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內科臨床常見症狀,分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其中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下的腸道,由於各種因素,導致的出血。主要臨床症狀有黑便、鮮血便,一般還伴隨頭暈、乏力、心悸、貧血、發熱等症狀,嚴重者還可出現休克症狀。
(圖片來源:全景)
很多患者出現症狀後,在醫院行胃腸鏡檢查,找到出血點,進行相關治療即可。但是最近我院消化內科接診了一位間斷黑便10年的患者王先生,10年來,王先生一直苦惱於黑便的原因是什麼,也曾住院治療,做胃腸鏡檢查也提示無異常。直到最近王先生排了兩次柏油樣便,約300g,因無頭暈、噁心、乏力等其他不適,3天後大便轉正常了,就並未在意。
但是又過了兩天,王先生突然出現便血,並伴頭暈、乏力10個小時,急診來到我院,以「消化道出血」收治我院消化內科。
消化內科醫生接診後,了解到王先生入院前10小時飲酒後出現排暗紅色血便約400ml,混有黑色大便,排便後患者即出現頭暈、乏力、軟癱在地及一過性意識障礙等。急診查血常規示:紅細胞1.5×10^12/L,血紅蛋白49.00g/L;紅細胞壓積15%,患者重度貧血。
緊急安排胃腸鏡檢查,內鏡下可見:胃底處黏膜光滑,粘液池可見大量咖啡樣液體;十二指腸球部黏膜光滑,較多咖啡樣液體;十二指腸降部乳頭對側見一枚0.6*0.7cm凹陷,邊緣紅腫,似鮮紅色血栓。結合內鏡檢查結果,綜合診斷王先生為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腸憩室出血。隨後給予凝血酶凍乾粉2000u、鹽酸去甲腎上腺素8mg+生理鹽水100ml噴灑止血。經過積極的止血、補液、抗感染綜合治療,患者住院10天複查血紅蛋白恢復正常,飲食恢復正常後,困擾王先生十餘年的便血問題終於找到原因,順利出院了。
小科普:什麼是十二指腸憩室?
十二指腸憩室一般不引起臨床症狀,僅約5%的患者有症狀,表現為上腹脹滿疼痛、反酸、噁心、嘔吐、畏寒嘔血等,當憩室膨脹壓迫膽管、胰管或影響Oddis括約肌功能、結構時,會引起黃疸、膽管炎、胰腺炎反覆發作,入口小引流不暢時,憩室及其周圍會反覆發生炎症,導致局部潰瘍、糜爛,進一步可使血管裸露,憩室內有異位的胰、胃、其他腺體組織,或憩室內有異物存留、腫瘤、靜脈破裂,均可導致出血,臨床以黑便多見,出血量大,可引起嘔血,甚至失血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
消化科全體醫師溫馨提示
十二指腸憩室出血臨床表現多樣性,不典型性,易與消化性潰瘍、急性胃黏膜病變、腫瘤性、膽道出血相混淆。臨床鑑別困難,因此臨床上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在排除其他常見病後,應考慮本病可能。及早胃鏡檢查明確病因並積極治療,就可避免出血帶來的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