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復工已經一個多月,即將在本周盼來重磅國產新片進場——《八佰》定檔8月21日。
如今《八佰》還沒有正式上映,票房方面已經捷報頻頻:首輪點映一天票房突破一千萬,二輪點映開啟後連續兩天成為疫情後全球票房冠軍,如今電影尚未正式上映預售票房已經破億,這個成績毫無疑問成為影院復工後最亮眼的存在。
而在口碑方面,《八佰》也相當能打。豆瓣開分8.3分的成績讓人對它的品質絕對有信心,看過點映的觀眾大多評價影片又燃又好哭,「去看一定要多帶紙巾」。
這部電影取材自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數百人死守上海最後一塊陣地「四行倉庫」,抗爭四天四夜。
這看起來似乎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戰役,甚至有人因此而發文:這場結局並不值得大書特書的四行倉庫保衛戰,不值得拍電影。
提出這個觀點的本身就是對電影創作有誤解。
首先,儘管這場戰役參與人數不多,但這數百戰士在堅守四天四夜過程中所展現的無畏和韌性,受到了幾代領導人的肯定,也被毛主席列為「革命典型」之一。還有,歷史上充滿爭議的孫元良,在這部電影中並未出現。
另外,電影創作不是撰寫歷史書籍,需要根據歷史事件的份量來決定書寫筆墨濃重程度。正如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老師觀影之後的點評:「《八佰》不是歷史書,也不是紀錄片,而是文藝作品(故事片)。」它所做的是截取了多年抗戰歷史上一個橫截面,通過這個橫截面,去給現代觀眾展現當時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光輝。
更因為這場戰役「小」,才讓我們看到了一部不一樣的戰爭電影:以往的抗戰片中,我們都看到了不少恢弘的戰爭場面和盪氣迴腸的奮戰故事,但往往忽略了「人」的刻畫。《八佰》這部電影就是在「人」上放足了筆墨。
這部電影中,描繪了真實的恐懼和膽怯,也展現了不遮掩的困惑和私心。有人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保住自己的命選擇當起了縮頭烏龜,也有人受到感染奮不顧身渡河也要來參戰,但看到殘酷戰場的瞬間被嚇懵。
它當然是歌頌赤誠和熱血的,但也讓我們看到,在無畏和決心的背後,也曾有猶豫和退怯。
但無論是被時代裹挾推進戰爭,還是主動奉獻自告奮勇,最終他們聚在一起正面抗敵視死如歸,兵痞子和老油條在戰爭裡成了真正的英雄。
它把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心態轉變刻畫得細膩動人。這份細膩,不僅僅是說那些身著軍裝的人,也包括戰爭中的平民百姓。
看賭場的刀子出場是個不懂事的小混混,一度還把前來求救的民眾們拒之門外。但是,在他親眼目睹了對岸戰士的英勇後,心態也悄然發生了變化。為了給死守倉庫的戰士們扯一根電話線,他冒著敵人的炮火,用盡最後的力氣甩了過去…
被困在家的大學教授,起初僅僅是在陽臺上每天端著望遠鏡密切關注著對岸情況變化,連日下來在最後時刻,他也忍不住了,一邊顫聲說「實在是太欺負人了」,一邊拿出藏在柜子裡的槍向遠處的日本人扣動扳機…
為了塑造好這樣的人物,每個參演演員都拼勁了全力。片方還放出了一則預告,揭秘了歐豪和張譯一場重頭戲背後的故事。
張譯坦言,不管戲外是否認可角色的選擇,入戲之後,覺得自己就是那個角色;歐豪則說,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都要沉浸到角色中。正如導演管虎所說:「要透過銀幕和觀眾對話,就要求演員深入其間進入到這個故事中。」
有這樣的創作精神,最終《八佰》的呈現是成功的。
8月21日它就將正式和觀眾見面,期待《八佰》的上映為國產電影「提氣」,為影市復甦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