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的觸角爬滿額頭, 時間的河流淌過血管.
尋找何師傅
Looking for Master He
八年了,我一直在尋找一個人——何師傅。
何師傅七十多歲,瘦弱,家住河東臨池裡,是位琴師,其他一無所知。
2012年冬,是個周六,那天我去看牙病,走近路要穿過一個小區存車棚,就在這個比較簡陋的看車棚門口,我被一陣伴著京胡抑揚頓挫的京劇演唱吸引住了,走近聲音來源,只見一位穿黑色呢子大衣的的老大姐背向門裡在演唱,老大姐斜對面一把木椅上端坐著一位琴師,執一把京胡在伴奏,演唱者認真,伴奏者專注,冬日裡偌大的車棚每個角落充斥著涼意,一段「海島冰輪」讓整個空間頓時蓬蓽生輝。
過了十來分鐘,老大姐一大段演唱結束,琴師也停下來,這是位七十歲左右面相慈祥的大爺,「你也會唱京劇麼?哪一段?唱一個?」大爺微笑著同時抖一下手裡的京胡,我不知如何回答,囁嚅著說:「喜歡聽京劇,剛會兩句「獨守」,但是還不會唱」,「會唱《西風烈》麼?」我又做了否定回答,想起那一時期我在向評劇表演藝術家小花玉蘭老師學評劇,就說:「嗯,我會段《鳳還巢》裡的「洞房」,「好,你唱,我給你伴奏」,我剛唱兩句;「洞房中蠟燭兒雙燒,奴心欲碎」就感覺嗓子晦澀吃力,只好停下,向大爺道歉說唱不了,等下次有機會練好再來,大爺說,你的嗓子很高,練練《西風烈》吧,我連連答應,向大爺要了電話號碼,同大爺道別後,匆匆離去。
之後幾年的時間裡,我練會了京劇《望江亭》幾個唱段,同時也沒忘記大爺的叮囑,學會了《西風烈》唱段,這段是張君秋先生晚年經典力作,很多人都知道現代京劇很難學,我小心翼翼反覆吟唱著,終於覺得可以向大爺「匯報演出」了。也是一個冬日的上午,我試著給大爺打了電話,想向大爺匯報一下我的練戲進展,同時想把與票界的這根細線聯繫起來,沒想到電話竟無人接聽,遺憾中我猜想大爺年事已高是不是拉不動京胡了。
今年8月底,我在河東陽光星期八廣場第二次參與「京劇之家」消夏晚會,這次登臺演唱完我並沒有離開會場,而是月色中悄悄坐在觀眾席繼續觀看票友演唱,記得那晚有些風,觀眾的熱情卻是風起雲湧,最後壓軸登臺的是一位矮小瘦弱老者,老者嗓音高亢蒼勁,沉穩醇厚,動作脆率灑脫,「打龍袍」唱念自然一氣呵成,絕對大師風範,一段唱完臺下觀眾連連喝彩,掌聲不斷,在觀眾熱切要求下老者又返場一段,才走下臺來。
隨後消夏晚會結束,我隨著一些票友和粉絲幫著收拾椅子,這時剛才演唱的那位老者走向我,對我說,「你早上經常水上公園去唱戲吧?」「沒有去過,」我說。老者又說:「看你眼熟,我姓何,家在臨池裡。」我放下手裡的凳子,問老者;「您是臨池裡的何師傅?」「是的,我是何守山」「您就是何師傅?哦!八年了,我終於找到您了!
作者簡介:
張秀梅:天津市人,儒林翰士工作室《隨筆》專欄主創人,天津東麗區作家協會會員,從小熱愛文學創作,多次獲獎,作品多見於各種紙媒與微刊,現熱衷於京劇表演藝術。
精彩推薦
儒林翰士工作室聲明:
1、工作室不接受投稿,創作以約稿形式進行,工作室不定期邀請一些思想品行端正、有良心的作者進行友情創作;
2、工作室關閉打賞功能,謝絕一切無謂的打賞,還文字以乾淨純潔;
3、工作室不追求閱讀量,創作人員不得惡意刷票、炒作,若發現涉嫌損害工作室名譽者,即予取消創作人員資格;
4、工作室本著「快樂文學、輕鬆文學」的創作理念,不建群不設平臺,所有的創作均回歸於書齋;
5、工作室以「公益、奉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原則上不提供稿酬,但鼓勵優質創作,對一些優秀作品(與閱讀量無關),工作室將給予5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