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龍是他部下,沈從文是他秘書;他是湘西版的郭松齡,小號的閻錫山

2021-01-17 騰訊網

內陸的邊疆

在中國的版圖裡,湘西在明清時期被稱作苗疆,在更早之前是武陵蠻的聚居地。不服王化,民風剽悍,叛服無常是此地的特性。

東漢名將馬援便是病逝於徵剿武陵蠻的途中。

唐宋時期,在西南廣設羈縻州,也只是保持名義上的臣屬關係。而羈縻州的實際控制權,由土司家族世襲。湘西彭氏土司,自五代到清中期,統治湘西達到八百一十八年。

直到忽必烈率蒙古大軍攻滅大理,為了溝通雲南與內地,修築了連接湘黔滇的普安驛道,正好穿越苗疆。明朝對普安驛道擴建,並在驛道兩側設置大量軍屯、衛所用以防護,使之成為雲南進出內地的要道。

官府的衛所守護、地方的土司掌控,也仍然不能完全掌控那些不通漢語、不納稅、不服役的生苗。

生苗的活動區域,被稱為「生界」,也就是後來所說的苗疆。

明朝曾多次發動大軍徵剿苗疆。每次徵剿,動輒斬首幾千級。並利用當地土司」以夷制夷」,鎮守苗疆。再設置衛所防範、監視當地土司。

於是,生苗、土司的熟苗、朝廷的軍戶,犬牙交錯,相互牽制。

明末衛所制度衰敗,北方烽煙迭起,朝廷無力南徵苗疆,單靠土司,又被其挾苗自重。乾脆,建起一道邊牆,將「生苗」隔離在外。

清朝實行「改土歸流」流官替換土司,積極開闢苗疆。又將明朝邊牆,由土牆改建為石牆,增加碉樓、哨臺,將邊牆兩側漢苗民眾,編入軍屯,統一納入國家管理。此舉被稱之為「屯政」。

而苗疆自古獨立的特性,不可能一時改變,再加上大量湧入的屯田、拓荒的漢人,以及官府的盤剝,苗民為了「逐客民、還故地」,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被稱之為「苗患」。

最大的一次,莫過於讓清廷調動七省十八萬官兵,歷時十餘年才平息的乾嘉苗民大起義。

百餘年後,辛亥革命,湘西紛亂再起。年僅十歲的湘西少年沈從文,便每天跑到街上去看殺人,「有時殺不動了,就擲筊定生死」。

恰在同一年,二十五歲的湘西青年陳渠珍,卻在青藏高原上逃命。

西藏生死戀

陳渠珍出身「屯政」軍旅世家,由湖南武備學堂畢業,投入川邊大臣趙爾豐麾下。

其時,英軍入藏,趙爾豐揮兵迎敵,陳渠珍便是援藏軍中的一名督隊官(營副)。由於勇探敵巢,陳渠珍被陰錯陽差的升為管帶(營長),之後又與一名叫西原的藏女結緣。可謂,有升官又結婚,好事連連。

高興沒多久,辛亥革命爆發了,一切都變了:

哥老會控制了軍隊,援藏軍統帶(旅長)羅長琦被殺。

在四川的援藏軍頂頭上司趙爾豐,為防兵變入川,派兵堵截。

援藏軍內部的分裂,又會給當地反動勢力有可乘之機。

此時,陳渠珍帶隊在四川和拉薩之間的江達。他本身有同盟會背景,又是湘西人,這使得他與主導兵變的哥老會(四川人),處於拉薩的援藏軍中的保皇派鍾穎,再次派兵入藏堵截的趙爾豐,都不可能關係融洽,或取得對方信任。但原地不動也不行,如果不及時離開,又會遭到當地反動頭人的反撲。

陳渠珍夾在幾派勢力之間,變得非常尷尬,甚至性命堪憂。無奈之下,陳渠珍選擇翻越唐古拉山,走進羌塘草原的無人區,以此返回內地。與之同行的是115名湘黔滇籍的士兵。

這一路,歷盡艱辛。晚上睡在千裡無人的野外,一覺醒來,身上能有幾寸厚的積雪。由於迷路,食物吃盡,甚至爭搶著吃死人屍體。在生存面前,在文明之外,人性之惡顯露無疑。 最後。

最後,歷時二百二十三天,陳渠珍等十餘人,走出無人區。與他隨行的,還包括那個叫西原的藏族少女。

在青海時,陳渠珍遇到了當年隨左宗棠入疆的湘軍老兵。這湖南老鄉已經七十多歲,流落此地,娶妻生子,兒孫滿堂,連湖南鄉音都變了。

陳渠珍問他是否與老家聯繫過?答道,已經六十年不通音信,家鄉故人應該也不在了,回去也不可能有認識的人,所以也就只能留在此地了。

陳渠珍的家族出身於湘西鎮筸軍,是清朝綠營兵裡唯一驍勇的一支部隊。在對陣太平天國軍隊時,鎮筸軍與湘軍協同作戰。當年陳渠珍的父輩,可能就與這流落在外的湖南老兵,並肩作戰過。

兩代湖南軍人在塞外的相遇,讓剛剛經歷過大生死的陳渠珍,也是嘆息不止。

此後,陳渠珍窩在湘西三十年,再不出山。即使有機會做更大的官,也不去做。可能也和這次相遇有關吧。

不久,更大的打擊也來了,與他經歷了生死,相伴穿越無人區的藏女西原,不適應內地,竟染病去世。

誰能想到,日後叱吒湘西三十年的陳渠珍面對愛人離世,無錢下葬,坐困異地。其悲苦之情,以至他二十年多後回憶當年經歷,寫下《艽野塵夢》時,仍不能釋懷,留下「肝腸寸斷」四字。

少帥田應詔

陳渠珍返回家鄉後,投入湘西鎮守使田應詔麾下。

如果說,田應詔是湘西版的少帥,那陳渠珍便是湘西版的郭松齡。比起正版的郭松齡由於反叛,被老帥張作霖所殺;湘西版的張作霖——一代悍將田興恕早已去世多年。

田家是鎮筸軍的宿將,在湘西樹大根深。田應詔儘管是個二世祖,卻也在辛亥革命時,參加敢死隊衝鋒在前。

不過,田應詔卻虎頭蛇尾,守著湘西這塊地盤,沒什麼大作為,手下的兵還是清朝時候的綠營老班底,管起事來還是清朝時候的老一套。

恰在此時,陳渠珍回到湘西,做了田應詔的參謀長。田應詔樂得把事務全交給陳渠珍管理,自己在長沙過起了有錢人的枯燥生活。

甚至,陳渠珍被人誣告為殺害羅長琦的主謀,遭了官司。脫案之後,陳渠珍仍然被田應詔重用。

五年後,陳渠珍正式接手湘西軍政大權。把遠在長沙的田應詔供了起來,依舊保留他的湘西鎮守使的頭銜,定期給錢。

1921年,陳渠珍以「保境息民」為口號,統一湘西,開始建設這個昔日的內部邊疆。而說到治理,正好在他前面就有一個樣板——閻錫山。

小號閻錫山

在民國,做軍閥時間最長的,莫過於閻錫山。整個民國史一共三十八年,閻錫山就做了三十八年的山西王。而陳渠珍能穩坐湘西,得到湘西王的稱號,也是從閻錫山那裡得到的經驗。

湘西治理的難點,除了土地貧瘠、山高林密,也是西南到內地鴉片的走私通道。當年明清時期的普安驛道,此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圍繞在這一巨大利益周邊的,還有幫會、山賊,以及本就是世代軍旅駐地民房彪悍,好勇鬥狠者不乏其人。

以至於民國亂世中的湘西,民、匪、兵,沒人分得清。

陳渠珍畢竟是新式軍人,又是本地人,在分析形勢之後,開始了一系列對湘西的整頓,包括整頓吏治、剿撫土匪、清理屯田、興辦學校和工廠。

同時,陳渠珍也借鑑閻錫山治理山西的經驗,草擬湘西自治條例。閻錫山有個成功經驗叫做「村治建設」,幾十萬村幹部是他統治山西的基礎。

陳渠珍也開始推行湘西的村治建設。每個鄉選出五到七個人組成鄉自治委員會,其下設有自己的武裝,槍械由本鄉公攤出錢,村民就是士兵。戰時為兵,平時務農。這倒也符合湘西自身屯田軍戶的傳統。因為所產生的費用,由民眾公攤,少了層層盤剝,負擔也減輕了。

陳渠珍還經常舉辦鄉政自治培訓,加強他與各基層幹部的聯繫。使得大多數鄉長,陳渠珍都認識。鄉長們跳過縣長,直接與陳渠珍取得聯繫。

這樣一來,陳渠珍有了牢固的群眾基礎。整個湘西,也只認一個陳渠珍。

湖南省內先後上任的趙恆惕、何健、薛嶽,或相鄰的貴州軍閥王家烈、四川軍閥熊克武,誰都惦記過陳渠珍,但誰也都動不了他。

二十年間,坐鎮湘西,巍然不動的湘西王陳渠珍,與那個流落異域、肝腸寸斷的青年軍官,簡直判若兩人。

部下或對手

陳渠珍有個不太聽話的部下,叫賀龍。兩人相差一年多,先後加入田應詔的部隊。只不過,陳渠珍做參謀長,賀龍則為下面其他部隊的營長,沒有太多隸屬關係。

之後陳渠珍開始帶兵,並將其他勢力排擠出局,賀龍也就成為其名義上的部下,卻也一直被陳渠珍視為心腹大患。

直到陳渠珍把他推薦給了為孫中山招攬舊部的石青陽。才算被禮送出境。不過這也是一向心向革命的賀龍的本意。

「陳渠珍感到我對他威脅太大,就命令我隨石青陽去四川。我向陳渠珍要正式命令,陳渠珍不給。入川之後,陳渠珍打電報給趙恆惕,說賀龍叛變了。」

而在這前後,那個少年時去街上看殺頭的沈從文,因為看到陳渠珍的部隊軍戎不錯,便投到陳渠珍的部隊。

被後世稱為鳳凰三傑中的兩人,終於有了交集。

沈從文十幾歲從軍,卻因為喜歡上了看書,苦練書法,便自以為是一個讀書人。而沈從文自感舊軍人的身份,並不被人尊重。身邊多數人也覺得他是古怪。

但到了陳渠珍這裡,因為書法好,沈從文被升為司書,幫助管理陳渠珍的書房。這樣,沈從文終於實現了當時的小目標——「從戎而無法投筆的人」。

陳渠珍的書房不僅有百來軸宋明清的舊畫,以及其他大量古董;還有十來箱書籍和一大批碑帖。這些書籍和珍藏,極大的增長了沈從文的眼界。

又因為一場大病,沈從文意識到,要去湘西之外,看更大的世界。他向陳渠珍請假,又趕上湘西有派人才出去交流的計劃,陳渠珍便支取沈從文三個月薪水,

臨行前,陳渠珍也不忘囑咐,希望他一兩年後,可以畢業回來。

「這裡仍然有你吃飯的地方」

相關焦點

  • 沈從文從軍記:從湘西出走北京
    沈從文。1923年7月下旬,住在湘西保靖的沈從文怯生生地來到上司陳渠珍面前吐露自己要去北京。他此前害熱病在床上躺了40天,病剛好,照顧他的好友陸弢又泅水淹死了。沈從文埋葬完好友後,痴呆一般地想了四天,到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好壞都是要死,與其在這兒病死或無意中被流彈打死,不如出去「多見幾個新鮮的日頭……」此前,他已經跟著當地軍閥在沅江上遊遊蕩了五年多,不出意外,繼續下去,他會和一位士紳之女結婚,成為維護湘西局面的另一位軍閥人物。
  • 沈從文:從湘西走來的一代文學大師
    在群星璀璨的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沈從文無疑是頂級大咖之一。殊不知,這位來自湘西的印象主義者,早年貧苦,卻在坎坷的一生中以鬥士的頑強精神作出了了不起的奉獻。他不僅僅是一個文人,還是有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服飾史學者,在多個領域均開創了一代大師傑出的成就:他兩度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是我國服飾史學科的奠基人,其晚年的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填補了物質文化史上的一頁空白;他與張兆和令人感動的"曠世愛情",亦成為民國"師生戀"中的千古美談……這位湘西走來的一代大師,其傳奇而又輝煌的勵志人生,有哪些令人感動、值得銘記的地方呢
  • 「大仁大義」郭松齡,為何電視劇美化他?為何智者都嘲諷他
    歷史上曾有一名將帥之才,名曰郭松齡,電視劇中將他美化成了大仁大義之士,但許多智者卻都對他加以嘲諷,這又是為何呢?張作霖對郭松齡早有耳聞,在聽說他回到奉天之後,立馬將其招到自己麾下,送去了新開的東三省講武堂擔任戰術教官一職,後來,郭松齡受張作霖賞識,聘請他擔任兒子的老師,此時,郭松齡已到而立之年。
  • 他與熊希齡、沈從文並稱鳳凰三傑,曾徒步穿越青藏高原,為湘西王
    是一位經歷漢藏傳奇婚戀,寫出《艽野塵夢》這種痛徹心扉愛情的傳奇官人,一位九十多年前就已徒步穿越青藏高原的奇人,她就是與民國總理的熊希齡,著名文人沈從文並稱鳳凰三傑的湘西王。1909年,陳渠珍參軍後入藏平反,在風馬藏地結識了他的妻子,只因一言之戲而結成的姻緣,使二十餘歲的陳渠珍便墮入一段驚心動魄的愛戀之中,在後來其寫到:「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 「湘西兒子」沈從文:悲涼與無奈的一生,《邊城》寄託人性的美好
    沈從文先生湘西清潤的水土養育了他清明澄澈的雙眸,一篇篇清新浪漫的傳世之作從這位「湘西兒子」的手中流瀉而出。游離動蕩的年代中,純善至美是他畢生的夢境,不公和黑暗卻角逐著他的一生。這是沈從文的湘西,也是《邊城》的湘西。清俊儒雅,才華過人的作家沈從文帶著湘西的美,懷著人性的美好,融入了他的人生與作品中,這部純淨優美的作品《邊城》成為沈從文一生的標記。
  • "大仁大義"郭松齡,為何電視劇美化他?為何智者都嘲諷他?
    張作霖對郭松齡早有耳聞,在聽說他回到奉天之後,立馬將其招到自己麾下,送去了新開的東三省講武堂擔任戰術教官一職,後來,郭松齡受張作霖賞識,聘請他擔任兒子的老師,此時,郭松齡已到而立之年。,對他來說,你是大帥兒子,我郭松齡還是郭子儀的後代呢,誰也不比誰高貴。
  • 閻錫山去世之前,變為一個「夢想家」,他的希望難以實現
    1960年5月23日,閻錫山終於結束他「十年隱居,十年著作」的晚年生活,山西王的時代,終於黯然落幕了。78歲的「山西王」亡於感冒引發的肺炎和心臟病。閻錫山去世後,他的幾百名老部下,同鄉,還有一些要人,都到醫院去哀悼。
  • 探秘湘西沈從文故居,發現舊時珍貴「合影」,令人唏噓不已
    來到美麗的湘西,一定要去鳳凰古城走一走。而鳳凰古城裡最值得遊客打卡的人文景點則要數沈從文故居。說起沈從文,大家一定都會想起他的《邊城》。《邊城》裡描述的湘西風光和風土人情讓人忍不住想身臨其境感受一番,而沈從文和張兆和的浪漫愛情故事,更讓人想一探究竟。
  • 沈從文:湘西作家筆下的深情和悽美
    沈從文曾經寫過一個悽美又細思極恐的愛情故事。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有兩個大兵在部隊過得很艱難,為了排解鬱悶,兩人經常忙裡偷閒,去附近的一個豆腐店喝豆漿。結局如大家所料,那個豆腐店老闆也一直暗戀著女子,他默默地在豆腐店中守護了女子多年,正是他把屍體偷了出來。幾天過後,屍體被人在一個山洞裡發現了,周圍擺放著許多藍色的野花,而豆腐店老闆,就躺在她的旁邊。
  • 沈從文直言郭沫若的小說太失敗,18年後,對方的報復行為讓他絕望
    郭沫若是近代最具有浪漫主義的詩人和卓有成就的作家,他的成名作詩集《女神》不僅是現代新詩的奠基之作,更開「一代詩風」;而沈從文這位從純樸湘西中走出來的淡泊才子,更是把畢生精力投入在「呈現人性的善與美」上,為後世留下了溫暖詩意的田園讚歌。
  • 《邊城》:沈從文在囈語中呼喊著翠翠,她對他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沈從文生活的世界距離《邊城》生活也很遠,他寫這部小說是給城市人看的,他覺得城市人都「失血」,這種意識在他的湘西作品中也有所體現,體現的方式通常是誇大湘西環境的恐怖色彩,比如,在《夜》裡,寫巫師的妻子和另外一個男人好了,最後慘死,兩個人被 一根巨大的竹籤從背後穿過,釘在了一起,這是一個血腥的故事,也是一個復仇的故事,其中不乏野蠻意識。
  •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證實:若非沈從文去世,他將獲1988諾貝爾文學獎
    但是對於他有沒有獲得198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那麼就不得而知了。湘軍時代的沈從文沈從文,字崇文,湖南鳳凰人,中國的著名作家、歷史學家、歷史文物研究者。因為沈從文能夠舞文弄墨,軍隊也需要這樣的「文化人」,沈從文被「湘西王」陳渠珍賞識,在他的軍隊裡當了個類似於文秘的差事,於是,他在軍隊的這「五年怕人的生活」中,讀了不少古書。
  • 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湘籍作家沈從文,他的文字為什麼值得一讀
    少時不看沈從文,覺得他的文字「拗」。故事也無趣。年歲稍長,卻越來越喜歡他。一派衝淡自然,若沉下去咀嚼,便能讀出其中的苦味。再品,是苦後的回甘。有些像田園詩裡的王維孟浩然,卻多了真性情。其重要的散文作品《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以及小說《邊城》等,都是1930-1940年間所作。他是只有小學畢業文憑的湘西青年,一文不名,1920年代憑著一支筆和一顆心,以及湘西人特有的野勁,硬生生地闖進了北京文壇。倒是1939年他成為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後,再也無法寫出早期那種充滿野味和韻味的作品。在1943年的《雲南看雲記》裡,能讀出掩不住的內心深處的紛亂和苦惱。
  • 山西王閻錫山最親的妹妹,沒有來得及跟他逃走,她的結局怎麼樣?
    閻錫山是曾經的山西王,他在武昌起義後,就當上了山西的都督。掌握大權後,他想方設法鞏固自身地位。山西地區的軍政大權,後來都被他掌握,完全是說一不二。俗話說,伴君如伴虎。閻錫山雖非君主,但他作為封疆大吏,身上或多或少有些類似的特質。稍有不順心,就會訓斥或懲罰身邊的人。跟閻錫山相處時,其他人都有些心驚膽戰。
  • 沈從文的愛情小說:翠翠代表的愛情悲劇美,是湘西純情兒女的靈魂
    沈從文是中國現代文壇上獨特的一筆,他的作品樸素雅麗,情感細膩如絲,特別是他展現湘西兒女愛情生活的小說,充滿了淡淡的悲悽美。他的感情表達是十分節制的,從來不會出現歇斯底裡的吶喊,有的只是徐緩的悲傷和哀戚,在輕描淡寫中,展現湘西小人物美好愛情遭受摧殘毀滅的故事。這種平靜背後蘊藏的悲傷力量,往往會勾出我們內心的同情和期望。
  • 湘西平靜的古鎮,素有「一腳三省」之稱,沈從文先生嚮往湘西社會
    四周青山環繞,處處綠意盎然,平靜無波的水面上點綴著兩三艘渡船,岸邊傳來人們歡快的叫聲,這是茶峒古鎮,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茶在苗語中是「漢」的意思,峒是指小平地,茶峒是指漢人居住的小平地,說起茶峒,我相信很多人可能對所謂的「大魚」很好奇,可能對鎮上的人簡單友好好客,也可能是一個可愛善良的姑娘手裡拿著渡船等著愛人歸來
  • 閻錫山號稱第一精明人,卻被蔣介石的幾個小部下,耍得團團轉,怎麼...
    閻錫山號稱第一精明人,卻被蔣介石的幾個小部下,耍得團團轉,怎麼回事? 在民國一幫大佬中,閻錫山可能是最精明的一個,算盤打得震天響,誰也別想從他身上佔半分便宜。不過,閻錫山也有走眼的時候,被人坑得不輕,比如下面這兩個故事。
  • 30歲就當軍長的張發奎,8大元帥曾是他的部下,晚年結局如何?
    北伐名將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民國時期一位30歲就當上軍長的人物,我國十大開國元帥中,就有8人,曾經是他的部下。這位傳奇人物,就是張發奎。民族大義張發奎本來是汪精衛的忠實擁躉,汪精衛當漢奸投日後,張發奎立馬和他劃清界限。張發奎認為,中國唯一的出路,只有抗戰。他主動請纓上戰場,參加過「淞滬會戰」、「武漢保衛戰」、「粵北會戰」等戰役戰鬥。在上海浦東,他率軍擊退日寇數十次進攻,並親自指揮炮兵轟擊日軍司令部和日軍旗艦「出雲號」,對日寇造成重大威脅。
  • 湘西王為什麼是沈從文一直以恩師相稱
    封面 《湘西》1昨天寫了保靖,網友互動環節,告訴我,其中一位大哥也告訴我,他也離開保靖快40年了,保靖也是他人生的重要的一步。文章的互動環節是我最為珍貴的內容。因為他讓我的文章思路更加有血有肉有溫度了。早晨5點多就醒來了,在床上翻來覆去地睡不著,打開手機看昨天的留言,想著當年的沈從文為什麼會尊湘西王為恩師。
  • 湘西最後去世的匪首,晚年享受軍級待遇,賀老總還曾送給他2000大洋
    湖南的湘西,由於地理位置獨特,自古以來,匪患嚴重,禍害鄉野。新中國成立之初,數以萬計的國民黨殘兵敗將,聯合當地土匪,潛入湘西的深山老林,繼續與人民為敵。1951年2月,湘西開始全面剿匪。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很多的土匪頭子認清了形勢,都紛紛繳械投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