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日本還為天皇起年號,只要年號還用漢字,這就是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
4月1號,日本公布即將從今年5月1日開始使用的新年號。那天我特意留在家裡看電視直播。走開倒了一杯水,再回到客廳就看到電視屏幕上兩個大字:令和。心裡知道這就是未來的日本年號了。不出意外,將會再使用至少二十年。
選用「和」這個字倒是很平常,日本就是大和民族嘛,倒是這個「令」字有一點出乎意料。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居然是「令妃娘娘」,莫非是去年《延禧攻略》實在太紅了?當然,「令」一直具有美好的含義,不然我們不會說「令尊」「令愛」 「令堂」……我還想著,日本學者的漢學功底真是深厚啊,能知道常見漢字的不常用的美好含義。只是不知道「令和」這兩個字出自哪裡。
在場的記者和我想法一樣,迅速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安倍首相。首相肯定地回答說:「來自《萬葉集》。」於是電視屏幕上迅速打出了新字幕,「令和、萬葉集」五個大字幾乎佔據了三分之一的面積。我在心裡暗想:「安倍這首相啊,果然是不再會使用中國典籍來選擇年號了!」不過這也不令人意外,公布年號之前日本媒體就鋪墊了許久,這一次的年號將來自日本古籍。
安倍在電視直播中也明確表示:《萬葉集》是「象徵我國豐富的國民文化和悠長傳統的日本古籍」,「希望和國民們一起,建設對年輕人而言洋溢著希望的日本」。言下之意,希望日本人民能以本國的文化而自豪。
這本《萬葉集》,相當於日本的《詩經》。我當然沒有讀過,並不知「令和」兩字到底出自何處。萬能的網友倒是迅速給出了答案,原文是「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怎麼說呢,美好是美好了,但總感覺不大像「年號」,實在是太小清新了。尤其是對比之前的年號:明治——「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大正——「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昭和——「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平成——「內平外成」「地平天成」。怎麼到了「令和」就成了「春天的風真舒服啊,天氣好好噢」。這個「令和」真是有點違和啊。
我的第一反應有一點陰謀論。我認為「令和」其實在中國典籍中另有出處,只是出於政府宣傳引導的考慮,再從日本的典籍裡找了個出處。反正日本典籍也都來自中國典籍,要找個出處還不容易。果然,這次是萬能的中國網友找到了答案,我個人也覺得《禮記》「發號出令而民悅,謂之和」更像是一個國家的年號出處。
之所以強調出處是《萬葉集》的清新詩句,除了增強日本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更深層次的含義也是日本所謂「皇權」的凋敝。畢竟,年號還是和日本天皇密切相關。和中國一位皇帝能換好多個年號不同,日本一位天皇在位期間只能有一個年號,也就是說,這一個年號就代表了一位天皇所在位的那個年代。從「昭明協和」到「地平天成」再到「令月風和」,日本的天皇的年號從心懷天下淪為了小清新小確幸的吉祥物。百姓、天下都不再是天皇所應該相關的事情了,天皇就負責做一個「象徵」就行了。
正如同這一次年號的誕生,雖然是為即將即位的新天皇所設立,但天皇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少得可憐。最終是安倍首相做出決定,用電話通知了未來的天皇,而天皇只是「微笑地說知道了」——日本媒體如此報導,以表示新年號得到了天皇的認可。然而,天皇除了微笑,除了說知道了,還能有什麼反應,還能說什麼呢?
畢竟時代太不同了。「令和」這個年號的誕生本就承載了許多個日本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除了第一次「不出自中國典籍」,也是第一次在前任天皇在世的時候就宣布了新年號——一般都是上任天皇逝世之後新天皇才宣布年號。
這一次是老天皇因為年老「退休」當太上皇,所以他能活著看到兒子即位還宣布了新年號。當然,最大的不同是在正式啟用的一個月前就宣布新年號,之前都是在新天皇即位時昭告新年號然後馬上開始使用。還有就是網際網路的普及,第一次通過電視和網絡直播公布新年號。
所以呢,這一個月的時間主要是考慮到電腦系統裡的時間標示等,據說日本網際網路企業在宣布新年號以後就開始加班。有意思的是,「令」字在日語裡的寫法有好幾種,每一種字體的代碼還不一樣。新年號公布以後過了一段時間才宣布正式的字體應該是哪一種,導致之前不少程式設計師都做了無用功,還得再改一遍。
滯後發表的不僅是字體的標準,還有官方的解釋。日本人可以通過首相的講話了解到年號的意義,外國媒體就開始自由發揮了。這個「令」字最初是被翻譯成英語裡的「命令」的意思。過了幾天,日本外交部才發布官方的統一解釋,翻譯成「美好」「和諧」。
從各種滯後倒是可以證實,日本的年號的保密工作還是做得很好的。不管是備選答案還是最終結果,之前還真是一點都沒有洩露,連政府部門之間都嚴格保密。而中國外交部的發言人也給出了官方評論——在被問到怎麼看待日本年號不再出自中國典籍的時候,發言人說這是其他國家的內政,咱不評論。
確實啊,年號這個東西徹頭徹尾是日本內部問題,全世界也就只有日本還保留著年號。不過這也是中國人格外留心的原因,畢竟年號是咱們老祖宗留下來的。至於出處、含義,別人國家的事,愛怎麼解釋怎麼解釋,我們看看熱鬧就好。
我的樂趣也轉移到了看網友的段子。按照日語發音,「令和」的諧音是「累哇」,有網友把日本官房長官舉著「令和」兩個漢字的圖片裡的字改成了「累哇」,配上長官那張嚴肅的臉,莫名十分喜感。我覺得好玩,隨手發給一位懂中文的日本同事,讓她也一起樂呵樂呵。沒想到,日本同事很嚴肅地跟我說:「這麼惡搞讓人有點不舒服,畢竟這是我們的文化!」
嘿,我還真有點來氣了:誰給了你底氣理直氣壯地說這是你們的文化?咱們中國最早出現年號的時候,日本還在狩獵採集,連正經的農耕都還沒有呢?我忍著沒說話,日本同事偏偏還強調了「這是第一次用日本典籍起的年號,我們日本人覺得很好,春天的風很舒服,就這樣跟自然相處的感覺就是日本的傳統,不用跟過去的年號比,各有各的好」。
如此看來,這也不是一位首相或者一屆政府的領導,而是一代年輕的國民,內心不想再承認自己的民族曾經得到另一個民族多少文化的滋養。儘管日本著名的出版社正式地公布了「令和」兩個字也出自中國張衡的「仲春令月,時和氣清」,我也不想再和同事討論新年號到底出自中國還是日本。
媽媽的媽媽是姥姥,爸爸的爸爸是爺爺。只要認了媽媽和爸爸,就不可能否認姥姥和爺爺。同理,只要日本還為天皇起年號,只要年號還用漢字,這就是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就像高曉松說的,日本像琥珀,保留了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和傳統。這是令我們中國人感到親切的地方。如果有一些日本人不願意承認,我們也不必和自欺欺人的人去爭執什麼。不如花時間和心思去思考另一個更有價值的問題:現在和未來,我們要拿出什麼文化瑰寶去影響這個世界?就像千百年來我們的歷史那樣。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中藥注射劑被炮轟,多家上市公司分千億市場,用70年才改說明書清華大學告幼兒園背後:195家幼兒園冠清華名稱,曾贏官司還倒貼3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