得值得,更為自己作為一名黨員能參與偉大的脫貧攻堅事業而感到自豪。」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堅定信念、永不退縮、切實發揮「螺絲釘」的作用,埋頭學技能、認真幹工作、全心服務群眾,張海一直堅定的將此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新時代的黨員,也面臨了一些挑戰,在面對期望與失望的落差,現實與理想的荊棘,物質與精神的平衡,逆境與順境的交替,我們應該思考如何保持黨員的初心,心無旁騖,不懼誘惑。」
2018、2019年度,組織考核,張海連續獲評優秀;2019年7月,省委、省政府表彰其為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020年7月,省直機關工委表彰其為優秀共產黨員。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黨員,扶貧的三年時間,我常想,投身脫貧攻堅事業是我用真心、真情、真意、全力,去幫助貧苦的群眾走出困境,希望他們生活得更容易一點,生活得更快樂一些。」張海直言,在布拖,自己用初心在堅守,「能得到組織的肯定,我倍感珍惜。作為年輕一代黨員接力者,又衝鋒在脫貧攻堅的一線,我們更應該咬緊牙關、繼續努力,跑好我們這一棒。」
採訪末了,張海說要跟記者分享一個「開心的小事」,自己的妻子在銀行工作,最近剛被組織認定為預備黨員,「我們全家都很高興,這是非常光榮的事情。」
記者手記:
放下家中兩個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母親,張海在家人無條件的支持下,義無反顧紮根在大山深處,身體的累、心裡的苦,只有他最能體會。我問他,你覺得值嗎?
他想都沒想就告訴我,「工作總要有人做,如果我待在成都的舒適區,這幾年過了也就過了,人的生命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我還是希望以後回憶的時候,能覺得自己做了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我母親也是如此,幾十年如一日,我們都是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崗位做著平凡的事情。」
張海說這段話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那段話: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或許就是這樣的信念,讓一代又一代黨員,傳承接力,朝著同一個目標不懈努力前行。
(圖由四川省人社廳提供)
相關報導:
【跑好我們這一棒】3.0版本的「雨衣妹妹」:影響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
【跑好我們這一棒】80後援鄂中醫:在傳承中創新中醫藥 造福老百姓
【跑好我們這一棒】地災科研者:不斷攻克難題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工程建設
【跑好我們這一棒】赴湯蹈火「火焰藍」:成為消防員是這輩子最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