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喬治·屈維廉(英)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2023字,閱讀約5分鐘
在最初開展北極科學考察活動時,北極圈周邊國家陸續建立了自己的科考站,但中國一直未能建立自己的科考站,所以在那個時期,中國的北極科學研究是一片空白。
然而,1928年一份突如其來的條約,讓中國在北極圈有了"身份證",進而在歐洲有了"領土",那就是《斯瓦爾巴條約》。
分享條約
斯瓦爾巴群島是位於北極地區的一個群島,斯瓦爾巴意為"寒冷的海岸",是挪威邊境最北端的陸地,是最接近北極地區的人們可以居住的地方。
從17世紀到21世紀,探險家們不斷地讓北冰洋周邊的土地和島嶼歸屬,成為不同國家的領土,而斯瓦爾巴群島就像一個無家可歸的孩子,完全沒有自立的能力,只好成為各國眼中的肉,誰都想要他,但又不能獨自擁有。
因此,所有想要分一杯羹的國家必須通過談判達成一項雙方都能接受的條約來分享這片土地,即《斯瓦爾巴德條約》。
通俗點說,作為籤約國之一的中國所有公民,都可以在歐洲這片小小的土地上進行正常的活動,比如2004年中國在斯瓦爾巴群島的北極黃河站,這是世界上第八個在斯瓦爾巴群島上的北極考察站。
《斯瓦爾巴條約》是1920年制定的。眾所周知,1920年的中國正處於北洋政府時期,自身的國內形勢已經夠糟糕了。怎麼會想到要籤署北極地區的領土條約呢?
籤署了一項混亂的條約。
當時是法國政府邀請北洋政府在法國巴黎籤署《斯瓦爾巴條約》,而法國政府邀請北洋政府籤署《斯瓦爾巴條約》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人多。
按照傳統的條約規定,一個條約必須達到一定數量的國家和一定數量的人口,條約規定範圍內國家的人口必須佔世界總人口的一定比例,因此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被邀請參加這個看似與中國無關的籤約大會。
聰明的東道主法國在邀請了人口大國中國之後,條約輕鬆達到了生效的條件,而同時自己又沒有損失什麼,反而讓未來的中國感謝法國當時的邀請,真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當時邀請北洋政府也不知道說什麼好,反正就是去了,也沒有什麼損失,既不需要割地賠款,也不會得罪國家,而且前面還可以有一個永久的歐洲國家,何樂而不為呢?然而,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該條約毫無用處。
國內戰亂不斷,財政赤字,民不聊生,哪裡有精力去研究這個遠在歐洲又極度寒冷的地方,更別說與其他國家一起開發這片土地,尋找這裡了。"寶貝",能保護好國內的寶貝就已經很不錯了。
當時,在《斯瓦爾巴條約》上簽字的中國人是段祺瑞。段祺瑞是當時北洋政府的實權人物,也是後來的孫中山。"護法運動"的主要對象。當時的段祺瑞怎麼也不會想到,80多年後,中國會非常感謝他當時的籤字,讓中國跟上世界發展的步伐,在科考上不落後於世界。
偶然的英文文獻造就了中國科學站、黃河站
21世紀初,中國還不知道中國早在1920年就具備了建立北極科考站的資格,但中國科考人員還在擔心中國在北極圈沒有立足之地,擔心中國的科研事業落後於世界。
直到有一天,有一個人在意外中發現了一份英文合同,發現中國其實是斯瓦爾巴群島締約國的一員,中國的科學考察隊站起來了!中國科考站黃河站在斯瓦爾巴群島上迅速站穩了腳跟。
成功建立的北極黃河站不僅是我國在北極建立的首個科考站,也是全球極地科考中最大的空間物理觀測點。在這裡,中國有更廣闊、更強大的平臺去破解空間物理、空間環境探測等諸多學科的奧秘。
同時,也使我國能夠更加全面、同步地對南北兩極的極光進行跟蹤研究,為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武器。
如果說斯瓦爾巴是歐洲的中國。"領土"還不如說斯瓦爾巴是中國研究世界科學的空間站,因為《斯瓦爾巴條約》的存在,讓這個慢慢恢復實力的國家有了施展實力的"土地"。
"領土"的意義不能僅限於擁有它、使用它,更要升華到用好它。斯瓦爾巴群島對中國人永久免籤,讓中國人完全自由進出,並不是真正實現中國旅遊團去那裡大規模旅遊,而是讓中國的科研團體在那裡毫無顧忌地擁有自己的空間站,義無反顧地研究學術,推動中國科學的發展,這才是最大的意義。
保護它。
斯瓦爾群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北極熊、北極狐和馴鹿在陸地上行走,也有各種魚類在大海中遊弋,但人類的無情掠奪讓這個原本冰封的世界逐漸失去了活力。這也是人類的領地,我們需要像保護自己的家園一樣保護它。
因此,近年來,環保的呼聲越來越高,挪威政府也越來越重視,現在斯瓦爾巴正在把環保作為一切活動開始的前提。
斯瓦爾巴既是北極圈的土地,也是條約內的中國領土,我們必須以身作則,責無旁貸地保護我們的領土,讓我們有資格自由出入這片土地,在這裡自由生活!
文/南宮琴
這裡是《藤家家的家》,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