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臘」字看中華文化

2021-01-20 商女嘯歌

前言:一個漢字就是一段中華文化史

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漢字自被創造時起,便命中注定要伴隨著這個幾千年的文明古國。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歷史,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千年而不分裂,漢字獨特的內聚力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漢字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石。再者,漢字傳承了古代文化和歷史經驗,每一個漢字都蘊含著獨特的傳統文化。漢字在中國不斷強大的過程中錦上添花,每個漢字都有它的來歷,每個漢字都是一部中華文化史,都具有豐富的人文性,本文將為大家重點介紹的漢字是「臘」字。

正文:我們經常以為,「臘」是「臘」的簡化字,其實不然,我們現在使用「臘」其實是來自漢字的合併。在古代「臘(xī)」和「臘(là)」是兩個字,甲骨文裡沒有「臘」字,臘字最早出現在金文裡,說明造字時也是寫意的。臘在古代的讀音是xī,左邊的是「肉月旁」,是形聲字。從肉,昔聲。昔字,「乾肉也。從殘肉,日以晞之。與俎同意。」就是說昔本來是臘肉的意思。因為臘肉必須經過一夕(一個晚上)。所以借昔為夕。然後昔作為夕的通假字,延伸出時間那方面的意思。昔日的歲月一去不返,故歲終之月稱為臘。因此臘本義是幹肉。有曬乾肉和肉乾這兩個具體含義。也可以理解為「有一定存放時間的肉」,它在繁體字裡也寫作「臘」。

        臘的另一種寫法是「臈」。臘是形聲字。從肉,巤(liè)聲。巤是獵的省略,狩獵的意思。把狩獵來的肉做成肉乾,祭祀用,就叫做臘。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就有在臘月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習俗,祈求豐收和吉祥。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所以「臘」最早是描述「打獵」的動態和成果,後來專門指一種祭祀形式。漢應劭《風俗通義》謂「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漢改為臘。周朝時稱「大蜡」,這個」蠟」是束縛鬼神祭之,蠟燭的原始目的就為束縛、驅逐。到秦漢,才用臘,臘字更吸納了「除」的意思——新舊交接之臘,在古代經典《禮記》中寫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因「臘」與「獵」通假,「獵祭」亦為「臘祭」。漢代之前臘祭的具體日期並不固定,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說文解字》曰: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即古代陰曆十二月的一種祭祀,是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祭祀眾神。而臘字的偏旁是「月」字,這又有「肉」的意思(因「月」和「肉」小篆字體很相近,合併為一個偏旁,統稱「肉月旁」。),古人年末會用牛羊來祭奠神明,且臘祭也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十二月也就被稱為臘月了。

所以說臘月,是從「臘月」來,「臘祭」來,不是從跟祭祀無關的「臘肉」來。

        臘的含義包含了「臘」。因此,「臘」與「臘」合併,多用「臘」表示「臘」和「臘」兩個含義。簡化字方案推行之後,用「臘」來表示表示「臘」和「臘」。需要注意的是,「臘」合併「臘」之後,「臘」不讀它原有讀音xī ,轉讀被合併字「臘」的讀音 là ,這是合併簡化過程發生的「變讀」現象。

        臘跟祭祀緊密相關,臘是祭。進入農曆臘月,歲終大祭臘祖。臘祭是年終之祭,是「歲終之祭」,也是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祭祀活動。《玉燭寶典》中有:「臘,一歲之大祭。」漢朝的蔡邕在《獨斷》也寫到:「臘者,歲終大祭。」《荊楚歲時記》:「孔子所以預於臘賓,一歲之中盛於此節。」那麼臘祭是祭祀誰呢?臘祭的對象,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這裡的五位家神指的是門、戶、天窗、灶、行(門內土地)。臘祭在農曆的十二月舉行,但是具體時間,各朝不一。南北朝時梁的開國之君梁武帝,把臘日節定在十二月初八,據說與他篤信佛教有關,因為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還記得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嗎?魯四爺家每年年底都要祝福,並且場面隆重,氣氛肅穆,這「祝福」實際上就是臘祭。

       「臘日」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是臘月最重大的節日,佛教稱農曆十二月初八為臘八,俗稱臘八節,到南北朝時期,臘八節成為固定的節日。我國古代的天子在臘八節要進行臘祭,祭祀八谷星神,慶賀豐收,禱祝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民間則要祭祀天地、祖先、神靈,感恩這一年來的恩澤庇佑,並祈求來年繼續施恩。祭祀完後,鄰裡鄉親,親戚朋友之間,有互相贈送臘八粥的習俗,能夠很好的聯絡感情。臘八粥是用米、豆、棗、慄、蓮子等煮成的粥,

臘八粥最早的文字記載在宋代,並且那時就興各家彼此送粥。有陸遊詩為證:"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說的是臘八送粥之事。是日,各大寺院用果子雜拌煮粥,分食眾僧,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傳說喝了這種粥以後,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臘八粥也叫「福壽粥」、「福德粥」、和「佛粥」。「臘八」本為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民間亦相沿成俗。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沈從文在《臘八粥》中寫到:把小米,飯豆,棗,慄,白糖,花生仁兒合併攏來糊糊塗塗煮成一鍋,讓它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著,單看它那嘆氣樣兒,聞聞那種香味,就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況是,大碗大碗的裝著,大匙大匙朝口裡塞灌呢!糊糊塗塗四字,煙火氣盡出。林清玄說,願有人問你粥可溫,願有人陪你立黃昏。詩意與現實,兩廂映襯,方知世界的美好。小時候,臘八粥,是一碗豐滿的穀倉,連叫不上名的穀粒都咬碎入肚,這是傳統文化的膜拜。大點時候,就懂得了粥的平常與年的到來,喝下臘八粥,吃了臘八蒜,才對這個臘字感懷在心,不知道長大到什麼時候,臘八粥是一個節令了。

        臘字,一個充滿年味兒的字,「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年關將至,家家戶戶耳熟能詳的歌謠悠悠響起,莫言說:「熬到臘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值此臘月,祝願各位同修珍惜歲月,精進用功,「臘者,逐疫迎春」,祝願我的國家千祥駢集,繁榮昌盛!







   




相關焦點

  • 打開中華文化的智慧大門——讀《中華文化密碼》
    本書系統闡釋了中西文化差異,提煉出中華文化的「密碼本」,通過0-9這十個數字全面解析中華文化。  0-9:中華文化的數字密碼  關於文化的研究浩如煙海,對不同民族文化的解讀亦是繁多。鍾國興在《中華文化密碼》一書中,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文化解讀方式。
  • 儒釋道文化,中華精粹,僅九字可讀懂
    儒釋道三家文化,是中華古聖先賢遺留下來的文化精粹,是先宗們智慧的結晶。文化主旨,儒家文化:進取文化。道家文化:規律文化。佛家文化:奉獻文化。做人標準,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道家文化:領悟道、修養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文化: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遵 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智慧。
  • 馬踏飛燕正面照的笑談與中華文化的回頭看
    馬踏飛燕正面照的笑談與中華文化的回頭看倪寄如(退休工人)晨見手機「瀏覽」又有再次貶低炒作甘肅武威出土的東漢「馬踏飛燕」,說什麼沒有正面照片主版是怕其並不協調的造型而引發笑談,實際上恐怕還是該篇文章視角缺乏對中華
  • 潘嶽:中華詩詞與中華文化共同體
    編者按:12月19日,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與中國作家協會主管的《詩刊》社、《中華辭賦》雜誌社共同舉辦的「第二屆中華詩詞復興研討會」在京召開。40餘位來自中國作家協會、中華詩詞研究院、中華詩詞學會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和詩詞作者圍繞「中華詩詞的當代性與文化強國建設」主題開展交流。
  • 以許慎為原型的動畫片《字聖傳奇》 將打造中華漢字文化名城超級IP
    以許慎為原型的動畫片《字聖傳奇》 將打造中華漢字文化名城超級IP 2020-09-24 1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吃吃燚火鍋的鴛鴦鍋,聊聊中華火鍋文化,老張還新認識了一個字
    濱河路的燚火鍋,不但火鍋好吃,老張還當了小學生,新認了一個字吃吃燚火鍋的鴛鴦鍋,聊聊中華火鍋文化,老張還新認識了一個字一個火字是火,兩個火字是炎,三個火字你認識嗎?四個火字你見過嗎?火鍋是最能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美食,火鍋代表火熱,無論在三九嚴寒還是酷暑盛夏,都能讓你吃出紅紅火火、熱熱烈烈的感覺。火鍋也代表團圓。吃火鍋的時候,大家圍坐火鍋周圍,邊聊邊吃,氣氛自然是和和樂樂,也利於增進同桌吃飯的人們之間的感情。
  • 徐小躍漫談中華傳統文化:整天把一張生氣的臉給別人看,這是最不好...
    現代快報訊(記者 白雁/文 施向輝 顧聞/攝)「如果你的血液裡沒有中國傳統文化,你就不是中國人。」7月25日下午,《什麼是中華傳統美德》一書在第十屆江蘇書展上舉辦閱讀分享活動,該書作者、南京大學教授、南京圖書館名譽館長徐小躍以「漫談中華傳統文化」為題作了精彩演講。
  • 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學生交流團赴香港大學菲臘牙醫學院參觀學習
    2018年8月16日上午,由正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學習的40名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2015級本科生組成的交流團在唐新宇老師的帶領下前往香港大學菲臘牙醫學院參觀學習。上午9時,交流團一行來到位於香港島西營盤的香港大學菲臘牙醫學院,受到了來自學院教授和同學們的熱烈歡迎。隨後,交流團來到學術報告廳聆聽菲臘牙醫學院口腔材料學教授James關於學院整體情況的介紹。James教授從香港大學菲臘牙醫學院的歷史沿革、教學特色、學科設置、專業特長、研究生申請流程等多個方面入手,為同學們帶來了詳細的講解。隨後,來自菲臘牙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的教授Richard.
  • 字美中華-中華精品字庫工程公益應用計劃正式啟動
    9月22日, 由北京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正電子」)、中國書法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共同主辦的「字美中華——中華精品字庫工程公益應用計劃」啟動儀式在京召開。衷心希望 「中華精品字庫工程」能產出更多的成果,並在各行各業廣泛使用。據了解,為了傳承並發揚書法文化,推進書法經典的跨時空傳承,2017年,方正電子申請立項並得到批准,正式啟動了「中華精品字庫工程」項目。
  • 中華福文化|從婚嫁方面認識了解福文化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中華第一福 禮到千萬家 | 傳承嶺南福禮的中華老字號14億人都需要今天是農曆牛年的第一個工作日
  • 除夕倒計時|臘月的臘和腊味的臘是一個意思嗎?
    問題來了:臘月的這個「臘」和吃食裡的「臘」是一個意思嗎?今天咱就咬文嚼字,聊聊臘月裡這些「臘」味。新華社資料圖臘字漢代才有,臘月卻起源秦漢年終的十二月被叫做臘月,此風俗起源於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下令制定曆法,將冬末初春新舊交替的十二月稱為「臘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臘日」。但是,「臘」這一字到漢代才正式出現。
  • 決勝中原|讓漯河符號寫滿全球——建設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增強文化...
    字聖書苑、識字樂園、幸福渠文字園……漫步「字聖」許慎故裡的漯河,眾多漢字文化場館、標誌令人眼前一亮,漢字元素已成為這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最閃亮的符號之一。特別是許慎編纂的世界上首部字典《說文解字》,使漢字的形、音、義趨於規範和統一,是漢字文化發展的重要裡程碑,為中華漢字學事業發展和中華文明傳承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些都是漢字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漯河具有唯一性的獨特文化資源。漯河市也在2015年被中國文字學會、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授予『中國漢字文化名城』稱號。」漯河市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建設工作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說。
  • 牛狀元府文化是中華建築文化之縮影
    牛鳳山,字梧階(1806-1880),幼年時,家境貧寒,跟著叔叔,苦練武功,技藝高超。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27歲赴京趕考,中一甲第一名,即武狀元,官授頭等侍衛,賜進士及弟,又封武功將軍,曾任甘肅涼州中營遊擊等職。 鳳山子牛瑄,字荔庵,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進士,殿試獲二甲 第一,任翰林院編修。
  • 弘揚中華文化,市實幼以「棋」會友
    2020年10月12日,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樂山市實驗幼兒園大六班開展了一系列以「棋」為主題的活動。了解棋類規則、動手繪製棋類圖譜、開闢走廊棋館,學中國棋類,愛中華文化,做最棒的中國娃。棋,源遠流長中國傳統文化之一總是能吸引著,深受中國文化薰陶的孩子們。但同時,棋類複雜的規則,又困擾著孩子們小小的腦袋。
  • 大明風華油管翻譯怎麼回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大明風華油管翻譯怎麼回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時間:2020-01-04 13:34   來源:海峽網綜合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大明風華油管翻譯怎麼回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近期,由湯唯、朱亞文主演的《大明風華》正在湖南衛視熱播,在油管上也挺火的,因為油管上多為外國觀眾,因此《大明風華》就需要漢譯英了
  • 中華文化中的四個「生命數字」
    在此摘錄部分內容,希望給喜愛國學的朋友增加一個視角,將目光投向中華文化的源頭,或許在那裡能有一些新的發現。中華文化尋根溯源,要從「群經之首」的《易經》處出發。「易以道陰陽」,陰陽最早的表述,來自《易經》。對上古的先民而言,也許白天與黑夜是最大的一對區別,人們從中發現了不同,於是「二」的概念自然產生。
  • 《似是故人來》:在走訪對話中,追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
    從象形字、會意字到形聲字,中國造字法的演變,讓漢字擁有永葆創新的能力;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方塊字的書寫變化,讓漢字擁有獨特的藝術形態……追根溯源,漢字的故事與中華文化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
  • 讓780萬外國人痴迷的李子柒:沒有一個字誇中國好,但講好了中華文化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國外文化對我國的影響較大,但在近幾年,中國元素也漸漸影響到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大家都很熟悉的古風視頻博主李子柒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輸出?」前段時間,因為這個問題,網友吵翻了:有人說,她呈現了中國式田園生活之美,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也有人說,她抹黑了中國農村,讓外國人誤以為我國依舊處於農耕文明時代,貧窮落後。
  • 王虹:把中華文化介紹給主流社會
    王虹:把中華文化介紹給主流社會   中新社多倫多8月25日電 題:王虹:把中華文化介紹給主流社會  中新社記者 賴海隆  「為了讓中華文化成為多元文化園地的一塊瑰寶,《楓華之聲
  • 從《大秦賦》看歷史正劇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2020年CCTV-8年度收官大劇《大秦賦》的火爆出圈,如春雨驚雷,激響歷史正劇沉寂已久的黃鐘大呂,讓觀眾酣暢淋漓的品味了一場中華傳統文化的饕餮盛宴。《大秦賦》中傳達出的中華傳統文化大致可以分為三層,一是以服化道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具象表現,二是用語言臺詞輸出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與思想,三是以人物和故事為載體彰顯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