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洋河新區重陽敬老宴現場。圖片來源:宿遷文明網
常言道,山中常有千年松,世間難逢百歲人。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百歲老人是無價之寶。對於一個社會來說,百歲老人見證了歲月的變遷和時代的巨變。
今年的10月25日是農曆九月九日,傳統的重陽節。在全國第八個老年節到來之際,江蘇宿遷為20位百歲老人授予「生態人瑞獎」,以進一步弘揚尊老、敬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彰顯「生態宿遷、長壽之鄉」的社會影響力。近日,記者採訪了三位百歲老人,通過她們的故事,折射出近代中國百年的滄桑巨變。
年齡最大的已117歲,
宿遷「百歲奶奶」多於「百歲爺爺」
宿遷市老齡辦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全市共有百歲以上老人420位,其中,男性有73位,約佔17%;女性有347位,約佔83%。從百歲老人的男女比例來看,女性優勢明顯,平均10個百歲老人中有8個為女性。
宿遷市洋河新區重陽敬老宴現場。圖片來源:宿遷文明網
在「拼」年齡方面,女性也更勝一籌。目前,宿遷的「長壽冠軍」是宿城區陳集鎮的陳素梅老人,今年117歲高齡。男性百歲老人中,最高年齡為114歲,為沭陽縣萬匹鄉的黃錦芝老人。
根據統計,宿遷百歲老人「最扎堆」的福地是沭陽縣,多達127位。其次是泗洪縣,百歲老人有94位,位居第三的是泗陽縣,百歲老人有71位。
從城鄉分布上看,農村百歲老人遠遠多於生活在城鎮的百歲老人。以沭陽為例,城鎮百歲老人有15人,農村百歲老人則多達112人。對此,宿遷市老齡辦相關負責人丁冬菊說,這或與生活習慣有關。「農村人的飲食以清淡、素食為主,由於食物更天然,患上『富貴病』的機會相對較少。農村人運動量更多,農村婦女家務活不少,高齡男性甚至還下地幹活。」多位基層老齡辦的工作人員走訪百歲老人後發現,這些長壽老人身上都有生活習慣好、心態豁達、勤快、愛運動、熱心腸等特點,特別是對現在的美好生活感到十分滿足,紛紛表示遇到了最好的時代。
據了解,自2010年起,宿遷市政府每年都會開展「生態人瑞獎」評選活動。凡定居在宿遷市範圍內,年齡在100周歲以上,本人身心健康,勤勞簡樸,無不良生活習慣;教育子女有方,子孫事業有成,群眾認可,家庭幸福美滿;鄰裡關係和諧,德高望重,群眾口碑好的城鄉居民皆可參加評選。
今年,在20名榮獲「生態人瑞獎」的百歲老人中,沭陽5位,泗陽4位,泗洪4位,宿豫2位,宿城2位,宿遷經開區1位,宿遷市湖濱新區1位,宿遷市洋河新區1位。
此外,從2012年開始,宿遷全面實施80周歲以上老年人尊老金制度,為全市每位80歲以上的老人送「紅包」,其中,全市百歲老人每人每月發放300元的尊老金。
見證中國百年發展,
百歲老人細數如今的好日子
秋高氣爽,人壽花香。重陽節前夕,記者走進3位百歲老人家中,發現雖然每人經歷不同,愛好各異,但這些壽星有共同點:心態平和、飲食規律、兒女孝順。
王克英老人。圖片來源:宿遷文明網
104歲老人王克英 餘生與幸福相伴
秋日的午後,記者來到宿遷市宿豫區侍嶺鎮侍嶺社區王克英老人家中,老人正和兒子坐在大門口曬太陽,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幸福。
王克英老人已是104歲高齡,仍精神矍鑠,衣著整潔,手持拐杖行走自如。老人從來閒不住,每天起床後,都把床鋪收拾得整整齊齊,家中也整理得有條不紊。
「我生了兩個兒子、五個閨女,加上兒媳、女婿,十幾個孩子,沒有不孝順的,一回家都是媽媽長、媽媽短的。」說起自己的幾個孩子,老人十分自豪,她坦言,自己長壽的秘訣就在此,「兒女孝順,現在日子又好,心情自然就平和了。」
「現在日子多好,以前想都不敢想。」在農村生活多年,王克英老人見證了身邊的變化,回憶起往事,不禁熱淚盈眶。王克英的勤快能幹,在十裡八鄉出了名。在過去那些特殊的歲月裡,為了讓孩子們吃飽穿暖,她靠自己的雙手為孩子們撐起了一片天,「日子再難,俺家小孩身上穿得整整齊齊的,有(衣服)都緊小孩穿。」
年輕時,王克英沒上過學,不識字,早些年家裡生活開支只有丈夫吳鶴齡的教學收入,她白天種地收糧食,晚上在家操勞家務,為兒女縫縫補補,即便生活艱苦,仍堅持將7個子女都送去讀書。
受母親影響,子女們也都養成勤勞不怕吃苦的習慣,現如今,7個子女都已長大成人,陸續搬到城裡居住,他們也嘗試將母親接過去一起居住,可是王克英老人卻一直住不習慣。
「俺在這裡住習慣了,小時候住的地方叫馬鞍棚子,窮。後來條件好一點了,也都是土房子。」說起以往,老人陷入了回憶,「後來家裡條件好了,住上了大瓦房,俺高興得幾天沒睡著,你看,現在地上都鋪瓷磚,以前想都不敢想。」
最近,老人聽說宿豫區在推進農房改善工作,二兒子吳繼勝把隔壁村的新農居照片給她看,老人笑呵呵地說,「你看,這跟電影裡的仙境兒似的,俺得使勁過,也住住這樣的漂亮房子。」
「小時候,父母辛苦培養我們,我們就要有報恩的心,每到周末、節假日都要回來看望。」吳繼勝說,為了防止發生意外,子女們想了一個辦法,在家中安裝攝像頭,可以通過手機聯網,這樣既能讓老人住在熟悉的老家,又能隨時看到她的生活動態。
說到母親的長壽秘訣,吳繼勝說,這可能跟她的性格有關,雖然辛苦了一輩子,但是她一直保持著沉著冷靜的心態,從來沒有發過火,「我們都希望母親能樂呵呵地,每次回家,家裡有媽媽,就感覺根還在。」
祝劉氏老人。圖片來源:宿遷文明網
105歲老人祝劉氏 生活自理愛種菜
在宿遷市泗洪縣界集鎮曹廟村的一個農家小院裡,記者見到了105歲高齡的祝劉氏老人,發現她比實際年齡更「年輕」。在庭院裡,82歲的女兒祝蘭山為祝劉氏老人梳理滿頭銀髮。見到家裡來了客人,老人非常開心,面露慈祥笑容,主動起身迎接。
祝劉氏老人稱,她出生於1916年1月,今年105歲了,不僅生活能夠自理,而且每天堅持自己洗衣做飯,還酷愛種菜,除了耳朵有點「背」,老人其他方面都還很硬朗。
「我媽媽這個人很能吃苦,群眾關係很好,喜歡幫忙做好事。她這輩子最喜歡的事情是種菜,而且菜種得比一般人都好。」祝蘭山向記者介紹。提起種菜,老人顯得很興奮,連忙帶著記者參觀她的菜園。菜園裡,蘿蔔、白菜、辣椒等蔬菜青翠欲滴,老人提著水桶,不到十分鐘,把菜澆了個遍。
祝劉氏的老伴已去世多年,現在兒女均已成家,她也有了重孫子,兒孫過得都很好,她心裡寬敞,沒什麼牽掛。現在,老人每天早上6點多就起床,起床後第一件事情就是看她的菜園,到了中午,老人要午睡兩個小時,晚飯時,她喜歡獨自一人飲酒,不多不少,就一小杯。因為耳朵聽不見,看電視她不喜歡,天一黑就上床睡覺了。
祝蘭山說,母親有一個最大的優點,那就是心態好,不論遇到什麼大小事,她都不放在心上。「母親就像一塊吸鐵石,把子孫後代們緊緊聚集在一起。每逢過節,家庭成員們都會聚到一起。」在飯桌上,如果老人不動筷子,子孫們都不會動。
臨走時,老人扯了一大把辣椒硬塞到記者手中,要記者嘗嘗她親手種的菜。記者接過辣椒道謝,並祝福她安享晚年,健康長壽。
湯從英老人。圖片來源:宿遷文明網
103歲老人湯從英 感恩趕上好時代
在宿遷經開區南蔡鄉陳圩村,103歲的湯從英已是村裡名人,被街裡鄉親尊稱為「老壽星」。聽說有人來訪,湯從英老人很高興,特意換上了新衣服,坐在大門口安靜等待。
湯從英老人現在和小兒子周振虎居住在一起,是個離不開人的「老小孩」。兒子每天都會給她做可口的飯菜,孫女也經常來陪她玩,生活作息很規律,堅持早睡早起,除了有些耳背,身體相當硬朗。
在兒子的陪伴下,湯從英老人坐在大門口,緩緩地講述一個世紀的經歷。老人出生於1917年6月,經歷過民國、軍閥統治、新中國建立和改革開放等時期。
「母親年輕時,正值社會動蕩不安,顛沛流離,沒過上一天好日子,老來社會安定,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老人十分滿足,時常感恩當今社會。」周振虎說,母親嫁給父親時,村裡沒幾戶人家,只有一條泥土路,整個村都很貧窮,好多人都吃不飽飯。
婚後,湯從英生了4兒2女,隨著兒女長大,漸漸離開村子,去外地謀生路,只有讀二年級的小兒子留在身邊。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因自然災害和「大躍進」等原因,新中國遭遇嚴峻經濟形勢,湯從英的小家也和千千萬萬的家庭一樣,陷入了「吃飯」困境。就在此時,湯從英的丈夫不幸撒手人寰。
「此後那麼多年,媽媽以她的堅韌和隱忍,支撐起我們的小家。」回憶起過去的苦難,周振虎仍有些唏噓。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實行分田到戶,農村家家有地種,有糧吃,加上有了化肥、農藥,農民地裡的糧食產量翻了幾番,地裡打的糧食都吃不了。如今,政府不但不納糧,讓老百姓白種地,還給農民補貼,辦了農村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村裡每年都給老人免費體檢,年紀大了還給發補助。
「活了一百多年,從沒有像今天這麼富足、安穩過。現在,我們吃的除了米,就是精面,還有各種蔬菜、水果、肉類、魚類,集市上都很充足,我們想吃什麼就買什麼,這種日子,在過去想都不敢想。」湯從英說,家裡過上了富足的日子,她很感恩趕上了好時代,希望年輕人要惜福。(宿遷日報記者 張立婷 通訊員 沈晶晶 王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