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從故事背景到愛國情懷,我們看的是什麼?

2020-09-05 歲寒影色

本文由頭條號 原創首發,轉載請告知。

9月28日,電影《攀登者》在全國點映。作為國慶檔電影三大巨頭之一,觀眾對它的期待一直都像火把一樣燃著。

這是一部充滿著豐富歷史背景的影片。在還未上映之前,許多人就推測,可能又是一部吳京的個人英雄主義電影,但作為看了點映的人,想告訴你,從故事背景到愛國情懷,我們看的是什麼?

故事背景:一座對中國充滿偏見的大山

《攀登者》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影片中一共涉及了三次登山行動。第一次是1960年,由吳京、張譯、拉旺羅布飾演的方五洲、曲松林、傑布三人經過重重困難和犧牲,最終首次登上珠穆朗瑪峰。但因為道路的艱險,方五洲在救曲松林的時候,不得不丟掉攝影機,使得這次登頂珠峰的行動沒有留下任何的影像資料,於是並沒有得到認可。

這便引發了第二次登山。第二次登山,方五洲在帶領登山隊攀登的途中,肩膀受傷,於是井柏然飾演的李國梁主動挑起大旗,帶著登山隊,衝向前鋒。但在最後的階段李國梁為了救隊友犧牲了。第二次登山也失敗。但這時已經錯過了登珠峰最佳窗口期。

但好在,方五洲在章子怡飾演的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找到了一個短暫的窗口期,才引發了第三次登山。這次不僅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還重新測量了珠峰的高度——中國的高度。

這三次登山,在歷史上其實一共只有兩次。

第一次:孤立無援,也要寸土不讓

1956年,中國成立了屬於自己的第一支登山隊。許競、王富洲、劉連滿、貢布、屈銀華作為年輕的登山運動員,從蘇聯學成歸來,加入了這支年輕的隊伍。

1957年,蘇聯邀請中國一起聯合攀登珠峰,中國最後接受了蘇聯的邀請,並在1958年的時候,和蘇聯一起制定了攀登珠峰的行動計劃。

中蘇珠峰行動計劃

這項計劃原本都分工得整整齊齊,當登山隊進入珠穆朗瑪營地的途中,卻發生了一場意外。這場意外打斷了聯合登珠峰的行動,直到1959年秋天,中國邀請蘇方繼續合作的時候,一切都變了。

印度打算在1960年從珠峰的南坡攀登。而和中國在珠峰領土的問題上數次談判尼泊爾也以「我國從未有人爬上去峰頂」為由佔領我們的領土。這時,蘇聯卻退出了行動。

在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事關領土的問題上,中國絕不退讓。

由此,一隻僅有200多人,平均年齡24歲的中國登山隊,在1960年3月開始計劃從北坡登陸珠穆朗瑪峰。經過三次行軍,和與大自然不斷作鬥爭,最終只有五名人員到達了海拔8500米的高度。而這五人就是許競、王富洲、劉連滿、貢布、屈銀華。

海拔8500米,這個恐怖的數字,對於他們來說,卻只是一個開始。。

5月24日,許競從海拔8500米的高度走出帳篷準備出發,卻倒下了,此時王富洲不得不接任突擊隊長,帶領經驗豐富的劉連滿、貢布、屈銀華突擊最後一關:第二臺階。

那是一個4米多高的巖壁,徒手根本無法爬上去,劉連滿選擇用搭人梯的方式,把隊友送了上去,屈銀華為了不讓自己的釘子鞋踩到隊友,於是脫下鞋在嚴寒中攀爬一個多小時,最後不得不切除雙腿。但即使這樣,仍舊還有更多的艱難。

海拔8700米時,劉連滿體力不支,倒下之後再也沒能站起來,為了繼續這項任務,其餘三人把劉連滿安置好,留給了他最後一瓶氧氣,便繼續向上。那瓶氧氣,成了四人最後的救贖。

那時,天已黑,剩下三人在夜色中艱難前進,直到5月25日凌晨4點20分,中國人終於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沒有鮮花、沒有掌聲,更談不上喜悅。

在三人的心中,只有那顆提到嗓子眼的心,此刻,終於落地了。他們的心中只有一個念想:插上國旗,下山接劉連滿。

這項看起來充滿著榮耀感的事情,在他們眼裡只是任務,是必須完成的任務,沒有退路。直到他們在8700的帳篷處看到活著的劉連滿時,四人才開始抱頭痛哭起來。

而劉連滿的身邊是那瓶保存完好的氧氣和早已準備好的遺書。

他一個人在海拔8700米不斷醒、不斷沉睡,他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不敢浪費隊友的氧,便一口不吸的保存著,還在筆記本裡留下了自己的遺書。但,他們完成任務了,他也等回了他們。

四人互相攙扶著走下了山峰。1960年5月27日中國的領土得到了捍衛,中國人向世界證明了即使孤立無援,也要寸土不讓。

第二次:中國的高度中國人測量

然而,這般壯烈的登頂,卻因為缺乏影像資料,後來被國際質疑和拒絕。15年後,1975年,中國再次組織登山隊進行登珠峰。這一次,前行路上,還多了一位女隊員,也就是電影《攀登者》中從北坡登上珠峰的世界第一位女性登山隊員。

這一次的行程中,有一位叫做夏伯渝的登山隊員,為了救另一個隊員,便把自己睡袋讓給了他,從此,他失去了雙腿,而他不得不留在原地,等著大家回來。

最後中國女隊員潘多和八名男隊員再次從北坡登上珠峰,重新測量了珠峰的高度,讓全世界都以中國的高度為標準。

而在許多年以後,夏伯渝最後靠著自己的假肢,依舊登上了珠峰。

這個人物就是《攀登者》中胡歌飾演的楊光的原型。

《攀登者》不僅僅只有愛國情懷

電影《攀登者》就是在第一次登頂卻無法被國際承認的背景下入戲的。

這一次的入戲,不僅僅只有攀巖精神,它還融入了家國情懷、小我大我、新舊更替、以及中國人前赴後繼,誓死捍衛祖國的決心。

01 家國情懷

早在《攀登者》預告的時候,就有許多網友說過:「一看吳京就知道他又要煽動愛國情懷了。」並且喊話吳京:「你是不是除了消費愛國精神,就沒有拍的了。」

但吳京錯了麼?並不。

若不是《攀登者》,我們普通中國人關於當年這段觸動全世界的歷史又知道多少?沒有那些年為領土而戰的中國戰士們,又怎麼得來如今這個世界動蕩局勢下,依舊和平安靜的中國。

所以愛國情懷是這部影片必須的主題。那麼家又從何處體現?吳京飾演的方五洲和章子怡飾演的徐纓是一對相愛的苦命鴛鴦。方五洲第一次從珠峰迴來便準備向她求婚,但他們卻又不得不因為國家的號召,而放棄小家,成全大家。

於是兩人分開了數十年,直到第二次登珠峰,兩人又攜手並肩,為了自己的大國,再一次犧牲了自己的小家。最終,徐纓為了國家、為了方五洲,犧牲了自己,讓自己的靈魂永存於珠峰,而方五洲順利完成了國家的任務,成為了英雄。

《攀登者》告訴我們家國情懷便是:沒有國哪有家,沒有愛又哪有國。一個人只有心中有自己的祖國,才是一個有骨的人,當只有當他擁有了愛,他才是一個有骨有肉的人,有血氣的人。

02 小我大我

小我大我的精神,也算是一種自我犧牲的精神,但這部影片所不同的是,它對小我大我的探討,不僅僅局限於自我犧牲,而是選擇。

這一點由張譯飾演的曲松林和井柏然飾演的李國梁表現。

曲松林是第一次成功攀登珠峰的人,但是因為自己沒有握好攝影機從而使這次行動在國際面前得到拒絕,於是悔恨終生,並因此憎恨方五洲:為什麼要替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死。

在曲松林和方五洲的對手戲片段中,曲松林說:扛起攝像機是我的責任,如果我還有機會再選擇,我一定會選擇留下攝像機而不是我自己的生命。

正因為這個信念,當曲松林遇見了和自己當年很像的李國梁的時候,他希望他不要像自己當年一樣悔恨終生,他希望他選擇的是攝像機而不是生命。

於是當李國梁在山峰上向他詢問是該繼續還是暫停休息的時候,他失去了理智,他完全不聽方五洲的話,選擇讓李國梁繼續前行。因此,當李國梁遭遇和他當年一樣情況,但李國梁選擇了攝像機之後,他才在抬回李國梁的屍體時,忽然懂得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小我和大我。

不要盲目地犧牲自己,活著,才是一切希望。

03 新舊更替

《攀登者》並不是一部可以讓你從頭或者中下半就哭到尾的影片,因此,我對讓我觸動的地方,印象深刻。那便是關於新中國人才新舊不斷更替的感悟。

影片中,方五洲第二次帶領隊伍上山,但是由於路途太險,隊伍在中途遭遇各種險境,雖然方五洲憑一己之力拯救了所有人,但是他也受了傷。回到山下珠峰大本營之後,大家圍在帳篷裡討論是否該前行。

李國梁的一段話,致使我落淚。他對方五洲說:如果你一直不把肩上的重擔交給我們,我們怎麼還會後繼有來人?

這是一種新舊更替的精神。這句話仿佛並不是對著方五洲說,而是對著當下、正在看這部影片的年輕的我們說:國家是需要薪火相傳的,我們長大了,就應該從前輩手中接過屬於我們的責任,扛起責任,扛起我們的國家,這樣我們才會有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入駐中國魂。

那時,你會突然明白,《攀登者》並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國家領土不可分割的愛國情懷片,還有更多關於如今社會的深度思考。

04 誓死捍衛祖國,每一個人都有責任

影片中,每一個人肩上都擁有自己的責任,哪怕是胡歌飾演的楊光。他是一個攀登愛好者,他心中有著關於父親、關於祖國、關於自己的信仰。他為了讓隊友能夠登上珠峰,他把睡袋讓給了別人,讓自己的雙腳在冰天雪地中冰凍,最後不得不截肢,被抬回。數年後,他戴著假肢,又一次走上了珠峰,這是對他自己信仰的終結,也是對自己肩上責任的一個句點。

還有一個小小的人物,由陳龍出演的扛旗手林傑,為了把五星紅旗懸掛於珠峰,他無論如何都誓死護衛它手中的這份責任,最後終於成功在1975年將屬於中國人的紅旗再次屹立於珠穆朗瑪峰峰頂。

這是《攀登者》的小心機:國家面前,沒有大人物小人物,每一個人,都是英雄。

跨過偏見的大山,讓希望永傳承

《攀登者》總體來說,是成功的。

因為老戲骨的演技,因為它令人一聽到就熱血沸騰的故事背景,它是如此的動人心,以至於你看完這部影片的時候,你的心中可能遠遠覺得還沒有看夠。你會對珠峰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對自己以及國家有了一個新的定位。

但在我看來,它擁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傷:以愛情為主。

影片中用方五洲和徐纓的愛情進行整部影片的貫穿,這是愛國影片中常常會採用的老套路,但是愛情的戲份過多,反而會將影片的整體質量降低。特別是在影片整體進入第二次攀爬的階段中,強行加入徐纓為了幫助方五洲走入險境,還要讓方五洲多次回頭去救她的場景。這不僅讓觀眾突然出戲,也讓整體影片的劇情節奏打亂。

影片中,徐纓曾跟方五洲說,珠穆朗瑪峰是橫在他們中間的一坐上,所以方五洲要去徵服它。這段話也貫穿了影片,但直到徐纓死的時候,才提了一句:我們之間的那個山沒有了。

編劇的意圖是想要以這樣來形象化珠穆朗瑪峰,讓它更加有意義。

但編劇也忘記了一句話:山有很多種,並不一定需要橫跨在情侶之間去徵服它才會賦予更多的意義。而是,人們心中的偏見是一座大山。

那個時候的中國,擁有多少國家的偏見,才匯成了珠穆朗瑪峰這樣一座大山。假如以「徵服世界上國家對我國的偏見」為最重要的貫穿宗旨,那麼《攀登者》這部劇的整體形象便又到了另一個層次。而徵服珠穆朗瑪峰的意義也可以得到了更大的升華。

但,好在,這些並不妨礙《攀登者》是一個充滿著無數意義、有態度、有力量的影片。

從點映預售破億,就明白中國人的態度:

為國徵途,寸土不讓,

新舊更替,薪火相傳。

相關焦點

  • 吳京又一部情懷電影來襲,《攀登者》講述第一個登上珠峰者的故事
    所以即使被很多人批判販賣情懷,但是那幾年,電影市場太不景氣,這連成功販賣情懷的電影都很難見。所謂的情懷電影,人們看到的往往不是打動人心的故事,而是電影製作方打著情懷的口號吸引大家,結果卻看到一部爛片,讓很多人失望。那些在全球電影史上留下名字的電影,無一不是深入了人性深處,憑藉情節打動人心才成為了人們心中的經典。所以能夠成功的販賣情懷,也何嘗不是一個優點呢?
  • 吳京情懷有些透支,金剛川攀登者都撲街了
    但是現在來看的話,頭頂著「愛國情懷」的吳京已經兩次撲街了。上一次的《攀登者》其實情況比《金剛川》還要嚴重,2019年的國慶檔,由李仁港執導,吳京、章子怡、張譯、胡歌、井柏然、王景春、成龍、陳龍所主演的電影《攀登者》上映,不過上映之後,口碑就崩塌了,要不是因為愛國題材的加成,這部電影的口碑將會更糟糕。
  • 《攀登者》,真實故事看完熱血沸騰,成片電影卻讓人寒透了心
    由於某些原因(加班),今年國慶小志並沒有看這部《攀登者》,所幸今天得空看了一下。說實話,「1960.5.25,04:20,3,1973.3.13,1975.5.27,14:30,9,8848.13」「我們自己的山,自己要登上去」「山就在那裡」「南坡北坡」「第二臺階」……這些都讓人印象深刻,但電影的最後一刻9人登頂,小志並沒有要站起來鼓掌的衝動。
  • 為電影《攀登者》喝彩!
    網上關於《攀登者》的評論很多,有好的有不好的。到底怎麼樣呢?不看過還真不好亂講,真的如有的評論說的那麼不堪嗎?錯了,這是一部真正優秀的電影,從各方面來講,都堪稱優秀,劇情,表演,臺詞,背景音樂都十分出彩,看完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總感覺餘味悠長,一下子有點體會不盡。
  • 《攀登者》:電影輸了,吳京沒輸!
    不少媒體和影評人唱衰《攀登者》,不是因為電影本身有什麼太大的問題,而且覺得吳京扛不起這面大旗,在上映前一個多月就引發了豆瓣近2000多條差評。《我是特種兵》的火爆讓吳京開始嘗試新類型的電影,就是軍旅題材。5億多票房收入直接讓《戰狼》成為大片,吳京第一次嘗到了爆紅的滋味。隨著《戰狼2》的推出,50多億票房收入位列華語電影史第一,進入全球電影票房百強,打破了所有可以打破的票房紀錄。
  • 《攀登者》:只爭朝夕,不負韶華
    《攀登者》是由真人故事改編的記錄片電影,也是為了慶祝祖國生日特意獻禮的影片,是中國的第一部以登山為題材的電影,攀登者在那時意味這國家的榮譽,民族的未來,如果沒有看過這不影片,我根本想像不出攀登這此期間需要經歷多少的挑戰,需要面臨多少未知的危險,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的去完成這項使命
  • 喚醒我們被遺忘的攀登基因——寫在《攀登者》觀後
    《攀登者》是國慶三部曲中最像電影的一部電影,內容怎樣,電影已經上映,沒有看的,天然黑的,在媒體自媒體手機電腦上早就劇透個底朝天。攀登這件事情本身才是我所關注的重點。「如果幾億人都只想著吃飯這點事,那這個民族還有什麼出息。」僅憑這一句臺詞,就已經值得我們付出時間和金錢去正視攀登者。
  • 期待《攀登者》的逆襲
    《攀登者》這部片子現在票房不好,網上的評論。小編在此很想為它正名,我是國慶第一天去看的,下面說一下我的感受。看完電影後,電影院很多人都哭了,不是因為裡面的愛情而哭。裡面的演員完美的演繹出了老一輩人那種濃厚的愛國情懷,那種堅韌不拔,能吃苦耐勞的精神,感動了很多的觀影人。
  • 影評——《攀登者》
    其中《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和《攀登者》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集中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時刻上映,極大地激發了觀眾們高漲的愛國熱情和觀影興趣。一同上映可以形成浩大聲勢,也會被觀眾們拿來一同比較。這一比較自然就分出了高下,在《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影片中,《攀登者》是最令人失望的一部,評分將將及格。
  • 《攀登者》:總有人在負重前行,那是我們敬重的愛國精神
    《攀登者》為國登頂,寸土不讓。國慶大片《攀登者》終於上映了,國慶節10月1號當天我去看了,感覺特別的燃,特別的勵志。看完過後,你一定會為勇於攀登的中國精神,感人的愛情故事而深受感動。下面是我看完這部電影的一些感受!中國攀登隊成功登頂,因照相機丟失無法拍下360度的峰頂照片而招質疑。
  • 電影《攀登者》:我們為什麼要做攀登者?
    歌曲《攀登者》 小編相信大家一定都看過電影《攀登者》,這部電影由吳京主演,演員強強聯手,打造了一部英雄主義和愛情主義情懷於一身的電影
  • 喚醒我們內心被遺忘的攀登故事
    《攀登者》是國慶三部曲中最像電影的一部電影,內容怎樣,電影已經上映,沒有看的,天然黑的,在媒體自媒體手機電腦上早就劇透個底朝天。攀登這件事情本身才是我所關注的重點。「如果幾億人都只想著吃飯這點事,那這個民族還有什麼出息。」僅憑這一句臺詞,就已經值得我們付出時間和金錢去正視攀登者。
  • 電影《攀登者》:中國式大片的新可能
    電影《攀登者》海報「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這個過程中,各領域、各行業都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 那些曾讓我們熱血沸騰的愛國電影!
    作為疫情中第一部在影院上映的影片,《八佰》最近被各大媒體爭相報導,該片講述了淞滬會戰期間,&34;固守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彰顯了中國軍人的優秀品格,激發了我們的愛國情懷,下面小編帶領大家盤點一下幾部曾經讓我們愛國電影吧!1.
  • 中國的領土一寸也不能少——《攀登者》致敬國慶節
    致敬那些為國家利益不惜自己的偉大英雄們又一部由吳京主演,眾多名家參演的大製作電影《攀登者》將在今年國慶時上映,有吳京前部電影《戰狼》系列作基礎,他的影迷將再一次領略他的精彩演技。《攀登者》就是一部愛國題材的電影。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了我們的領土一點也不能少,用生命和熱情築成一道道捍衛領土完整的長城。
  • 深度解讀《攀登者》的感情戲包袱,看看李仁港如何用愛情做無用功
    在觀看了《攀登者》9月28日的點映後,我懷著失落的心情寫下了點映影評。產生這種感覺並不是因為電影質量不行,而是因為期待過高,被現實打臉所致。《攀登者》是一部合格的電影,演員演技無可挑剔,場景特效讓人震驚,服化道精良令人嘆服,情節淚點十足催人淚下,憑這四點,已經值回票價。如果沒有去看的朋友,我建議你趕緊先去看一次,再去閱讀任何關於電影的評論。
  • 攀登者夏伯渝
    夏伯渝有一張黝黑健康的臉,如果不說年齡,看不出他年過古稀。如果他不露出那對義肢,看不出他是經過兩次截肢的殘疾人。假如某天早上,你在通往香山的路上,看見一位騎輛舊自行車的老人,你不會注意到他有什麼不同。而在北京香山公園晨練攀登者的隊伍裡,他卻是那麼不同:經常登山的人都和他打招呼,「老夏,又來了。」
  • 《攀登者》:勇攀藝術創作高峰
    不久前,我們隆重慶祝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這個過程中,各領域各行業都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為電影創作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和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攀登者》就是站在時代高度、緊緊抓住中國運動員兩次登峰獨特而重大的歷史事件,重新思考醞釀加工,用豐富而成熟的電影語言,開掘出其間蘊含的精神高度和文化內涵。
  • 《攀登者》國慶上映,眾多大咖加盟,票房預計喜憂參半!
    、首先說一下《攀登者》本身的故事吧!1955年我國在去蘇聯第一次接觸到現代登山運動,當時蘇聯登山發展很快,但蘇聯境內沒有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於是兩國達成協議,在我國境內共同登山;而對於我國來說攀登高峰有特殊的意義,當時我國與尼泊爾正在商討珠穆朗瑪峰主權會輸,我國主張一國一半,但尼泊爾曾在1953年成功登上峰頂,以此理由拒絕:你們都沒登上過峰頂怎麼能說他是你們的?
  • 為《攀登者》驕傲
    《攀登者》評分6.9,讓人猶豫要不要花錢去看了,畢竟沒了票補電影票也不便宜。幸虧還是買票了,可能只是相信吳京吧。很值得,很好看。先回應一下網絡上的差評:差評1:愛情線太多太滿,拍的是《珠峰愛情故事嗎》?這種評價其實很可怕,想看這種題材的觀眾其實都是奔著登山的艱苦過程去的,這種評價馬上讓人從根本上產生懷疑並且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