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真 揭開臺灣的歷史傷疤

2021-02-08 博雅好書

著名臺灣作家陳映真先生於2016年11月22日逝世於北京朝陽醫院。

關於他的作品的價值和意義,有一句話可以揭明:「他會見了早已為故鄉腐敗的經濟成長所遺忘的一整個世代的人,他會見了被暴力和謠言所欲湮沒的歷史。」這句話,出自他的小說《后街》。 

 學者趙剛先生多年來持續關注陳映真,並寫成著作《左眼臺灣——重讀陳映真》,對這位令人尊敬、有時也難解的作家,作出了深刻觀察和剖析。陳映真用他的筆為時代留下腳註。下面節選自《左眼臺灣》的這段文字為您揭開臺灣的一段歷史傷疤:「妓女合法、臺灣竟成為越戰美國大兵的(性)度假之地」的沉痾。(本期微信值班:安靜)


錢理群曾表示:「陳映真是堅持魯迅式的徹底批判立場的後來者之一,但所面對的問題,卻是魯迅未曾經歷的」。


應該是那幾年吧,是《時代》還是《新聞周刊》,讓北投溫泉區上了當期封面,說此處已成越戰大兵度假的溫柔鄉之類的。政府的反應好像「臉一下子格外蒼白起來」(見下引),查禁或塗蓋了那一期。

《六月裡的玫瑰花》是陳映真1968年入獄前所發表的最後一篇小說。這篇小說所涉及的面向至少包括了:帝國主義(戰爭)、種族主義(歧視)、情色與「愛」、美學與政治,以及文明與野蠻。


1967年《時代周刊》給上面這幅「不雅照」所配的文字說明:從臺北坐計程車,只要30分鐘就可達北投,當地有75家溫泉旅館,其中最出色的是文士閣。雖然不是每個美軍,都會丟下臺北的樂趣去找文士閣,但像來自辛辛納提的21歲陸戰隊班長亞倫貝利(圖中裸身的男人),是不會後悔這個決定的。

讀這篇1967年的小說,讓我回想起那時的臺北,特別是中山北路三段、德惠街、農安街、雙城街、民族東路到圓山美軍顧問團那一帶的1960年代風景。在大同公司向中山北路過往領袖輸誠的「工業報國」四大字巨幅廣告牌下,以及在膚色黝黑、身材結實、寬鬆平底襯衫、小平頭,望之不似路人的便衣憲兵三哨五崗的監控下,到處可見年輕的美國大兵,有黑人有白人,有穿制服的也有穿便服的。


蔣介石因此勃然大怒,因為北投當時所屬的陽明山轄區,相當於臺北的紫禁城,所以老蔣認為極度有損臺灣形象。於是他決定在臺北全面禁娼,此前合法的公娼性產業由此走入地下社會。

他們的個兒有高的也有矮的,但在我的記憶裡,最鮮明突出的老美形象自然是幼童的我所少見多怪的高頭大馬。常常看到頭小身高腿長的他們努力擠進那小小的、垮垮的紅色裕隆計程車時的費勁但又帶勁的模樣,好像長腳蜘蛛非得鑽到哪兒下蛋一般。

但讓我印象更鮮明的,則是跟在這些長腳蜘蛛或是長頸鹿身旁啁啾打轉的小鳥般的「吧女」。她們妝化得很濃,好像眼睛那一塊兒都是綠綠藍藍的,嘴唇紅殷殷的好像剛吃了一條活老鼠。這些小紅雀、小黃鸝、小綠繡眼們不苟流俗的豔麗大膽的剪裁,以及行走中的她們和他們所構圖出來的那種怪異比例與不對稱感,讓人感到一種曖昧的活力,讓我想看但總是又有點莫名的怕。她們以一種似乎非要表現出樂在其中的刻意態度,以一種故意旁若無人的防衛心情,陪伴著她們充滿美式活力的年輕顧客(幾乎可說是男朋友了),時而大聲地譁笑著,時而扯著喉嚨喊著她們的高八度洛杉磯美語。


70年代臺灣街景

由於男女都青春年少,這個簡單的生物事實竟然稀釋了因不同種族膚色的交往所洩露出來的異色,使得1960年代的中山北路的情色其實並不那麼色情,或至少,不那麼邪乎;特別是當我們對比於1970年代以後,色情消費從「國際勞軍」轉向民族內部階級間的消費時,所現出的那種腸肥腦滿老子有錢的邪乎——但這是後話。

前面說的是「美國區」。順著中山北路林森北路往臺北車站方向走,就會越來越進入「日本區」,也就是所謂的三條通五條通之類的地界,那兒常常可看到高度團體性、劃一矮個兒的中老年男性日本觀光客。他們走在店名都是箱根熱海的巷弄裡,其服裝之齊整與夫態度之拘謹,讓人覺得他們好像此行無關風月,而是來微服行軍或集體考察的。間或也有幾位著和服的老太太,在這個男性之旅的隊伍後頭吃勁地跟著,使人更不知她們所為何來。陪伴著他們的本地伴遊女子,比起美國區的同業,明顯資深,衣著雖不掩風塵但也的確比較保守,而言行舉止則更是低調得多。比起美國區正在大把燃燒青春的輕狂丫頭,這些女子顯然因歷經風霜而愁悒得多。


陳映真,臺灣作家,1957年高中畢業後考取淡江英專(即今淡江大學)英語系,1961年畢業。在1959年陳映真便以第一篇小說《麵攤》出道。2016年11月22日,病逝北京,享壽79歲。

話說從頭,讓臺灣成為越戰美國大兵的(性)度假之地,當然是國府的決定。臺灣的性工業在1960年代的蓬勃發展,有多少是受越戰度假美軍的消費所刺激,需要專人研究,而且這個研究似乎必須涵蓋東亞區域。當時正在努力復興中華文化的「國府」,決定接受美軍「弟兄們」來臺度假,讓好比臺北的中山北路一帶與臺中的五權路一帶成為堂而皇之的「蘇絲黃的世界」,當然不能說不是基於皮肉外匯的「理性選擇」,以及有事弟子服其勞的「以順為正」。至於面子問題,那也是非到戳破之時也顧它不得的。


舊時臺灣妓女許可證

「白人男性與東亞女性」,這其實是個老故事了,老到必須以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式的倒錯性別與種族的強弱勢來翻新這個老套,才能找到新的興奮點與販賣點。古老的東亞其實一直是近現當代西方男性眼中的異國情調、獵奇獵豔、另類邂逅的性空間,也早就是文學、舞臺劇或是電影(例如《秋月茶室》《西貢小姐》或《蘇絲黃的世界》等)的一個母題或文類;尤其是「蘇絲黃」,更是突破了專有名詞的限制,成為了一種意義象徵。

讀《六月裡的玫瑰花》的時候,我常納悶於陳映真為什麼給女主人公取了「艾密麗·黃」這個名字呢?——「『我叫艾密麗·黃。』伊說:『弟兄們都叫我艾密』。」(3∶3)這其實頗怪異,至少很不尋常。一般的酒吧小姐應該不會如此自動申報姓氏,因為在這個生查理熟約翰的昏暗空間中,姓名除了指涉這個短暫交易的當下肉身之外,並無其他時空深層所指,真亦假來假亦真,她們又何必畫蛇添足,乃至唐突風月,給花名平添一祖姓呢?這真的頗彆扭,而我認為作者應該是知道這個彆扭的。他知其彆扭而為之的原因,就是他要將這個艾密跨越時空,連接上那眾多如她命途的黃種人東亞女子;前有蘇絲黃,今有艾密黃。


陳映真要將這個艾密跨越時空,連接上那眾多如她命途的黃種人東亞女子;前有蘇絲黃,今有艾密黃。

在這篇小說裡,帝國主義或其代理與(次或半)殖民地的結構關係退到了背景中。前臺出場的不再是洋軍官(或洋紳士)與「蘇絲黃」的情挑,而是分別代表了被壓迫的美國黑人農民巴尼與第三世界底層人民艾密的互愛。但帝國主義在這篇故事中並沒有消失,它始終是一個魔鬼,在舞臺的一角猙獰地訕笑著。這齣劇可說有三節:首先,魔鬼安排了巴尼與艾密的情色邂逅。之後,巴尼與艾密這兩個小人物卻將情色升華為愛情,從而尋到了他們自己的救贖。最後,這個愛情關係被魔鬼以其殘暴愚蠢地對巴尼的奪命而終止——雖然希望的胚胎已經形成。

早在1990年代初臺灣開始流行後殖民清談的二十多年前,思想者陳映真就把自己從某種自憐自愛的「後殖民」敏感中解放出來,以一種第三世界的人民視野,看待東亞區域與西方強權之間的關係,在這個視野裡,連第一世界的底層人民也都可以被包括進來。這個「人民」視角在政治的與道德的層面上展現了高度的主體性與批判性,但在美學與政治/道德的交接處,則展現了和帝國美學霸權的複雜關係,既抗拒又被吸引。



由「閱讀原文」進入北京大學出版社官方微店,購買《左眼臺灣》


相關焦點

  • 揭開臺灣的歷史傷疤
    學者趙剛先生多年來持續關注陳映真,並寫成著作《左眼臺灣——重讀陳映真》,下面節選自《左眼臺灣》的這段文字為您揭開臺灣的一段歷史傷疤:「妓女合法、
  • 呂正惠 | 陳映真:新中國革命黨人的臺灣遺腹子
    一國民黨遷臺到現在,已經過了六十七年多,可以肯定的說,在這段時間裡,陳映真是臺灣知識界最獨特的一位。將來的歷史家會說,陳映真立足臺灣、遠望中國大陸、從世界史的角度思考問題,可能是這個時代臺灣知識界唯一可以永垂青史的人物。
  • 劉奎︱陳映真與冷戰時期臺灣的現代主義問題
    尉天驄在《理想主義者的蘋果樹:瑣記陳映真》一文中就認為,陳映真轉型後的小說,「便一個接著一個漸漸減低文學的藝術性,成為對現實批判、清算歷史的武器」。認為陳映真早期政治意圖不明顯的小說藝術性高,後期帶有社會批判性的小說藝術性低,看似是在做藝術性的評判,實則通過藝術價值甄別,對陳映真的轉變予以否定。
  • 陳映真"白色恐怖三部曲":話語的重構與歷史的再敘述
    《鈴璫花》《山路》《趙南棟》是陳映真上世紀80年代反省臺灣白色恐怖歷史的介入式寫作,也是陳映真作為社會主義統一派的話語實踐。陳映真對50年代肅清歷史的再敘述,並不是停留在清算某黨某派,他始終通過文字孜孜不倦地清理白色恐怖的歷史創傷,通過分斷時代的歷史記憶,呈現了內在於中國革命進程的臺灣故事。不管是日據時期參與大陸抗日運動,還是光復初期的文化重建、50年代前後對紅色中國的嚮往與追求,都顯示了臺灣與大陸在探尋新中國現代性方面的連接,顯示了內在於中國歷史進程的臺灣脈動。
  • 臺灣知名作家 陳映真去世
    、並寫作《將軍族》、《第一件差事》等文學作品的臺灣作家陳映真於11月2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0歲,陳映真還擔任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距臺灣媒體報導,陳映真自2006年6月移居北京後,9月就接連中風,臥病至今長達10年,而過去10年,因健康原因,陳映真一直在北京接受治療。好友曾勸他回臺灣,但他回應稱身體不好,乘飛機回臺是個大工程,他的夫人陳麗娜最後並未同意。昨日陳麗娜將噩耗通知在臺灣的弟弟陳映和後,陳映真去世的消息才在親友中傳開。
  • 新青年陳映真|后街的普通人,臺灣的老靈魂
    臺北70年代的西門町冷戰下的臺灣,兩岸分離的歷史,臺灣左翼青年的前世今生,現代化帶來的城鄉撕裂和人的危機,跨國資本對於本土的掠奪……他走過當代歷史的后街,一一書寫碰觸時代疼痛的大問題,寫下被暴力和謠言所欲湮滅的歷史,寫下被侮辱與被傷害的故事。
  • 臺灣鄉土文學代表作家陳映真去世 曾創辦《人間》雜誌
    臺灣鄉土文學代表作家陳映真去世 曾創辦《人間》雜誌 原標題:   京華時報訊(記者田超)11月22日,臺灣著名作家、鄉土文學代表、《人間》雜誌創始人陳映真在北京去世,享年79歲。
  • ...正是追問構成我們今日狀況的種種歷史線索」:為什麼要讀陳映真?
    按:2016年11月22日,臺灣作家陳映真在北京去世。他是臺灣當代文學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彼時,兩岸文學界和思想界的諸多人物從不同的視角出發表示了弔唁。在「臺灣社會變遷」這門課上,趙剛將陳映真的小說作為安排給學生的唯一的閱讀材料。他認為,陳映真為這些小人物一篇篇的立傳比歷史還要真實:「臺灣地區的現當代史所可能具有的歷史記憶將更為粗疏稀薄幹枯,而歷史意識也將註定更同質更空洞,因為我們只能空洞地記著一些大事件的年與一些大人物的名。」
  • 陳映真的真,是什麼真
    今年8月,由陳映真創辦、以「左翼批判」為精神的臺灣人間出版社,宣布將於年底歇業,這似乎宣告著一個時代的落幕。但值得慶幸的是,陳映真的小說全集(共為三冊,《將軍族》《夜行貨車》《趙南棟》)在6月於大陸完整出版。陳映真被譽為「臺灣的魯迅」,他是20世紀後半葉中國臺灣文壇重要的小說家、思想家,他的作品「遲到太久」來到大陸,但這「遲到」也許是某種歷史寓言式的相遇?
  • 陳映真:在文學照耀下的第三世界
    出生在臺灣本土的陳映真,以其一生的求索與思考,有意識地將自己放置在中國近現代史的整體脈絡中。如果不對整片森林的地理風土懷有濃烈的探索欲,我們又如何去勘探其中一株大樹的構造紋理?借用趙剛的話說,閱讀陳映真需要一種「進入歷史的能力」,要有勇氣與肺活量進入黑暗的、葛藤纏繞的、沒有現成路徑的、充滿沼氣但也有最新鮮的空氣的歷史叢林。
  • 還記得陳映真嗎?臺灣青年正在重新發現他,這肯定是有原因的
    與此同時,趙剛對於陳映真的研究熱情並不是孤立的,在臺灣如今的政治社會情勢之下,越來越多的左翼知識分子開始從陳映真那裡尋找思想的啟迪。 趙剛以對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的質疑作為開場。對於任何一個臺灣文學史的寫作者而言,陳映真都是一個「不好處理」甚至令人「如鯁在喉」的人物。
  • 臺灣鄉土文學論戰主將陳映真正式加入組織
    臺灣鄉土文學論戰主將陳映真正式加入組織 早報記者 石劍峰 繼去年香港著名作家金庸加入中國作協之後,陳映真等三位臺灣作家昨天起正式加入中國作協,這也是臺灣作家首次進入中國作協。 6月9日,中國作協官方網站中國作家網公示了今年擬發展380名新會員名單,在這份名單中出現了三位臺灣作家的名字,分別是1970年代末臺灣鄉土文學論戰主將陳映真、女作家朱秀娟和高山族作家莫那能。
  • 韓國電影《鬼鄉》:揭開歷史的傷疤分享
    讓很多韓國觀眾,不禁重新去揭開這段歷史的傷疤。這就是今晚為你們推薦的電影——《鬼鄉》影片中大量少女們幼小單薄的身軀與觸目驚心的傷疤的對比。看到這裡,實在覺得「慰安婦」這三個字簡直太過美化這種殘酷。如果是別的電影的話,說不定就不會拍攝了,但是這部電影關係到我們民族的歷史,有傳播正確的歷史認識的作用,所以我覺得一定要拍才行。影片在結尾時,出現了一份7萬5000人的鳴謝名單。
  • 陳映真:論「文學臺獨」
    「臺獨勢力」並且以鄉土教育之名,減少對中國歷史、地理甚至語文課程,加強母語(實為漢語閩南系及客家系方言以及少數民族語)的教學。政府以各種「基金」和預算,支持各種「鄉土文史調研工作」和「社區重建」,其中就頗有人用來強化社區意識和地方意識。當然,一九九八年由教育當局強行修改國民中學歷史及社會科教科書,是明目張胆地經由臺灣正規教科書,宣傳和中國相針對的、臺灣的「國家」史觀和「公民」意識,引人側目。
  • 陳映真 一面自剖,一面剖世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陳映真(1937-2016),臺灣文學家、思想家、社會運動家。本名陳永善,生於臺灣苗慄縣,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1959年以小說《麵攤》進入文壇,曾獲吳濁流文學獎、《中國時報》小說推薦獎、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等。
  • 汪暉x戴錦華:閱讀陳映真,認識自己與時代的關係
    陳映真 其實在《夜行貨車》裡,陳映真就表現出他對社會性質問題的探索。當年國民黨退守後的臺灣依附於美國。陳映真很想知道,在新一輪資本主義化和全球市場化中,中國臺灣到底是一個什麼性質的社會?這是陳映真關注的社會性質論戰的基本內容。 後來,汪暉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在臺灣與陳映真見面。那時的臺灣社會正醞釀著劇烈的轉變,社會上爆發了許多重要爭論。比如,那時的臺灣社會,很多人批判否定日本殖民主義的歷史,但是幾乎沒有人敢站出來公開說話。只有陳映真一個人在報紙上公開批判皇民化的殖民主義歷史。
  • 陳映真小說全集大陸首次出版,呈現其畢生小說創作全貌
    陳映真(1937—2016)文學家、思想家、社會運動家。本名陳永善,生於臺灣苗慄縣,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淡江文理學院外文系畢業。1988年,臺北人間出版社出版《陳映真作品集》十五卷。2001年臺北洪範書店出版《陳映真小說集》六卷。2017年臺北人間出版社出版《陳映真全集》二十三卷。2020年理想國推出陳映真小說全集,此為大陸首次完整出版。「永遠以弱者、小者的立場去凝視人、生活和勞動」。
  • 陳映真丨「人的精神水位曾經這麼高過.」
    當陳映真終於走出高牆,卻發現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臺灣年輕人已經對剛剛過去的一輩人的努力和苦難視若無睹,全盤接受西方價值觀和遊戲規則了。如果說前期的入獄,是因為他選擇直面並書寫臺灣歷史那被「當局」刻意迴避和隱瞞的部分,那之後的「不合時宜」則是因為他對於出獄後臺灣茂盛的西方消費主義的批判,在全社會狂熱吹求財富和物質的時候唱點「反調」,自然是不受待見的。
  • 【專訪】藍博洲:我要讓臺灣人認識真正的臺灣歷史 從中看到臺灣的...
    他們的出現提醒著他,臺灣社會對某段歷史可能渾然不知。當時,藍博洲雖然有為這些人寫故事的念頭,卻無力付諸行動。直到在陳映真的《人間》雜誌工作以後,他才逐漸開始把這些被遺忘在歷史角落裡的人們慢慢「救贖」出來。近日,新版的《幌馬車之歌》《幌馬車之歌 續曲》《尋找祖國三千裡》等報告文學作品的簡體版相繼出版。
  • 我要讓臺灣人認識真正的臺灣歷史,從中看到臺灣的前途在哪裡 | 專訪藍博洲
    見到記者,臺灣作家藍博洲這樣說,兩岸隔絕太久,很多大陸朋友對臺灣非常不熟悉,「臺灣不是只有日月潭、阿里山、臺北故宮,還一直有可歌可泣的反殖民的歷史,只是這段歷史被壓制,你們不了解。」藍博洲以報告文學和歷史調查為寫作的主要形式,講述了那些思慕祖國的進步青年從日據後期抗日救國,追求民主自治,到淪為國民黨槍下的政治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