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油翁》預習材料
甲文:
賣油翁(《筆說》)
往時陳堯諮以射藝自高,嘗射於家圃。有一賣油翁釋擔而看,射多中。陳問:「爾知射乎?吾射精乎?」翁對曰:「無它能,但手熟爾。」陳忿然說:「汝何敢輕吾射!」翁曰:「不然,以吾酌油可知也。」乃取一葫蘆,設於地,置一錢,以勺酌油,瀝錢眼中入葫蘆,錢不溼。曰:「此無它,亦熟耳。」陳笑而釋之。
乙文:
賣油翁(《歸田錄》)
陳康肅公堯諮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溼。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耳。」康肅笑而遣之。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
思考題:
1.甲乙兩篇文章有什麼不同之處?
2.你認為乙文哪些地方修改得好?為什麼?
3.乙文的最後一句話,課本上沒有。你認為刪掉好還是保留好?
《賣油翁》教學設計
深圳 熊芳芳
教學目標:
1.感性目標:培養文言語感,感受生動敘事。
2.理性目標:理解積累文言詞彙和文化常識。
3.知性目標:理解作品主題,認識人物形象。
教學重難點:
傳神的細節、精妙的用詞、古代的遺風餘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作者(六一居士及其解釋——作者的人生志趣)
2.《歸田錄》及其修改
3.《賣油翁》這則筆記最早見於民間流傳的《筆說》,後來見於《歸田錄》中。《歸田錄》是作者晚年的筆記小說集,寫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出知亳州之時,作者時年六十。出知亳州只是作者歸隱的一個過渡,所以將此間寫的筆記名之曰《歸田錄》,即「優遊田畝,盡其天年,以備閒居之覽也」。故筆記中所記之事,皆史官所不載的朝廷遺事、社會風情和士大夫逸聞,加之文筆又好,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所以當時就被傳誦,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會上流傳,最後連神宗皇帝也知道了這件事,「遽命中使宣取」。既然要呈給皇上御覽,歐陽修做了兩個方面的整理工作:一是「其間所記有未欲廣布者,因而刪去之」;另一則是進行文字上的再加工,使之更規範、更簡潔。這就是後來正式刊布的《歸田錄》。《歸田錄》本來就以文筆生動簡潔、饒有興味贏得世人的喜愛;修改後來要呈御覽,於是另外還增強了資治訓誡的意味。這兩方面意圖,在《賣油翁》的修改中表現得都十分充分。
二、修改稿和原稿的區別
原文:
賣油翁(《筆說》)
往時陳堯諮以射藝自高,嘗射於家圃。有一賣油翁釋擔而看,射多中。陳問:「爾知射乎?吾射精乎?」翁對曰:「無它能,但手熟爾。」陳忿然說:「汝何敢輕吾射!」翁曰:「不然,以吾酌油可知也。」乃取一葫蘆,設於地,置一錢,以勺酌油,瀝錢眼中入葫蘆,錢不溼。曰:「此無它,亦熟耳。」陳笑而釋之。
跟課文對比,看看有哪些區別?
【預設解析】
1.刪去廢話
「往時」「不然」「一」「能」
2.強化反差
「善射,當世無雙」——爬得越高,跌得越慘。反差,衝突——情節的跌宕
3.心理外化
「自高」是內在心理,也是他人的評價;「自矜」是外在流露,也是自我的表現。故事就是要讓人物自己去表現,而不能由作者來評價。
4.精選動詞
「看」——「立」(人物的形體感,氣度神韻,與後文的「睨」「頷」一脈相承,氣韻一致)
「釋」——「遣」(心理上的釋懷,打發他走,而不是不得不「釋放」他)
5.放大細節
「射多中」——「十中八九」(由概述到具體);「徐」——過程和畫面感、人物的嫻熟從容
6.增加神情
「睨之」「微頷」
7.激化矛盾
「久而不去」「睨之」「微頷」
8.突出個性
「爾知射乎?」——「汝亦知射乎?」(輕蔑,不放在眼裡。)
「吾射精乎?」設問——「吾射不亦精乎?」反問。語氣加強,霸氣張揚。
兩個「亦」感情不同。
9.韻律斟酌
「汝何敢輕吾射!」——「爾安敢輕吾射!」(「安」比「何」的韻律更響亮高亢,適合表達他的忿然之情)
10.調整語氣
「以吾酌油可知也」——「以我酌油知之」(語氣更篤定,自信從容)
「此無它,亦熟耳。」——「我亦無他,惟手熟耳。」(類比換位,謙恭柔和)
11.明確語意
「乃取一葫蘆,設於地,置一錢」,其中錢與地,尤其是錢與葫蘆的關係,交代得並不十分清楚。定稿中將「置一錢」改為「以錢覆其口」,原來錢並不是「設於地」,而是放在葫蘆口上,這就清楚明確了。另外,將「設於地」改為「置於地」,動作表意也更準確。
12.人稱微調
「汝」和「爾」——「汝」是書面用語,「爾」是口頭語。
「吾」和「我」——
《論語》云:「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同為古代聖賢經典,同一句中用兩個第一人稱的代詞,時代地域的差異都不大,為何有這種現象出現,匪夷所思。《說文解字》云:「我,施身自謂也。」「吾,我自稱也。」施,給也。給予自身的自稱詞。所以「我」可以解釋為「自己、自身、本身」,而「吾」一般沒有這樣的意思。宋代趙悳dé《四書箋義》云:「吾我二字,學者多以為一義,殊不知就己而言則曰吾,因人而言則曰我。」 即對自己講就用「吾」, 對別人講就用「我」。
使用習慣不同,語氣有細微差別:「我」字,常有自信乃至自大之意,多強調不由於外力,並且關係密切,非常熟悉時,便以「我」自稱。「吾」字則是平常用法,甚至有時會帶有自謙或貶義色彩,常伴有失意時的哀嘆、牢騷,或自我寬慰、解嘲。
13.改變稱謂
「陳堯諮」「陳」——「陳康肅公堯諮」「公」「康肅」(諡號,尊稱),考慮到讀者對象——皇上御覽。
三、乙文的最後一句話,課本上沒有。你認為刪掉好還是保留好?
賣油翁(《歸田錄》)
陳康肅公( 堯諮 ) 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溼。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
【預設解析】
刪掉後主旨模糊。寓言式,文末的歸結就是主旨。
在陳堯諮的成長過程中,賣油翁的作為如同「庖丁解牛」(《莊子·養生主》)、「輪扁斫輪」(《莊子·天道》)一樣。庖丁論解牛的對象是文惠君(梁惠王),輪扁論斫輪的對象是齊桓公,兩位君王都從普通百姓的經驗中得到了深刻的教益,陳堯諮雖與賣油翁身份地位懸殊,他也同樣從賣油翁那裡受到了教益。
1.播放動畫片《庖丁解牛》(2分鐘)
2.共讀《輪扁斫輪》短文:
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斫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 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曰:「己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 ?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3.這三個故事有什麼相似之處?
都是君王或地位尊貴的人從普通匠人那裡得到教益。都強調由「術」而「道」,「止於至善」。止於至善,是一種以卓越為核心要義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於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層面來說就是大真、大愛、大誠、大智的體現,是自我到無我境界的一種升華。
「止於至善」出於《禮記·大學》,此篇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裡的「大學」,當時是針對「小學」而言的。古人8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15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朱熹稱「大學」為「大人之學」(《四書集注·大學章句》),「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小學」即禮、樂、射、御、書、數,屬於「藝」的層面,稱六藝,而「大學」是修身之學,使人成為道德上的完人之學,屬於「道」的層面。道和藝,一為形而上,為體,為性,一為形而下,為用,為相。「先德行,後技能」,「己成,則物成」,「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從而「止於至善」。
4.兩個人物身上分別有什麼亮點?
翁:純粹的工匠精神,負責任的態度,獨立的人格,清醒的思維
在「秋山木工」,不訓斥後輩的人,不能從學徒晉升為工匠。後輩在工作上出現失誤卻不告訴他,失敗了也不批評,這並不是親切,而是缺乏愛心。
——秋山利輝
庖丁和惠文君的對話(《莊子·養生主》)、輪扁和齊桓公的對話(莊子·天道)、呂梁遊水男子和孔子的對話(《莊子·達生》),「在這三則對話中,都有一個人物在行動,引發了別人的欣賞或是驚異。……他們是『生於陵』的普通人或是匠人,卻跟顯赫的君王或是名師孔子及其高足們對話,在他們身上又看不到任何過分恭敬的態度。其技藝之不斷精進賦予了他們獨立人格和清醒的思維。」([瑞士]畢來德:《莊子四講》)
陳:性情中人、君子遺風、願意傾聽、樂於反省。
試著放棄自尊和矜持,讓自己「變傻」一次。「變傻」的關鍵,是要坦率謙虛,騰空腦袋,聽別人說話,看別人做事。這樣一來,我們才能帶著感恩的心,以笑臉回應對方:「是的,我明白了!」
只有丟掉自己的小小自尊,坦誠、謙虛地當一次「傻瓜」,這樣的人才可能成為一流匠人。
——秋山利輝
工匠的首要條件是謙虛。一個人無論多麼有才能,如果傲慢自大,都無法為他人帶來幸福。
——秋山利輝
二人身份懸殊,在現代社會幾乎不會有對話的可能。如果陳不是願意傾聽、樂於反省的,完全可以對翁嗤之以鼻甚至加之於罪:因為射箭除了熟練,還與天賦體質動作協調能力等等有關。
後來的事實證明,陳堯諮確實從賣油翁那裡得到了啟發並進一步苦練箭法:「工隸書,善射,嘗以錢為的,一發貫其中。」(《宋史·陳堯諮傳》)一個「錢」字,引發聯想(賣油翁正是「酌油瀝之,自錢孔入」的),足可進行以上的邏輯推理。
四、收束,鼓勵課後進一步閱讀了解陳堯諮其人其事
提示:陳堯諮年輕時家教甚嚴,讀書時也曾是學霸(進士狀元),為官後興修水利,利國利民,選拔官員,不避寒士。
附兩則小故事(根據課堂時間酌情處理,可不呈現):
碎金魚
陳堯諮善射,百發百中,世以為神,常自號曰「小由基」。及守荊南回,其母馮夫人問:「汝典郡有何異政?」堯諮云:「荊南當要衝,日有宴集,堯諮每以弓矢為樂,坐客罔不嘆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輔國家,今汝不務行仁化而專一夫之伎,豈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魚。
買馬
太尉陳堯諮為翰林日,有惡馬,不可馭,蹄齧傷人多矣。一旦父諫議入廄,不見是馬,因詰圉人,乃曰:「內翰賣給商人矣。」諫議遽謂翰林曰:「汝為貴臣,左右尚不能制,旅人安能畜此?是移禍於人也。」亟命取馬而償其值。戒終老養焉。其長厚遠類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