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專家站架起科技橋 小甘薯助推富農路

2021-01-14 半島網官網

半島全媒體記者 肖玲玲

即墨區田橫鎮雄崖社區周邊16個村莊3000多戶農民,以土地自主入社方式加入青島薯之戀甘薯種植專業合作社之後,紅薯產量增長了50%,收購價格翻了一番多,每畝增收1000多元,社員們直接經濟效益900餘萬元。脫毒苗的推廣應用,使紅薯的品質、瓜形、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別是有機肥的持續施用,紅薯的口感大大改善,憑其特有的風味感多次奪得國家級大獎,成為各大電商平臺的爆品,銷往北上廣深一線城市,豐城鎮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薯鎮。

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小甘薯走向大舞臺,得益於青島人社局批准設立的青島薯之戀甘薯種植專業合作社專家工作站的傾力幫助。

劉慶昌教授、王晶姍教授、穆平副教授定期到基地參與脫毒種苗繁育、生產技術研討、田間課堂授課以及現場指導工作。作為青島農業大學「教學科研與學生就業實踐基地」,王晶珊老師定期帶學生到基地進行莖尖剝離的操作及脫毒苗的快繁,為合作社的脫毒苗推廣提供了技術保障。在脫毒種苗繁育工作中,劉慶昌教授團隊到基地20次,王晶姍教授到基地30次,就原種繁育技術、脫毒苗繁育技術進行現場指導,指導合作社發起單位青島樂泉種植有限公司培育新品種6個,其中「思維特」在農業農村部登記備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 第262號)。通過專家指導服務,使合作社具備了年繁育脫毒種苗10萬株的生產能力。2017至2019年共推廣脫毒種苗40萬株,現正在進行「利用離體誘變技術結合組織培養與傳統雜交培育新型甘薯種質」。

日本紅薯專家平冢社長團隊,徐州、山東甘薯研究所等和合作社建立了科研聯繫制度,就紅薯的優質品種選育、種植技術的改良等方面定期來合作社指導,2019年引進的日本優質品種紅瑤在當地試種成功,並制定了一套相應的優質高效種植技術標準。中國農科院木泰華教授帶領的團隊,與合作社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就紅薯的綠色加工與綜合利用等進行了多方面的實踐探索,並完成了甘薯莖葉青汁粉提取項目和冰薯加工線的開發。

自從合作社與青島農業大學農學與植物保護學院、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共建專家工作站以來,專家工作站為合作社注入了強勁的科學力量。專家團積極開展配套技術研發工作:山東省農科院王慶美所長、青島農科院研究員副院長崔健,在紅薯種植的關鍵環節每次都來基地指導有機紅薯種植過程。在他們指導下的有機種植操作規程,被作為典型案例,編入國家農業部《甘薯綠色生產寶典》一書中;徐州農科所李紅民主任來基地主導有機肥應用試驗,合作社在專家的指導下,自主研發的竹粉及納米蛤蜊有機肥,蒜皮粉有機肥兩款產品,已經申報了國家發明專利,已經進入實質審查階段。

各種新技術的研發和田間課堂的指導,無論是種植技術還是用肥用藥都有了科學而精準的指導,特別是品種的選育方面,貼近市場便於銷售,有效帶動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同時也為周邊農民提供新的創業機會,解決了當地農民就業問題,確保當地農民有了長期穩定增收。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做好科研助力的同時,專家們更注重加強農民培訓工作:專家們每年在生產期間到基地為農民現場授課,詳細講解標準化施肥技術、無公害育苗技術、甘薯高產栽培技術、甘薯無公害病蟲防控技術等生產實用技術6次,累計培訓農民11000餘人次。

在專家團隊的幫扶下,「豐城地瓜」註冊為國家地理標誌商標;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被評為青島市第三屆知名農產品品牌;「即墨地瓜」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認定;「樂泉地瓜」獲批第二十屆綠色食品博覽會暨第十三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金獎;紅薯品種「思維特」在2020年9月國家聯合攻關第二屆「食味十佳」評選中喜獲大獎。合作社的核心組織--青島樂泉種植有限公司,於2020年12月獲得農業領域最高級別、最高權威認證——中綠華夏有機產品認證證書,這在山東省甘薯企業中尚屬首家。該專家工作站也被中共青島市委組織部、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青島市財政局評為「優秀專家工作站」。

專家工作站的傾力相助為青島薯之戀甘薯種植專業合作社帶來革命性的創新,為「小紅薯大產業」發展架起了科技的橋梁,真正實現土地成為農民增收的資產,使農民不出村就能致富。青島薯之戀甘薯種植專業合作社將在專家工作站的幫助下,傾力打造線上「即墨地瓜」甘薯第一品牌,引領青島地區甘薯產業做大做強,真正實現「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的美好目標。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即墨西部城區新盤集中「下餃子」,即墨樓市豎起新的大旗?
    即墨各板塊的發展態勢即墨本身是一塊東西長、南北短的土地,所以東西向分為即墨西城、即墨老城區、創智新區和藍谷。當然,個人有個人的叫法,核心思想和板塊是相通的。藍谷主要得益於三灣三城規劃,畢竟是某領導人落地青島去的第一站,廣負盛名。即墨的中央位置,即墨老城和創智新區,可能更多是青島人了解。即墨老城主要是傳承了即墨古城的傳統文化,教育、醫療資源集中,屬於發展比較早的城區。
  • 回眸青島年代最久的商業街 即墨路
    1980年11月,以即墨路、李村路為中心,橫跨濰縣路、易州路、博山路、芝罘路周邊四條支路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場建立,市場佔地面積14800平方米,建設面積6800平方米,高峰時擁有1300多個攤位,從業人員3000多人,商品高達11000多種,當時,返城無法就業的知青、外來闖蕩者、甚至還有刑滿釋放的「兩勞」人員成為市場的第一批個體戶,他們憑著敢闖敢幹的性格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迅速賺得了第一桶金
  • 聚焦地鐵七號線:奧帆中心——即墨北安 預計兩年內開工建設
    畢安傳:7號線線路起自市南區奧帆中心,沿線主要經過浮山後居住片區、滄口機場、十梅庵片區、汽車北站、流亭機場、城陽現狀城區、即墨中心城區,止於即墨北安,線路長約48.5千米。其中即墨境內自即墨城陽界沿煙青路至北安街道,線路長約13千米。經與市地鐵辦對接,近期即墨區境內擬建設7號線北延段,自城陽東郭莊,即墨境內主要沿墨城路敷設,線路長約11.4千米。
  •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強農商標富農地標興農助力精準扶貧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強農商標富農地標興農助力精準扶貧 2020年11月27日 08:11: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他說,助推專利技術強農方面,首先,注重智慧財產權信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國家知識產權局上線智慧財產權公共服務網,優化專利文獻檢索及分析系統等智慧財產權信息服務工具,為貧困地區獲取智慧財產權信息資源、開展信息利用等提供便利。其次,發揮智慧財產權信息公共服務機構的作用。通過與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共同建設的51家在華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著眼區域經濟發展,開展智慧財產權信息服務。
  • 醫療電影《醫者來時路》即墨開機 聚焦兩代醫療人心路歷程
    9月7日,由張冉領銜主演,張萬昆、王鑫、向昊、安宇、陳婧聯袂主演的醫療題材電影《醫者來時路》在即墨開機。當天,青年電影製片廠副廠長《醫者來時路》總製片人陳亮、北京電影學院校友會理事會辦公室副主任張曉月、北京愛奇藝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部校園團隊負責人郗茜出席開機儀式。該片講述每四年的一通神秘電話將兩代醫療人的心緊緊相連,在最危難時刻挽救病人生命的故事。 兩代人四十年 千年古城映射醫療發展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危難在全球肆虐。
  • 藍天白雲扮靚「美麗即墨」
    2020年12月16日,即墨區域經歷了去年秋冬以來最重的一次長時間、區域性、大範圍汙染過程。經過全區上下積極應對,成功擊退了汙染侵襲。  重汙染期間,各相關部門迅速行動、重拳出擊,全面落實各項應急減排措施,打響藍天保衛戰。
  • 「鐵面御史,骨鯁大臣」——清代即墨郭琇的故事
    即墨自古以來人才輩出,明清時期,即墨「周黃藍楊郭」五大家族興起,他們或以學識揚名宇內,或以官職顯名於世,每個家族都留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而郭琇是其中郭氏家族中的主要代表人物。郭琇(公元1638——1715),字瑞卿,號華野,即墨郭家巷(今即墨區環秀街道郭家巷村)人氏。
  • 禁行、靜音、核酸檢測……護航高考 即墨多部門已就緒
    6日,記者從即墨區疾控、交警、環保、市場監管、綜合行政執法、供電、交運即墨分公司等部門獲悉,目前各部門都已經做好準備工作。這其中包括疾控部門對體溫異常的考生快速完成核酸檢測、交警部門交通管制、即墨生態環境分局專項執法保「靜音」、電力部門保供電等等。即墨交警:這些路段考試期間禁行
  • 專家集聚共論影視產業發展 國家電影雲基地企業落戶即墨
    ( 來源:即墨區委宣傳部)本次活動由即墨區文化和旅遊局、即墨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即墨區龍山街道辦事處主辦,由山東省鑫誠恆業集團有限公司、青島已臻化境影視科技有限公司承辦,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山東省電影局、青島市委宣傳部、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國家電影雲基地入駐企業代表、山東大學多位專家教授等參加活動。
  • 即墨大銅馬的前世今生
    即墨大銅馬,是不甘人後敢為天下先的即墨人公認的地標形象,無往而不勝。開放初期,佳樂佳商圈還是一片未放異彩的處女地,用嶗山石頭壘成的大圓圈,似是一欲將百花盡攬的樂土,可好象真沒見什麼裝點,只有大銅馬,躍然在這充滿泥土芬芳、亟待開發的芳草地上,偶見幾輛車環行在路上,大銅馬,成為即墨婦孺皆知的地標性塑像。每到逢五排十的大集天,這鶴山路就成了集市的海洋,或許服裝市場也正在這個時侯有了萌芽。
  • 即墨:老人乘公交丟包,司機拾金不昧多方尋失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宋祖鋒 通訊員 車仁安 日前,即墨一位老年乘客乘坐公交不慎將裝有貴重物品的手包遺落在車上,公交司機撿到後,多方聯繫找到失主並將手包歸還。11月24日,青島城運控股集團交運即墨溫馨巴士的119路駕駛員陳為法駕駛公交車執行海泉灣至即墨班次,到達即墨站後他發現車座位處有一包,內有手機、銀行卡、身份證、文件等貴重物品,這些物品的丟失,對失主來講將產生很大的麻煩與不便。想到這裡,陳為法馬上與路隊領導取得聯繫,說明情況並請班組成員留意並關註失主信息,已便及時歸還。
  • 對接青島地鐵1號線北段,即墨公交線路擬這樣調整
    線路走向:下行沿原路線至仇家溝岔站後,再沿天山一路、中城路至「中城路春陽路」站止。返程時,沿中城路、春陽路、209省道、天山一路,至仇家溝岔站後,恢復原路線。  4、城區公交18路由「即墨火車北站—天山一路樞紐站」延伸為「即墨火車北站—中城路春陽路」,接駁農業大學地鐵站。
  • 即蘭路大沽河大橋項目通過評審,建成後即墨移風店可直達平度南村
    半島全媒體記者 馬正拓半島全媒體記者從平度市交通運輸局獲悉,即蘭路大沽河大橋項目的「穿越生態保護紅線不可避讓論證」「防洪評價」「環境影響評價」全部通過省市專家評審,標誌著即蘭路大沽河大橋項目邁過關鍵性節點,距離項目開工又近了一步。
  • 開陽縣做好「三篇文章」助推鄉村振興
    為全面發揮為農服務職能,踐行「為農、富農、興農」服務理念,開陽縣發揮自身優勢,全力做好「農村電子商務、項目建設、社會化服務」三篇文章,積極構建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和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為助推全縣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 即墨服裝市場開市復工 許多商戶轉戰線上經營
    記者注意到,約有9000家商戶的即墨服裝市場,首日復工的商戶不足半數,沒有復工的包括一部分外地商戶和小業主。即墨國際商貿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防控疫情,市場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基礎上,明確規定,外地商戶需要憑山東健康通行卡入市,每天進入市場前要進行登記、測溫和消毒,還要求每名業戶每天至少測量體溫3次以上。
  • 半島都市報 -M03版:影響即墨2017-2017年12月28日
    即墨撤市劃區後,作為區委、區政府駐地街道,如何提升發展水平,通濟街道責任重大。針對問題,通濟街道將城市建設管理作為首要任務,於3月份啟動了即墨城區西出入口形象提升項目,助推城市現代化、品質化、特色化發展。目前,陳家河、南山東和魏家村的房屋補償協議籤訂和房屋拆除工作正在穩步進行。
  • 無界房探 | 魯商學府:低密洋房之星能否閃耀即墨核心區?
    算起來,魯商學府項目是魯商發展在即墨落子的第四個項目,除了魯商中央公館,此前魯商還曾在即墨打造有銀座動感世代和魯商一山一墅兩大項目。那個這個落子創智新區的魯商即墨第四子,其狀況究竟如何?即墨實驗學校(山東師範大學即墨實驗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有小學部和初中部。但值得注意的是,受即墨區整體教育發展水平影響,項目附近暫無高中。
  • 首觸千萬大關|即墨多豪宅,頂豪僅一座
    但在這一眾豪宅之中,有這樣一座豪宅格外引人注目,它的價格雄踞整個即墨的房價天花板之上,它的格調讓欣賞過它的人驚羨不已……它是即墨獨一座的「藏品級」豪宅,它就是龍湖·天奕。如美國紐約曼哈頓中城黃金口岸上,矗立著一座被稱為「權力之塔」的豪宅——ONE57,它坐擁著紐約最好的城市景觀,可俯瞰紐約中央公園全園,聯合國總部位於其身側,周邊是洛克菲勒中心、時代廣場、現代藝術博物館……那麼,在即墨,哪裡才是屬於頂豪的絕佳地段呢?答案呼之欲出,那就是鶴山路。鶴山路,千年商都即墨的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即墨區政府、人民法院環伺其周,頂級商業圈匯聚於此。
  • 民生在線:撤市設區三周年 即墨加快融入市級發展格局
    軌道交通方面,積極對接市地鐵辦,爭取增加即墨境內軌道線網,並對原線網進行相應優化調整。初步方案中即墨境內線網總數由4條增加至7條,總裡程由109千米增加至約184千米(增加約75千米)。目前,11號線即墨嶗山界至鰲山灣站已建成通車,線路長約28.5千米。近期市地鐵辦在即墨境內擬啟動7號線北延段和15號線一期兩條線路建設工作。
  • 即墨三姐妹培育出「黃金地瓜」每斤賣到10多元
    原標題:即墨三姐妹培育出「黃金地瓜」 遠銷北上廣深每斤賣到10多元地瓜,這個在青島即墨種植了數百年的農產品,如今卻成了「金疙瘩」,不僅產量價格倍增,而且作為「網紅」農產品,還遠銷「北上廣深」。說起網紅地瓜,被稱為「地瓜大王」的劉氏三姐妹紮根山溝種地瓜的故事,在即墨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