籤署80周年
2019年8月23日是《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及關於蘇德在東歐劃分勢力範圍的《秘密附加議定書》籤署80周年紀念日。這兩份文件由蘇聯外交人民委員維亞切斯拉夫·莫洛託夫和德國外長約阿希姆·裡賓特洛甫於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籤署,因此,該條約又被稱為著名的《Molotov–Ribbentrop Pact(莫洛託夫-裡賓特洛甫條約)》。從一開始,西方就對蘇德條約的締結指手畫腳,該條約引發了許多評論,其中大部分都是批判性的。而最近一段時間,針對俄羅斯的此類攻擊更是變本加厲。我們的反對者不斷將該條約的籤署,作為指責蘇聯和法西斯德國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負有某種「同等責任」的「理由」。然而這與真相和事實迥異,並且,在不考慮當時的軍事政治背景的情況下,對這兩份文件進行評價,是不正確的。
條約籤署之際,戰爭陰霾已經遍布全世界。從法西斯德國的政治軍事計劃及其具體動向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1938年3月,德國吞併了奧地利;1938年9月,捷克斯洛伐克因《慕尼黑協定》被瓜分;1939年4月,希特勒將1939年9月1日定為進攻波蘭的日子。而在東方,針對蘇聯和蒙古,日本在哈拉哈河流域發動了軍事行動。
一貫主張在歐洲建立集體安全體系的蘇聯,此時面對的卻是英國和法國對這一方針的暗中破壞。蘇聯、英國和法國就籤署互助協定(蘇聯於1939年4月提交了該文件的草案)所進行的談判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但顯然毫無進展。1939年8月在莫斯科舉行的新一輪軍事問題三方會談就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前來會談的英國和法國代表團根本就未獲得應有的授權,而且他們也並未準備好籤署相應的軍事公約。
在1939年8月中旬之前,史達林曾一直致力於創建一個由蘇聯、法國和英國組成的反希特勒聯盟,直至三方的談判破裂——這得到了許多嚴肅的歷史學家,甚至包括西方歷史學家的認可。蘇聯當時非常清楚,第三帝國的對外政策理念,與納粹關於東方「生存空間」的奇談怪論直接相關:正如希特勒所言,在斯拉夫的土地上。因此,柏林仍然是我們最主要的敵人。
8月21日,當所有人都明白,談判已經陷入絕境的時候,蘇聯領導層同意了之前柏林提出的關於派遣德國外長前往莫斯科籤署兩國互不侵犯條約的建議。雙方於8月23日夜至8月24日期間,匆忙籤署了已經起草的文件。
1939年9月28日,在約阿希姆·裡賓特洛甫第二次造訪莫斯科期間,雙方籤署了《蘇德友好與邊界條約》。該文件重新劃定了蘇聯的西部邊界。在籤署該條約的同時,雙方還籤訂了三份秘密文件:《關於可以將居住在蘇聯和德國政府勢力範圍之內的居民進行遷徙的秘密議定書》;《關於修訂8月23日籤署的蘇德勢力範圍協定的秘密附加議定書》(1941年1月10日籤署的議定書,對關於立陶宛部分領土的內容進行了修正);《關於不允許波蘭在另一締約方境內從事宣傳活動的秘密附加議定書》。
實際上,這些獲得了籤署的文件意味著,雙方沿著蘇聯的西部邊界,劃定了蘇聯和德國的勢力範圍。蘇聯獲得了在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波蘭東部(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西部)和比薩拉比亞的行動自由。根據這些協議,蘇聯軍隊於1939年9月中下旬進入波蘭,並於1940年6月進入波羅的海國家。通過這些行動,蘇聯將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西部地區與這些共和國的其餘部分合併在了一起。蘇聯的西部邊界平均向西推進了300公裡,而《莫洛託夫-裡賓特洛甫條約》的籤署,得以將蘇德之間不可避免要爆發的戰爭推遲了近兩年。因此,能夠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引信」的,根本不是這份《條約》,而是一些歐洲國家(首先是英國和法國)的綏靖政策——對於希特勒準備發動的侵略,他們不是進行對抗,而只是試圖將其轉向東方。
由此可見,1939年的蘇德條約,是對慕尼黑陰謀的回應。假如沒有《慕尼黑協定》,也就不會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至於說到蘇聯和德國的關係,由於籤署了八月-九月的協議,他們之間沒有建立任何的「聯盟」。蘇聯將自己的邊界向西延伸,對未來戰爭的戰線進行了周密部署,使其與蘇聯中心要害地區的距離擴大了至少300公裡。因此,蘇聯限制了德國意圖向東部推進的野心。通過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文件(俄羅斯軍事歷史學會已將這些文件的副本刊登在「俄羅斯聯邦歷史網站」上)所進行的分析,可以明確的是,1939年籤署的互不侵犯條約,幫助蘇聯避免了陷入兩條戰線的戰爭。
1989年,在第二次蘇聯人民代表大會上,「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政治和法律評價委員會」披露了1939年8月23日籤署的秘密議定書,並將其列為官方日常使用文件。1990年和1992年,俄羅斯外交部在其編輯出版的文件集《危機的一年(1938年-1939年)》和《蘇聯對外政策文件(1939年)》中,刊登了秘密議定書的內容,這些內容出自外交部檔案館保存的文件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