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和而堅定:令無數父母叫好的教養方式!

2021-02-19 好舅說生活


父母教育孩子,要知行合一,父母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是很不合適,且沒有必要的。

   

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家庭,爸爸非常嚴厲,說一不二,基本不商量,母親很柔和,習慣遷就孩子。孩子問題很多。在父親面前極其乖順,父親任何要求立即執行,即使有些過於嚴苛的要求。在母親面前,孩子極其固執,母親說什麼基本不聽,為所欲為。  

所以,他是否聽話,完全取決於父親是不是在場。如果父親在場,他就是乖寶寶,父親不在場,他就各種鬧騰。他在父親那裡過度乖順,所造成的壓力,很多時候都釋放到母親身上,這種模式其實並沒有什麼好處。  

之所以很多人推崇這種一個黑臉一個紅臉,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們沒有認真地思考過教育,不懂得如何很好的處理孩子的情緒,也不清楚什麼是真正的「溫和而堅定」。  

很多人都聽過「溫和而堅定」這種說法,但是大多數人,沒有想過怎麼去做。但彆氣餒,先了解2個觀念、再掌握3個要點,你也能循序漸進、熟能生巧,對孩子做到溫和與堅定哦!

什麼是溫和且堅定的教養?

又稱為正向教養,在親子關係中,爸媽對孩子通常像是天秤的兩端:太嚴厲或太溺愛,這是缺乏溫和與堅定的緣故。例如,對嚴厲的父母來說,管教方式常缺乏溫和,而溺愛的父母則少了堅定。如果要實行正向教養,則溫和、堅定都必須融入日常生活中。

為什麼要做到溫和堅定這麼難?

在生活中,你與孩子是否常出現這些情形?看電視、玩玩具、吃飯,這些要怎麼進行、多久內要完成,爸媽會定出一套自認合理的規範。大一點的孩子會希望照自己的意願走、出現親子抗爭;小一點的孩子就用哭鬧來表達不滿。

另一種情況是,爸媽設定了規範,卻因耐不住孩子哭鬧而妥協。例如全家出門吃飯,孩子卻還想玩,因此撇頭、揮掉食物、哭鬧,爸媽為了制止孩子於是妥協。孩子遊走在邊界、知道規範是可以攻破的,爸媽的原則就更難堅持了。

對爸媽來說,教養看似只能嚴厲或妥協,有但事實上,還是能採取中間值的。

溫和堅定要怎麼同時實行?先了解2觀念

1. 不溺愛

溫和對許多人來說,就是柔、不發脾氣、不指責,儘量避免讓孩子有失望或生氣的情緒。但這通常難以拿捏,就形成了溺愛:給予太多自由且沒有規範。溫和的意思,更正確的解釋是對孩子的尊重;即使孩子覺得失望或生氣,也能接受尊重他們的感受,並相信孩子有能力去面對和處理。

2. 不嚴厲

有些爸媽將堅定誤解成用界線來約束、控制或懲罰孩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希望能藉此保護他們、並培養他們的社會化。但這種情形下,孩子就會出現反抗、叛逆,且加深親子間的權力爭鬥,出現反效果。但堅定的意思,是爸媽對自己、當下情境的尊重,堅持、同時不帶有情緒地讓孩子解你的界線。

為什麼溫和堅定的教養這麼難,3步驟做到溫和且堅定

1. 讓孩子知道爸媽了解我的心情

剛開始實行時,孩子會發現慣用招數失敗,怎麼一直攻不破媽媽的界線時便會哭鬧生氣!但這時爸媽一定要hold情緒,尊重孩子的反抗,並不斷說出媽媽知道你現在不想吃飯、媽媽知道你現在還想玩,讓孩子知道你懂他的心情。

2. 持續你的溫和堅定

爸媽可以同理孩子的情緒,或暫時帶哭鬧、生氣的孩子離開現場,進行安撫。但是,記得要繼續溫和、堅定地告訴孩子你的界限現在應該要吃飯了,持續讓孩子了解,媽媽的界線已無法用哭鬧輕易攻破。

3. 接受孩子的爆炸情緒

面對鬧脾氣的孩子,爸媽情緒難免受影響,但記得要情緒平穩,給予孩子宣洩情緒的空間,待心情平復後給他/她一個擁抱,畢竟在孩子世界中,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失落感是很大的。孩子宣洩情緒後,對於爸媽的界限也較能接受。

爸媽的堅持,孩子會有所轉變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你的內心始終有原則,孩子也會長成內心有原則,且自制力強過大人。因為他知道,耍賴哭鬧都沒用,該做的始終要做。

你一年一年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孩子也能感覺到自己內心慢慢長大,你始終陪在孩子左右,孩子也知道遇到任何困難,父母始終是港灣。

聲明:文章來源於(鴿子醫生育兒),如圖文涉及侵權,請聯繫(2864374290@qq.com)處理。(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本公眾號系轉載發布.)

相關焦點

  • 有一種教養方式叫做:溫和而堅定!
    來源:網絡父母教育孩子,要知行合一,父母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是很不合適,且沒有必要的。
  • 有一種教養方式叫做:溫和而堅定
    你的內心非常有原則、有底線,知道孩子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其實,很多父母沒弄清楚什麼是「自由」,在孩子一兩歲或者三四歲的時候,想吃飯就吃飯,想不吃就不吃,想出去玩就出去玩,想不出去就不出去。到了六七歲,又突然要把孩子管得很嚴,不聽話就打,這樣孩子當然很不舒服。
  • 4種父母教養方式決定孩子的性格,如果是第二類父母,孩子有福
    說起遺傳,很多人都會認為孩子的身高、長相、乃至智力受到父母的影響很大。如果說孩子的性格和父母教養方式關係很大,很多人就會產生懷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是在所難免的。面對同樣的育兒問題,不同父母就會有不同的態度和反應,給孩子自然也不盡相同,也就養出了不同性格的孩子。上世紀60年代,著名的心理學家鮑姆萊德研究幾千個家庭發現,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主要分為三大類。直到三十年後,麥克畢和馬丁在他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來第四種教養方式。
  • 父母的修養,就是孩子的教養
    其實,父母的修養,就是孩子的教養。父母,就是孩子這一生最好的老師與榜樣。父母的修養裡,藏著孩子的未來,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在孩子的身上。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是個勇敢正直的人,首先父母得當一個勇敢正直的人,如地鐵裡的爸爸、克裡斯特爾·潘恩的父母。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從而一點一點無聲地改變自己,直到長成參天大樹。
  • 「媽媽,他憑什麼罵我沒教養?」5歲女兒偷拍照刷屏,無數父母被驚醒!
    窮養、富養不如教會孩子有教養而孩子有沒有教養關鍵看父母的教養近日朋友圈裡一張溫暖的小紙條感動了不少人湖北應城實驗初級中學小周(化名)@咖啡不加糖這位小男孩獨自去上學發現路邊的單車倒了他立刻跑過去扶起來據監控顯示這輛單車倒了好久了無數成年人路過都沒有人過來扶一把
  • 父母的修養,決定了孩子的教養
    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說「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常「看到」孩子的問題,卻不知這其實是自己的問題在孩子的身上「開花」。 熱情大方的父母,常常會教導孩子大氣熱情。就算沒有言語相告,在實際的生活中,那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其實就已經默默影響著孩子了。溫和善良的父母,也常常會養出善良友愛的孩子。
  • 【「親」在家庭系列】隔代教養——和諧的家庭關係
    記得曾有一個媽媽告訴我,她的兒子只要父母不允許的事,總是能在祖父母那裡得到滿足,導致兒子有恃無恐。更令她無奈的是,公公婆婆的強勢和對孫子的袒護令她無力反抗,因為丈夫的迴避讓她進退兩難,頓時她面臨了三重關係的危機。 然而,隔代教養確有它可取之處,(1)祖父母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雙方滿足了彼此需要陪伴的心理需求。(2)祖父母的生活經驗多,在照管孩子上不遺餘力。
  • 藏在細節裡的教養,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比如公交車上大喊大叫,遊樂場裡搶奪玩具,餐飲店裡敲碗打盤,大商場裡隨處亂摸,這些細節也許不是什麼大事,但時間長了總會令人生厭,問題根源在哪裡?也許家長日常給予孩子的教養能說明一切。聽了大寶講的這個事情,我想這名同學的家長如果平時多教給孩子一些有教養的細節處理,應該就不會出現上面令老師和自己都尷尬的一幕。既然灑了水就已經是犯了錯,那就需要及時彌補錯誤,用布子擦乾淨椅子上的水才是正確的做法,而對細節不當回事,又怎會讓老師對孩子有好感呢?送孩子上學,在校門口經常看到一些家長做事欠妥,教養不佳的行為。
  • 海爾森 心家庭 當父母教養不一致
    兒子從幼兒園回來,身上總是會帶點兒小傷,有一天,當孩子的爸爸看見兒子的手上又掛彩時,生氣地大聲怒罵:「不是早就告訴過你,要是有人敢欺負你,他打你一下,你就打他兩下。真是沒用!」看著孩子嚇得縮在角落裡偷偷地抹眼淚,陳莉一方面心疼孩子在外受委屈回家還要挨罵,另一方面也擔心這種管教方式會造成孩子「以暴制暴」,於是當場反駁:「打人就是不對,你怎麼可以教孩子打人呢?」
  • 家庭教養方式是關鍵
    父母也因為小可各方面發育遲緩,對孩子多了一份寵愛,也正是因為過度寵愛,導致小可的行為問題。意識到小可的社會適應性差是家庭教養方式的原因,老師同媽媽宣教了教養方式的重要性。父母的教養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作用,直接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
  • ——家庭教養方式對學生發展的異質性影響研究
    心理學領域尤其是發展心理學關注家庭教養方式,既包含父母教養行為,也包含養育態度或理念,實證研究多聚焦在教養方式對學生心理特徵、認知和非認知能力的影響;教育學更多聚焦於父母的養育或父母參與行為,妲玲和斯蒂伯格稱之為教養行為[16],實證研究多探究父母參與行為及其對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17][18];社會學研究較為複雜,或只關注養育行為、或只關注養育態度,或兩者皆包含,田野研究多聚焦探討養育觀、教養方式的階層差異
  • 孩子朝餐廳服務員扔牙籤,教養是父母給予孩子一生的財富
    黃鶯於生活細節中體現出的教養,與黃貫中和朱茵的正確教導是分不開的。孩子是果,家庭是因。一個家庭最高級的炫富,就是教出了有超高教養的孩子。三、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養在一列地鐵上,一個孩子因為身體不舒服吐了,父親立刻給周圍的乘客道歉,並蹲下了整理乾淨嘔吐物父母良好的教養,是為孩子心靈世界打造的一盞明燈。郭德綱之子郭麒麟,近兩年在娛樂圈一直擁有很好的口碑。
  • 孩子沒教養都是被「寵」的,父母一定要注意,別讓溺愛傷了孩子!
    有文化教養的人能在美好的事物中發現美好的含義。這是因為這些美好的事物裡蘊藏著希望。 ——王爾德教養是表現在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指從小在家庭中養成的道德標準, 是受社會、家庭、學習影響的成果。每個父母都希望培養出有教養的孩子,有教養的孩子在生活中更受人喜愛,在社會中也更容易獲得成功,成功的人必定有極高的素養。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裡所有大人都圍繞一個孩子轉,孩子被父母驕縱寵愛甚至溺愛,久而久之,不但不懂得感恩父母,還會變的囂張跋扈,對誰都頤指氣使,變得很沒教養,讓父母非常頭疼。
  • 什麼樣子叫「溫和而堅定」?聊一聊,順便推薦電影《風之谷》!
    必看系列,最愛之一當然不能跑題:也聊一聊「溫和而堅定」!不多在「溫和而堅定」的定義和內涵上費篇章,辭藻層面實在太廣為周知了。話雖如此,每個人對「溫和而堅定」的認識卻不盡相同,到操作層面更是頗有難度。如果說「溫和而堅定」是一種策略,那麼首先得知道這種策略長什麼樣子才能複製、掌握、實踐不是嗎?
  • 別讓隔代教養演變為家庭戰爭
    每天照顧孩子其實很辛苦,尤其長輩的年紀又比較大、體力上可能吃不消,與其對養育方針抱持高期望的理想,不如折衷、別太苛求。  五、靜下心來,問問自己兩個問題  如果父母親已經想出一些具體方案、並以溫和的態度建議長輩,而長輩卻完全不聽從進而發生衝突時,父母親就必須問問自己兩個問題:  1.
  • 鶴唳華亭為何叫好不叫座
    漢武帝時衛青連戰連捷,功高震主,漢武帝就不拘一格地寵信提拔霍去病,設置「大司馬」的加銜冠於將軍名號之上並授二人,令去病與衛青抗衡。這就是為了削弱衛青的勢力,保持權力的平衡。 但是光有平衡還不行,因為隨著時間的日積月累,難保其中某一方會逐漸積蓄力量而獲得實力的滋長從而具有能夠破壞平衡的能力,所以除了皇帝親自下場打壓之外,還要令臣下之間互相掣肘,形成相互監督與牽制的力量,這樣無論哪一方稍有坐大的苗頭就立馬被撲滅,方令臣下不敢稍有異動,其實力無法獲得實質性的進展。這樣一來,皇帝對各方都保有實力上的絕對優勢與控制力,對他來說最安全。
  • 父母吃飯看手機,卻責怪孩子不好好吃飯?這樣教養孩子有效果嗎?
    等針對這些父母和老師都關注的27個典型問題,一位腦科學、心理學專家——洪蘭教授,和一位常年在一線帶孩子的教育專家,同時也是親子作家、美學生活家——蔡穎卿,2位採用面對面對談的方式,對這些問題作出了智慧的解答。並把這些答案寫成了《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裡》這本書。
  • 應採兒一句話回懟朱丹:孩子吃飯的樣子,暴露了你的家庭教養!
    餐桌上看父母的教養教養與文化、學歷無關,它就藏在家庭教育中,藏在一個個小細節中。一個孩子所體現出來的教養,就是家長的教養!雖然當時大家都在安慰那位寶媽,「小孩子都這樣,別生氣了」「來,這一盤都給孩子」,表面是在說孩子頑皮,但背後討論更多的恐怕就是父母的教養了!
  • 關曉彤用「賈玲」造句,聽到她改稱呼後,才懂得教養是沒法裝的
    教養是每個人需要具備的基本禮儀,但並非所有人都有教養。教養是骨子裡的一種"美",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教養很多時候都是通過一些小細節體現出來的,而在娛樂圈中,"國民閨女"關曉彤的教養一直為人稱讚。從這些細節中不難看出,她的教養是刻在骨子裡的,而這種教養也是沒辦法裝的。有教養的人內心充滿力量育兒專家李玫瑾曾說,有教養的人往往情緒比較平和,而平和的人力量在於他的內心。
  • 虎爸虎媽的暴力教養
    虎爸虎媽的暴力教養家庭會傷人 · 家庭危機預防與處理作者:李凌利 | 指導:李老師家暴和語言暴力帶來一生的陰影。身體的傷容易癒合,而心靈的傷最難療愈!家,原本是孩子的庇護所,但往往在這封閉的圍牆裡,發生很多家庭的悲劇,愛我們的人傷我們最深,對愛的強烈渴望,結果變成強烈的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