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映真的小說中,什麼是良善的生活?

2021-01-18 新京報書評周刊

都市青年の生活意見

大家好,這裡是書評君的薦書欄目「都市青年の生活意見」。每周兩期,我們在這裡為你推薦各類新舊好書。

第124期要推薦的書,是臺灣作家陳映真的短篇小說《雲》,它收錄於短篇小說集《夜行貨車》。

對許多人來說,陳映真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儘管他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臺灣作家之一。作為一位左翼作家,陳映真在臺灣文學界佔據了一個獨特的位置。他關心底層人的命運,鍾愛書寫那些時代「后街」中的無名者。

《雲》講述的也是一群小人物的故事,圍繞一家外資公司在其臺灣工廠籌組新工會這一事件展開。在自詡先進文明的現代企業中,人是如何被異化的?又該如何找回自己的尊嚴?究竟什麼才是良善的生活,為了自己還是為了他人的生活?對於這些問題,我們或許能從這篇小說中找到啟示。

124

本期書目

《夜行貨車》

作者:陳映真

版本:九州出版社 2020年6月

(點擊書封可購買)

/ / /

現代人的生活以工作為軸心。當我們問,工作是為了什麼?其實也是在問,我們究竟要選擇過一種怎樣的生活?

當文化的鐘擺搖向個人主義,「為了自己」的生活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在陳映真的小說《雲》裡,他追問了另一種生活的意義——「為了他人的生活」。

《雲》的主人公張維傑,曾是一位信仰為了他人而生活的人。他最初在一個鄉村小學當老師。他會在課堂上流著淚鼓勵學生好好學習,多學一分,多一分保護自己的力量;也會走長長的山路,勸說一對父母把他們展露繪畫天賦的啞女,由他送去臺北的盲啞學校上學。直到父親病倒,張維傑順從父親的心願,不再一輩子蜷曲在鄉下。他辭掉教員的工作,來到美國麥迪遜儀器公司設在臺灣的一家工廠,負責統籌一份公司內刊。裝配線女工小文常來投稿,兩人由此結識。

在總經理艾森斯坦先生的一次視察中,張維傑被調升到臺北的公司任行政主任。出身貧苦的他,為受到的賞識所感激,對於艾森斯坦所代表的具有先進管理理念的麥迪遜公司,更是產生了深切的敬畏和崇拜。艾森斯坦交給張維傑的第一項任務是,重組工會。用一個真正屬於工人、保障工人權益的工會,來取代原有的對公司言聽計從的工會。在全力研讀《工會法》的日子裡,他收到女工小文的投稿,卻不再有曾經小學老師般的心情,寫一份熱心鼓勵的信給她,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子自以為非常重要的工作責任感」。

日後回想起來,他感嘆:「曾經為了別人的苦樂、別人的輕重而生活的自己,變成了只顧著自己的、生活的奴隸,大約就在那時開始,也說不定。」

工會重組,遭遇廠長方的重重阻力。最終,因總裁與廠長的私人關係,工會重組失敗。對此,艾森斯坦雖有不甘,卻也贊同:「企業的安全和利益,重於人權上的考慮。」此時,張維傑真正意識到自詡先進文明的資本主義企業,其外表下掩藏的虛偽和無情,終於憤而辭職。

張維傑回到山區的老家,又在父親的逼促下再次離鄉,尋找新出路。他開了一間小小的貿易工作室,僱了一位助理Lily。從早到晚忙著、愁著自己的生意,他的心中再沒有餘地容下別人的苦樂。直到一次出差,他在大巴上重逢此前工廠的一位女工,方才知曉那批為籌建新工會而抗爭的女工們零落的命運。某個深夜,他在工作室裡,翻閱女工小文的日記,終於意識到自己的迷失:

「他突然覺得,自以為很辛苦地工作著的這兩年來的生活,其實是懶惰的生活。只讓這個迅速轉動的逐利的世界捶打,撕裂、挫削,而懶於認真尋求自己的生活……」

張維傑記得,新工會組建失敗後,小文在他車上說過這樣一句話:「實在說,我方才一直在看著那些白雲。看著它們那麼快樂、那麼平和,那麼友愛地,一起在天上慢慢地漂流、互相那麼輕輕地挽著、抱著。想著如果它們俯視著地上的我們,多麼難為情。」

陳映真說,文學是為受凌辱的人找回尊嚴。他為《雲》寫下了一個溫暖的結尾。

那天深夜,看完小文日記的張維傑,寫了一封便條給助理Lily,邀她第二天一起吃飯,以感謝其辛苦付出。寫完,他忍不住輕輕喟嘆:「這兩年來,為什麼我只是把她當作效率很高的打字、打雜的機器……」

《雲》收錄於短篇小說集《夜行貨車》,與《夜行貨車》《上班族的一日》《萬商帝君》三篇,合稱「華盛頓大樓」系列。這四個短篇小說,故事背景均設置在臺北的「華盛頓大樓」,主人公即為大樓內跨國公司裡的職員。華麗的寫字樓,是現代文明的象徵,也是許多痛苦靈魂的寓所。痛苦來自富裕與貧困的分立、傳統與現代的衝撞、理想與現實的割裂、華麗與衰敗的對照……今天的都市人讀來,或許會感到熟悉。

除開「華盛頓大樓」系列,陳映真還寫過很多更厚重、更具歷史感的作品,寫過很多「為他人而生活」的人。無論你是否認同他的理念,你都能從他的小說裡感受到人類之間的理解、溫情與愛。

(本文校對:李世輝)

/ / /

本期主持

Camel

關注文學、社科

有交流需要歡迎聯繫

970868713@qq.com

相關焦點

  • 陳映真的真,是什麼真
    兩年後,陳映真進入美企輝瑞藥廠。那時的陳映真開始實踐自己的左翼理想,翻譯了《共產黨宣言》,卻仍感到「被牢不可破地困處在一個白色、荒蕪、反動,絲毫沒有變革力量和展望的生活中的絕望與悲戚」,這時候他發表了《兀自照耀著的太陽》《獵人之死》《最後的夏日》《第一件差事》等小說,裡面不無呈現出他的「困境」。
  • 陳映真小說全集大陸首次出版,共收錄其37部中短篇作品
    近日,理想國推出臺灣文學家陳映真小說全集,分為《將軍族》《夜行貨車》《趙南棟》三冊,完整收錄作家1959年至2001年創作的37部中短篇作品,此為大陸首次完整結集。新華社資料圖陳映真是全才型的文學家,他與白先勇、劉大任、尉天驄等友人同時代寫作,辦雜誌、做出版、畫小說插畫、寫戲劇,掀起文學浪潮。他在上世紀80年代創辦《人間》雜誌,開創紀實攝影和非虛構寫作的先河,這份雜誌影響至今。他是小說家,也是思想者,他的聲音一直是臺灣20世紀後半葉最重要的聲音。
  • 陳映真小說全集大陸首次出版,呈現其畢生小說創作全貌
    陳映真(1937—2016)文學家、思想家、社會運動家。本名陳永善,生於臺灣苗慄縣,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淡江文理學院外文系畢業。1959年以小說《麵攤》進入文壇,曾獲吳濁流文學獎、《中國時報》小說推薦獎、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等。1985年創辦《人間》雜誌,開創中文紀實攝影報導先河,關懷邊緣族群,為弱小者發聲。他的小說以獨樹一幟的文學風格、對社會嬗變的深刻體察及深切的人道主義精神,影響了一代文學青年和知識分子,賡續五四傳統的作家和思想家。1988年,臺北人間出版社出版《陳映真作品集》十五卷。
  • 陳映真小說全集首次推出,蔣勳回憶與老師辯論文學的日子
    —— 陳映真《期待一個豐收的季節》陳映真先生對於臺灣現代主義深刻的反省與檢討,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來自於他自己曾經切身經過最深的對現代主義的摸索罷。他早期小說中頹放自苦的主角,理想墮落之後的自戕毀滅,那種蝕啃生命的本質上的絕望,放之於臺灣現代主義所有的作品中,至今亦仍然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 陳映真:在文學照耀下的第三世界
    來源:經濟觀察報陳映真:在文學照耀下的第三世界王逸凡陳映真曾經用他那沉鬱而富有磁性的聲音,朗讀過自己的小說《鈴鐺花》。當他追溯往事的蹤跡,高東茂老師的面容無從清晰地想起,但那雙倉皇的、憂愁的眼睛,卻歷歷如在眼前。在一部悼念陳映真的紀錄片中,原本對高老師眼睛的描述,配上了陳映真的一張照片。
  • 臺灣知名作家 陳映真去世
    陳映真原名陳永善,臺北鶯歌人,1937年出生,1957年高中畢業後考取淡江文理學院(今淡江大學)外文系。1959年,還是大學生的陳映真以小說《麵攤》出道文壇。陳映真的作品受到魯迅影響,主要以描寫城市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情緒為主,作品充滿憂鬱與苦悶的色調以及人道主義關懷,是臺灣文學的重要旗手。其中,他的小說《夜行貨車》還被改編成電影,並在大陸放映過。
  • 呂正惠 | 陳映真:新中國革命黨人的臺灣遺腹子
    這實際上是暗示,當時才二十三歲的陳映真完全知道這一批人的存在,也完全理解白色恐怖的意義──臺灣殘存的國民黨政權,在美國的保護之下終於存活下來,而臺灣民眾從此就和革命中建立起來的新中國斷絕了任何連繫,其中存活下來的、還對新中國充滿了期盼的人可能永遠生活在黑暗與絕望之中,再也見不到光明(6)。
  • 劉奎︱陳映真與冷戰時期臺灣的現代主義問題
    《陳映真小說全集》,陳映真著,九州出版社·理想國2020年6月出版,460頁,78.00元一、感傷與現代求學期間,有一次問一位師兄在讀什麼書,他說在讀陳映真。總體而言,他早期小說中的感傷氛圍較為濃鬱,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的衰竭、蒼白和憂悒的色調,是很契訶夫式的」(《試論陳映真》)。而在他看來,契訶夫式的憂悒正是「社會轉型時代」出現的精神徵候。他早期小說固然如此,在他自覺已經克服了感傷情調的中後期作品中,甚至他晚年的《忠孝公園》等歷史小說中,依然不乏類似的感傷情調的存續。
  • 陳映真《夜行貨車》:首部翻拍成大陸影視劇的港臺小說
    不過,他們的作品並非最早被翻拍成大陸影視劇的小說。最早被翻拍成大陸電影的是一部臺灣鄉土愛情小說,發表於1978年的《夜行貨車》。《夜行貨車》電影海報華盛頓大樓《夜行貨車》是大陸拍攝的反映臺灣市民生活的第一部影片,其原作者是臺灣著名的鄉土小說家陳映真。1960年代中期,臺灣鄉土文學興起,陳映真便是當時成長起來的臺灣鄉土文學青年作家之一,被譽為「臺灣魯迅」。
  • 陳映真小說全集首次推出,蔣勳回憶與老師辯論文學的日子_鏡相_澎湃...
    —— 陳映真《期待一個豐收的季節》陳映真先生對於臺灣現代主義深刻的反省與檢討,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來自於他自己曾經切身經過最深的對現代主義的摸索罷。他早期小說中頹放自苦的主角,理想墮落之後的自戕毀滅,那種蝕啃生命的本質上的絕望,放之於臺灣現代主義所有的作品中,至今亦仍然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 新青年陳映真|后街的普通人,臺灣的老靈魂
    陳映真上初中時在生父家的書房裡讀到了《吶喊》,少年時代的這本小說集,以及大學時到牯嶺街舊書店淘的巴金、老舍、艾思奇《大眾哲學》、斯諾《中國的紅星》、《馬列選集》,一寸一寸塑造和改變著他,使他的思想發生豹變。「這些禁書使他張開了眼睛,看穿生活和歷史中被剝奪者虛構、掩飾和欺瞞的部分。」
  • 陳映真 一面自剖,一面剖世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作家三毛說,這篇小說她「看了一百遍以上,每遍讀都哭」。  康雄無疑是陳映真早期小說中的靈魂人物。或隱或顯地,他很多小說中都有一個康雄那般憂鬱彷徨的青年,張著一雙熱切而困惑的眼睛,孤獨地醒來,懷抱著某種模糊的理想去行動,繼而幻滅,終至墮落或死亡。革命者與頹廢者、神明與魔障、聖徒與敗德者,是酷似的孿生兒,在他心中並存。
  • 「上班,是一個大大的騙局」:華盛頓大廈裡的陳映真如何書寫人的...
    (《雲》)臺灣淡江大學退休教授呂正惠在《理解陳映真思想與藝術之謎的關鍵》一文中寫道,陳映真的「華盛頓大樓」系列與他出獄後供職於美國藥商公司的生活有關。彼時正逢臺灣地區經濟進入繁榮期,陳映真接觸並觀察跨國企業中高級主管的生活,這些主管通常英文流暢、說話經常中英夾雜,開著高級轎車出入高級場所,「享受著臺灣地區經濟在國際貿易體系中所能得到的、最豐裕的物質生活。」
  • 陳映真"白色恐怖三部曲":話語的重構與歷史的再敘述
    陳映真以白色恐怖歷史的再敘述為國家分斷、民族離散進行療傷與救贖,並重建「左翼社會主義」與「中國認同」的歷史觀與價值觀。文學如何抵抗遺忘:白色恐怖創傷書寫白色恐怖歷史敘述意味著什麼?曾為政治犯的陳映真對國民黨暴力機器的殘暴冷酷自是不會陌生,但他幾乎沒有正面寫及這部分內容。恰恰相反,陳映真小說中濃墨重彩的部分是左翼青年、臺共黨人胸懷中國、關心民族前途、關愛底層群眾而不惜自我吃苦、自我犧牲的精神光輝與生動細節。從《鈴璫花》《山路》到《趙南棟》,文本對白色恐怖的呈現越發明朗,進步革命志士的形象越發光明偉俊。
  • 臺灣鄉土文學代表作家陳映真去世 曾創辦《人間》雜誌
    他的代表作有小說《我的弟弟康雄》《上班族的一日》《蘋果樹》等,還曾著有《中國文學史論》,其作品深受魯迅影響,以描寫城市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心態為主。  陳映真1937年生於臺灣竹南苗慄縣竹南鎮中港,筆名「陳映真」原是他早逝的孿生小哥的名字。他本名陳永善,另一筆名許南村。1961年,他於臺灣淡江文理學院英文系畢業,曾擔任中學英文教師和跨國公司職員。
  • 陳映真 揭開臺灣的歷史傷疤
    這句話,出自他的小說《后街》。  學者趙剛先生多年來持續關注陳映真,並寫成著作《左眼臺灣——重讀陳映真》,對這位令人尊敬、有時也難解的作家,作出了深刻觀察和剖析。陳映真用他的筆為時代留下腳註。下面節選自《左眼臺灣》的這段文字為您揭開臺灣的一段歷史傷疤:「妓女合法、臺灣竟成為越戰美國大兵的(性)度假之地」的沉痾。
  • 陳映真丨「人的精神水位曾經這麼高過.」
    我要和你說的陳映真先生就曾囿於此地十載歲月。這也是我去綠島的緣起之一。作者: 陳映真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出品方: 理想國出版年: 2020-6頁數: 420理想國策劃出版《陳映真小說全集》收錄了陳映真1959-2001年創作的37部中短篇小說作品,為大陸首次完整集結。
  • ...正是追問構成我們今日狀況的種種歷史線索」:為什麼要讀陳映真?
    堅定地把書寫持續定位在歷史與文學的界面上,陳映真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為之掩卷,為之躑躕再三的,就是他透過小說為那大多屬於「后街」的小人物所立的傳。在陳映真目前為止的三十六篇中短篇小說裡,這些小人物,或憂悒、或決絕、或虛無、或堅信、或樸直、或妄誕……他們在那些雖是虛構的但卻又無比真實的時空中行走著,時而歷歷在目,時而影影綽綽。
  • 吳舒潔 「光復事件與中國想像——讀陳映真《鄉村的教師》
    [5] 陳三井、許雪姬等:《林衡道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2年,第71頁。[6] 戴國輝:《臺灣總體相》,《戴國輝全集2》,第201頁。[7] 陳映真:《鞭子和提燈——<知識人的偏執>自序》,《鞭子和提燈·陳映真作品集9》,臺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第17頁。
  • 汪暉×戴錦華:陳映真,人的體溫、骨頭與勇氣|文化客廳
    陳映真,對於我們來說,也許是一位遲到已久的作家。在近期他的小說全集出版之前,我們少有人了解他一生完整的創作面貌。 走過當代歷史的后街,一個理想主義知識人書寫他所身處的時代,一一回應和碰觸疼痛的歷史議題,他的小說,是真實的歷史,真實的詩。他的小說,他的「第三世界」,他所親歷的時代,他的豐富性和「不合時宜」,都值得我們今天「第一次」討論。2020年10月13日,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理想國,推出線下特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