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殲-20B進入「批量生產」階段的消息引發了廣泛關注,這是該機自2014年定型之後最大的一次改進版本,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性能和產量的變化。據報導,殲-20B將會在雷達、態勢感知設備、電子戰、數據鏈等方面獲得改進,最顯著的變化是換上了矢量推力發動機,首次獲得了超機動能力。在獲得大批訂單後還會進入高速量產階段,每個月的產量有希望達到4架,在2030年前有希望裝備500架。殲-20是全球僅有的一款與F-22同樣進入現役的重型五代機,自然引起了外界的關注。美國人對殲-20的看法又發生了怎麼樣的變化呢?
實際上,美國是全球最早裝備隱形戰機的國家,自然認為F-22才是最好的五代機。在殲-20剛露面時,美國人以為這是一架戰鬥轟炸機,也就是與飛豹戰機的定位相似。因為殲-20機身過於修長,要比F-22長1.2米,比蘇-57長0.9米,還是全球最大的隱形戰鬥機。更大的機體有條件配備更大的內部彈倉,能裝備更多的對面攻擊武器,但是被認為不適合發揮戰機的機動能力。
等到2018年珠海航展時,殲-20通過飛行表演證明擁有強大的機動能力,但是仍然被認為是一款截擊/攻擊機。中國人也認為殲-20要在戰爭中扮演「踹門者」的角色,該機擁有強大的隱形性能和最高2.8馬赫的飛行速度,能像米格31那樣執行截擊任務,還能像F117一樣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殲-20並沒有配備機炮,也被認為並不會執行與四代機進行空中格鬥任務。也就是說,殲-20在當時還被認為不準備進行近距離空戰,在空戰時只負責獵殺預警機、電子戰飛機等高價值目標,在發射超視距空空飛彈或者防區外發射飛彈後撤出。
到了7月13日,《福布斯》網站報導了殲-20B量產的消息,認為該機的身份終於變成了一款空優作戰飛機,未來將會承擔起與任何戰鬥機進行空優作戰的任務。殲-20B的最大變化是採用了三元推力矢量控制技術的發動機,從而使飛行員在躲避飛彈或者在近距離空戰時獲得有利地位。矢量發動機在四代機上使用一直存在爭議,主要是發動機噴口方向做出調整時會急劇消耗自身能量,而且戰機獲得的超機動能力無法與空空飛彈技術的進步相比,這也是矢量發動機並沒有普及的原因。
殲-20為什麼非要裝矢量發動機呢?實際上與該機未來要執行的奪取制空權任務相關。殲-20在裝備數量嚴重不足時的確可能只承擔「踹門者」角色,但是大批量裝備部隊之後就需要擴大使用範圍。殲-20在對面非隱形戰機時可以在超視距範圍內完成戰鬥,擁有「碾壓」性優勢。但是面對隱形戰鬥機時不得不面臨著進入近距空中格鬥的局面,這種情況下擁有蘇-35一樣的超機動能力就非常重要。
兩架隱形戰鬥機交戰時可能要到30公裡左右的距離才能相互發現對方,雙方配備的空空飛彈也沒有用掉,戰鬥很可能是一場殘酷的中近距離飛彈攻擊戰。飛彈鎖定對方就需要戰鬥機擁有更好的態勢感知能力,還要擁有超強的機動能力佔據有利的攻擊陣位。殲-20面對F-35這樣的「肥電」時在中近距離上的交戰獲勝概率仍然會很高,但是面對擁有超機動能力的F-22時就會很被動。因此,殲-20B配備矢量發動機是為了與隱形戰機交戰的需要,同時進一步擴大面對四代機時的空戰優勢。
總之,殲-20B的出現證明中國隱形戰機在作戰中的使用範圍進一步擴大,作戰優勢也會進一步擴大。渦扇-15發動機可能在2023年左右配備,到時候殲-20還會迎來自己的終極形態,將會獲得超音速巡航能力,從而在各個方面實現對F-22的反超。說實話,現在最重要的反而是殲-20的產量,畢竟數量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