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每一個家庭都充滿愛,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這種愛的光芒中健康快樂成長,並用這種愛的光芒去照亮更多的人!
——少兒守護人
近日據新聞報導,寧波兩名五年級的小學生看到溺水事件頻發,便萌生出設計一款簡易便捷的救生圈的想法,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她們在父母的幫助下最終將想法變成真正的產品。
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們免費公開所有的技術細節,而他們的父母則要求媒體淡忘他們,更多關注事件本身的價值與意義,而不要過多關注孩子。
甚至她們的父母不想讓更多人知道孩子的姓名,孩子和家長反覆強調的是這個發明的用意是幫助更多人,哪怕能救回一個孩子也好。
我們在為寧波少年的創新理念和無私分享點讚時,更應該給在背後默默支持他們的家長點讚。
有人說,發明不是發明家的專利,而是一切熱愛生活者的副產品。
熱愛生活的父母才能培養出熱愛生活的孩子,熱愛生活的孩子才能孕育出愛心創造與發明。
想要培養出熱愛生活的暖心孩子,不僅需要父母心中有愛,還需要父母用愛的博大胸懷給予孩子最大程度的關懷、支持、尊重,給予孩子更多實踐的機會,給他們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舞臺。
01.培養孩子的愛心,讓孩子學會樂於助人
羅曼羅蘭曾說,只要還有能力幫助別人,就沒有權利袖手旁觀。
最近熱播劇《隱蔽的角落》裡的嚴良對普普的愛,讓人看得心疼,兩個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孩子能互幫互助,尤其是嚴良對普普,可以說竭盡所能地幫助她。
而相比之下,晶晶在沒有愛心與同情心的母親教育下,不僅變得冷酷無情,而且小小年紀便很世故。
一個從小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不懂得如何愛別人,一個自私自利的父母更不會培養出熱愛生活、關心別人的孩子。
相比之下,聰明的父母會努力培養孩子的愛心,讓孩子從小在心中種下愛與善的種子。
疫情期間,王德全父子倆曾設計了一款不會造成眼鏡起霧的口罩,並將取得的專利無償贈送給了中興醫藥。
後來父親王德全介紹設計靈感時說,有一天他與兒子在電視裡看到鍾南山院士戴著口罩接受採訪,眼鏡片上因為起霧模糊不清,便萌發出設計一款可以解決這種問題的口罩。
因為這個善念,兒子對此非常上心。雖然兒子王康寧僅僅是一名13歲的六年級小學生,但在獲得過多項發明專利的父親言傳身教下,他喜歡上了動手與創新,並對這項設計充滿信心。
在父親的不斷鼓勵與幫助下,父子倆通力合作,最終解決了這一難題。
父親說:「廠家那邊很肯定我們的設計,兒子也希望他們的發明能夠早點投入生產。在這個全國上下合力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能為大家作出點力所能及的貢獻,這是兒子封閉在家時期學到的最好一課。」
一個善意解決了一個難題,一個心中有愛的孩子眼裡是有光的,他會時常萌發出幫助別人的想法。正是因為有了這一想法,才可以不顧一切困難去通過創新與發明解決這些難題。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正確引導,從小培養孩子的愛心,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才能讓他們更好地懂得如何去關心與幫助別人。
02.讓孩子學會觀察生活,
培養孩子的動手實踐能力
孫瑞雪在《愛與自由》中說:教育的整個目的就是為了發展人自身的潛力。
而很多家長認為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把成績看得高於一切,而恰恰忽略了孩子的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而智慧的家長卻從培養孩子的興趣入手,讓孩子在觀察與體驗生活的基礎上養成動手實踐的習慣。
上海有個男孩叫馬哲銘,看到爺爺奶奶年齡大了,有時候不清楚垃圾該如何分類,為了減輕這一壓力,從小喜歡編程的他便用了半個多月時間,花費300多元,自己買了語音識別晶片和垃圾桶等,成功做出了語音智能垃圾桶,垃圾分類3秒中便可以輕鬆搞定。
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聰明智慧的家長,馬哲銘的父母不僅支持兒子的想法,爸爸還經常幫助兒子焊機垃圾桶的零件,自願給兒子打下手。
無獨有偶,2018年4月,劉品萱的爸爸從廠裡撿回來兩隻小貓崽。劉品萱負責照顧它們,正是在照顧它們的過程中,她培養出對小動物的愛心,並開始關注它們的生活。
為了讓飢腸轆轆的它們,不會缺水斷糧,在爸爸的幫助下,她借閱了大量相關書籍,並查閱了很多資料,經過和班主任的探討,她發明了一個室外寵物投食器。
一個10歲的女孩用愛心和智慧救助了那些無家可歸的流浪貓,並獲得徐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小時候的她喜歡拆裝收音機,爺爺說:「好好拆,只有拆了,才能學會怎麼裝回去。」
正是在這種不斷地拆裝體驗中,她學會了仔細觀察與認真思考,並養成了動手實踐的能力。
好的發明創造都來源於生活本身,所以教會孩子觀察與思考生活,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孩子動手的能力,是家長們該給孩子上的重要一課。
一個熱愛生活的孩子,從小就會散發出愛的光芒。因為他們懂得幫助別人才是最大的快樂,而這一份愛心與善意恰恰是發明創造的前提條件。
因為愛可以給人信心和勇氣,可以創造奇蹟。正如巴爾扎克所說,發明家全靠一種了不起的信心支持,才有勇氣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進。
希望每一個家庭都充滿愛,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這種愛的光芒中健康快樂成長,並用這種愛的光芒去照亮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監製:鄧東
主編:劉子銘
責任編輯:袁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