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個漢字就是一段中華文化史
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漢字自被創造時起,便命中注定要伴隨著這個幾千年的文明古國。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歷史,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千年而不分裂,漢字獨特的內聚力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漢字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石。再者,漢字傳承了古代文化和歷史經驗,每一個漢字都蘊含著獨特的傳統文化。漢字在中國不斷強大的過程中錦上添花,每個漢字都有它的來歷,每個漢字都是一部中華文化史,都具有豐富的人文性,本文將為大家重點介紹的漢字是「臘」字。
正文:我們經常以為,「臘」是「臘」的簡化字,其實不然,我們現在使用「臘」其實是來自漢字的合併。在古代「臘(xī)」和「臘(là)」是兩個字,甲骨文裡沒有「臘」字,臘字最早出現在金文裡,說明造字時也是寫意的。臘在古代的讀音是xī,左邊的是「肉月旁」,是形聲字。從肉,昔聲。昔字,「乾肉也。從殘肉,日以晞之。與俎同意。」就是說昔本來是臘肉的意思。因為臘肉必須經過一夕(一個晚上)。所以借昔為夕。然後昔作為夕的通假字,延伸出時間那方面的意思。昔日的歲月一去不返,故歲終之月稱為臘。因此臘本義是幹肉。有曬乾肉和肉乾這兩個具體含義。也可以理解為「有一定存放時間的肉」,它在繁體字裡也寫作「臘」。
臘的另一種寫法是「臈」。臘是形聲字。從肉,巤(liè)聲。巤是獵的省略,狩獵的意思。把狩獵來的肉做成肉乾,祭祀用,就叫做臘。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就有在臘月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習俗,祈求豐收和吉祥。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所以「臘」最早是描述「打獵」的動態和成果,後來專門指一種祭祀形式。漢應劭《風俗通義》謂「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漢改為臘。周朝時稱「大蜡」,這個」蠟」是束縛鬼神祭之,蠟燭的原始目的就為束縛、驅逐。到秦漢,才用臘,臘字更吸納了「除」的意思——新舊交接之臘,在古代經典《禮記》中寫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因「臘」與「獵」通假,「獵祭」亦為「臘祭」。漢代之前臘祭的具體日期並不固定,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說文解字》曰: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即古代陰曆十二月的一種祭祀,是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祭祀眾神。而臘字的偏旁是「月」字,這又有「肉」的意思(因「月」和「肉」小篆字體很相近,合併為一個偏旁,統稱「肉月旁」。),古人年末會用牛羊來祭奠神明,且臘祭也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十二月也就被稱為臘月了。
所以說臘月,是從「臘月」來,「臘祭」來,不是從跟祭祀無關的「臘肉」來。臘的含義包含了「臘」。因此,「臘」與「臘」合併,多用「臘」表示「臘」和「臘」兩個含義。簡化字方案推行之後,用「臘」來表示表示「臘」和「臘」。需要注意的是,「臘」合併「臘」之後,「臘」不讀它原有讀音xī ,轉讀被合併字「臘」的讀音 là ,這是合併簡化過程發生的「變讀」現象。
年關將至,家家戶戶耳熟能詳的歌謠悠悠響起,莫言說:「熬到臘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值此臘月,祝願各位同修珍惜歲月,精進用功,「臘者,逐疫迎春」,祝願我的國家千祥駢集,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