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其他三位「孫悟空」,李哲覺得自己在戲裡呈現的更多是美猴王「可愛的一面」。
這位福建京劇院的優秀青年武生,在全國同行中也是佼佼者,他是首屆中國京劇流派班學員、第六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研究生。在《武松打虎》《林衝夜奔》《快活林》《蜈蚣嶺》《白水灘》《挑滑車》《天霸拜山》《獨木關》等劇目中,唱、念、做、打無一不到位,圈粉分分鐘。京劇電影《大鬧天宮》拍攝期間,他和海峽衛視分享了這次演出的體會。李哲談及的孫悟空的不同面,背後是不同藝術家、不同流派對角色的不同理解、不同發揮,相互借鑑後融合發展的成果。因為《西遊記》在國人心中堅實的基礎,猴戲,也就是以孫悟空為主角的戲,成為戲曲中的一大劇種,只京劇就分南北兩派。戲劇表演藝術家六小齡童曾打了形象的比喻:「用中國國畫來比擬的話,南派猴戲就像工筆畫,要求一舉一動、一個眼神都很猴化,演員要像真猴子一樣,把猴子的動作、表情和高興、生氣的情感表演出來;而北派猴戲則像寫意畫,它不要求演員一舉一動一走一站完全猴化,而是在猴氣之外突出人氣、打出威嚴,把猴的動物性與人的傳奇性和社會性結合起來。」
京劇大師李少春則綜合了南北兩派的表演特色,他所塑造的大聖,既有「南猴兒的輕巧、活潑」,又有「北猴兒的大氣、沉穩」(著名戲曲編劇翁偶虹語)。「比如吃桃,特寫鏡頭,要求動作非常準確、非常精細,一點髒的不能出現。吃桃前要先摘毛,我就一點一點把那毛摘掉,摘完毛吃一口,再吃一口,左右看看有沒有人,表現孫悟空比較可愛的一面。」李哲說。
整個偷桃盜丹,李哲有二十多分鐘的獨角戲,可憑藉著極其細膩、靈動、豐富的表情和動作,與樂團絲絲相扣的配合,他把這場戲演得十分活潑、飽滿,全程無「尿點」。雖然孫悟空全然一副「熊孩子王」作派,卻讓人恨不起來,反而討喜得很。表演過硬,李哲唱的功夫也讓人叫好,在偷桃盜丹中,李哲有多個唱段的表現,剛、勁、寬、亮,韻味悠長。京劇電影《大鬧天宮》的藝術指導張四全贊為「滿宮滿調」。滿宮滿調是京劇行話,指演員在演唱時(尤其是唱高音的時候),氣力飽滿,音調到位,音域寬廣。「武戲文唱」,是「武戲宗師」楊小樓開創並倡導的戲劇思想。在他看來,武生光賣功夫是不行的,要深入分析劇情和人物,並通過唱、念、做、打把人物塑造豐滿,進而實現舞臺藝術的美感與完整度。可以說,李哲的幾段表演,載歌載舞,身段既美、音韻亦是嫋嫋,十分賞心悅目。美妙的演唱,細一辨,文詞也極雅正:「望瑤池祥雲籠罩,見蒼松翠柏蔭交」「只吃得燻燻潦倒,眼昏花步亂蹺」……京劇《大鬧天宮》源自崑曲《安天會》,保留了崑曲曲牌以及部分唱詞,經戲曲編劇翁偶虹先生修改後,文採更加突出。好的文辭更有好的音樂相伴,京劇電影《大鬧天宮》的作曲由音樂家李鳳閣負責。他採用民族管弦樂與傳統樂隊的伴奏模式,並用西洋管弦樂的配器手法加以渲染,既烘託了全劇的恢宏氣勢,又增加了唱腔音樂的美感。可以說,在聽覺上,京劇電影《大鬧天宮》也是意韻無窮的享受。李哲在偷桃盜丹時主要表現唱、念、做的功夫,到了凱旋圖一折,他在「打」上亦表現出了自己的超高實力。瑤池打鬥有極抓人的開場,金吒(孫鳳坤飾)、木吒(姜智森飾)、九耀(李獻科飾)一同從孫悟空頭上越過,四人配合極其精準,錯落翻轉之間,動作漂亮、乾淨、輕盈,所謂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大抵如此。而後,悟空與九耀開打。九耀一開始攻擊凌厲、迅猛,看著很是兇狠。可無論什麼招都被大聖遊刃有餘地一一化解。打退九耀後,大聖意猶未盡,即興freestyle,耍了一套棍花。他連續幾個360度翻身,金箍棒似「粘」在了手上,隨他心意翻轉如飛,舞得像銀色的風車,看得人眼花繚亂,叫好不迭。早在李少春先生創排《大鬧天宮》時就有「即興」耍棍花的表演,這是一個京劇的表演特色,叫「刀(槍)下場」:交戰雙方,一方被打敗,跑下去;勝利的一方不僅不追趕,反而留在原地,把手中的兵器舞得風雨不透。如此藝術編排方式,顯然不能用邏輯來解讀——勝負早已分明,給勝利者以獨舞的舞臺,觀眾更可感受到他/她英姿勃發的魅力。李哲十分感謝恩師、戲曲表演藝術家李幼斌的教導。李幼斌是京劇電影《大鬧天宮》的舞臺導演之一,從舞臺版的出爐到電影版的攝製,他都給予了真知灼見。李幼斌的父親李盛斌,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為京劇事業在福建的發展和繁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李幼斌在父親的幫助下,和姚穎華一起將《雙星鬥》改編成京劇電影《真假美猴王》闖出八閩大地,在京劇的發祥地北京連演數十場,場場滿座,不僅轟動全國,海外反響亦十分熱烈,僅海外發行費就收回成本。福建京劇的實力可見一斑。9月18日,京劇電影《大鬧天宮》將在北京金雞百花影城舉行全國公映啟動儀式,期待你的到來。悟空龍宮借寶得金箍棒,龍王天宮告狀。李長庚獻計誘悟空到御馬監養馬,悟空大鬧御馬監返回花果山。李長庚二次騙悟空到天宮,欲伏兵擒拿。悟空鬧瑤池,盜金丹,八卦爐內練就火眼金睛,大戰天兵天將,得勝奏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