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家古龍在書中寫到:一個人如果心生煩惱,就讓他去菜市場,此人定然煩惱全消,重新喚起生活的熱情。
有人說,不愛美食的人,就不懂得生活。造物主給予了人們食物,人們如果僅僅止於果腹,就是對美食極大的不尊重。
歲月流逝,舌尖上留有許多記憶。生活美好,今天人們還在延續著這種樸素的生活。
一、五香大頭菜
五香大頭菜是兒時的美味。二抹頭米飯或者稀飯,用五香大頭菜下飯,卻是美味。
記得宿遷各集鎮逢集,到處有賣,黑黑的顏色誘人口鼻。東漢時期,西域的大頭菜傳入我國,延伸江蘇北部。蘇北土肥水豐,人勤技精。宿遷栽種的大頭菜,個頭圓潤,根細無筋,辛辣味濃,質地脆嫩,口嚼無渣,水份充足。
明朝初期,宿遷鄉村街市就開設作坊醃製大頭菜,製作工藝不斷發展完善。缸或池內原滷浸泡翻曬,反覆進行,直到滷汁被吸收,內外都黑潤香脆為止。曬而不幹,晾而不溼,綿中有脆。
名菜有典。明正德皇帝一日品嘗後,覺得味美,聽說叫「五香辣疙瘩」,覺得彆扭,就提筆題寫:五香大頭菜。
二、醬豆
「曹操倒黴遇蔣幹,醬豆倒黴遇稀飯」,意思是如果有醬豆,人要多喝不少稀飯,可見醬豆對喝稀飯的作用。
精選黃豆在涼水中洗淨後,像燜米飯一樣煮豆。豆撈出後放在篩子上控一夜,涼透。有買來的蒲包,專門用來捂醬豆。儘量保持悶熱、潮溼的環境,利於豆子發酵。加胡蘿蔔、洋姜、生薑、辣椒、鹽、花椒、八角等醃製。冬天,揭開罈子蓋,新鮮的醬豆味道就出來了。
春天,曬製成幹醬豆,能吃到夏天。有的醃製好的,味道鮮美,有親朋慕名討要。
入選央視美食紀錄片《一城一味》的宿遷土菜——醬豆炒雞蛋,用草雞蛋加醬豆炒制,色美味香。
三、蘿蔔乾
農村家家醃製蘿蔔乾,現在城區很多小區內廣場,到處有攤曬的蘿蔔乾。將選好的蘿蔔削去根須,用清水洗淨後,切成薄長條,放在蘆席上攤曬兩天後,放進缸裡醃製。醃製入缸醃製時,放一層蘿蔔,放一層鹽。蘿蔔入缸後,上面放上木板,再壓上石塊。倒缸一次,倒缸時要上下翻動,使蘿蔔吸鹽均勻。倒缸後仍要壓上石塊。晾曬醃至第三天,把蘿蔔撈出,置陽光下曝曬至六七成幹。勤曬多翻,防止雨淋灰塵。拌料裝壇將五香粉均勻地拌入曬好的蘿蔔乾中,裝壇。裝壇時,每放一層蘿蔔乾後,再放鹽。裝好後,將壇置於陰涼乾燥處,經過一段日子的積澱,即可食用。
早飯晚餐,酒後主食,伴以蘿蔔乾,口感清新,甜鹹兼備。
四、皂河糝湯
皂河糝湯。「糝」,按宿遷音讀「撒」, 屬清真食品,美食藥膳,是皂河獨有的一種特色小吃,製作講究,用牛羊的脊椎骨頭架子等骨頭熬製做底湯,配以各種調料。據傳民國初年有王姓穆斯林一家從山東臨沂碼頭鎮來到皂河,賣糝湯掙錢,由於他們所做的湯味道鮮美,營養及藥用價值高,一時遠近聞名,生意興隆,王姓一家人遂在皂河安家落戶,「糝湯」也就成了皂河一大特色小吃傳播開去,盛名不衰。
五、黃狗豬頭肉
黃狗豬頭肉,為本土名吃。傳說,乾隆下江南時路過宿遷,聞香下馬。當時做豬頭肉的廚師姓黃,見到乾隆皇帝特別緊張,當被問道叫什麼名字的時候,他半天都未能吞吐明白,只說「黃」。 乾隆誤為「黃狗」,所以就賜名「黃狗豬頭肉」,贊道:「黃狗豬頭肉,酥口嫩爛香,味純而不膩,海內美名揚。」從此聲名大振。
一喜劇小品中說:我也想過城裡人的生活,喝咖啡,吃豬頭肉。
六、小魚鍋貼
小魚鍋貼,或小魚鍋轉、小魚鍋塌。 現在都稱頌沭陽閘小魚鍋貼。原本是洪澤湖漁民在長期的湖上生活實踐中,在眾多的因湖而宜的飲食習慣中創造出來的一種獨特的名餚。湖上漁家「小魚鍋塌」,鍋是鐵鍋,魚是小魚,面和得稀,貼鍋四周,「搖搖欲塌」,餅底平水,或入水半寸,急火燒容易快熟,火燒水沸、湯汁四濺,熟後餅底邊有一溜子沾有魚湯。乍一揭去鍋蓋,麵餅沾著魚鮮,魚上帶著餅香,撲鼻而來。
也有稱「貓狗清蹲」。小魚燒出來湯鮮味美,不需要吐骨刺,湯都喝掉了。那些習慣了在主人吃飯時,蹲在桌子底下等骨頭和魚刺的阿貓阿狗們,就只有清蹲無事。
七、銀魚蒸蛋
銀魚蒸蛋。銀魚與青蝦、螃蟹並稱是駱馬湖「三鮮」。銀魚與太湖水產同宗同種,是今日駱馬湖最主要的水產品,年產量大。銀魚大都棲息於深水之中,一群群,一片片,在泱泱綠水中移動,這給漁民用拖網捕捉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大批的銀魚被捕撈上岸,它們體細身圓、光滑無鱗,活時透明,熟後銀白,故名銀魚。銀魚氽蛋湯鮮嫩可口,其美無比。
八、小乾魚炒辣椒
小乾魚炒辣椒。駱馬湖一帶流傳最廣的家常菜。小乾魚是漁鄉家庭必備的乾貨,長期保存,不變味。這種魚多為野魚,長不足三四釐米的時候就被捕撈上來。有的是在鍋中或鏊子上烤乾,有的是陽光曬乾。辣椒以青尖椒為最佳,有的廚師偶爾還會放上一些幹的紅椒絲。兒女每回到家鄉,家人定會炒出一盤色香味俱全的辣椒炒小魚讓他們一飽口福。現在宿遷吃早飯,與別地不同,總會有小乾魚炒辣椒等幾樣小菜奉送。
九、王官集瓦塊魚
王官集瓦塊魚。因魚塊似土瓦而得名,尤以王官集為特色。瓦塊魚有清蒸、炸燴兩種吃法,風味各異。清蒸瓦塊魚魚色白、肉嫩,味鮮;焦炸灌汁瓦塊魚色黃,肉嫩,鮮美可口。都具有色、香、味、形均佳的特點。兩斤半左右新鮮的活魚,現殺現做,魚身切大塊。一塊塊地入鍋煎制,一面煎成焦黃色後,小心翻面,再煎另一面。新鮮的魚肉很散,要想成形,必須煎到位,不隨便鏟動。加入大料,各種調味品。宿遷本土大餐完成。
十、泗陽膘雞
二〇〇〇年,在江蘇省美食節大賽中,「泗陽膘雞」奪得金牌。
膘雞的由來,一說兩千多年前,漢泗水王在民間消遣,偶然所得;另一版本是明朝兵部尚書史可法,廚子遵從他的戰時「只許一道菜」的命令,用一塊巴掌大小的肥膘肉,摻入兩個雞蛋,做成味道鮮美的「膘雞」。生活的日益富足,催生了膘雞工藝的演變。肥膘肉以外,增加了瘦肉,有的還加入青魚。以去了皮的山藥糊、山芋粉為主料,摻入雞蛋,再加上食鹽、蔥姜蒜等佐料,攪拌均勻,作為表層;再倒上瘦肉糊、山芋粉等,做成底層。蒸籠底上兩面鋪設千張,上鍋蒸餾。
膘雞,泗陽百姓人家宴客的「頭道菜」,其工藝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評定廚師水平的標準,評議酒宴檔次的標杆。遇大事,過大年,膘雞上桌,色香飛舞,那特殊的口味,成為泗陽人心頭揮之不去的恆久記憶。
十一、新袁羊肉
泗陽有「三樣」——洋河美酒,楊樹林海,新袁山羊。其中,新袁羊肉聲名遠播。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京杭大運河新袁段三岔河口,聞聽新袁羊肉味道鮮美,胃口大開,餐後連連感嘆:「新袁羊肉甲天下也。」從此,新袁羊肉,香飄萬裡,蜚聲四海。
新袁,臨近洪澤湖、大運河、古黃河,草地多,灘涂大,水質好,資源豐富,空氣清新,適宜山羊養殖。散養的山羊,宰殺後,用土鍋灶、木製蒸籠,煮熟,燜透,晾乾。或炒,或燒,鮮而無羶,綿嫩酥香。
燒羊肉,配酸菜燒,配白菜燒;或白切羊肉,配以百葉,椒絲,蔥絲、各種蘸醬,色美味香。
十二、酸菜
酸菜。酸菜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副食品。扎菜或叫扎酸菜,或者是炸酸菜,因為是開水燒煮。每年冬季到來之前,農村人家家習慣用青菜製成酸菜,供冬季、春天食用。在宿遷吃羊肉,點菜時服務員要區分問:酸菜燒,白菜燒?年齡大點的一般說:酸菜燒羊肉。
重慶、南京說的「酸菜魚」,酸菜原是那種雪裡蕻,宿遷稱做「辣菜」的。東北酸菜是用大白菜醃製的,即宿遷人說的「花葉菜」。
大量白菜收穫下來,整理、清洗,劈柴火大燒,一鍋一鍋煮。然後在大桶內切菜,接著一層一層鋪在缸裡,撒一點鹽,壓實堆緊,加石頭或磨盤蓋住。月餘,青色褪掉,酸味出來,就算好了。越酸越成功。
酸菜燒羊肉太奢侈。一般是酸菜粉條,酸菜豬血,酸菜豆腐,酸菜湯,酸菜面須湯。
十三、稀飯
不少城市人現在講究養生,喜歡喝粥,於是粥店遍地開花。其實就是喝稀飯。
玉米稀飯是宿遷人的家常食譜。用玉米面衝成居多,也有用小麥、玉米或其它雜糧水浸後石磨磨成糊子衝成,統稱拐稀飯,加青菜就稱菜稀飯。稀飯裡面可以有山芋,可以有山芋幹。春天可以加乾菜,乾菜稀飯更有味道。現在,不少去外地工作的人,習慣從家裡帶玉米面,或者雜糧面,或者稱「稀飯面」,自己吃或者送老鄉。
如果頭天晚上喝酒,第二天早上必定想喝稀飯,清淡,香。
不少人家習慣將大米、玉米、小麥、黃豆、花生等混合起來,磨成糊衝稀飯吃,人們戲稱這種稀飯為「五糧液」。不少土產店裡有專門賣這種雜糧稀飯面。許多外地客商來宿遷對該稀飯都十分喜歡。
十四、面須湯
面須子,人稱宿遷「國宴」。用小麥麵拌成疙瘩或糊狀下在鍋裡加鹽、菜等製成的稀飯,統稱鹹湯或麵糊塗、面須子。
把麵粉放到小盆中,滴入幾滴水,然後用筷子不停的攪拌,拌出又小又均勻的面須,把拌好的面須放一會兒,準備一些配料,青菜或者韭菜、白菜、菠菜。水燒開後,把面須衝進去,用勺子不停地攪動。把韭菜或其他的菜放進去,再打入雞蛋花,放進調味品,好吃的面須湯就完成了。
十五、穿城大餅
蘭州有面,泗陽有餅。一千多年前,為犒勞瓦崗英雄程咬金,熱情好客的穿城人用大鍋文火,烙制狀如車輪的大餅。英雄在歷史風塵中遠去,穿城大餅歷經傳承,一如往昔,暄透,有筋,甜絲絲,香噴噴,款待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老友新朋。
十六、宿遷煎餅
煎餅是宿遷特產中明星,外地人評說宿遷人話音中帶著「煎餅腔」。
製作煎餅費事費時。現在是機制,以前靠人工。要把製作原料用水浸泡後放在石磨中細細地、均勻地研磨,最好是推石磨,人走磨轉,一圈一圈。有人笑說宿遷人辦事實在,循規蹈矩,不出圈子,可能就是推磨造就的宿遷性格。
吃法各異。小麥煎餅最宜趁熱吃,剛從鏊子上揭下來的煎餅又香又脆。玉米煎餅最宜烤著吃,無論幹軟,用火一烘,又香又脆。地瓜煎餅宜蒸吃,特點是甜、綿、軟。
宿遷人對煎餅懷有很深的感情,客居他鄉的人體會深刻。千山萬水,家鄉煎餅時刻都在向他們召喚。人們從煎餅中吸取了無窮的精神,也孕育出勤儉節約、堅韌不拔、敢打硬拼宿遷精神。
外地客人來宿遷,煎餅給他們留下了美好印象,食客讚不絕口,帶一些饋贈親友,煎餅成了宿遷人和客人交往的紐帶和橋梁。
一城一味,一方水土一方人。
宿遷城,以英雄項羽故裡為原點,擴散延伸,用項羽剛柔並濟的性格做酵母,發酵在中國綿長的歷史中。
宿遷市,以今天的宿城區為主軸,整合弘揚,將宿遷人忠厚淳樸的氣質化入美食,停留在舌尖上,流淌血液裡。
有酒有魚有肉,有湯有餅,有下飯小菜,不來宿遷?
(文/狗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