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真《夜行貨車》:首部翻拍成大陸影視劇的港臺小說

2021-02-07 澎湃新聞

上世紀80年代,金庸、古龍等知名港臺作家作品改編的影視劇陸續走進大陸觀眾的視野,武俠開始風靡大陸。不過,他們的作品並非最早被翻拍成大陸影視劇的小說。最早被翻拍成大陸電影的是一部臺灣鄉土愛情小說,發表於1978年的《夜行貨車》。

《夜行貨車》電影海報

華盛頓大樓

《夜行貨車》是大陸拍攝的反映臺灣市民生活的第一部影片,其原作者是臺灣著名的鄉土小說家陳映真。1960年代中期,臺灣鄉土文學興起,陳映真便是當時成長起來的臺灣鄉土文學青年作家之一,被譽為「臺灣魯迅」。陳映真是一個高產的作家,至1968年5月失去人身自由前,他的作品已經有42篇之多。

初版《夜行貨車》

陳映真出獄時,臺灣社會正處於巨變前夕,他來到臺北市最高的大樓——大陸大樓工作。大陸大樓建成於1973年,高十一層,為臺灣營造業龍頭大陸工程公司所有。大陸工程公司不但將該大樓作為公司總部所在地,並且將它外租成辦公大樓。當時正值西方發達國家向亞洲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很多跨國公司與合資企業進駐了這棟臺北標誌性建築。在大陸大樓工作的歲月裡,陳映真通過自身經歷和同幢大樓的員工得知了跨國企業的本質和文化。

臺北大陸大樓

進入大陸大樓工作後,陳映真受到了企業文化和外國文化的極大衝擊。曾被迫停筆七年的他開始撰寫《華盛頓大樓》系列小說。華盛頓大樓是臺北市一棟西方國家諸多跨國企業的17層辦公大樓,本系列小說都是以這幢樓的某一層作為該篇小說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後,讀者很容易聯想到華盛頓大樓其實就是大陸大樓。《華盛頓大樓》系列包括1978年發表的中短篇小說《夜行貨車》《上班族的一日》,1980年發表的中篇小說《雲》。

《夜行貨車》是《華盛頓大樓》系列的第一部,是一部批判西方經濟侵略和洋奴文化的小說。作者通過小說中美資企業馬拉穆電子公司發生的故事,剖析了當時的臺灣社會,反映了西方跨國公司不但影響了臺灣經濟,也影響了臺灣的社會結構和人文環境。馬拉穆公司的中方員工也必須按規定取一個時尚的洋文名。以美企為首的西方跨國公司文化正是以這種無孔不入的方式進入影響到了臺灣人文環境的方方面面。

白領階層是《華盛頓大樓》系列主要描寫的對象,《夜行貨車》也同樣展現了白領階層的複雜矛盾。主要矛盾是女秘書劉小玲與詹奕宏、林榮平兩男之間的感情糾葛;中外經理對中國員工特別是女員工的欺壓;洋經理對本土經理的欺壓。小說展現的矛盾對當時的臺灣社會而言,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這樣的矛盾衝突是前人從未經歷過的。它所揭示的社會問題,對當時剛剛步入開放、進入經濟轉型期的大陸而言,也有不可忽視的借鑑意義。

《夜行貨車》沒有離奇的故事, 也沒有驚險的場面,講了一個非常平凡的故事。在這個平凡的故事中,中西文化在碰撞;熾熱的愛情與不同的人格在碰撞;城市價值與鄉村價值在衝突;欲望的貪婪與性情的宏闊在角力。故事感動了當時很多臺灣讀者,小說因此獲得了第十屆吳濁流文學獎,成了陳映真的代表作。

跨國公司的白領

在本作之前,陳映真在描寫大陸人與臺灣人戀愛時,男人總是大陸人,女人總是本地人,這是1949年前後臺灣社會的生活實情。《夜行貨車》在形象塑造上具有拓荒意義,性別籍貫組合首次互換了。女主成了大陸人,男主則是臺灣人。

男女主角劇照

大陸籍的劉小玲(Linda)是整篇小說的第一主角和核心人物,她是大陸來臺的外省人第二代。劉父是一失鄉飄零之大陸人,對他來說,臺灣不啻是一片沙漠。劉父還有好幾個妻子,比劉小玲的母親還要大上30歲。對劉小玲而言,無論是對家庭,還是對臺灣,都有隔閡,難以有家庭和故鄉的感覺。

年輕不懂事的劉小玲曾受到有婦之夫林榮平(J.P.)的欺騙,做了他的情人。林榮平原是臺南鄉下的農家孩子,受現代高等教育後,進入了馬拉穆,還當上了公司的財務經理。發現受騙後,劉小玲果斷和林分手。失戀後的劉小玲與公司一個正直青年詹奕宏(James)確立了戀愛關係。詹奕宏與林榮平相似,也是從臺南鄉下來的大學生,卻十分有骨氣。在劉小玲眼裡,全公司就只有他一個男人,別人都是洋奴胚子和孬種。

劉小玲發現林榮平是個玩弄感情的人

劉小玲認為公司裡男人都是奴才

然而,林榮平卻並未放棄勾搭小玲,他的向上爬,並非完全靠業務能力,相當的程度上是依賴於另外一些不正當的手腕和心機。他把劉小玲取笑摩根索鬍子的事告訴了摩根索,讓洋老闆去對付劉小玲。他企圖通過這種伎倆一舉三得:既報復了劉小玲,又打擊了詹奕宏,還拍了美國上司的馬屁。

摩根索騷擾劉小玲

哭泣的劉小玲來到林榮平辦公室,要林幫她出頭。林榮平知道後有怎麼樣的反映呢?起初,「他面露怒容。他感到一股曖昧得很的怒氣」;但他想到自已的地位和前程時,轉瞬間情形立刻大變:「他的怒氣,於是竟不顧著他的受到羞辱和威脅的雄性的自尊心,逕自迅速地柔軟下來,仿佛流在沙漠上的水流,無可奈何地,無助地消失在傲慢的沙地中。這才是真正地使他對自己感到因羞恥而來的憤懣。」作者通過這樣的描寫,反映了臺灣知識分子又想反抗卻又不敢的矛盾心理。

林榮平再次欺騙劉小玲

詹奕宏是個脾氣火爆的農村青年。他終於知道了劉小玲曾經是林榮平的情人,心中燃起了妒火,動手打了已經懷了他孩子的小玲,致使倆人感情上出現裂痕。受了委屈的劉小玲,認為臺灣已無親人,決定去投靠在美國的姨媽。

公司的送別宴會上,喝醉酒的摩根索把臉湊向劉小玲,並用各種難聽的話侮辱她。劉小玲機智地懟了回去。詹奕宏終於不能控制自己,並以辭職表示抗議,離開了宴會現場。被感動的女主「忽然站了起來」,「提起觸地的長裙」跟著跑出,含著淚追上了他,接受了男主的景泰藍戒指。此時,詹奕宏心裡漾起一道意象:「黑色的、強大的、長長的夜行貨車。轟隆轟隆地開向南方的他的故鄉的貨車。」

摩根索侮辱劉小玲

小說故事情節非常簡單,其實就是兩個男青年對待劉小玲受辱的不同反映。在受辱這件事上,兩人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心理和態度,證明了年輕的劉小玲其實是一個非常成熟、非常有眼光的女青年。林榮平想到的是發財機會,「幾百萬美元在他的手上流轉」 和「新置的六十四坪洋房」。詹奕宏卻大庭廣眾中要求洋老闆道歉,並以辭職表示反抗。

《夜行貨車》從表面看,這是個愛情故事。細讀下來,小說的意蘊要豐富得多。小說是愛憎分明的,它以外企女白領劉小玲的遭遇為核心,照映出了華盛頓大樓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傲慢且無禮的洋老闆,卑躬又唯諾的洋奴才,魯莽卻正義的青年。小說更成功地塑造出了「美貌與智慧並重」的主人公劉小玲:一個柔弱貌美的女子,卻有一顆苦難而又不屈的心靈,還有一個機智而又聰慧的頭腦。整篇小說反映了當時臺灣知識分子的分化和趨向,更反映了中國員工的民族自尊和反抗精神。這就是讓讀者感動的地方。

無法理解的改編

電影《夜行貨車》除了原作者是臺灣人外,它的導演謝雨辰、製片張金風(謝夫人)、作曲侯德健都是臺灣人。1984年3月,臺灣知名電影導演謝雨辰回到大陸。之前,謝雨辰在曾打算拍一部武打片;牽線幫他回大陸的朋友也讓他拍攝當時風靡陸港臺甚至整個世界華人社會的武打片。而中國影協主席夏衍對他說:「你是從臺灣來的導演,一定要在我們國內拍一部反映臺灣的故事片。」謝雨辰聽後很受鼓舞,並且得到了大陸文藝界和電影界的熱情支持。更重要的是,不少大陸人影迷得知臺灣導演來到大陸後,都紛紛寫信給他,想一堵臺灣風情。這些促使他改變了初衷,選擇了拍攝臺灣鄉土故事片。

謝雨辰解釋了為何選擇拍《夜行貨車》的主要原因:其一,陳映真是臺灣鄉土文學作家的代表,其作品特別有親切之感。其二,臺灣鄉土電影是寫實派,《夜行貨車》有代表性,它反映了1970-1980年代臺灣工商業區的狀況,方便讓海內外同胞了解臺灣。其三,《夜行貨車》的故事可以說是當時臺灣的整個縮影,它包括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接觸面,都比較典型。把它拍成電影,相信人們可以對臺灣種種社會現象增加很多了解。

除了謝雨辰夫婦,以創作《龍的傳人》一曲成名的臺灣著名音樂人侯德健,恰好也在1983年回歸大陸。這緣分促成了兩人的合作。

《夜行貨車》攝製組得到了北影的支持。電影的主要演員也都來自於有造星工廠之稱的北京電影學院,分別是林芳兵(飾劉小玲,1982屆)、張豐毅(飾詹奕宏,1978屆)、寇振海(飾林榮平,1985屆)。當時受成本限制,劇中飾演摩根索等外國人其實都是中國演員。

電影對小說的改編非常大,原著中很多路人變成了主要配角。第一個是馬拉穆電子公司的門衛老張。小說中的老張只出現了姓氏,電影大名叫做張明根,還成了詹奕宏的好友。老張目睹葛經理調戲女職員愛麗絲,出手救了她,被葛經理報復藉故開除。導演本意可能是深化跨國公司對職員壓迫的這一主旨,但這卻曲解了原作者的本意。小說中老張才是在公司門衛召妓狎飲的人,作者本意是諷刺舊社會人群的不良習俗。

公司大門和老張

第二個變成主要配角的路人就是電影中老張所救的愛麗絲。愛麗絲是老張故友之女、公司同事、年輕的本地寡婦。老張被開除後,還要詹奕宏照顧愛麗絲。在詹奕宏照顧生活的過程中,愛麗絲對他產生了感情。而原著中,Alice只是在送別晚宴上出現的路人乙。從小說中只出現英文名而沒有中文名判斷,她應該是一個美國人。可以說,電影對愛麗絲的改編比老張的改編還要厲害。但問題是,導演該給這個變成中國人的路人乙取一個中文名啊。

愛麗絲和詹奕宏

導演對這兩人的改編致使整個故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張被開除後,以開計程車謀生。一天晚上,老張被幾個不良青年搶劫,並打成了重傷。劉小玲為了籌集醫藥費,向林榮平借錢。不明真相的詹奕宏看到劉小玲是坐林榮平的車子回來的,心中又燃起妒火,動手打了小玲,致使兩人分手。

電影接下去的情節,就是小玲的送別宴。在這個橋段,為了突出民族主義,詹奕宏不但說了自己不要James這個洋名,還狠狠地打了一頓摩根索。接下去的改編最令人大跌眼鏡,電影結局居然是愛麗絲跟著詹奕宏一起走上了返回臺南鄉下的列車;而孤零零的劉小玲一直留在宴會大廳。

小說固然也有不符合邏輯之處,不少原著黨也認為小說寫得太浪漫主義了,美而不信。比如火爆性格的詹奕宏回到故鄉後,還打不打老婆呢?然而電影的結局卻更不合理,詹奕宏對劉小玲沒感情,這麼激動幹什麼;激動過後,卻選擇了路人乙愛麗絲。劉小玲看了詹奕宏的表現,也是幾乎毫無所動,小說中「美貌與智慧並重」的她在電影裡成了一個冷漠的女青年。電影不但將原著的愛情情節完全改沒了,男女主人公的人設也改塌了,改編地更加不符合邏輯。可矛盾的是,侯德健的主題曲歌詞還是「就這麼日日夜夜,就這麼歲歲年年……一輩子不分割」。

不過,電影成就了當時年僅19歲的北影學生演員林芳兵。觀眾對電影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臺灣姑娘原來是這麼漂亮、這麼時尚啊!這都是美貌與洋氣的林芳兵的形象給人們帶來的觀感。林芳兵在電影中出現了十多套服裝,而當時的大陸女青年打扮還是難免土氣。人們在銀幕上看到林芳兵的各種時裝造型後,所受到的視覺衝擊可想而知。

電影中林芳兵的部分服飾

作為大陸第一部出現接吻鏡頭的影視劇,它曾轟動一時,連香港的報刊都刊了新聞。有著出色表現的林芳兵,不但被提名為第1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從此也被視為當時商業電影票房的保證。但這部片子也使林芳兵在觀眾心中留下了難以改變的印象,認為她只適合現代時裝片,以至於林芳兵後來想演1986版《紅樓夢》的林黛玉,總導演王扶林連試鏡的機會都沒給她。

相關焦點

  • 陳映真小說全集大陸首次出版,呈現其畢生小說創作全貌
    1959年以小說《麵攤》進入文壇,曾獲吳濁流文學獎、《中國時報》小說推薦獎、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等。1985年創辦《人間》雜誌,開創中文紀實攝影報導先河,關懷邊緣族群,為弱小者發聲。他的小說以獨樹一幟的文學風格、對社會嬗變的深刻體察及深切的人道主義精神,影響了一代文學青年和知識分子,賡續五四傳統的作家和思想家。1988年,臺北人間出版社出版《陳映真作品集》十五卷。
  • 陳映真小說全集大陸首次出版,共收錄其37部中短篇作品
    近日,理想國推出臺灣文學家陳映真小說全集,分為《將軍族》《夜行貨車》《趙南棟》三冊,完整收錄作家1959年至2001年創作的37部中短篇作品,此為大陸首次完整結集。新華社資料圖陳映真是全才型的文學家,他與白先勇、劉大任、尉天驄等友人同時代寫作,辦雜誌、做出版、畫小說插畫、寫戲劇,掀起文學浪潮。他在上世紀80年代創辦《人間》雜誌,開創紀實攝影和非虛構寫作的先河,這份雜誌影響至今。他是小說家,也是思想者,他的聲音一直是臺灣20世紀後半葉最重要的聲音。
  • 在陳映真的小說中,什麼是良善的生活?
    第124期要推薦的書,是臺灣作家陳映真的短篇小說《雲》,它收錄於短篇小說集《夜行貨車》。對許多人來說,陳映真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儘管他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臺灣作家之一。作為一位左翼作家,陳映真在臺灣文學界佔據了一個獨特的位置。他關心底層人的命運,鍾愛書寫那些時代「后街」中的無名者。
  • 臺灣知名作家 陳映真去世
    陳映真原名陳永善,臺北鶯歌人,1937年出生,1957年高中畢業後考取淡江文理學院(今淡江大學)外文系。1959年,還是大學生的陳映真以小說《麵攤》出道文壇。陳映真的作品受到魯迅影響,主要以描寫城市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情緒為主,作品充滿憂鬱與苦悶的色調以及人道主義關懷,是臺灣文學的重要旗手。其中,他的小說《夜行貨車》還被改編成電影,並在大陸放映過。
  • 陳映真的真,是什麼真
    今年8月,由陳映真創辦、以「左翼批判」為精神的臺灣人間出版社,宣布將於年底歇業,這似乎宣告著一個時代的落幕。但值得慶幸的是,陳映真的小說全集(共為三冊,《將軍族》《夜行貨車》《趙南棟》)在6月於大陸完整出版。陳映真被譽為「臺灣的魯迅」,他是20世紀後半葉中國臺灣文壇重要的小說家、思想家,他的作品「遲到太久」來到大陸,但這「遲到」也許是某種歷史寓言式的相遇?
  • 新青年陳映真|后街的普通人,臺灣的老靈魂
    這篇寫於 1959 年的小說,親切真實得像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這是陳映真 22 歲發表在《筆匯》上的第一篇小說,由大二的作文改寫而成,那時他在讀淡江英專。隨後發表的《我的弟弟康雄》,原文後還有國文老師葉嘉瑩教授認真的批註。作家三毛讀了小說之後很感動:「世界上有那麼多似曾相識的靈魂啊。」這種溫暖也溢出了小說之外。
  • 汪暉x戴錦華:閱讀陳映真,認識自己與時代的關係
    理想國·陳映真作品,包括《將軍族》《夜行貨車》《趙南棟》。陳映真 其實在《夜行貨車》裡,陳映真就表現出他對社會性質問題的探索。當年國民黨退守後的臺灣依附於美國。陳映真很想知道,在新一輪資本主義化和全球市場化中,中國臺灣到底是一個什麼性質的社會?
  • 「上班,是一個大大的騙局」:華盛頓大廈裡的陳映真如何書寫人的...
    他在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創作這一系列,其中包括《夜行貨車》《上班族的一日》《雲》以及《萬商帝君》四篇小說。值得一提的是,該系列也是他1975年出獄後發表的第一批小說。作家陳映真(1937—2016)臺灣文學家、思想家、社會運動家,1937年出生於臺灣省竹南縣,陳映真的文學生涯開始於《筆匯》雜誌,1959年以小說《麵攤》進入文壇,後又發表《我的弟弟康雄》。
  • 陳映真:在文學照耀下的第三世界
    陳映真當然不會對自己的讀者設置過高門檻,如今三卷本小說全集由理想國出版發行,為的便是祖國大陸的年輕讀者終有機會一窺究竟。在這個仍被新冠肺炎疫情侵擾、重塑的2020年,陳映真雖姍姍來遲但歸來未晚。如果說今天的中國正面臨新的國際格局,那麼我們又有何種依憑走出一條生路?閱讀陳映真,體察陳映真一生走過的道路,也許會給未曾經歷過真正風雨的當代中國人提供思想上的航標。
  • 陳映真小說全集首次推出,蔣勳回憶與老師辯論文學的日子
    陳映真作家陳映真,本名陳永善,1937年生於臺灣地區苗慄縣,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淡江文理學院外文系畢業。1959年以小說《麵攤》進入文壇,曾獲吳濁流文學獎、《中國時報》小說推薦獎、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等。1985年創辦《人間》雜誌,開創中文紀實攝影報導先河。
  • 呂正惠 | 陳映真:新中國革命黨人的臺灣遺腹子
    將來的歷史家會說,陳映真立足臺灣、遠望中國大陸、從世界史的角度思考問題,可能是這個時代臺灣知識界唯一可以永垂青史的人物。陳映真(1937年11月8日-2016年11月22日)1959年陳映真發表第一篇小說,1960年又發表了六篇小說,從這個時候開始,有四代知識分子將陳映真視為偶像。
  • 陳映真《將軍族》丨 最深情、最動容的愛情故事
    初讀《將軍族》(點擊底部「閱讀原文」查看該小說)是奔著它的名字去的,一個大家族,裹糧坐甲,浴血奮戰。我儘量使自己的異想天開發揮到淋漓盡致,讀著讀著忽發覺自己的狹隘,讀著讀著心也觸了礁似的往下沉。同樣是「本省人」與「大陸人」的悲欣交集,林海音用詼諧而又細膩的筆調寫下了《血的故事》,字裡行間的喜劇感註定主人公是幸運的。
  • 陳映真 一面自剖,一面剖世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將軍族》《夜行貨車》《趙南棟》 作者:陳映真 版本:理想國|九州出版社 2020年6月  在當下讀到陳映真小說全集,是一次遲來的回望。陳映真用這些密度極大、意涵極深的文字,密密編織成一張張堅實而纏繞的網,在歷史與人心的風暴中打撈,網住了一些堅硬的物質,而有意無意漏掉的,則隱藏在筆下人物憂鬱的目光裡,在放誕的言行中,在隱喻性和寓言體的筆法裡,在奇崛陡峭的意象中(如《麵攤》中故鄉初夏傍晚那顆橙紅的早星,《祖父和傘》中那支「像一個神秘的巨靈」「有著一種尊貴魅人的亮光」的美麗的傘……)。
  • 陳映真丨「人的精神水位曾經這麼高過.」
    我要和你說的陳映真先生就曾囿於此地十載歲月。這也是我去綠島的緣起之一。作者: 陳映真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出品方: 理想國出版年: 2020-6頁數: 420理想國策劃出版《陳映真小說全集》收錄了陳映真1959-2001年創作的37部中短篇小說作品,為大陸首次完整集結。
  • 陳映真小說全集首次推出,蔣勳回憶與老師辯論文學的日子_鏡相_澎湃...
    陳映真作家陳映真,本名陳永善,1937年生於臺灣地區苗慄縣,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淡江文理學院外文系畢業。1959年以小說《麵攤》進入文壇,曾獲吳濁流文學獎、《中國時報》小說推薦獎、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等。1985年創辦《人間》雜誌,開創中文紀實攝影報導先河。2016年11月2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9歲。
  • 還記得陳映真嗎?臺灣青年正在重新發現他,這肯定是有原因的
    過去,他曾用心地思索著中國的愚而不安的本質,如今,這愚而不安在他竟成了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理由,而且由於這個理由,他對於自己之為一個中國人感到不可說明的親切了。——陳映真,《鄉村的教師》 儘管出身社會學,趙剛卻接連出版了兩部關於陳映真文學研究的專著。
  • 你說港臺影視劇與內地影視劇有什麼異同點呢?
    最近的戰毒電視劇讓人想起了港臺劇,其實對於港臺劇大多數人的心中是抱有幻想的,因為港臺劇曾經的榮光真的是照耀了整個亞洲,不僅受到大陸人們的喜愛,而且韓國、日本、東南亞這些國家都非常的喜歡看港臺劇。不過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港臺劇不再是大家心目中想的那樣。但畢竟是一代人的記憶,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其異同之處。
  • 劉奎︱陳映真與冷戰時期臺灣的現代主義問題
    他對現代主義最早的批評,可追溯至《介紹第一部臺灣的鄉土文學作品集〈雨〉》,在這篇發表於1960年的文章中,陳映真對臺灣重要的鄉土文學作家鍾理和的小說集《雨》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鍾理和「著著實實地打破了現時流行作家的一切架空游離的故事的泉源,一切故事形式的映成概念,一切被習慣了的故事背景、感情和視野,而為現代的中國文學創造了與現時代密切連接了的,充分表現了現在時空的現實和感情的一種新的境地」。
  • 比肩《東宮》的一部小說,翻拍成影視劇,由趙麗穎領銜主演
    很多言情小說都被翻拍成為影視劇,主要是因為很多影視劇編劇沒有時間自己寫劇本,且小說本就有一定的閱讀群體,這些讀者能快速轉變為觀眾,形成基礎IP,所以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小說直接改編成了影視劇。今天想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桐華筆下的言情小說《長相思》,這部小說是桐華《山經海紀》系列的第二部,第一部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曾許諾》,其實這兩部小說在人物內容和故事上有貫穿的地方,《長相思》是對《曾許諾》的故事背景承接。
  • 丁墨的小說,不遜《他來了請閉眼》,精彩劇情難以翻拍成影視劇
    在言情小說界享有盛譽的小說作家有匪我思存,顧漫,顧西爵,她們筆下的部分小說已經被翻拍成了影視劇。如,匪我思存的《東宮》、顧漫的《何以簫聲默》等,在眾多小說作家其實最受各大影視劇喜歡的作家應該是丁墨,由於她筆下的小說劇情很豐富,且人物個性鮮明,每個故事都很有內容,拍攝的時候不需增設劇情,僅需在原著的基礎上修改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