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初,由蘇州市姑蘇區人力和社會資源保障局舉辦的主題為「樹敬老之風,悟文明精神」的社會化管理人員書法大賽揭曉,旅居蘇州的歙籍百歲老人李文彬書寫的《文明讓生活更美好》獲得一等獎,成為老人在重陽節前夕獲得的最好的節日禮物。李文彬是一位怎樣的百歲老人?我們從新安江畔,前往姑蘇城外,對他進行採訪。
矢志奮鬥,遠赴蘇州髹漆
己亥深冬,寒風凜冽,細雨淅瀝。
2020年1月5日凌晨6點多,天還未亮,居住於蘇州市姑蘇區山塘街前小邾弄38號的百歲老人李文彬,步出家門,乘坐第一班970路公交車,前往他74歲創辦的老泰順漆店打卡上班。距目的地只有11站的路,可這段路,李文彬已經坐了26年。寒來暑往,花開花謝,兩旁街道變化已日新月異,但不變的是老人的初心,是他對漆墨人生的執著。
蘇州,魚米之鄉,自古繁華富庶。六、七百年來,在蘇州經商的徽州人不計其數,古徽州的茶葉、生漆等豐饒物產從這裡運向全國。「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這是古徽州子孫告別貧困,矢志奮鬥的理想路徑,李文彬也不例外。李文彬,1921年出生於歙南臨家塢村,15歲迫於生計離開家鄉,到蘇州泰順漆店當學徒,學做髹漆工。李文彬說 :「那個時候學生意是很苦的,要學三年,每個月只有一塊錢鞋襪錢,三年下來才能升為小工,才允許上櫃檯做生意。」
生漆,早在春期至西漢時期,就被大面積開採使用。如今,天然生漆仍是廣泛用於軍工、造船等製造業的重要塗料。生漆加工,是中國傳統的手工技藝,髹漆的傳承主要依靠師帶徒的口傳心授。李文彬潛心學藝,發揚堅韌不拔的「徽駱駝」精神,經過三年學徒、三年夥計的勤學苦練,精到的掌握了髹漆工藝。談起這段經歷,李文彬記憶猶新。「生漆,我一開始也不懂。後來老師傅在那裡做我就去看,另外一個我還專門研究試驗,哪一種好,哪一種壞。漆拉起來要有一股絲垂下去。好的漆,那個絲就響。就我們國家來說,毛壩漆最好。」李文彬說。
李文彬不僅髹漆技藝好,且善於油漆經營。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 1981年從老恆盛油漆店退休,在32年的時間裡,李文彬都擔任漆店負責人。他做一行專一行,儘管數次面對市場蕭條、行業競爭、企業虧損的窘境,卻從不怨天尤人,有時主動降薪,與企業共克時艱;有時研發新品,引導行業擺脫困境;有時擴展銷售,幫助門店扭虧為盈。
退休,對於李文彬來說,不是人生的結束,而是創業的開始。李文彬的妻子沒有工作,李文彬發揮髹漆技藝特長,招攬業務來添補家用。
老驥伏櫪,年逾古稀創業
改革開放東風正勁。1987年7月,金閶區著手老字號恢復,返聘李文彬任負責人,籌備成立老恆盛化工油漆店,並承包經營。面對新的市場環境,李文彬嚴於律己,用制度管人管事,總結出「一看、二嗅、三掛、四煎、五試樣」的進貨檢驗口訣,用最便捷的方法,檢驗工藝較為複雜的生漆質量。因為經營的需要,李文彬跑遍了雲南、貴州、四川等生漆行業的大省,經驗更加豐富。
鄧小平南巡講話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活力不斷迸發。1994年,74歲的李文彬從服務了近60年的老恆盛離職,和兒子重拾「老泰順」的品牌,開啟創業之旅,專營各種生漆和配料。他們謹遵「薄利生財、甘為廉賈」理念,既當經營者,又當客戶的知心參謀和技術顧問,深得客戶的信賴,聲名遠播。
據李文彬70歲的兒子李秋生介紹,常州大的寺廟,南京中山陵維修部都要來店裡採購生漆。江浙滬一帶都知道他們這爿店,有什麼事都要來諮詢一下,因為許多人都知道,這裡有一個年紀很大對生漆也很精到的老先生。
李文彬是現今為數極少的徽州漆商,在蘇州油漆業中他的年齡最長、業務最精、聲望也最高。雖然他沒有響亮的國字號名頭,但沒有人可以否定他的匠心獨具。清華大學教授十餘年前,就前往蘇州,對他的髹漆技藝進行了記錄。這幾年,當地漆器高級工藝美術師林怡就經常去店裡拜訪。「因為去的頻繁,也就發現去他那邊拜訪的老師,可不是一班兩班的人。南京林業學院,西安的、北京的林業學院的都有。因為他自己是從民國過來的,這一段髹漆歷史,檔案都沒有,那麼他提供。」林怡說。
今年63歲的林怡,從事漆器雕刻40餘年,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漆器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在業內很有影響力,儘管這樣,她會因為一些細小的生漆配製問題,請教李文彬。「他對蘇州這個生漆,用漆市場、品質他有絕對的話語權。我們去的時候就問他,這個時候我們能不能再加點什麼?或者是要減點什麼?他毫無保留的會說的。」林怡說。
為了區別生漆的顏色,李文彬自製了竹筒,一個簡易的調色板,表面髹漆了不同的顏色,方便顧客選擇。
林怡介紹,生漆調配目前還不能實行標準化,因溼度、溫度的不同,每一批次調出的生漆也不相同,做一輩子生漆的人都沒有人敢說,誰能天天把握住這個問題。
德藝雙馨,桑梓情懷深厚
李文彬髹漆手藝名不虛傳,書法更是伴隨他一生的愛好。他8 歲入私塾練習書法,十二、三歲為鄉村鄰裡寫對聯。
到了蘇州,他白天學手藝,晚上練書法。老人現在住的地方不大,他寫字的書案也是臨時搭的,儘管條件簡陋,但他樂此不疲。李文彬的書法,用墨厚重,繼承了清代劉墉「笨」而「拙」的藝術風格。他九十歲時寫的錢線篆作品《嶽陽樓記》,被2010年版《歙縣誌》收錄。老人自學創作楹聯和嵌名聯,集有《古歙李文彬雜文聯句錄》一、二、三集,記錄了他做人做事的心得感悟。
李文彬多次參加蘇州市組織的比賽,屢屢獲獎,作品也被眾多愛好者收藏。李文彬家的保姆吳桂妃說:「老人每天下午一點鐘睡覺,睡一個小時,然後起來寫字,一年累計要寫700張到800張宣紙。」
蘇州有幾個七、八十歲的老人,因喜歡他的書法而拜師學藝。今年77歲的吳巧娣,在新疆吉木薩爾縣從醫34年,他和李老因髹漆而相識,因書法而結緣。聊起67歲跟李老學書法,她還是和當初一樣興奮。
「我從新疆帶了很多矽化木回來,我把底座拿到店裡來請他幫我重新漆一遍。他說你看這些字都是我寫的,我抬頭一看,哎呀,這麼多作品我都很驚訝。我心裡想,我要跟著老先生好好學學。人喜歡的東西,活到老學到老,什麼時候都不晚。」吳巧娣說。
十餘年的耳濡目染,吳巧娣看到了老人的自強不息,感受到了他對家人的愛,對朋友的真誠。「他愛人比他大一歲,一直是老先生照顧的,90幾歲了老先生還在家裡做飯。只要有人找他寫字,他飯也不吃了,就一心一意把這些作品都完工了以後他才休息。」
今年80歲的郭蘭支邊到新疆當老師40年,前些年回蘇州後,認識了李文彬。「你別看他耳朵不行,但他的心一點都不老。比我的心還要年輕。為啥,坐地鐵坐有軌電車,到荷塘月色去玩,腳步健的很。九十九歲的老人,快一百歲了,都能夠把自己料理的這樣好,心態那麼年輕。用現在年輕人多話就是要給他點讚的。」郭蘭豎起大拇指說。
離開老家80多年,老人情系鄉梓、敬宗睦族的情懷從未放棄。上世紀他曾先後兩次捐資1000元維修臨家塢小學,縣裡重修1995年版、2010年版《歙縣誌》時,他又捐了8000元。談及自己的愛心善舉,李文彬開心地說:「我們現在要聽黨的話,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要過好我的晚年。」
李文彬總是這樣的性格,對別人很大方,對自己卻很苛刻。「他上街回來的時候餓了,我說去買點吃的。他不捨得買,我去買,買來了他還說我,他說浪費錢。他說你走快一點不是就到家了。」保姆吳桂妃說。
30多年前,李文彬的父親在老家辭世。從那以後,每年清明節,他都要回老家,探望鄉親、祭祀祖先。老人認為: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年事雖高,故鄉不可不回。
他身體力行的舉動感染教育著身邊的親人。李文彬的侄孫女婿李建紅說:「大伯他的家鄉觀念特別的濃厚,他每一年回家祭祖也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我覺得他長壽的秘訣就是與世無爭,然後他把利益這些東西看的非常的很淡。」
從蘇州到歙縣近350公裡車程,從縣城到鄉下還有50公裡路,每一次回鄉,李文彬一直都是舟車勞頓,馬不停蹄,到家再休息。「老人講話溫和的很,從來不跟人家發火,都客客氣氣的。」村民凌齊發說。
年已百歲,2020年春節,老人回到小川臨家塢過年,一解鄉愁。
冬雨冰冷,拍滅不了老人內心的赤誠!親人團聚,重拾起來的是兒時的溫馨!「我們小的時候盼過年,過年有新衣服穿,有糖,有東西都好吃。」李文彬回憶到。
新冠肺炎肆虐神州。生命重於泰山,保衛武漢、保衛湖北的戰疫打響後,白衣執甲,逆行出徵,英雄們的壯舉感動著這位百歲老人。1月31日,他主動聯繫歙縣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捐出身上僅有的600元錢,李文彬對紅會工作人員說:「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一起度過難關!」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百歲髹漆匠,一個世紀的歷練與光輝,都濃縮在平凡的人生之中。(凌道文 洪鵬 胡發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