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頭條號 原創首發,轉載請告知。
9月28日,電影《攀登者》在全國點映。作為國慶檔電影三大巨頭之一,觀眾對它的期待一直都像火把一樣燃著。
這是一部充滿著豐富歷史背景的影片。在還未上映之前,許多人就推測,可能又是一部吳京的個人英雄主義電影,但作為看了點映的人,想告訴你,從故事背景到愛國情懷,我們看的是什麼?
《攀登者》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影片中一共涉及了三次登山行動。第一次是1960年,由吳京、張譯、拉旺羅布飾演的方五洲、曲松林、傑布三人經過重重困難和犧牲,最終首次登上珠穆朗瑪峰。但因為道路的艱險,方五洲在救曲松林的時候,不得不丟掉攝影機,使得這次登頂珠峰的行動沒有留下任何的影像資料,於是並沒有得到認可。
這便引發了第二次登山。第二次登山,方五洲在帶領登山隊攀登的途中,肩膀受傷,於是井柏然飾演的李國梁主動挑起大旗,帶著登山隊,衝向前鋒。但在最後的階段李國梁為了救隊友犧牲了。第二次登山也失敗。但這時已經錯過了登珠峰最佳窗口期。
但好在,方五洲在章子怡飾演的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找到了一個短暫的窗口期,才引發了第三次登山。這次不僅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還重新測量了珠峰的高度——中國的高度。
這三次登山,在歷史上其實一共只有兩次。
第一次:孤立無援,也要寸土不讓
1956年,中國成立了屬於自己的第一支登山隊。許競、王富洲、劉連滿、貢布、屈銀華作為年輕的登山運動員,從蘇聯學成歸來,加入了這支年輕的隊伍。
1957年,蘇聯邀請中國一起聯合攀登珠峰,中國最後接受了蘇聯的邀請,並在1958年的時候,和蘇聯一起制定了攀登珠峰的行動計劃。
中蘇珠峰行動計劃
這項計劃原本都分工得整整齊齊,當登山隊進入珠穆朗瑪營地的途中,卻發生了一場意外。這場意外打斷了聯合登珠峰的行動,直到1959年秋天,中國邀請蘇方繼續合作的時候,一切都變了。
印度打算在1960年從珠峰的南坡攀登。而和中國在珠峰領土的問題上數次談判尼泊爾也以「我國從未有人爬上去峰頂」為由佔領我們的領土。這時,蘇聯卻退出了行動。
在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事關領土的問題上,中國絕不退讓。
由此,一隻僅有200多人,平均年齡24歲的中國登山隊,在1960年3月開始計劃從北坡登陸珠穆朗瑪峰。經過三次行軍,和與大自然不斷作鬥爭,最終只有五名人員到達了海拔8500米的高度。而這五人就是許競、王富洲、劉連滿、貢布、屈銀華。
海拔8500米,這個恐怖的數字,對於他們來說,卻只是一個開始。。
5月24日,許競從海拔8500米的高度走出帳篷準備出發,卻倒下了,此時王富洲不得不接任突擊隊長,帶領經驗豐富的劉連滿、貢布、屈銀華突擊最後一關:第二臺階。
那是一個4米多高的巖壁,徒手根本無法爬上去,劉連滿選擇用搭人梯的方式,把隊友送了上去,屈銀華為了不讓自己的釘子鞋踩到隊友,於是脫下鞋在嚴寒中攀爬一個多小時,最後不得不切除雙腿。但即使這樣,仍舊還有更多的艱難。
海拔8700米時,劉連滿體力不支,倒下之後再也沒能站起來,為了繼續這項任務,其餘三人把劉連滿安置好,留給了他最後一瓶氧氣,便繼續向上。那瓶氧氣,成了四人最後的救贖。
那時,天已黑,剩下三人在夜色中艱難前進,直到5月25日凌晨4點20分,中國人終於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沒有鮮花、沒有掌聲,更談不上喜悅。
在三人的心中,只有那顆提到嗓子眼的心,此刻,終於落地了。他們的心中只有一個念想:插上國旗,下山接劉連滿。
這項看起來充滿著榮耀感的事情,在他們眼裡只是任務,是必須完成的任務,沒有退路。直到他們在8700的帳篷處看到活著的劉連滿時,四人才開始抱頭痛哭起來。
而劉連滿的身邊是那瓶保存完好的氧氣和早已準備好的遺書。
他一個人在海拔8700米不斷醒、不斷沉睡,他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不敢浪費隊友的氧,便一口不吸的保存著,還在筆記本裡留下了自己的遺書。但,他們完成任務了,他也等回了他們。
四人互相攙扶著走下了山峰。1960年5月27日中國的領土得到了捍衛,中國人向世界證明了即使孤立無援,也要寸土不讓。
第二次:中國的高度中國人測量
然而,這般壯烈的登頂,卻因為缺乏影像資料,後來被國際質疑和拒絕。15年後,1975年,中國再次組織登山隊進行登珠峰。這一次,前行路上,還多了一位女隊員,也就是電影《攀登者》中從北坡登上珠峰的世界第一位女性登山隊員。
這一次的行程中,有一位叫做夏伯渝的登山隊員,為了救另一個隊員,便把自己睡袋讓給了他,從此,他失去了雙腿,而他不得不留在原地,等著大家回來。
最後中國女隊員潘多和八名男隊員再次從北坡登上珠峰,重新測量了珠峰的高度,讓全世界都以中國的高度為標準。
而在許多年以後,夏伯渝最後靠著自己的假肢,依舊登上了珠峰。
這個人物就是《攀登者》中胡歌飾演的楊光的原型。
電影《攀登者》就是在第一次登頂卻無法被國際承認的背景下入戲的。
這一次的入戲,不僅僅只有攀巖精神,它還融入了家國情懷、小我大我、新舊更替、以及中國人前赴後繼,誓死捍衛祖國的決心。
01 家國情懷
早在《攀登者》預告的時候,就有許多網友說過:「一看吳京就知道他又要煽動愛國情懷了。」並且喊話吳京:「你是不是除了消費愛國精神,就沒有拍的了。」
但吳京錯了麼?並不。
若不是《攀登者》,我們普通中國人關於當年這段觸動全世界的歷史又知道多少?沒有那些年為領土而戰的中國戰士們,又怎麼得來如今這個世界動蕩局勢下,依舊和平安靜的中國。
所以愛國情懷是這部影片必須的主題。那麼家又從何處體現?吳京飾演的方五洲和章子怡飾演的徐纓是一對相愛的苦命鴛鴦。方五洲第一次從珠峰迴來便準備向她求婚,但他們卻又不得不因為國家的號召,而放棄小家,成全大家。
於是兩人分開了數十年,直到第二次登珠峰,兩人又攜手並肩,為了自己的大國,再一次犧牲了自己的小家。最終,徐纓為了國家、為了方五洲,犧牲了自己,讓自己的靈魂永存於珠峰,而方五洲順利完成了國家的任務,成為了英雄。
《攀登者》告訴我們家國情懷便是:沒有國哪有家,沒有愛又哪有國。一個人只有心中有自己的祖國,才是一個有骨的人,當只有當他擁有了愛,他才是一個有骨有肉的人,有血氣的人。
02 小我大我
小我大我的精神,也算是一種自我犧牲的精神,但這部影片所不同的是,它對小我大我的探討,不僅僅局限於自我犧牲,而是選擇。
這一點由張譯飾演的曲松林和井柏然飾演的李國梁表現。
曲松林是第一次成功攀登珠峰的人,但是因為自己沒有握好攝影機從而使這次行動在國際面前得到拒絕,於是悔恨終生,並因此憎恨方五洲:為什麼要替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死。
在曲松林和方五洲的對手戲片段中,曲松林說:扛起攝像機是我的責任,如果我還有機會再選擇,我一定會選擇留下攝像機而不是我自己的生命。
正因為這個信念,當曲松林遇見了和自己當年很像的李國梁的時候,他希望他不要像自己當年一樣悔恨終生,他希望他選擇的是攝像機而不是生命。
於是當李國梁在山峰上向他詢問是該繼續還是暫停休息的時候,他失去了理智,他完全不聽方五洲的話,選擇讓李國梁繼續前行。因此,當李國梁遭遇和他當年一樣情況,但李國梁選擇了攝像機之後,他才在抬回李國梁的屍體時,忽然懂得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小我和大我。
不要盲目地犧牲自己,活著,才是一切希望。
03 新舊更替
《攀登者》並不是一部可以讓你從頭或者中下半就哭到尾的影片,因此,我對讓我觸動的地方,印象深刻。那便是關於新中國人才新舊不斷更替的感悟。
影片中,方五洲第二次帶領隊伍上山,但是由於路途太險,隊伍在中途遭遇各種險境,雖然方五洲憑一己之力拯救了所有人,但是他也受了傷。回到山下珠峰大本營之後,大家圍在帳篷裡討論是否該前行。
李國梁的一段話,致使我落淚。他對方五洲說:如果你一直不把肩上的重擔交給我們,我們怎麼還會後繼有來人?
這是一種新舊更替的精神。這句話仿佛並不是對著方五洲說,而是對著當下、正在看這部影片的年輕的我們說:國家是需要薪火相傳的,我們長大了,就應該從前輩手中接過屬於我們的責任,扛起責任,扛起我們的國家,這樣我們才會有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入駐中國魂。
那時,你會突然明白,《攀登者》並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國家領土不可分割的愛國情懷片,還有更多關於如今社會的深度思考。
04 誓死捍衛祖國,每一個人都有責任
影片中,每一個人肩上都擁有自己的責任,哪怕是胡歌飾演的楊光。他是一個攀登愛好者,他心中有著關於父親、關於祖國、關於自己的信仰。他為了讓隊友能夠登上珠峰,他把睡袋讓給了別人,讓自己的雙腳在冰天雪地中冰凍,最後不得不截肢,被抬回。數年後,他戴著假肢,又一次走上了珠峰,這是對他自己信仰的終結,也是對自己肩上責任的一個句點。
還有一個小小的人物,由陳龍出演的扛旗手林傑,為了把五星紅旗懸掛於珠峰,他無論如何都誓死護衛它手中的這份責任,最後終於成功在1975年將屬於中國人的紅旗再次屹立於珠穆朗瑪峰峰頂。
這是《攀登者》的小心機:國家面前,沒有大人物小人物,每一個人,都是英雄。
《攀登者》總體來說,是成功的。
因為老戲骨的演技,因為它令人一聽到就熱血沸騰的故事背景,它是如此的動人心,以至於你看完這部影片的時候,你的心中可能遠遠覺得還沒有看夠。你會對珠峰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對自己以及國家有了一個新的定位。
但在我看來,它擁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傷:以愛情為主。
影片中用方五洲和徐纓的愛情進行整部影片的貫穿,這是愛國影片中常常會採用的老套路,但是愛情的戲份過多,反而會將影片的整體質量降低。特別是在影片整體進入第二次攀爬的階段中,強行加入徐纓為了幫助方五洲走入險境,還要讓方五洲多次回頭去救她的場景。這不僅讓觀眾突然出戲,也讓整體影片的劇情節奏打亂。
影片中,徐纓曾跟方五洲說,珠穆朗瑪峰是橫在他們中間的一坐上,所以方五洲要去徵服它。這段話也貫穿了影片,但直到徐纓死的時候,才提了一句:我們之間的那個山沒有了。
編劇的意圖是想要以這樣來形象化珠穆朗瑪峰,讓它更加有意義。
但編劇也忘記了一句話:山有很多種,並不一定需要橫跨在情侶之間去徵服它才會賦予更多的意義。而是,人們心中的偏見是一座大山。
那個時候的中國,擁有多少國家的偏見,才匯成了珠穆朗瑪峰這樣一座大山。假如以「徵服世界上國家對我國的偏見」為最重要的貫穿宗旨,那麼《攀登者》這部劇的整體形象便又到了另一個層次。而徵服珠穆朗瑪峰的意義也可以得到了更大的升華。
但,好在,這些並不妨礙《攀登者》是一個充滿著無數意義、有態度、有力量的影片。
從點映預售破億,就明白中國人的態度:
為國徵途,寸土不讓,
新舊更替,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