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4月1日上午宣布,「令和」被選為日本新年號。日本將從今年5月1日隨著德仁繼位,而正式開始啟用新年號。「令和」出自日本古籍《萬葉集》:「初春令月,氣淑風和」,字面上看是美好與和平的意思,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則在新聞發布會上解釋為:「人們的美麗心靈相互靠近之中,文化誕生並成長」的意思。這也將是日本的第248個年號。
日本的年號傳統起源自日本第36代天皇,孝德天皇。熱愛中國古代典籍的他效仿中國,使用了日本第一個年號「大化」取義於《尚書》中的「施教化,大治天下」。這時候的年號直接與天皇權力掛鈎,既有一個天皇多次改元的情況,還出現過同時兩個年號並行的混亂。在天皇權力達到鼎盛的明治時期,規定了每位天皇只能用一個年號。二戰戰敗後,裕仁天皇發布《人間宣言》,完成了天皇的「去神化」。在短暫的討論是否要廢除年號後,日本政府決定保留年號,但改為由內閣選定。
日本年號多以兩個字為主,也曾出現過使用四個字的情況。古代天皇定年號的來源主要有三種:直接取自中國古籍中的句子,例如「大化」;或是見到的祥瑞之兆,例如「白雉」;甚至還有因為崇拜古代中國皇帝,而直接照用的情況,例如「貞觀」。在近現代的規範化後,日本年號規定由兩個漢字組成,要求未曾被用於年號或諡號,也不能是通俗詞彙,還要便於聽說讀寫。羅馬音首字母發音不能是M(明治)、T(大正)、S(昭和)、H(平成),這次以後還要加上R(令和)。同時,意義也從天皇的想法或愛好,轉化為民眾對生活的理想。
圖片說明:日本明仁天皇在在2015年8月15日舉行的日本全國戰死者追悼儀式致辭中表示「對先前戰爭的深刻反省」。有媒體分析認為,天皇的這次表態是在暗示對安倍的不滿。據新華網
《萬葉集》是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詩歌作者上至天皇,下至乞丐,內容題材廣泛,從多方面表現了日本四世紀至八世紀的社會風土人情。由於當時日本現在使用的「假名」文字還未成型,因此全部使用漢字書寫。事實上,在制定新年號的過程中,以安倍晉三為代表的日本保守派極力推動以日本典籍為來源,其動機不言而喻。這次新年號的確定,結合明仁天皇此前與安倍晉三的不愉快,令人難免有一絲隱憂。
圖片說明:日本證件
改元,不僅是一個象徵性的政治事件,還將深刻影響到日本民眾的生活。5月1日後,日本的紀年將從平成31年改為令和元年,上至日曆、公文,下至貨幣、證件,乃至食品包裝袋上的日期也將隨之修改。前一次改元由於裕仁天皇突然去世而只用了8個小時,導致日本社會一度陷入癱瘓,而這次因為明仁天皇生前退位,所以特意預留了一個月的準備時間。
此前,「和」就已入選日本民眾心中最期待的年號,「平成」和「令和」,各取一字就是和平。對和平的渴望,既是日本民眾的期盼,更是全世界人民的目標。希望日本政府能夠言出即行,真正能帶給日本民眾「令和」的生活,成為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而不是一味地與周邊鄰國發生摩擦和矛盾,成為世界動蕩不安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