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一日,筆者在光合空間做了一次主題分享,試著將中華智慧的若干核心觀念以「二」「三」「四」「五」四個數字來體現。在此摘錄部分內容,希望給喜愛國學的朋友增加一個視角,將目光投向中華文化的源頭,或許在那裡能有一些新的發現。
中華文化尋根溯源,要從「群經之首」的《易經》處出發。「易以道陰陽」,陰陽最早的表述,來自《易經》。
對上古的先民而言,也許白天與黑夜是最大的一對區別,人們從中發現了不同,於是「二」的概念自然產生。晝與夜、日與月、後與前、上與下……所有這些看似對立的二者(古人叫「對待」),都有類似的地方,於是將它們統稱為「陽」與「陰」。
之後,古人將陰陽的概念推至更多事物,比如,雌獸雄獸、山的向陽面與背陰處,等等。這也叫「取象比類」。
最終回到人本身,比如,人的後背為陽,正面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無形的氣為陽,有形的物質為陰……看,中醫的許多表述就是陰陽概念的延伸。比如「表裡」「寒熱」「虛實」……
陰陽,是中華文明的核心,也是中國人最純粹的思維模式。
萬事萬物都有陰陽,而其中「人」最為獨特,為萬物之靈長。獨特之處,筆者認為就是「三」。
古人從易經的八經卦中,推演出「天地人」三者的關係,於是有了「三才」的概念。
而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我們,「氣」的功能是「和」陰陽。陰陽和合,而生萬物。可見「氣」對「生」的重要。
將「天地人」三者,取象比類,對照於人,就有了人的「神」、「氣」、「形」的概念(通稱「精、氣、神」)。
如果我們能理解這三者構成了人的完整生命,我們就不會只認為「肉體」(「形」的部分)就是一個人的全部。
如果說「肉體」是屬於「形」的層面,那麼人的情緒、「三觀」、精神力量,則屬於「氣」與「神」——它們對我們的健康有更大的影響力。如果是這樣,我們又會如何看待疾病的成因呢?
在《易經》中有「四象」的概念:隨著古人對自然現象認識的豐富,又將陰陽進一步細分為「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四象」的概念可以對應一天的四時,也對應一年四季。
古人認為四季之氣的變化,對人的生命非常重要。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黃帝內經 ▪ 寶命全形論》
在《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對秋季養生提出了如下主張:
時值秋季,我們應該吸取古人的經驗,看看如何健康地度過「秋三月」。
四象對應了四季,也對應了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加上中央的位置,就構成了「五」。
「五行」是中國婦孺皆知的概念。五行與陰陽同屬於中華文化的核心觀念。
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課文中,就有一篇課文,將五行與陰陽做了很好的結合!
(文字略有調整,河圖為筆者增加)
希望孩子們知道,河圖作為中國上古文明符號,已將五行、陰陽和數字,結合在了一起。河圖中的五組數字,分別對應了五行:
其中「土」所對應的「五」,居於河圖中央,也為五行的中央。而人與「土」的關係尤其緊密!比如
中國民諺:「入土為安」
《道德經》:「人法地」
《聖經》:「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
中醫:「脾屬土,為後天之本」
數字「五」代表土,人從土地中獲取食物才能生存。因此,一個「五」加一個「口」,就成為了「我」,即「吾」字。
我們要健康,不能離開土地中的穀物。因此古人說「五穀為養」,五穀為營養之源——希望那些不吃主食的朋友能夠記住這四個字。同時建議大家愛護自己的脾胃,節制生冷油膩和刺激性食品。
《大學》中有一句話「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在接近中華文化源頭的旅程中,你也許會發現,中華文化就是生命文化。如果學習國學不能讓你重新認識生命,沒有讓你擁有更加健康的身體,那可能是你走錯了路……學習中華文化,請回到生命本身。
《易經》「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內經》「平人者,不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