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唐旭鋒
今天是重陽節,小時新聞特別策劃了一組「百歲老人」系列。百歲人生,餘生很長,未來很美。一起來聽聽他們的「長壽經」。
相關連結:百歲人生(1)| 帥!穿西裝的101歲大爺扛著20斤米健步走,愛打麻將常會贏
「這是一位我佩服的老爺爺!」
前幾天,有寧波網友在當地論壇上發帖稱,早上在海曙區聯南社區看到一對老年人在打羽毛球。不同的是,老爺爺是坐在輪椅上打的,很佩服老爺爺這種鍛鍊的精神,祝老爺爺身體越來越健康。
一
這位老爺爺是誰呢?
記者多方打聽後得知,這是一位百歲高齡的傳奇老人。而與他一起打羽毛球的是保姆周阿姨,或許是跟百歲老人在一起生活,受其影響,保姆看上去比真實年齡59歲要年輕許多。
10月23日,小時記者來到老人所在的社區。上午10點,當記者敲開老人的家門時,開門的是93歲的馮寶琴奶奶和保姆周阿姨。百歲老人董平正在小憩,不過,他很快就醒了,並和記者閒談起來。
記者今年採訪過三位百歲老人,一位是舟山金塘島的農民殷信芳,一位是武漢天文學家韓天芑,還有就是這一位董平老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特別和善,說話輕言細語的。
所以,當董老用特別輕柔的聲音,以及象山話、寧波話、普通話三合一的語言和我聊天時,聽起來還是很費勁,夫人馮寶琴奶奶找來筆和紙,讓他寫下自己的簡歷。
二
不過,在講述老人的傳奇人生之前,我陪他下樓打了會羽毛球。
老人自己換上鞋子,不用人攙扶,走半個樓梯就到了外邊。輪椅就放在樓道邊,推出來坐上去,老伴和保姆拿來球拍和球,伴隨著小區裡的桂花香,大家就玩起來了。
先是保姆和董老對打,接下來老伴、我依次上場。
儘管坐在輪椅上,董老發球的姿勢還是很標準,左右手可以切換。對面的保姆遠不是他的對手,一個球只能接上一兩拍。董老的輪椅上掛了個裝羽毛球的袋子,發了一個再摸出一個,老伴則隨時將掉在地上的球撿起來,塞到他懷裡。
我也上場和董老玩了幾個球,或許是當天的風有點大,球一到老人那邊,就飄得老遠。
玩了一二十分鐘後,我們收拾上樓。
「其實老人很喜歡去社區公園裡玩的,那裡人多,很多年輕人甚至小朋友都願意和他打兩下。」周阿姨說,董老喜歡被人稱讚,說這個老人家好厲害!
三
上午11時許,周阿姨開始給老人準備午飯,西紅柿炒雞蛋、葫蘆、蘿蔔燉肉、一碗水蒸蛋(晚餐是燉土豆以及中午的剩菜)。
「老人喜歡吃雞蛋,還有雞爪。」周阿姨說,雞爪燉得很爛,一咬,骨頭就出來了。
董老的身體很好,什麼毛病都沒有,只是以前摔倒過兩次,才配了個輪椅。周阿姨說,反倒是93歲的馮奶奶患有一些老年慢性病,平時需要吃點藥。
「不過兩位老人心態和精神都很好。」周阿姨告訴我,二老平時在家就是看看電視、聊聊天、讀讀寫寫。「他們說的話,有些我能聽懂,都是聊以前怎麼過苦日子。」
晚飯是5點半,看完電視到8點左右,兩位老人就會去睡覺。現在是冬季,老人起床的時間比平時要晚一些,大概早晨6點左右。早餐是保姆親自做的包子,另外每人喝一盒牛奶。董老自己洗漱,吃完早餐後,大約7點,就會下樓去公園裡打半個小時的羽毛球。
「只要不是下雨天,每天都要打的。」周阿姨說,自己剛來的時候,也不會打球,還是在董老的教導下,慢慢學會的。
畢竟是百歲老人了,每天睡覺的時間更長些,白天要睡兩次。「打完球回來睡一次,午飯後也要睡兩三個小時。」周阿姨說。
董老的兒子65歲,是留美博士,常年在國外。兩個女兒,大女兒近70歲,小女兒近60歲,都生活在寧波。每周三,兩女兒都會來看父母,一起吃午飯。
在董老的家裡,擺放著諸多珍貴的老照片,大多是董老百年風雨人生各階段的留影,也有全家福,我看到一張三代同堂的照片,上面的留言是:祝爺爺百歲生日快樂。
四
董老的書房有一柜子的書,其中十多本厚厚的列印稿,都是董老的回憶錄和書信集。
說起董平這個名字,寧波鎮海中學的師生很熟悉。早幾年,每逢教師節,學校都會把董老接到學校參加退休教工教師節活動。今年教師節活動,因為疫情的關係,由鎮海中學1965屆王祖祥一行從鎮海趕到海曙區董平老師的家中,為自己中學時代的老師祝壽,祝董老師教師節快樂!
董老職業生涯最後的20年留給了鎮海中學。他1962進入鎮中,幹到1982年7月退休。
在其自述的《董平回憶錄》裡,董老寫道,「當年的鎮海中學還是省內三類重點中學,一類重點中學只有5所,即杭一中、杭二中、學軍中學、溫州一中和寧波效實中學。而現在的鎮海中學已是重點中學中的重點中學,可喜可賀」。
董平在鎮中的工作以理化生儀器管理和教學為主,除了這部分內容,董老在回憶錄中用很多篇幅回顧了他在鎮海中學後10年推動和發展學校羽毛球運動的經歷。
「當年我還擔任過全國羽毛球比賽的裁判。」董老告訴我。
退休後,董平無職一身輕,決心把鎮中十年羽毛球運動的精神和經驗帶進寧波市,通過外請教練、組隊訓練和舉辦比賽等形式,在全市中小學普及和提高羽毛球運動水平,這一幹就是30多年。
此後,董平又把羽毛球這項運動在群眾中進行普及和推廣。他經常一大早去各公園了解群眾羽運情況,一同打球,熟悉情況後,又增闢場地,分流群眾增加打球次數,接著又組織公園組以及一些老年活動中心隊的比賽活動。
「退休30多年來,在羽運戰線上,做了無私奉獻,又康樂了自己,一向與醫無緣。」董老在回憶錄中寫道。
五
記者用一個晚上的時間讀完董老的回憶錄,這樣的口述史從一個側面記錄了百年中國的風雨歷程。
董平於1921年正月出生於象山縣蓮花鄉楊岙村。抗戰中,董平一路流浪逃難。新中國成立後,董平當過小學老師,開辦夜校和識字班,給農民和職工進行掃盲。還在效實中學工作了四年,隨後調入杭州,經歷諸多曲折。
就如同董老在回憶錄中所言:「八年抗戰,董平流浪中讀書走遍東南浙閩贛,歷經生死風險,解放後前7年調動工作14次,1956年調省文教廳(教育廳前身)工作6年,四上四下,從中學教師到省裡的幹部,又響應號召去象山、台州臨海以及餘姚四明山支農,到重返寧波教育行業,人生道路走了一個大圈。」
董老的夫人馮寶琴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代教育工作者,當年在農民夜校與董平一起合作教學,後結為伉儷。馮寶琴長期在寧波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直至退休。
或許是青壯年時代的奔波和後來的羽球運動,讓董老的身子骨與醫無緣。
董老在2014年有一次較嚴重的摔傷。「自此一跌,失去三自,即失去自由行動、失去自主活動,失去自理生活,好像無形枷鎖困住了手腳,寸步難行。」也就是從那時起,家裡請了個保姆小周。
董老在回憶錄裡說,「我很欣賞她的負責精神,每天首先做家務工作,隨即學文,她自己把學得的生字寫成同音字自編字典、常年累月利用空餘時間學習寫字,已識字四千多。又學會打羽毛球和我對打,一隻球常常對30拍50拍,其中兩次打上130多拍。」
可惜2018年春節後,小周回了老家。就這樣,家裡又來了一位麗水籍的新小周。新小周也開始學打羽毛球,可以一球對打三五拍了。
「現今我的健康狀況大有進益,很多人一聽說我這麼大年紀,還能健強地打羽球感到驚奇,翹起大拇指讚揚我,也常有陌生群眾看我打球拍照。」
董老表示自己處在「第三個春天」中。
他在回憶錄的最後寫道:第一個春天從1982年—2014年,計32年;第二個春天從2015年—2017年,計3年;第三個春天從2018年開始起到人生最後。如今復健較好,每天還能打打羽毛球,又乘思緒清晰,天天書寫憶往看報學習新知識,電視重要新聞和有關電視劇必看,適時與舊友問候憶舊聊天,樂在其中。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