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歲月》是亦舒筆下的作品,這位出生於1946年,比中華人民共和國還要年長三歲的作家,用一字一句記錄著一個時代的歷史。亦舒女士籍貫浙江寧波,五歲起定居香港,現已移居加拿大。亦舒女士生活的年代裡,社會、思想、文化都處於一個極度動蕩的時代,她應該和那個時代的很多名人作家一般,即從父輩的精神思想裡傳承著古老的守舊的自我束縛圈禁思想,又在一個世界大環境相對安定的時期裡接受並享受愛與自由精神的脫胎換骨。
這些文化的交融,融入進她筆下的人物裡,暫且不談17年很火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就論現今上演的《流金歲月》就鮮明突出了兩者之間的比較,形象地為觀眾展示了一個是完全繼承古老的守舊的自我束縛圈禁思想並循規蹈矩之人——章安仁,一個是思想開放、享受自由卻遭受非議的人的——王永正,劇中其他的人都能夠找到與之相反一面的人物形象。
很多人喜歡通過認識亦舒女士來理解《流金歲月》,可是如果我們用《流金歲月》來反向理解亦舒女士,也許更具有想像的空間。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都一樣,都需要每一位讀者或觀眾通過想像,去創設和搭建一個世界,用《流金歲月》的作品去搭建一個想像的作家,也許會偏離了實際生活,可是卻會我們想像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將偏正的內容修正,這是思想探索的過程。
在寫這篇文稿之時,筆者並沒有詳細去查閱相關的文獻(僅在網頁上找到了有關她的簡介),去尋找現實生活中,亦舒女士的真實生平事跡,反而希望能夠在觀看《流金歲月》一劇中,去拼湊和了解一個時代的故事。
劇中,一直存在著相互對立的人物形象,就如章安仁和王永正的對比形象,坎坷的鎖鎖和安逸的南孫之間的對比,甚至在老一輩人當中南孫的阿姨骨子裡刻著強烈的新時代女性意識,而南孫的母親卻在一個婆媳關係緊張,時刻針鋒間撮雜著冷嘲熱諷,卻一直有著自己一套處世方式,尋找著自己歡樂的世界,基本不著家的形象。
在這一劇中,人物形象的對立性,恍惚間讓筆者感受到亦舒女士生於香港那座國際性的大都市,受著西方模式下的教育,骨子裡卻被家人們濃厚的中國文化深深影響著,「流金歲月」是一場彌足珍貴的青春,還是一場認知碰撞後留下的金光呢?
每一步前進的歷程裡都有著眾多兩難的選擇,不管是像章安仁的人生,還是像王永正的人生,都如同流金那般閃耀,都有著各自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