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4月1日上午宣布,「令和」被選為日本新年號。日本將從今年5月1日開始啟用「令和」為年號,這將是日本第248個年號。
公元前140年,中國的漢武帝劉徹用「建元」做為自己的年號,開創以年號紀年的先河。
漢武帝
公元645年,日本國內發生政變,廢除了大貴族壟斷政權的體制,646年開始推行政治變革,主動學習中國唐朝的政治、文化制度,其中一項重要的舉措,就是開始使用年號紀年。這場變革即著名的「大化改新」,「大化」成為日本最初使用的年號。
根據大化時期的律令,年號必須由天皇制定。除了皇位更替,天災、事變、祥瑞、重要政治改革舉措頒布時,年號也會發生變動。
日本南北朝時期,政局混亂,同時出現了南、北兩個天皇。南北天皇各自製定年號,還有很多天皇在位期間多次修改年號,像後醍醐天皇更改年號多達八次。
後醍醐天皇
明治維新時,明治天皇頒布《一世一元制》,規定天皇在位期間只能用一個年號,且年號由內閣篩選討論,確定初步方案,最後由天皇決定。新年號也不必非從老天皇死去那天開始,即位之年(或第二年)也可作為新年號元年。
明治天皇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天皇製得以保留,人們開始試圖將年號設置問題法律化。1978年6月日本國內成立了「促進年號法律化國民議員聯盟」。1979年,《年號法》出臺。依照當時的日本憲法,天皇不得參政,所以年號的決定權徹底轉交給了內閣會議。內閣方面需要徵求社會有識之士及參眾兩院正副議長的意見,經謹慎討論後拿出最終方案。
從「大化」到如今的「令和」,日本已用過248個年號。日本年號制度源於中國,甚至年號本身也多出自中國古籍。「明治」取自《易經》「聖人南面而聽天下,響明之治」;「平成」取自《書經》「地平天成」,意為「在國內外和天地間獲得和平」。即便是今天公布的「令和」,雖然日本媒體方面一再強調,「令和」出自本國經典《萬葉集》(引用的詩句為「初春令月,氣淑風和」),和中國不再有關聯,但中國網友仍在中國古詩詞中發現了「端倪」:早在中國東漢時期,張衡就曾寫過「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歸田賦》)。
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一直努力想要「脫亞入歐」,從國家制度到人民生活習慣都倡導學習西方。與此同時,他們極力想要擺脫漢文化的影響,可惜事與願違,一方面西方並不樂意帶這位亞洲「朋友」玩;另一方面,漢文化已深深根植於日本文脈之中,排除漢文化,無疑自斷經脈。這恐怕也是日本至今難以擺脫漢文化的原因。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