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中的四個「生命數字」

2021-02-24 天地人小課堂

九月十一日,筆者在光合空間做了一次主題分享,試著將中華智慧的若干核心觀念以「二」「三」「四」「五」四個數字來體現。在此摘錄部分內容,希望給喜愛國學的朋友增加一個視角,將目光投向中華文化的源頭,或許在那裡能有一些新的發現。


中華文化尋根溯源,要從「群經之首」的《易經》處出發。「易以道陰陽」,陰陽最早的表述,來自《易經》。

對上古的先民而言,也許白天與黑夜是最大的一對區別,人們從中發現了不同,於是「二」的概念自然產生。晝與夜、日與月、後與前、上與下……所有這些看似對立的二者(古人叫「對待」),都有類似的地方,於是將它們統稱為「陽」與「陰」。


之後,古人將陰陽的概念推至更多事物,比如,雌獸雄獸、山的向陽面與背陰處,等等。這也叫「取象比類」。

最終回到人本身,比如,人的後背為陽,正面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無形的氣為陽,有形的物質為陰……看,中醫的許多表述就是陰陽概念的延伸。比如「表裡」「寒熱」「虛實」……

陰陽,是中華文明的核心,也是中國人最純粹的思維模式。

萬事萬物都有陰陽,而其中「人」最為獨特,為萬物之靈長。獨特之處,筆者認為就是「三」。

古人從易經的八經卦中,推演出「天地人」三者的關係,於是有了「三才」的概念。


而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我們,「氣」的功能是「和」陰陽。陰陽和合,而生萬物。可見「氣」對「生」的重要。

將「天地人」三者,取象比類,對照於人,就有了人的「神」、「氣」、「形」的概念(通稱「精、氣、神」)。

如果我們能理解這三者構成了人的完整生命,我們就不會只認為「肉體」(「形」的部分)就是一個人的全部。

如果說「肉體」是屬於「形」的層面,那麼人的情緒、「三觀」、精神力量,則屬於「氣」與「神」——它們對我們的健康有更大的影響力。如果是這樣,我們又會如何看待疾病的成因呢?

在《易經》中有「四象」的概念:隨著古人對自然現象認識的豐富,又將陰陽進一步細分為「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四象」的概念可以對應一天的四時,也對應一年四季。

古人認為四季之氣的變化,對人的生命非常重要。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黃帝內經 ▪ 寶命全形論》

在《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對秋季養生提出了如下主張:

時值秋季,我們應該吸取古人的經驗,看看如何健康地度過「秋三月」。

四象對應了四季,也對應了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加上中央的位置,就構成了「五」。

「五行」是中國婦孺皆知的概念。五行與陰陽同屬於中華文化的核心觀念。

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課文中,就有一篇課文,將五行與陰陽做了很好的結合!

(文字略有調整,河圖為筆者增加)

希望孩子們知道,河圖作為中國上古文明符號,已將五行、陰陽和數字,結合在了一起。河圖中的五組數字,分別對應了五行:

其中「土」所對應的「五」,居於河圖中央,也為五行的中央。而人與「土」的關係尤其緊密!比如

中國民諺:「入土為安」

《道德經》:「人法地」

《聖經》:「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

中醫:「脾屬土,為後天之本」

數字「五」代表土,人從土地中獲取食物才能生存。因此,一個「五」加一個「口」,就成為了「我」,即「吾」字。

我們要健康,不能離開土地中的穀物。因此古人說「五穀為養」,五穀為營養之源——希望那些不吃主食的朋友能夠記住這四個字。同時建議大家愛護自己的脾胃,節制生冷油膩和刺激性食品。

《大學》中有一句話「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在接近中華文化源頭的旅程中,你也許會發現,中華文化就是生命文化。如果學習國學不能讓你重新認識生命,沒有讓你擁有更加健康的身體,那可能是你走錯了路……學習中華文化,請回到生命本身。

《易經》「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內經》「平人者,不病也」

相關焦點

  • 打開中華文化的智慧大門——讀《中華文化密碼》
    本書系統闡釋了中西文化差異,提煉出中華文化的「密碼本」,通過0-9這十個數字全面解析中華文化。  0-9:中華文化的數字密碼  關於文化的研究浩如煙海,對不同民族文化的解讀亦是繁多。鍾國興在《中華文化密碼》一書中,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文化解讀方式。
  • 臺灣文化學人林谷芳:「中華文化是我的生命」
    「中華文化是我的生命。」林谷芳說。他一頭銀髮,日常總是一身寬鬆的白色布衣,冬夏一衲,洒然古風。從禪學、老莊、茶道到書畫,許多人認為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傳統智慧和傳統文化作用於當代生命的樣本,也是傳統生命對應於當代社會的有效體現」。
  • 「中華文化是我的生命」——訪臺灣文化學人林谷芳
    「傳統音樂是我解讀中華文化的一把非常重要的鑰匙。音樂作為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直抵心靈,傳達的東西往往是語言不能做到的。」他說。林谷芳與中華文化的聯結不局限在音樂,從禪學、老莊、茶道到書畫,許多人認為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傳統智慧和傳統文化作用於當代生命的樣本,也是傳統生命對應於當代社會的有效體現。」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色在戰疫中閃亮
    疫情大考讓優秀傳統文化更具時代氣息10月15日,與武漢市金銀潭醫院一路之隔的武漢客廳人潮湧動,為期3個月的「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覽在這裡開幕。…………民本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諸如「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等思想傳承弘揚至今。數千年來,這一民本思想內化為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經過代代相傳,成為具有時代氣息的中國精神的重要特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 寫在中華大地上四個中空字「愛我中華」
  • 「秋後問斬」始於中華傳統文化
    昨天我們講數字理論,十二點的正午是你出門辦事的數字分水嶺。十二點之前出門辦事你要採取坦誠相待、直白耿直,玩「陽謀」,成功的機會大;十二點之後出門辦事你要採取柔軟之策,玩技巧,玩智慧,玩「陰謀」。 「秋後問斬」呢?現代的大儒說「秋後問斬」的意思最早來自《禮記·月令》記載:「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 「生命接力先鋒隊」走進中大新華:黃潔夫教授開講「中華傳統文化與...
    通過主題黨日、聯學聯建等方式走進各級黨組織,發揮「黨建帶共建、黨建帶群建」作用,用黨建的理念、方法和機制,創新業務活動方式,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激發全國人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自豪感,推動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帶頭參與器官捐獻宣傳與志願登記工作。中大新華學院黨委書記周雲代表全校師生向「生命接力先鋒隊」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
  • 網際網路+中華文明行動計劃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華文明延綿不斷、多元一體、兼收並蓄,中華大地上燦若星辰、豐富多彩的文物就是最好見證。讓「網際網路+中華文明」相親相愛琴瑟和鳴,讓文化遺產深度融入現代生活,讓中華文化展現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是我們的願景,更是我們的使命。
  • 傳統文化-數字一到十
    傳統文化數字從一到十今天聊聊中國數字,我國的數字與阿拉伯數字最大區別在於:中國數字是文字,每一個數字都有一定的文化理念在其中,它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承載者,通過數字的內涵與外延,可以知悉古代先賢智者為我們留下的思維模式、哲學思想、宗教理念等寶貴的精神遺產。
  • 中華河洛等六個文化圖式揭秘簡圖——給河洛古國重現天日的獻禮
    從後期幾千年的文化思想史中可知,陰陽五行五行思想是這種思想流的核心,也即四季(四時)五行思想貫穿中華文化之始終,且為這個思想流提供基本原理支撐的10天幹、12地支和先後天八卦這四個圖式亦是基於黃道周原理的,同時這四個圖式在中華文化中既是千古未變的亦是無法考源和考證的,也即是說這四個圖式不能自證自己是中華文化思想的源頭
  • 石家莊圖書館海量數字資源給讀者送上免費文化大餐
    日前,記者獲悉,為了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讓大家宅家不寂寞,石家莊圖書館整合了微信端海量的數字資源,讀者可以登錄石家莊圖書館微信公眾號(sjzlib)免費使用。據了解,石家莊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共有三個模塊:微服務大廳、數字圖書館、石圖動態。
  • 中華傳統文化大電影《醒來之愛的呼喚》
    —— 影片家庭版海報 ——2019年3月8日全國各大影院傾情上映一部由民間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群體自行發起、自籌資金投拍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為主題的院線電影影片以真實故事為藍本,採用平鋪直述的方式,把優秀傳統文化中教人向上,教人向善,教人向內,教人利他的人文智慧植入到人物性格當中,讓這些抽象的理論教義生活化、形象化,讓觀眾在潸然淚下之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自新歸來的父親叛逆不羈的兒子痛苦絕望的母親種種過往有血有淚這個家還有救嗎?
  • 古詩詞中的奇妙科學 | 中華詩歌文化中的氣候與水
    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水,是地球生命之源。與氣候和水有關的內容也早已深深地融入了中華文化。今天,閩江科學傳播學者王巖為您講解中華詩歌文化中的氣候與水。 在歷史悠久,繽紛璀璨的中華詩詞文化中,有許多描述天氣氣候景觀和水的詩詞,有許多帶水的成語或諺語。在詩詞海洋中,氣候與水或許是詩人眼裡和心中最獨特的一道風景線和靈感催化劑。
  • 潘嶽:中華詩詞與中華文化共同體
    本屆研討會的主旨與2019年3月23日首屆「中華詩詞復興論壇」一脈相承。在首屆論壇上,時任中央社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潘嶽在致辭中表示,新時代迫切需要一場「文化復興」,詩詞復興正是文化復興的先聲。在此發布致辭全文,以饗讀者。中華詩詞的傳承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精闢闡述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與重大意義。
  • 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紮實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四個一...
    數字政府建設是新時代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和政務服務水平、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省文化和旅遊廳高度重視數字政府、數字文旅建設,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圍繞抓好流程再造攻堅,大力推進「一個平臺一個號,一張網絡一朵雲」工程,成立工作專班,建立工作檯帳,細化責任分工,明確任務要求,重視溝通交流,及時向省大數據局匯報工作情況,加強與各類專項工作專班及技術服務團隊配合,共同推進任務落實,截至目前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一是優化政務服務。
  •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八德」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也被稱為「人生八德」,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倡導的做人根本。關於「孝悌忠信」,儒家經典《論語》中有許多相關論述,比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九就是「久」四就是「死」?數字的寓意可不止諧音梗
    它所蘊涵的意義別有洞天今天就從九到一,講述中華文化九九是個位數字中最大的一個在《周易》中,「九」為陽數之極常表示最多、極限的意思所以六在中國文化中象徵著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圖自《中華遺產》2015年9月古代許多事物都用「六」這數字來概括如諸子中最著名的陰陽、儒、墨、
  • 【中華文化名人】:《兵聖孫子》
    >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平臺學習聖賢、踐行孝道、弘揚中國文化【中華文化名人】:《兵聖孫子》(上)【中華文化名人】:《兵聖孫子》(中)【中華文化名人】:《兵聖孫子2、你這一生的生命只有幾十年,傳統文化是五千年經驗的累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誰是巨人?3、中國的文明沒有滅亡,是現在世界上一個奇蹟,外國人都想得到答案,你不想嗎?4、中國幾千年長治久安,沒有侵略過其他國家,帶給世界的是和平。5、樹有根,水有源,才有生命力。你的根在那裡?
  • 太陽曆與陰陽五行——「太陽與中華文化」之一
    《周易》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作,《黃帝內經》是中醫文化的代表作;《周易》的基礎在陰陽,《黃帝內經》的基礎在陰陽五行;可以這樣說,陰陽五行玄了,中華文化與中醫文化就玄了;陰陽五行死了,中華文化與中醫文化就死了;陰陽五行活了,中華文化與中醫文化就活了。源頭文化中,無處不在的陰陽五行真的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嗎?認識了天文曆法,才能真正認識陰陽五行。太陽曆中的陰陽五行,是那樣的精美精緻,是那樣的規律永恆。
  • 從0到9,十個數字隱藏著的數字規律
    古代中國人認為數字是有能量的,0,1,2,3,4,5,6,7,8,9這十個數字都有各自的循環規律,這幾個數字都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簡單地說,0是無極,1是太極,2是陰陽,3是三才,4是四象,5是五行,6是六氣,7是七星,8是八卦,9是九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