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怪不怪」中的第一個「怪」,原指神話傳說或迷信中的怪物、妖魔,「怪」的主要本領是嚇唬人們,只要不上當不受騙,它便宣告失敗。後來引伸為奇怪,指奇異而不合常軌,使人驚愕,難以相信。第二個「怪」意為奇怪,令人驚異。「見怪不怪」這一成語指遇見奇怪的現象而不感到奇怪,不感到驚異。
典故出自唐朝時商丘人魏元忠的故事。《藝文類聚》引《見異錄》云:「魏元忠未達時,家貧,獨一婢,方爨(cuàn,燒火煮飯),有老猿為看火。婢驚白公,公曰:『猿聞我缺僕,為執爨耳!』又呼蒼頭(指年老的奴僕)未應,犬代呼之,公曰:『孝順狗也!』又獨坐有群鼠拱於前。公曰:『汝輩飢求食於我耶?』乃飼之。又一夕夜半,有婦女數人立於床前,公曰:『汝能徙我於堂下乎?』婦人竟舁(yú,共同用手抬)堂下,曰:『可復徙堂中乎?』眾婦舁舊所,曰:『能徙我於街市乎?』群婦再拜而去,曰:『此寬厚長者,可同常人玩之哉!』故語云:『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魏元忠(?年—707年),原名魏真宰,字元忠,宋州宋城縣(今河南商丘睢陽區)人;初為太學生,學習兵法,累拜殿中侍御史。歷仕唐高宗和武后、中宗三朝,兩度出任宰相,兼具政治和軍事才能,以定徐敬業的揚州叛亂,對貞觀之治向開元盛世的順利過渡起了積極作用,是唐代宰相之中頗有作為的一位。武則天晚年時,魏元忠受張昌宗、張易之陷害,貶為高要縣尉。唐中宗復位,拜右僕射兼中書令、光祿大夫,封齊國公,隨波逐流,不再直言進諫。牽涉太子李重俊起兵反對韋後及誅殺武三思事,貶思州郡務川縣尉。景龍元年(707年),卒於涪陵,享年七十餘。追贈尚書左僕射,齊國公、本州刺史,陪葬定陵,諡號為貞。
魏元忠是歷史上的一個大名人。過去一些神話傳說,常常附於一些名人身上。《見異錄》便將一個怪異的故事附在了魏元忠身上。這一故事是說:魏元忠在做官之前,家裡家貧,只僱傭了一個女孩子給他當奴僕。有一天,正是燒火煮飯的時候,女僕去廚房裡燒火做飯,見一個老猿正在灶窩裡為之燒鍋呢。婢女一見,嚇得連忙跑向魏元忠稟告。魏元忠聽了,沒有一點受到驚擾的表情,鎮定自若地說:「這沒什麼奇怪的。是老猿聽說我缺少奴僕,才來為我燒火做飯的。」魏元忠呼喚他的老僕人,不見老僕人答應,狗便替他呼喚起來。魏元忠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隻孝順的狗啊!」說罷,就獨自坐在了凳子上。這時候,忽然有一群老鼠拱到他的跟前來。他望著老鼠說:「你們這些小傢伙,是因為飢餓了,來求我給你們食物的嗎?」便拿出一些食物餵老鼠。又有一天夜裡,魏元忠睡得正酣,半夜的時候,忽然有一群婦女立在了他的床前。他仍是一點也不覺得怪異,向婦女們說:「你們能把我挪到堂下去嗎?」那些婦女竟然爭搶著動手,把他抬到了堂下。他仍然鎮定自若地說:「你們可以再把我挪到堂中嗎?」一群婦女又一起動手,把他抬到了堂中。他覺得怪有意思,又說:「你們能把我挪到街市上去嗎?」群婦聽了,向他拜了幾拜,便走了,說:「這是一位寬厚長者,怎麼能將他看成常人玩弄呢!」所以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這一故事告訴人們,發現怪事怪物不要驚慌,泰然處之,怪事怪物自然就會消失了。
有網友說到見怪不怪舉了一個例子:現在的偽娘,男人非要打扮成女子模樣,令人感到奇怪。有的人就以此做文章,千方百計給偽娘們找理由,通過媒體宣傳,偽娘就出了名。於是有的人為了表示自己與眾不同而出名,也做偽娘。因此偽娘不見減少,反而增多。如果大家都不理會這種人,媒體也不去關注和評論他們,相信這種人扮偽娘也覺得沒勁了。既不能出名又不掙錢的事他才不會去做呢。所說「見怪就怪,事情就壞。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劉秀森 來源 京九晚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