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14個劇種經典名段精彩上演,秦腔《遊西湖 鬼怨》驚豔百年名校...

2021-01-09 騰訊網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廣播中心攜手全國戲曲廣播聯盟推出了《九州百戲》年度大型演出「盛世華章——全國戲曲經典名段演唱會」。演出聚焦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地創作的戲曲經典劇目,通過一段段家喻戶曉的名曲,為新中國七十華誕祝福。此次演出共有兩場,分別於9月21日下午在上海大世界和9月23日晚在復旦大學相輝堂舉行。

上海大世界演出現場

復旦大學演出現場

兩場演出中的經典劇目,分別由來自上海、北京、天津、河北、河南、陝西、山西、安徽、湖南、湖北、江蘇、廣東、福建等省市的文藝(戲曲)廣播選送,涵蓋了京劇、評劇、越劇、豫劇、秦腔、黃梅戲、高甲戲、揚劇、漢劇、晉劇、淮劇、粵劇、湖南花鼓戲、河北梆子等14個地方劇種。

陝西戲曲廣播主持人袁博

此次,陝西戲曲廣播選送的是由國家一級演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二度梅花獎、二度文華獎、二度白玉蘭主角獎,第29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特別獎獲得者李梅演出的代表作——秦腔《遊西湖 鬼怨》選段。演出開始前,陝西戲曲廣播主持人袁博為上海觀眾介紹了秦腔《遊西湖》的源起與傳承,也介紹了此次《鬼怨》的看點與亮點,尤其是對」慢臥魚「的介紹讓觀眾越聽越期待。

隨著音樂響起,「李慧娘」跑著圓場,踩著碎步唱出那句「怨氣騰騰三千丈」時,有觀眾表示渾身雞皮疙瘩都起來了,尤其是最後長達兩分鐘緩緩落下的慢臥魚,李慧娘的頭、肩紋絲不動,身體於披風之下漸漸向地面貼去,全程不疾不徐,與音樂完美配合,把慧娘的哀怨悽婉表現的淋漓盡致。兩分鐘時間裡觀眾也跟著屏息凝視,直到最後落下去的那一刻,現場爆發出雷鳴的掌聲。

上海大世界觀眾接受記者採訪

兩位年輕的上海小姑娘接受採訪時說:「我們不是戲迷,對秦腔也不了解,但看這個節目讓我們特別的享受。演員的一顰一動一招一式以及唱腔都非常美,尤其是最後主持人重點介紹的慢臥魚,我們是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看完了,真的是太精彩了!」

韓國留學生

復旦大學留學生接受記者採訪

留學生們表示,這些劇種完全聽不懂,全都得靠看字幕,但看字幕影響看表演,索性就只看表演。說到看秦腔《鬼怨》,這位韓國姑娘說:「雖然我聽不懂唱什麼,但是我能通過演員唱出來的感覺以及她的動作感受到這是一個有著悲劇色彩的、很美好的一個女子。雖然我說不出什麼,但我心裡是懂了的,中國戲曲的美讓人非常震撼。」

在9月21日上海大世界的演出中,人在上海的陝西鄉黨秦漢也通過戲曲廣播主持人袁博的快手號對本場演出進行了直播,並將李梅從後臺化妝到上臺表演的整個過程進行了全程直播,等到她即將上臺的時候,直播間人數達到了峰值,而當音樂剛響起,就有人打出了唱詞,「怨氣騰騰三千丈,三千丈……」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秦漢在直播

秦漢說:「真希望以後更多的秦腔傳統戲能在上海演出,但我一定要買個支架直播,舉著手機胳膊太酸了,這也許就是幸福的代價。」

9月23日晚,在復旦大學演出結束後,李梅院長接受採訪時說:「我覺得這次演出很有意義,復旦大學,作為百年名校,我能感受到他們對傳統戲曲文化有很高的接受度,今天我演出的時候,臺下非常安靜,他們完全融入到角色的情感當中,尤其是當『臥魚』的時候,大家都屏著呼吸,而當結束的那一刻,臺下又報以雷鳴般的掌聲,這是對我表演的一種肯定。這次全國戲曲廣播聯盟做這樣一個演出,非常有意義,希望這樣的活動多一些,對宣傳推廣秦腔非常有意義。」

現場視頻-李梅《鬼怨》

正如李梅院長所說,上海是一個多元化、開放包容的城市,這裡的觀眾對待戲曲也是有著海納百川的氣度,所以南腔北調在這裡都受到了歡迎。兩場演出,地點不同,卻是同樣的精彩。

現在就和我們一起走進現場,全面了解全國戲曲經典名段演唱會的盛況吧!

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廖玲、張凱然

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是湖南花鼓戲在新中國後創作的最有影響的劇目,1952年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參演劇目之一,獲得演出二等獎,後經過不斷加工提高,1984年央視春晚上李谷一和姜昆的演唱再次讓它聞名全國。此次演出由湖南花鼓戲名家廖玲、張凱然為我們帶來其中膾炙人口的唱段。

漢劇《二度梅 · 叢臺》選段 李青、張志文

根據漢劇傳統演出本改編,改編本在保留傳統戲中的《罵相》、《別府》、《叢臺》等精彩場次的同時,增寫了《祭梅》等段落。1957年武漢市漢劇團在上海首演,為漢劇大師陳伯華代表作,也是漢劇經典代表劇目。此次為大家演唱的是武漢漢劇院的兩位國家一級演員,陳派傳人李青和張志文。

揚劇《百歲掛帥 · 登高丘》 徐秀芳

揚劇《百歲掛帥》由江蘇省揚劇團在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傳統劇目《十二寡婦徵西》整理加工,它是揚劇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1959年拍成影片後,使揚劇產生了全國性的影響,系京劇著名劇目《楊門女將》前身。此次演出中為我們帶來此劇經典唱段「登高丘」的是當代揚劇表演藝術家,揚劇界首位梅花獎獲得者徐秀芳。

豫劇《朝陽溝》選段「親家母你坐下」

張月榮、王曉芬、陳秀蘭、劉愛中、孟素香

豫劇《朝陽溝》是戲曲現代戲中一個裡程碑式的作品。1958年問世以來,以優美的唱腔旋律,生動的人物形象,諸多藝術家的精湛表演名聞全國。這次演出中特別邀請了常香玉大師親傳弟子,80高齡的張月榮老師,而且她就出生在上海,在這裡度過了她童年時光。與她合作的是國家一級演員陳秀蘭和王曉芬兩位名家。

秦腔《遊西湖 · 鬼怨》片段 李梅

《遊西湖》是秦腔傳統劇目,在新中國成立伊始,著名劇作家馬健翎先生就對這個戲進行了反覆的修改和加工,創造性地加入了「鬼怨」一折,為的就是更加突出以李慧娘為代表的廣大受壓迫的勞苦大眾的反抗精神,這一神來之筆使李慧娘成為了人們心中美麗的」復仇女神「,一經公演,驚豔舞臺。此次演出中扮演李慧娘的是二度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白玉蘭獎、二度文華獎獲得者,第29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特別獎獲得者李梅。

高甲戲《連升三級 · 求親 》片段

陳娟娟、陳江鋒、吳江福、鄭冬紅

1958年王冬青根據木偶戲故事及同名連環畫創作,由泉州市高甲戲劇團上演,該劇除兩個旦角外全部以丑角應工,是高甲戲丑角藝術集大成劇目,也是高甲戲在全國最有影響的代表作。曾為高甲戲贏得「南海明珠」稱號。被譽為「中國當代十大喜劇」之一。此次泉州市高甲戲劇團國家一級演員、非遺傳承人陳江鋒和陳娟娟等為大家帶來了精彩表演。

評劇《花為媒 · 報花名》 徐雯

評劇《花為媒》 是評劇創始人成兆才先生根據《聊齋》改編而成,新中國成立後經吳祖光等重新加工整理。幾十年來,《花為媒》在評劇觀眾中留有著深刻的影響,劇中唱腔在評劇愛好者中廣為傳唱,拍成電影後,影響遠及海外。此次為大家演唱的是新鳳霞的再傳弟子,天津評劇院的優秀青年演員徐雯。

粵劇《帝女花 · 香夭》 陳文女、李世曉

廣東粵劇《帝女花》是戲曲大師唐滌生在上世紀50年代末所撰寫,詞曲典雅感人。1957年由香港粵劇大師任劍輝和白雪仙首演。至今已成為享譽海內外的粵劇戲寶,歷演不衰、膾炙人口,還被屢次拍成電影、電視劇。《帝女花》最後一場「香夭」用一段古曲《妝檯秋思》撰詞,儘管只有短短的五分鐘,卻成為了粵劇的「世界名段」。此次演出飾演長平公主的是來自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的資深粵劇教師陳文女副教授,她培養的許多學生已成為粵劇界的中流砥柱,如粵劇最年輕的梅花獎得主吳非凡等,都出自她的門下。

黃梅戲《天仙配》選段「夫妻雙雙把家還」

吳亞玲、周珊

黃梅戲《天仙配》幾乎是黃梅戲的代名詞,原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黃梅戲的保留劇目之一,也是首部以電影方式出現的黃梅戲,1953年陸洪非改編本,由嚴鳳英、王少舫主演。1954年獲得第一屆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劇本一等獎、優秀演出獎、導演獎、音樂獎,後被評為新中國成立50周年經典劇目,獲得第二屆全國優秀保留劇目大獎。此次參與演出的是黃梅戲「五朵金花」之一、梅花獎、文華獎得主吳亞玲和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國家一級演員周珊。

晉劇《打金枝》唱段李明星、楊文豔

晉劇《打金枝》是晉劇大師丁果仙代表作。1952年第一屆全國戲曲會演獲得文化部頒發的劇目一等獎,成為晉劇代名詞。1955年拍攝成戲曲藝術片,劇情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把一場宮廷內部矛盾進行合理化、大眾化式處理,其中有著深邃的哲理和別致的情趣。經過幾代藝術家潛心創作,晉劇《打金技》已成為一出頗具特色和影響深遠的經典保留劇目,至今仍久演不衰。此次為大家演出的是山西省晉劇院的兩位藝術家李明星和楊文豔。

淮劇《白蛇傳·遊湖》片段

梁偉平、顧芯瑜、徐晨曦

《白蛇傳》是淮劇的傳統戲,1953年上海人民淮劇團重新整理了這齣戲,並把它帶到了當年的朝鮮戰場上慰問志願軍戰士。六十多年來,這齣戲不斷地加工提高,成為了淮劇的經典保留劇目之一,淮劇界經常是幾代同堂來共同演繹白蛇故事,此次為大家表演的是上海淮劇團的著名藝術家梁偉平,優秀青年演員顧芯瑜和徐晨曦。

河北梆子《鍾馗 · 說嫁》吳桂雲

河北梆子《鍾馗》是文化部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作品,著名表演藝術家裴豔玲的保留劇目,也是河北梆子的代表作。此次由當代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梅花獎得主,女文武老生吳桂雲飾演鍾馗,深厚的舞臺功力讓觀眾印象深刻。

豫劇《花木蘭》選段「誰說女子不如男」 常小玉

豫劇大師常香玉最富盛名的代表作,「劉大哥講話理太偏」等唱段幾乎成為豫劇代名詞。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當年常香玉大師支持抗美援朝南北義演募捐戰鬥機時,演出最多的也是《花木蘭》,在朝鮮戰場上為將士們演出最多的也是花木蘭。此次演出,特別請來了常香玉的女兒常小玉,更為難得的是,現場伴奏的板胡,正是當年常香玉演出時使用的老物件,現場由板胡大師王冠軍的傳人王效治為常小玉伴奏。

京劇《穆桂英掛帥》 路潔

京劇大師梅蘭芳為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創作的獻禮劇目。1959年根據同名豫劇移植。梅蘭芳調動幾十年來積累的豐碩的藝術經驗,以其爐火純青的表演塑造了他藝術人生中最後一個舞臺形象,把梅派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水平。 此次演出中由北京京劇院的優秀梅派傳人、梅葆玖先生弟子路潔為我們帶來其中的精彩唱段。

越劇《紅樓夢》選段「讀西廂」 王婉娜、忻雅琴

誕生在浙江的越劇,在上海發展到巔峰,並從這裡走向全國,乃至世界。新中國成立後的上海越劇院,代表了越劇藝術的最高水平,上越版的《紅樓夢》《梁祝》《西廂記》和《祥林嫂》被譽為越劇的四大「劇種代表作」,馳名中外。新中國迎來了七十華誕,越劇《紅樓夢》也傳了十代演員,這次演出上海越劇院就派出了越劇新生代的代表王婉娜和優秀青年演員忻雅琴。

相關焦點

  • 傳統劇《再續紅梅緣》在京上演 「秦腔一枝梅」分飾花旦與閨門旦
    大型秦腔傳統劇《再續紅梅緣》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自主選題資助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秦腔」搶救傳承劇目,被譽為「中國版人鬼情未了」,由二度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文華表演獎」、二度上海戲劇「白玉蘭主角獎」獲得者、第29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組委會特別獎獲得者、巴黎戲劇節最佳女主角獎獲得者、中國秦腔「四大名旦
  • 秦腔傳統劇《再續紅梅緣》在京演出
    秦腔傳統劇《再續紅梅緣》作為中國戲曲表演學會精品劇目示範演出活動的首場演出,近日亮相北京梅蘭芳大劇院。 據介紹,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秦腔」搶救傳承劇目、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組委會(個人)特別獎獲獎劇目,秦腔傳統劇《再續紅梅緣》 由二度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文華表演獎」、二度上海戲劇「白玉蘭主角獎」獲得者、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梅領銜主演,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團助演。
  • 秦腔傳統劇《再續紅梅緣》在京首演_娛樂新聞_文體新聞_新聞中心...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張漫子)秦腔傳統劇《再續紅梅緣》作為中國戲曲表演學會精品劇目示範演出活動的首場演出,近日亮相北京梅蘭芳大劇院。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秦腔」搶救傳承劇目,秦腔傳統劇《再續紅梅緣》由二度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文華表演獎」、二度上海戲劇「白玉蘭主角獎」獲得者李梅領銜主演,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團助演。秦腔傳統劇《再續紅梅緣》是本月繼秦腔現代劇《路遙的世界》、秦腔廉政歷史劇《關西夫子》亮相梅蘭芳大劇院後,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在京連續上演的第三部秦腔精品劇目。
  •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傳統劇《再續紅梅緣》應邀在京參加戲曲名家...
    大型秦腔傳統劇《再續紅梅緣》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自主選題資助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秦腔」搶救傳承劇目,被譽為「中國版人鬼情未了」,由二度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文華表演獎」、二度上海戲劇「白玉蘭主角獎
  • 千年秦腔話百年(一)
    著名文化學者孫見喜先生,在他的《蕉皮論語》中說:一個劇種,就是一方百姓的精神圖譜。古老的秦腔,就是西北民眾集體性格與地域文化的藝術呈現。風風雨雨幾百年,傾注了三秦父老幾輩輩的心血和感情,「九次蒸煮,八次發酵」,才打造成今天絲路文化的特色名片。古韻秦腔,滄桑百年。在風起雲湧的浪潮中,起起落落,生生不息,卻始終操守本色,矢志不改。
  • 八百裡秦川塵土飛揚,《戲碼頭》上齊吼秦腔!
    與溫和婉轉的越劇、崑曲等南方戲種截然不同,秦腔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點。其風格粗獷,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以至於常常被稱為「吼秦腔」。秦腔與文化創作血脈相關。小說《白鹿原》曾被改編成秦腔現代大劇,秦腔的文化深深融入到著名作家陳忠實的創作之中。他曾經說:「如以時間而論,秦腔是我平生所看到的所有劇種中的第一個劇種,秦腔在我關於戲劇欣賞的選擇裡,是不可動搖的。」
  • 秦腔唱段集錦,讓你過足戲癮
    借鑑兄弟劇團的好經驗好做法創作編排了一批有質量有影響力的傳統劇目和經典折子戲為豐富城鄉文化生活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積極努力今天秦腔唱段集錦大放送吼秦腔百花齊放,春色滿園今天帶大家來欣賞精彩唱段集錦《吼秦腔》二十二期精彩來襲搜索《花木蘭》 選段演唱 袁丫丫秦腔藝術工作室《斬單童》演唱 牛明軍《金沙灘》
  • 首部秦腔彩色電影《火焰駒》拍攝始末
    讓秦腔這個西北人民所喜愛的劇種走向全國拍攝一部秦腔電影被提上議事日程各秦腔院團和主管部門自然各有想法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希望拍他們的《遊西湖》易俗社推薦拍攝《三滴血》其他劇團則主張拍攝傳統折子戲……時任中共陝西省委第二書記並分管文藝的趙伯平多次召集文藝部門領導和
  • 秦腔大型傳統劇目《再續紅梅緣》在北京展演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秦腔大型傳統劇目《再續紅梅緣》日前(19日)在北京展演。秦腔大型傳統劇目《再續紅梅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秦腔」搶救傳承劇目,該劇取材於中國明代的傳奇作品《紅梅記》,講述了裴瑞卿與李慧娘、盧昭容的傳奇愛情故事。 劇作借鑑京劇、川劇、粵劇等劇種的相同題材,保留秦腔《遊西湖》中的經典片段及「吹火」絕技。
  • 《百年經典》中國民族器樂曲26首,太好聽了!
    《百年經典》是中唱公司為紀念中國唱片的100周年而推出的音樂專輯。
  • 秦腔3D電影《三滴血》獲大獎
    3D電影版《三滴血》是繼上世紀60年代首部秦腔黑白電影《三滴血》問世之後,這部秦腔經典結合新時代電影高端科技,展現於當代觀眾眼前的又一「新顏」,對戲劇「活化石」秦腔的傳承發展,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由中國電影家協會等單位主辦,共有包括京劇、粵劇、越劇、秦腔、豫劇等全國各地13個劇種的24部戲曲電影參展。  此次在電影展獲獎,是3D電影版《三滴血》繼去年開拍、拍竣後,首次向公眾「揭開蓋頭」。
  • 黃梅戲經典名段北京演唱會將舉行
    當日,「名家·經典」2017黃梅戲經典名段北京演唱會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該演唱會以「傳統與時尚碰撞古老與現代融合」為創新宗旨,除了30餘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之外,還將邀請戴玉強、祖海、白雪等歌手作為嘉賓進行跨界合作。演唱會將於12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 首部秦腔3D電影《三滴血》獲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
    3D電影版《三滴血》是繼上世紀60年代首部秦腔黑白電影《三滴血》問世之後,這部秦腔經典結合新時代電影高端科技,展現於當代觀眾眼前的又一「新顏」,對戲劇「活化石」秦腔的傳承發展,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由中國電影家協會等單位主辦,共有包括京劇、粵劇、越劇、秦腔、豫劇等全國各地13個劇種的24部戲曲電影參展。此次在電影展獲獎,是3D電影版《三滴血》繼去年開拍、拍竣後,首次向公眾「揭開蓋頭」。
  • 首部秦腔3D電影《三滴血》斬獲大獎 奪得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
    3D電影版《三滴血》是繼上世紀60年代首部秦腔黑白電影《三滴血》問世之後,這部秦腔經典結合新時代電影高端科技,展現於當代觀眾眼前的又一「新顏」,對戲劇「活化石」秦腔的傳承發展,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由中國電影家協會等單位主辦,共有包括京劇、粵劇、越劇、秦腔、豫劇等全國各地13個劇種的24部戲曲電影參展。  此次在電影展獲獎,是3D電影版《三滴血》繼去年開拍、拍竣後,首次向公眾「揭開蓋頭」。
  • 全國梨園群星匯聚上海大世界
    瀋陽 攝 主辦方供圖作為2020大世界「鬧傳統」系列活動暨第三屆長三角非遺節重頭演出,《九州百戲·梨園群星鬧九州》全國戲曲展演,10月6日下午在大世界中心舞臺上演,這場演出也是2020上海廣播節系列活動之一。
  • 《夜話秦腔》梨園新貴(第三季)3月11日嘉賓:劉穎
    1996年劉穎從周至藝校畢業後,帶著對秦腔事業的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不遠千裡、背井離鄉到了青海省西寧市秦劇團,刻苦練習基本功,嚴格要求,認真向同事及老師請教學習,在日復日年復年的訓練學習中吸吮專業營養逐漸成長。先後排演了《遊西湖》《湖陽春夢》《母親》《啞女告狀》《闖宮抱鬥》《清風亭》《玉堂春》《彩樓配》《打神告廟》《沉江》《投江》《殺場》《秦雪梅弔孝》《活捉三郎》《引路》《斷橋》等劇目。
  • 22部秦腔戲曲上線開售,場場有精彩
    秦腔經典劇《三滴血》 牛年開年即是王炸,易俗社率先呈現的《三滴血》實在無須多言。 該劇由「東方莎士比亞」範紫東先生創作,自從易俗社1918年首演以來,歷經百年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