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陳映真|后街的普通人,臺灣的老靈魂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黃小魚 理想國imaginist

《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短片

2016 年 11 月,陳映真去世。那是一次轟動的文化事件,也是一場盛大的懷念。兩岸知識界發聲,媒體紛紛報導,有人說隨著他的離去,一個時代結束了。我在紛紛攘攘的聲音中,因好奇讀了他的小說《麵攤》,故事溫暖、樸素,沒有花哨的技巧,是最傳統的寫實小說,但它深深地打動了我。我回憶起在大學課堂讀《將軍族》的感動,想找他更多的作品來讀,才發現這麼久以來,大陸還沒有系統地出版過他的作品集。

在兩岸,陳映真是一個無法繞過的巨大身影。他是小說家、思想者、社會運動家,他的小說讀者,從三毛、白先勇、蔣勳、林懷民到王安憶;他是全才型的文學家,做出版、寫戲劇、參與鄉土文學論戰、為自己的小說畫插畫,和友人創造了一個文學的黃金時代;他在八〇年代創辦的《人間》雜誌,開創紀實攝影與非虛構寫作先河,影響至今。他是知識人的偶像,身上有著理想主義和永不停歇的批判精神,不與時代潮流妥協,王安憶老師為他寫過一本書《烏託邦詩篇》。

隨著編他的小說、閱讀資料的深入,一個有魅力的文學家浮出水面,他的身份多元而豐富。我驚奇地發現,在臺灣 20 世紀的後半葉,陳映真是最重要聲音之一。而我們竟然這麼晚才了解他、閱讀他,如果把島嶼比作一個人,陳映真曾是它的靈魂。與此同時,許多疑問也包圍著我:既然他如此重要,為何作品遲遲沒有進入內地大眾的視野?要如何理解他的豐富性、他的信仰、他的「不合時宜」?藉由陳映真小說全集首次在大陸出版,這位文學家留給我們的價值才得以「第一次」被討論。尋找陳映真,也是尋找我們失去的視野,探尋一個知識人的歷程與他書寫的 20 世紀。

陳映真(1937-2016),蔡明德攝影

「后街」上的普通人

對陳映真的第一印象,是溫暖。

《麵攤》寫在臺北西門町的夜色裡擺麵攤車的小夫婦,咳血的孩子,年輕的婦人和勤懇的丈夫,他們總是推著格登格登的車子在傍晚的街角,懷戀故鄉初夏橙紅的早星,當街頭騷亂起來的時候,他們和別的商販一樣四處躲避警察的驅趕;開市第一天,因為沒有申報流動戶口,他們不得不向警局交六十元罰款才能取回被沒收的攤車,一位年輕的警察出現,待他們友善,是陌生都市裡的一絲溫情。

這篇寫於 1959 年的小說,親切真實得像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這是陳映真 22 歲發表在《筆匯》上的第一篇小說,由大二的作文改寫而成,那時他在讀淡江英專。隨後發表的《我的弟弟康雄》,原文後還有國文老師葉嘉瑩教授認真的批註。作家三毛讀了小說之後很感動:「世界上有那麼多似曾相識的靈魂啊。」

這種溫暖也溢出了小說之外。曾聽淡江大學經濟系的林金源老師講過一段故事。20多年前他剛任教職時,用了兩本人間出版社的書做教材。他收集書裡的錯誤,寄信給陳映真(陳是發行人),盼再版改正,很快收到了陳映真的回信,向他表達誠摯的謝意和嘉許。又有一次,林老師在一次會後走往路邊騎機車。就在他狼狽地一手撐傘、一手穿雨衣時,身後默默出現一把大傘幫他遮雨,回頭一看,是陳映真。只是一個小動作,帶給他極大的溫暖。那時,陳映真已是鼎鼎大名的作家,他是初出茅廬的教員。

蔣勳在《我的老師陳映真》裡面也寫到陳對他寫作的指導,那時陳映真是強恕中學的英語老師,常常背把吉他在課堂上用低沉而厚的嗓音唱美國藍調。蔣勳畢業時,陳映真在他的紀念冊寫了「求真若渴,愛人如己」,成為他後來的箴言。

《閱讀陳映真》別冊,編選兩岸六位名家文章,蔣勳《我的老師陳映真》收入其中

《將軍族》(1959-1967)收錄膾炙人口的名篇《麵攤》《我的弟弟康雄》《鄉村的教師》《唐倩的喜劇》《第一件差事》等24部中短篇。我驚訝於這些作品的年輕,全都完成於作家 30 歲之前,入選「20 世紀中文小說 100 強」的《將軍族》這一短篇寫於 27 歲,白先勇將之稱為「臺灣的寓言」,王安憶初讀時即被打動:「寫一個三角臉和一個小瘦丫頭,命運將他們胡亂拋在一處,讓他們相依相靠。這個故事集渾厚與溫柔於一身,打動了我的心。」

「下一輩子罷!」他說,「此生此世,仿佛有一股力量把我們推向悲慘、羞恥和破敗……」

遠遠地響起了一片喧天的樂聲。他看了看表,正是喪家出殯的時候。伊說 :

「正對,下一輩子罷。那時我們都像嬰兒那麼乾淨。」

——《將軍族》

1983年在愛荷華,前排左起安格爾、陳麗娜、聶華苓、王安憶,後排左起陳映真、茹志鵑、許世旭夫婦

那是臺灣的六〇年代,白先勇辦《現代文學》雜誌,寫《臺北人》;陳映真與尉天驄等友人辦《文學季刊》,密集地發表小說之餘,他還參與《劇場》編務,寫戲劇、劇評,參演話劇《等待果陀》,那是一個文學的黃金時代。白先勇在《明星咖啡館》裡寫過他們的知遇:

明星對陳映真恐怕回憶更深更濃更悠遠,從前《文學季刊》在那裡聚會比我們頻繁得多。我跟陳映真是真正屬於六〇年代的。遠在大學時期,陳映真他們還在辦《筆匯》,我們見過一面,他到我家來玩,我們那時都是學生,臺北正在放映《上帝創造女人》,我們笑著談論 BB。三年前在施叔青家重逢,大家都走了好長一段路。我床頭有一本陳映真的小說選集,許多年來一直放在那裡,是我最喜歡看的書籍之一。

——白先勇《明星咖啡館》,1979

臺北的明星咖啡館,曾經的作家雲集之地

陳映真一直在寫「后街」上的人。后街,藏在繁華飽足的時代背面、在主流的歷史敘述之外,那些時代隱秘的角落裡,不被看見的普通人。帕慕克在《伊斯坦堡》裡也寫到城市風景裡貧困的后街,指的是「記憶的隱匿場所」。

臺北街頭掙扎求生的異鄉人、自毀的安那其少年康雄、在南洋戰場吃過人肉的鄉村教師、一生孤苦離散的外省士官、華盛頓大樓裡「北漂」的小職員、為信仰受禁錮的青年……溫柔辛酸的人間浮世繪,這些人物構成20世紀後半葉「人」的精神史,而每一個人物,都是對一個社會族群、一段歷史議題的反思和回應。

臺北70年代的西門町

冷戰下的臺灣,兩岸分離的歷史,臺灣左翼青年的前世今生,現代化帶來的城鄉撕裂和人的危機,跨國資本對於本土的掠奪……他走過當代歷史的后街,一一書寫碰觸時代疼痛的大問題,寫下被暴力和謠言所欲湮滅的歷史,寫下被侮辱與被傷害的故事。

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裡《二手書店的奇幻漂流》一集,臺灣舊香居書店女主人分享過小時候讀《將軍族》的感動,「看得欲罷不能的一本書,花了一小時左右看完,站起來腿都麻了」。陳映真的小說之所以動人,我想是因為他對於人真正的關懷、理解,他總是會觸碰到人內心最柔軟、最疼痛的地方。

比如《將軍族》裡外省士官三角臉重逢康樂隊裡的小瘦丫,不禁感慨:「一個生長,一個枯萎,才不過是五年先後的事!」《第一件差事》裡自殺的男主,形容人生飄零的狀態,「一些人離散了……像黑夜裡放的煙花,怎麼熱鬧,終歸是一團漆黑。」

這些寫於半個世紀之前的小說,今天讀來並不隔膜。《唐倩的喜劇》對於知識分子絕妙的諷刺,《上班族的一日》對於社畜想辭職而不得的心情,非常有共鳴;如果說臺灣的現代化比大陸要早一個世代,那麼這些小說裡所反映的時代議題,仍然具有當下性。

電影《恐怖分子》

「上班,是一個大大的騙局」

陳映真最容易引起當下年輕人共鳴的小說,是他在七〇年代末八〇年代初寫的「華盛頓大樓」系列,那是他經歷過一段「遠行」之後重返文壇的作品(白先勇在《明星咖啡館》裡寫「大家都走了好長一段路」也是指此次「遠行」)。1975 年,他到美商溫莎藥廠工作,在忠孝東路的大陸大樓上班,那正是臺灣社會經濟起飛的時期,也是羅大佑在《鹿港小鎮》唱著「臺北不是我的家」的年代,許多年輕人開始到臺北都市打工。「華盛頓大樓」系列小說就是以大陸大樓跨國公司的故事為原型,原本計劃要寫完「華盛頓大樓」的13層,一層一個故事,最終只寫完4層,即《夜行貨車》《上班族的一日》《雲》和《萬商帝君》。

音樂人李壽全曾把小說《上班族的一日》改編成歌曲,歌詞說道:

「是不是人人都要固定的工作,

是不是人人都要上班的生活,

我不要辦公室裡孤獨和冷漠,

我不要盲目工作喪失了自我

記不清年輕時候做夢的我

是否也願意做一個無奈的陀螺……」

臺北的華盛頓大樓,冷峻巍峨充滿科幻感,位於城市最為壯麗豪華的大樓林立的商業街區,上演著今天你我的職場人生,也是現代都市命運的縮影。在小說《上班族的一日》裡,黃靜雄因升遷機會被頂替,怒而辭職,回望十年職場,發出一聲感慨:「上班,是一個大大的騙局。」他想重拾年輕時的紀錄片導演夢,卻才半天不上班就感到仿佛被整個世界所拋棄了,到了晚上,老闆一打電話給他,他便答應第二天回公司,默默收起了早上才找出的攝像機。

他忽然感到仿佛被整個世界所拋棄了的孤單。他這才想到 :這一整個世界,似乎早已綿密地組織到一個他無從理解的巨大、強力的機械裡,從而隨著它分秒不停地、不假辭色地轉動。一大早,無數的人們騎摩託車、擠公共汽車、走路……趕著到這個大機器中去找到自己的一個小小的位置。八小時、十小時以後,又復精疲力竭地回到那個叫作「家」的,像這時他身處其中的,荒唐、陌生而又安靜的地方,只為了以不同的方式餵飽自己,也為了把終於有一天也要長成為像自己同其遑遑然的「上班族」餵飽——養大……

——上班,幾乎沒有人知道,上班,是一個大大的騙局。一點點可笑的生活的保障感,折殺多少才人志士啊。

——《上班族的一日》

「996」的工作,被壓抑的夢想,格式化的生活,職場的性別歧視與霸凌,升遷的不公正,不同派系的爭鬥,「臺北漂」青年的蝸居生活……這一組小說裡有我們熟悉的今日映像。當然,陳映真要寫的不是「職場小說」,他立意要批判臺灣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種種問題,跨國資本對於「第三世界」的侵奪,大眾消費社會人的異化與物化,都市人情的冷漠、價值的撕裂、人的漂泊感,正如他在《后街》一文中所寫:「飽食、腐敗、奢侈、炫麗、幸福的后街,是環境的崩壞、人的傷痕、文化的失據。」

《雲》記錄了一段被壓殺的工會運動的始末,陳映真把為《夏潮》雜誌採訪時的筆記素材小說化。在小說的結尾,「張經理」寫信給助理Lily,想請她吃個晚飯。心裡想:「這兩年來,為什麼我只是把她當作效率很高的打字、打雜的機器……」今天讀來,真是一點也不過時。《夜行貨車》的結尾,劉小玲決定跟詹奕宏回到鄉下去,如同許多年輕戀人逃離北上廣一樣。《萬商帝君》裡的林旺德因對「MANAGER」的渴望不得而瘋掉,扮成「萬商帝君爺」,是小說中最讓人震顫的一幕。

人的精神水位曾經這樣高過

翻開臺北遠景初版的《將軍族》,後環襯赫然寫著一段話:「此書於1975.11.28由『警總』查禁,理由為臺灣地區戒嚴時期出版物管制辦法第三條第六款:淆亂視聽,足以影響民心士氣或危害社會治安者」,才知道這本小說經典曾是一本禁書。

也許今天無法想像,在臺灣戒嚴的幾十年間,魯迅是禁書,讀魯迅、巴金,是思想罪。那也是一個「聾啞時代」。陳映真上初中時在生父家的書房裡讀到了《吶喊》,少年時代的這本小說集,以及大學時到牯嶺街舊書店淘的巴金、老舍、艾思奇《大眾哲學》、斯諾《中國的紅星》、《馬列選集》,一寸一寸塑造和改變著他,使他的思想發生豹變。「這些禁書使他張開了眼睛,看穿生活和歷史中被剝奪者虛構、掩飾和欺瞞的部分。」

與此同時,少年時代身邊一些人的遭逢,也使他不得不張開眼睛,探問歷史的究竟:在童年的鶯鎮,九歲上同胞哥哥病死(筆名陳映真便是哥哥的本名)、鄰居的外省人陸姐姐被抓走、從南洋戰場回來的小學吳老師突然失蹤、初中時在臺北車站看見用猩紅的朱墨寫成的槍殺政治犯的布告……

1968 年,陳映真在赴美參加國際寫作計劃前夕,與友人因「組織聚讀馬列共黨主義、魯迅等左翼書冊及為共產黨宣傳等罪名」被逮捕,開始長達七年的「遠行」,便是驚動一時的「民主臺灣同盟案」。

在(綠島)那個四面環山,被高大的紅磚圍牆牢牢封禁的監獄,啊,他終於和被殘酷的暴力所湮滅、卻依然不死的歷史,正面相值了。他直接會見了少小的時候大人們在恐懼中噤聲耳語所及的人們和他們的時代。他看見了他在青年時代更深人靜竊讀破舊的禁書時,在書上留下了眉批,在扉頁上寫下自己的名字,籤上購買日期,端正地蓋上印章的那一代人。在押房裡,在放風的日日夜夜,他帶著無言的激動和喟嘆,不知饜足地聽取那被暴力、強權和最放膽的謊言所抹殺、歪曲和污衊的一整段歷史雲煙。穿越時光的煙塵,他噙著熱淚去瞻望一世代激越的青春,以靈魂的戰慄諦聽那逝去一代的風火雷電。

——陳映真《后街》

《趙南棟》(1987)及早幾年的《鈴鐺花》《山路》,都是以「白色恐怖」中臺灣左翼的歷史為題材,這段歷史,當時已經被禁錮和湮滅了將近三十年。在獄中,陳映真終於見到了像吳老師、鄰家陸姐姐一樣的人,聽那些五〇年代的政治犯講述自己的故事,耳語的歷史變成活的、血肉的人。「我寫這些故事,是為了告訴人,人的精神水位曾經這麼高過。這樣朗澈地赴死的一代,會只是那冷淡、長壽的歷史裡的,一個微末的波瀾嗎?」

梁文道老師曾在《一千零一夜》裡講讀過小說《趙南棟》,題為「不合時宜的左派」,也探討了「左派」的關懷所在——

所謂的左派,他該有的關愛是去愛那些在社會角落的人。我們常常在北京晚上的街頭走來走去,你見過晚上在街上睡覺的人嗎?你見過那些拾荒的人嗎?你見過那些掃垃圾的清潔城市的人嗎?你見過那些一早起來要去開大巴、開貨車的人嗎?你見過那些房子被拆的人嗎?你見過那些被欺負、被侮辱的人嗎?你愛不愛他們?這是一個左派的問題。

——梁文道《一千零一夜》講讀《趙南棟》

收錄在《趙南棟》(陳映真小說全集 03)中的 7 篇作品,時間跨度從 1983 到2001 年。

這一時期的小說,主要是對歷史的反思。孫歌老師說,陳映真的作品,在為時代精神塑形。漸漸地,他對於人的關懷、他的「左派」之愛漸漸延伸到小說之外,1985 年,陳映真創辦《人間》雜誌,以紀實攝影和報導文學關懷社會邊緣族群,就像他小說所堅持的,「永遠以弱者、小者的立場去凝視人、生活和勞動。」

《人間》雜誌1-2期

在人間

許多人也許沒有讀過陳映真的小說,但卻是當年《人間》雜誌的讀者,比如這套書的裝幀設計師陸智昌老師。《人間》的發刊詞為「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希望,我們愛——我們盼望透過『人間』,使彼此陌生的人重新熱絡起來;使彼此冷漠的社會,重新互相關懷」,阿城老師曾說《人間》拍老百姓的照片好極了,大陸直到十幾年之後才有那樣的照片。

一部紀實攝影史,就是一部攝影作家對人類的公平、團結、正義、世界的和平、消除人間不義、黑暗、反對戰爭和剝削……透過映像的記錄、表敘與傳播,達成宣傳鼓動,從而實踐改革,使人間世界更美好的運動的歷史。

——陳映真談紀實攝影(《紀實攝影》序文,遠流出版,1993年)

《人間》攝影師蔡明德作品:安安歌仔戲班,嘉義,1984年(圖片來自攝影之聲網站)

今天來看 80 年代《人間》雜誌的文章題目:《李天和葉美惠》《「豬師傅」阿旭》《漂泊者之歌》《內湖垃圾山上的小世界》《飢餓:來自衣索比亞的緊急報告》,感覺是一篇篇精彩而超前的非虛構寫作,讓我想起前幾年《Lens》雜誌的選題。《人間》關懷邊緣群體、底層小人物、原住民、民俗藝人、雛妓、同性戀群體、自閉症兒童、飽受輻射威脅的核電工人等;同時積極地參與社會運動,進行社會事件的詳實報導:救援曹族少年湯英伸案、鹿港居民反美國杜邦公司設廠、丹大林區濫砍珍貴林木……《人間》一直在場,並影響至今。

2018 年 6 月,我們在臺北拜訪了人間出版社,陳映真於 80 年代創辦的這家出版社,如今在長泰街一條小巷裡,發行人是呂正惠老師,他是臺灣 23 卷本陳映真全集的主持者,也是大陸這套陳映真作品集的出版顧問。人間引進出版過梁鴻老師的《中國在梁莊》,還有一本雙雪濤的小說集。呂老師的家在巷子的另一頭,地上堆滿了書,幾本理想國譯叢十分親切顯眼。他帶我們去地下室參觀,那裡藏有幾千張西洋唱片,他說,我只有兩件事西化,一件是喝咖啡,一件是聽唱片。《人間》仍在,星星之火延續。

陳映真從未做過書齋裡的職業作家,小說家也只是他的一個身份,他用文學書寫回應和反思他所走過的時代,他就生活在他所寫的人物中間,去親歷、見證和改變,去回答文學家何為。文學,為受侮辱的人重新找回尊嚴。我們如何來看待他筆下觸碰的一段段歷史,以及他留給我們今天的思想遺產。他生命的最後十年在北京養病,沒有新的創作;在臺灣,因為信仰的緣故,他的名字也許已淡出年輕世代的視野。今天在大陸,閱讀才剛剛開始。許知遠老師說:「陳映真是我的偶像。他既代表知識分子永不停息的批判精神,拒絕與時代潮流妥協;他也充滿平民意識,關切小人物的內心與命運。」閱讀已啟程,還好一切還不算太晚。

陳映真小說全集由陸智昌老師裝幀設計,暗啞紅色與鶯羽色撞色,還原一段激越狂飆的青春

文學,為受侮辱的人重新找回尊嚴。

陳映真先生小說全集大陸首次出版,共為《將軍族》《夜行貨車》《趙南棟》三冊,完整收錄臺灣文學家陳映真 1959-2001 年創作的 37 部中短篇小說作品,呈現其一生的小說創作全貌。

陳映真是先驅式的文學家、兩岸知識人的偶像,被稱為「臺灣的魯迅」。他的小說直指人心創痛處,「永遠以弱者、小者的立場去凝視人、生活和勞動」。他的作品始終關切普通人的內心與命運,為歷史后街上無名的人作傳:臺北街頭的麵攤車夫婦,城市裡漂泊的上班族,背負著戰爭與歷史傷痕的外省士官,失落的小知識分子、精神崩潰的秘密警察,理想被禁錮的左翼青年……溫柔辛酸的人間浮世繪,20 世紀平凡人的命運群像。風靡半個多世紀的中文小說經典,令三毛、白先勇、林懷民、蔣勳、王安憶感動落淚。

《將軍族》(1959-1967)入選 20 世紀中文小說 100 強,全景式描繪平凡人的離亂浮生:失蹤的人,掙扎求生的人,為信仰所禁錮的人,被侮辱與被傷害的人……宛如一首首浮世的哀歌,為普通人留下永恆的生命見證。二十四個故事,飽含淚水的愛和溫柔苦痛的同情。白先勇稱「《將軍族》是一個臺灣的寓言」。

《夜行貨車》(1967-1982)聚焦兩次世界大戰後臺灣飽食、腐敗、奢侈、炫麗、幸福的「后街」,反思環境的崩壞、人的傷痕、文化的失據。透過臺北八〇年代「華盛頓大樓」裡小職員的故事,講述現代人被異化的生存方式、被壓抑的夢想、被侮辱的尊嚴、被無聲傷害著的心,奏響當代年輕人波折的命運,時代扭曲的映象。

《趙南棟》(1983-2001)書寫一段抑壓著青春與風雷的歷史,臺灣左翼青年的前世今生。陳映真通過力透紙背的書寫,將所有被這個時代壓制、塗銷的聲音與足跡救贖回來。走過臺灣當代歷史的后街,他的小說是「最真實的歷史,與最真實的詩」,串聯起兩次世界大戰、冷戰後的臺灣、兩岸分離的歷史。七篇作品劈開籠罩整個二十世紀的茫茫夜霧,掘開歷史的幽暗巖層,擦亮人的神性之光。

原標題:《新青年陳映真|后街的普通人,臺灣的老靈魂》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陳映真小說全集大陸首次出版,呈現其畢生小說創作全貌
    他的小說以獨樹一幟的文學風格、對社會嬗變的深刻體察及深切的人道主義精神,影響了一代文學青年和知識分子,賡續五四傳統的作家和思想家。1988年,臺北人間出版社出版《陳映真作品集》十五卷。2001年臺北洪範書店出版《陳映真小說集》六卷。2017年臺北人間出版社出版《陳映真全集》二十三卷。2020年理想國推出陳映真小說全集,此為大陸首次完整出版。
  • 汪暉×戴錦華:陳映真,人的體溫、骨頭與勇氣|文化客廳
    陳映真被稱為「臺灣的魯迅」,他的作品筆調樸素,關切人的內心與命運。他為歷史「后街」上的普通人立傳:臺北街頭掙扎求生的小販、背負著戰爭與歷史傷痕的鄉村教師、為信仰受禁錮的左翼青年、落寞的小知識分子……溫柔辛酸的人間浮世繪,構成20世紀平凡人的精神史。
  • 呂正惠 | 陳映真:新中國革命黨人的臺灣遺腹子
    第一代是他的同時代人,常能在當時前衛青年藝術家出入的明星咖啡屋見到他,能夠逐期的在《筆匯》和《現代文學》看到他的新作,他們將陳映真視為正在誕生的臺灣現代文學最閃亮的一顆明星。小說中的吳錦翔如果要自殺,決不是因為內戰爆發,而是由於美國保護國民黨,國民黨在臺灣進行徹底的反共肅清,他已被活生生地切斷了與中國革命的聯繫。由於冷戰體制的形成,臺灣的命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可能會有改變。這樣,生活在新的帝國主義卵翼下的臺灣,跟祖國的發展切斷了所有的關係,這樣的生命又有何意義呢?但是陳映真不可能這樣寫,只好說吳錦翔因為中國內戰而絕望自殺。
  • 陳映真 一面自剖,一面剖世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回望二十世紀急劇動蕩的歷史和歷史后街上的無名者,回望一位知識人和理想主義者所走過的漫長生命旅程,也是回望一個人,如何與自身的虛無軟弱纏鬥,在思想和精神上執著探索新的出路,讓光進來,照進一個黑雲壓城的陰霾時代。
  • 陳映真:在文學照耀下的第三世界
    陳映真當然不會對自己的讀者設置過高門檻,如今三卷本小說全集由理想國出版發行,為的便是祖國大陸的年輕讀者終有機會一窺究竟。在這個仍被新冠肺炎疫情侵擾、重塑的2020年,陳映真雖姍姍來遲但歸來未晚。如果說今天的中國正面臨新的國際格局,那麼我們又有何種依憑走出一條生路?閱讀陳映真,體察陳映真一生走過的道路,也許會給未曾經歷過真正風雨的當代中國人提供思想上的航標。
  • 還記得陳映真嗎?臺灣青年正在重新發現他,這肯定是有原因的
    與此同時,趙剛對於陳映真的研究熱情並不是孤立的,在臺灣如今的政治社會情勢之下,越來越多的左翼知識分子開始從陳映真那裡尋找思想的啟迪。 趙剛以對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的質疑作為開場。對於任何一個臺灣文學史的寫作者而言,陳映真都是一個「不好處理」甚至令人「如鯁在喉」的人物。
  • 陳映真 揭開臺灣的歷史傷疤
    著名臺灣作家陳映真先生於2016年11月22日逝世於北京朝陽醫院。
  • 在陳映真的小說中,什麼是良善的生活?
    都市青年の生活意見大家好,這裡是書評君的薦書欄目「都市青年の生活意見」。每周兩期,我們在這裡為你推薦各類新舊好書。第124期要推薦的書,是臺灣作家陳映真的短篇小說《雲》,它收錄於短篇小說集《夜行貨車》。對許多人來說,陳映真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儘管他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臺灣作家之一。
  • 劉奎︱陳映真與冷戰時期臺灣的現代主義問題
    此外,則是引入美國現代文學作品,如在「美新處」的資助下,由港臺知識分子共同編輯的《美國詩選》《美國文學批評選》等,在臺灣和香港曾一紙風行,影響很大。在歐風美雨的吹拂下,當時臺灣大部分青年精英的理想是「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臺灣的現代主義一時成了顯學。陳映真內在於這個歷史語境,但他並未被潮流裹挾,而是很快就開始公開批評臺灣的現代主義文化。
  • 陳映真丨「人的精神水位曾經這麼高過.」
    我並不準備分析作家不同人生階段和寫作內容的關係,如果想要了解這一歷程,可直接閱讀《后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這是作家對於自己創作過程的回顧和分析,不會有文學評論家「過度解讀」的可疑色彩,絕對真實可信。陳映真是個堅決的「統派」,他鮮明的民族統一立場和思想讓他在那個和今天的大陸相似、正在經歷高速發展階段的臺灣被視為「不合時宜」。
  • 「上班,是一個大大的騙局」:華盛頓大廈裡的陳映真如何書寫人的...
    (《雲》)臺灣淡江大學退休教授呂正惠在《理解陳映真思想與藝術之謎的關鍵》一文中寫道,陳映真的「華盛頓大樓」系列與他出獄後供職於美國藥商公司的生活有關。彼時正逢臺灣地區經濟進入繁榮期,陳映真接觸並觀察跨國企業中高級主管的生活,這些主管通常英文流暢、說話經常中英夾雜,開著高級轎車出入高級場所,「享受著臺灣地區經濟在國際貿易體系中所能得到的、最豐裕的物質生活。」
  • 臺灣知名作家 陳映真去世
    、並寫作《將軍族》、《第一件差事》等文學作品的臺灣作家陳映真於11月2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0歲,陳映真還擔任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距臺灣媒體報導,陳映真自2006年6月移居北京後,9月就接連中風,臥病至今長達10年,而過去10年,因健康原因,陳映真一直在北京接受治療。好友曾勸他回臺灣,但他回應稱身體不好,乘飛機回臺是個大工程,他的夫人陳麗娜最後並未同意。昨日陳麗娜將噩耗通知在臺灣的弟弟陳映和後,陳映真去世的消息才在親友中傳開。
  • 文藝批評·唐弢獎專輯 | 李娜:試析1950-60年代臺灣青年的「虛無」,重新理解「現代主義與左翼」
    [1] 本文的寫作,要特別感謝在臺灣的楊紅英、彭明偉等師友幫忙查找、掃描1960-70年代臺灣期刊和王尚義相關資料;感謝黎湘萍、莫艾、劉卓、賀照田、何吉賢、林麗雲、延光錫等師友在日常工作和「轉折的年代:40、50年代的漢語文學」會議中坦率而富有啟發的討論和意見。[2]  陳映真:《試論陳映真》,薛毅編:《陳映真文選》,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第3頁。
  • 陳映真的真,是什麼真
    今年8月,由陳映真創辦、以「左翼批判」為精神的臺灣人間出版社,宣布將於年底歇業,這似乎宣告著一個時代的落幕。但值得慶幸的是,陳映真的小說全集(共為三冊,《將軍族》《夜行貨車》《趙南棟》)在6月於大陸完整出版。陳映真被譽為「臺灣的魯迅」,他是20世紀後半葉中國臺灣文壇重要的小說家、思想家,他的作品「遲到太久」來到大陸,但這「遲到」也許是某種歷史寓言式的相遇?
  • 臺灣鄉土文學論戰主將陳映真正式加入組織
    臺灣鄉土文學論戰主將陳映真正式加入組織 早報記者 石劍峰 繼去年香港著名作家金庸加入中國作協之後,陳映真等三位臺灣作家昨天起正式加入中國作協,這也是臺灣作家首次進入中國作協。 6月9日,中國作協官方網站中國作家網公示了今年擬發展380名新會員名單,在這份名單中出現了三位臺灣作家的名字,分別是1970年代末臺灣鄉土文學論戰主將陳映真、女作家朱秀娟和高山族作家莫那能。
  • 陳映真"白色恐怖三部曲":話語的重構與歷史的再敘述
    陳映真著重塑造50年代臺灣「反共肅清」的社會氛圍,逃亡中的高東茂不是「高大全」的革命者形象,而是一個「倉惶」「愁苦」的普通人。陳映真以文學形式呈現50年代臺灣青年為了國家統一民族解放不惜奉獻青春與熱血的歷史細節,呈現了內在於中國革命進程的臺灣的理想追求與民族認同,以生動感性的方式駁斥了分離主義勢力對歷史的扭曲。這既不同於國民黨「大江大海」的所謂失敗者的歷史敘述,也不同於臺獨派積極建構的所謂「臺灣民族主義」的歷史敘述。
  • 張鈞凱丨實踐的範圍與邊界:陳映真序文初探
    陳映真對於紀錄片的認識,以及由董振良作品中看到的金門民眾在歷史與現實之中的意義,基本上仍然是《人間》精神與實踐範圍的延續。從《人間》雜誌之後陳映真所撰寫的序文,事實上可以看他試圖發揚《人間》路線的努力,去直面「臺灣的后街」。以原有《人間》團隊為核心,由原來較為成熟的報告文學傳統,進一步拓展紀實攝影與紀錄片的實踐。
  • ...正是追問構成我們今日狀況的種種歷史線索」:為什麼要讀陳映真?
    陳映真的左翼身份以不同的方式被不斷強調,作為陳映真的研究者,臺灣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趙剛認為,陳映真這樣一種「左翼的」聲音與視野,在臺灣地區乃至於在今天的海峽兩岸和香港地區,是極其珍稀的。「它為一個被發展主義、新自由主義、帝國主義、虛無主義,與美式生活方式,所疫病蔓延的世界,提供了一個人道的、平等的、正義的、民眾的、解放的,與第三世界的『左眼』。
  • 臺灣鄉土文學代表作家陳映真去世 曾創辦《人間》雜誌
    臺灣鄉土文學代表作家陳映真去世 曾創辦《人間》雜誌 原標題:   京華時報訊(記者田超)11月22日,臺灣著名作家、鄉土文學代表、《人間》雜誌創始人陳映真在北京去世,享年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