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樂器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在中國,最為人所熟知的鍵盤樂器是鋼琴,其次是手風琴和電子琴。不那麼被中國人所熟悉,但是在西方音樂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鍵盤樂器還有管風琴、羽管鍵琴、簧風琴、擊弦古鋼琴等。近年來很流行的雙排鍵電子琴是鍵盤樂器家族的新秀。其他的鍵盤樂器還包括口風琴和鋼片琴等。如果不拘泥於「用手指演奏」,廣義鍵盤樂器還可以包括鐘琴(Carillon)、鐘琴(Glockenspiel)、馬林巴琴、木琴等。本系列文章所論及的鍵盤樂器指狹義的鍵盤樂器,也就是用手指演奏的鍵盤樂器(也包括還需要用腳演奏的管風琴),主要針對鋼琴、羽管鍵琴和管風琴。
雖然在當代中國,鍵盤樂器很流行,有大量學習鍵盤樂器的少年兒童、成人甚至老年人,但從總體上來看,人們對鍵盤樂器的演奏方法缺乏在原理層面的認識。拋卻一些根本不講究技術的培訓機構,比較正規和專業的鍵盤音樂教育也存在機械死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片面強調一種技術和練習方法進而導致的技術濫用和誤用等問題。很多人找到了一種自己覺得好用的方法就不再對技術本身進行思考和改進,以致於限制了自己在音樂上的進步。
本文對鍵盤樂器的演奏技術在總體上做一個考察和分析。在這個考察中,雖然我們會用一些樂器上的一些具體演奏方法為例來說明這些技術原則,但我們旨在研究鍵盤樂器演奏技術的基本原則:既不受限於某個時期也不受限於某個具體樂器。這些演奏技術的基本原則事實上就像幾何學中的公理一樣重要,而那些具體的演奏方法只是這些基本原則的推論。
我希望大家通過對這些基本原則的認識,能夠突破技術上的瓶頸和壁壘,最終不僅能在演奏技術上有所提升,也能讓音樂表達更上一層樓。
在這篇簡介中,我們以手鍵盤技術來進行說明。管風琴的腳鍵盤技術會在後續章節依照這些原則進行具體討論。
原則 1:舒適原則為了達到演奏效果,我們要使用最讓我們感到舒適的方式。要注意,放鬆不等於懈怠。作個比喻:一個人在彈琴時絕不應該像一隻中午在曬太陽的懶洋洋的貓,而應該像一隻步履輕盈,身上所有肌肉放鬆而又隨時待命的警醒的貓(至於彈出來的聲音可能需要慵懶的效果,那是一個不同的問題)。
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則。任何一個合格的鋼琴入門老師一定會強調放鬆放鬆再放鬆:從肩關節、肘關節一直到手腕都必須充分放鬆。這時一定有一些學生會說:我不放鬆也可以彈出來差不多的效果,幹嘛非按照你那一套方法彈呢?再說我看鋼琴家演奏時也經常是很用力的啊?對這些疑問,很多鋼琴老師的答覆就是,現在你必須這樣彈,至於鋼琴家為什麼那麼彈,你以後就明白了。但一個有獨立思考精神的學生顯然不會對這樣一個答案感到滿意。事實上,這個問題不難解答:學生初學鋼琴就像小孩初學走路一樣。我們學習走路就需要找一種最節省能量、走起來最舒適的姿勢,這樣我們以後才能走得很遠也不覺得累。如果你非要說,我就用殭屍步走,你看是不是也走得不錯?但你用殭屍步能走多遠,能連續走多長時間呢?況且,走路只是最最基本的能力:在學會走路之後,我們還要學習跑步、跳高甚至舞蹈和體操那些複雜的運動。你要是覺得殭屍步好就一直按殭屍步走,養成了走路時渾身緊張的習慣,那接著學跑會怎樣呢?別人跑得又輕又快,你跑得又重又慢。這時,你可能又會想:我的天賦不行,可能就只能這樣了。事實上卻是,一開始你就使用了錯誤的方法,那方法在短期看起來好像還不錯,但是對長期發展的危害是巨大的。至於鋼琴家的一些演奏方法,那不是普通的走路了,而且類似於跨個欄、跳個馬之類的動作:他們必然要發力。為了達到那些效果,鋼琴家可能用手腕上的力、肘關節上的力,肩關節上的力,甚至腰上的力。但如果讓他們不加任何特殊效果,他們仍然會使用最舒服、最放鬆的方法。所以,我們學鍵盤樂器,首先要學會的是最常用的、不帶任何特殊效果的、像走路一樣既平常又基本的演奏方法。當我們學會了這種演奏方法之後,我們當然可以以這個為基礎,在上面加上各種效果。
舒適原則可以運用到演奏中的各個細節中去。比如在設計指法時,4 個音一組的輪指就應該使用 4-3-2-1 的指法,而 3 個音一組的輪指就應該使用 3-2-1 的指法。當然,純粹從技術的角度來說,用 3-2-1 的指法也不是表達不出來四個一組的重音,但那非常反直覺,給演奏者帶來了額外的負擔。更好的方法是使用最方便有效的方法,把大腦更多的精力分配給更高層次的活動,比如設計演奏層次,從更宏觀的角度去設計動機之間、樂句之間、樂段之間的關係,等等。在音樂的表現上,永遠有更高的層次在等著你,因此不要把精力浪費在用一個更難的指法去實現一個相同的效果的無聊問題上。
原則 2:經濟原則經濟原則的具體意思是:用最少的能量、最小的運動來達到需要的效果。經濟原則需要和舒適原則配合使用:比如我們不能為了節省一點點移動距離去給手選擇一個很不舒服的移動路線,比如用貼鍵的方法進行大跳。
使用最小的能量意味著不該發力的地方堅決不發力,不該使用的能量堅決不使用。我們尤其要注意去化解到手上的內部應力,或者說是在沒有演奏任何音符時肌肉之間就存在的互相較勁的力:這些力對演奏沒有任何幫助(對外根本不做功),反而會讓手僵硬死板甚至顫抖,極大地影響演奏質量和手的耐力(長時間跑動的能力)。因此,在練習一個很難的地方之前,不妨先把手型擺好,然後去嘗試去化解掉所有不需要的內應力並做到充分放鬆,然後開始體會如何能在彈下音之後仍然保持這种放松的狀態。找到這種狀態之後,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的去加上一些演奏效果:這時所有的力、所有的能量都有著它們的效用。
初學者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給手指的運動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加上很多多餘動作,比如不彈琴的手指亂動,手指隨意前後左右運動,手腕經常進行前後運動和上下運動,在觸鍵前和觸鍵後加上一些多餘動作:這些動作對演奏本身沒有任何用處,只會徒增手的負擔和思維的負擔。
經濟原則還有非常多的應用,比如手做什麼樣的整體移動最經濟,設計什麼樣的指法最經濟,發力點如何選擇最經濟,等等。對此,我們將在後續文章中詳述。
原則 3:彈性原則手和身體其他有關部位必須時時刻刻保持彈性。比如手掌要保持穹形,或者說是保持手的「凸性」,而任何一個關節的塌陷都會破壞手的彈性。要給手搭建一個具有彈性的架子,我們需要:1)用手掌和手指上的骨骼和關節所搭建一個穹形結構:這就像是建築中穩定的、不易塌陷的拱券結構;2)手上必須要有結實有力而富有彈性的肌肉群。作個比喻:手上骨骼、關節和肌肉所共同組成的結構,很類似於雨傘上的傘骨、鉸接座和傘布的關係。沒有富有張力的傘布,雨傘就撐不起來;傘骨如果凹陷,雨傘就會不穩定甚至損壞。
除非是在演奏觸感非常沉重的歷史管風琴時,不要有「按」的感覺(需要特殊效果時除外),而應該是「彈」的感覺。「按」的動作會讓手失去彈性,一般也得不到真正想要的音色。
原則 4:局域性原則空間上的局域性:如果僅靠手指獨立運動就能完美演奏,就不要讓手掌和手掌以上的部分有任何運動;如果僅靠手指和手掌的運動就能完美演奏,就不要讓小臂和小臂以上的部分有任何運動。如果有不同的解決方法,那麼要根據其他原則來對這些方法評判。比如為達到相同效果,方法 A 需要複雜的手指運動輔以手腕的運動,而方法 B 只需要手腕的簡單運動,那我們顯然應該選擇方法 B :方法 A 正是很多人在演奏巴洛克音樂時常犯的錯誤。
時間上的局域性:所有的運動,特別是手上產生張力或收縮壓力的運動,都要在舒服的原則下保證時間儘可能的短(張力或收縮壓力瞬間全部釋放掉),不管曲子本身的速度是快還是慢。
原則 5. 動作獨立性原則每個動作都要有明確的目的,而不要下意識地把動作進行隨意組合(如果可以有效組合,那就把它定義為一個新動作,並讓意識清楚它的所有細節)。下意識地隨意組合動作會使得動作具有隨機性,這就意味著演奏者自己並不完全清楚自己究竟做了什麼樣的動作,因此整體動作就會缺乏可重複性、喪失精確性。比如在不必要時,不要把鍵盤上的水平運動(手掌移動)和垂直運動(手指運動)結合起來:這是很多人的演奏之所以時靈時不靈的根本原因。
原則 6. 效果檢驗原則以上原則並不是僵死的教條,我們時常要為了想要達到的藝術效果去調整和優化在一個具體情況下的演奏方法,最終我們需要以實際效果為標準對這個調整後的演奏方法進行評判(但當我們接納一個新方法時,我們要非常清楚地知道其中的所有細節)。我們去優化演奏方法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我們可以在鍵盤上進行實驗,比如我們可以對樂器進行了解進而去知道一個演奏方法體現在樂器的結構和發聲原理上到底對應著什麼。然而,原理只能做一個宏觀指導,因為我們既不能說我們完全了解所有技術對應的物理學解釋,也不能說物理量上的改變一定被忠實地被反應到我們的聽覺感覺上,因為人對聲音的感受並不完全是線性的。演奏效果永遠是從外在的角度檢驗演奏技術的不二原則(前五個原則是從內在的角度檢驗演奏技術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