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場場滿座一票難求的歌舞劇《大地頌歌》即將登陸湖南衛視。
作為繼《從十八洞出發》後,湖南廣電扶貧三部曲的第二部,《大地頌歌》從甫一開始就被寄予了厚望。自9月27日在長沙首次公演以來,八場演出場場爆滿。
《大地頌歌》採用「6+2」即「序言+6個故事+尾聲」的結構模式,是一部以歌舞形式為主的多媒體場景劇。其序言以《瀏陽河》為名,之後《風起十八洞》《奮鬥》《夜空中最亮的星》《一步千年》《幸福山歌》《大地赤子》等六個故事依次展開,最後以尾聲《燦爛陽光下》謝下帷幕。
對於電視版《大地頌歌》,除了極致的視聽享受外,筆者同樣關心以其為代表的現實題材如何破圈?以及歌舞劇是否會成為電視的下一個風口?
對於這兩個疑問,或許1月1日在湖南衛視首映的《大地頌歌》會給出令人驚喜的答案。
「邊界」與「無界」這個世界上存在著眾多的邊界,有無形的邊界,也有有形的邊界。邊界的存在,創造了隔閡,導致疏離;創造了束縛,導致狹隘。
而電視版《大地頌歌》正在打破這種邊界,創造一個無界的世界。
之一,打破「歌舞劇」的邊界;
歌舞劇的邊界是無形的邊界,約定俗成的規則規定了歌舞劇按照預設好的模式去創作與發展。對於這種既定模式,《大地頌歌》總導演周雄的看法是:「如果停留在固定模式與固有思維的創作基礎上,那麼觀眾看到的就是一臺話劇,或者是純音樂故事,多元受到局限。」
因此,《大地頌歌》並沒有按照套路出牌。
在對白方面,《大地頌歌》不僅有普通話,也有極具地方感的湖南方言;在服裝方面,既有漢族服裝,也有苗族、滿族等少數民族服裝;在音樂方面,既有交響樂、現代原創音樂,也有民歌和Rap;在舞蹈方面,既有現代舞、當代舞,也有民間舞。
這樣的設計並非多此一舉,筆者認為這顯然是製作團隊用心為之。《大地頌歌》演繹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以十八洞村為起點的湖南脫貧攻堅之旅。故事的發生地點是湘西,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所以方言、民歌、民間舞、少數民族服裝有了存在的合理性。
但與此同時,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多元文化碰撞的時代,是過往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包容度極強的時代,各種思想、觀點與文化在這個時代交融、際會,所以Rap有了存在的正當性。
《大地頌歌》正是精準把握了故事的現實背景與時代特徵,以多種元素混搭的形式實現對歌舞劇邊界的打破。但需注意的是,它不是一鍋亂燉的大雜燴,而是萬花筒。這兩者的區別就在於「無序」和「有序」,《大地頌歌》通過精心設計的有序組合,最終呈現出我們看到的理想效果。
之二,打破「電視」的邊界;
電視的邊界在哪裡?
如果隨機抽取一名觀眾問在電視上能看到什麼,一定能得到如下回答:新聞、電視劇、廣告、戲曲、電視晚會與綜藝節目。
答案裡一定沒有歌舞劇,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電視裡並沒有歌舞劇的生存空間,歌舞劇是被排除在螢屏之外的,而這種排除正是電視的邊界。
這種排除對於歌舞劇來說是一種不公,但這種不公一直以來都被遮蔽了。縱觀多家電視臺,對歌舞劇的播放幾乎為零。湖南衛視首次將歌舞劇搬上大屏,打破這種邊界與不公,無疑是先鋒之舉。
這並非是一個輕易的抉擇。
因為這背後涉及到市場風險,無論是電視劇,還是綜藝節目,都有章可循,都有模板可供借鑑。因而,不論是電視劇的翻拍、IP的改編、抑或是綜藝節目的第N季,都是對既有智慧財產權的消耗,都是在前人走過的路上的又一次重複,而不是新的創造,但這符合市場邏輯下風險核算的標準。
所以做出這種選擇,不僅需要敢為人先的勇氣,也需要超越凡人的膽識。
湖南衛視在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這點筆者倒是毫不意外,因為不知從何時起創新已經成為了湖南衛視的一個標籤。
電視播出歌舞劇,湖南衛視正將電視的邊界推往更遠的地方。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之下,湖南衛視此舉無疑是一次勇敢而又極具價值的嘗試。
電視的邊界在哪裡?湖南衛視此舉讓這道題更難回答了。
不斷拓寬邊界,不斷縮小界限,電視版《大地頌歌》在這種意義上成為了一部名副其實的「融合之作」。
融合之作的「微」與「著」《大地頌歌》作為一部演繹湖南脫貧攻堅歷程的歌舞劇,立意非常高。但不論是影視作品還是歌舞劇作品,過往都不乏一些立意高、格局大的作品出現曲高和寡的情況,而這顯然不是《大地頌歌》製作團隊想看到的局面。
如何突破這種困局?筆者觀察到,製作團隊選擇從「微」與「著」兩個角度進行突圍。
——於「微」一端,
在看劇時,我們往往會強調共鳴感。比方說,某個橋段、某個主人公引發了我們的共鳴。唯有觀眾產生共鳴感,電視劇與觀眾締結的互動儀式才能完成,由此引發觀眾的追劇感。
對於這些作品來說,看劇的過程其實就是觀眾與自己進行對話的過程,他們在劇裡跟隨情節回溯過往、思考人生、與角色站在同一視角體驗他們的悲喜與哀怨。
所以要讓觀眾在看劇的過程中產生共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縱觀市面上那些能引發觀眾共鳴的影視作品,一定會有一個共同的特徵:貼近觀眾生活。
而這也是《大地頌歌》擁有的特徵,這些特徵源自其對細微之處的打磨。
如角色的塑造。《大地頌歌》中的角色並非憑空捏造,而是依據現實生活中的原型加以改編,幾乎劇中所有角色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人物原型。
如服化道的設計。作為一部以湘西為故事主背景的歌舞劇,《大地頌歌》劇中包含了漢族、苗族、土家族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裝,還有苗族銀飾品、蝴蝶刺繡、桃花彩紋等,這些服飾與道具貼合觀眾對於民族特色的理解。
如原型的再現與還原。在第三幕《夜空中最亮的星》,製作團隊直接把留守兒童合唱團的原型——衡陽市祁東縣啟航學校留守兒童合唱團的孩子們搬到了舞臺上,當現實空間與戲劇空間相遇,生活感與真實感撲面而來。
——於「著」一端,
在電視版《大地頌歌》播出之前,筆者一直驚訝於它為什麼會這麼紅?是什麼原因造成其一票難求場場滿座?是什麼魅力使觀眾為之傾倒?
抱著好奇的態度,筆者翻了翻主創團隊的名單,頓時心中有了幾分答案:站在它背後的是一支國內頂尖的團隊,每個主創成員的履歷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非常能打」。
總導演周雄是各種大型主題活動中的熟面孔,曾執導過《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開幕式文藝晚會》《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文藝晚會》《全球華人華僑春節聯歡晚會》《跨年演唱會》《元宵喜樂會》等多場大型活動。
音樂總監劉嶽2000年至今擔任了近十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音樂總監,在中國電影最高獎《金雞百花獎》以及《華表獎》《長春電影節》中多次出任音樂總監。
服裝設計統籌麥青曾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服裝造型總監……
團隊的每一個成員都稱得上是這個行業的翹楚,再看演員陣容這邊,主演谷智鑫與張凱麗是有著多年表演經驗的演技咖;何炅雖然一直活躍在主持圈,但曾在2016年與著名導演賴聲川合作過話劇《水中之書》,演技備受肯定;青年演員萬茜一直以來就被譽為是演技實力派選手。
有一個細節是在《大地赤子》這一幕,當LED天幕出現已故炎陵縣委書記黃詩燕的原聲原畫時,觀眾的注意力瞬間聚集到這些畫面上,舞臺上的眾多演員反而成了背景板。而電視版《大地頌歌》做了這樣一個處理:
將鏡頭對準飾演黃詩燕妻子的演員張凱麗,當故人的音容笑貌重現,她激動得掩面彎腰。這種極具戲劇張力的爆發式情緒,無疑是對觀眾淚腺的刺激。
要將這樣富有感染力的畫面呈現,不僅需要導演的匠心獨運,也需要演員全身心沉浸在角色裡。
一流製作團隊與一流演員陣容的強強聯合,《大地頌歌》的紅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史」與「詩」如果非要給《大地頌歌》總結一套製作公式,那麼筆者會用一個形而上的概念來形容它:「史」與「詩」。這兩個詞貫穿全劇始終,從劇場到螢屏,一直發揮著引領作用。
與它大型史詩歌舞劇的身份相對應,用「史」與「詩」來形容它十分契合,這兩個詞一個代表著態度,一個代表著表達。
一方面,他們是抱著「修史」的態度去製作:
遇到不合適的橋段,重演;遇到不合適的舞蹈,重排;遇到不合適的舞臺效果,重來……像在修撰史書一樣嚴謹、認真。
據筆者了解到的信息,《大地頌歌》歷經392次策劃、創排會議,127次推倒再重來的劇本修改,746位演職人員嘔心瀝血,338天緊鑼密鼓的準備才最終呈現出我們所看到的128分鐘的表演。
它更是取材現實,以真實作為其原生之力,幾乎所有角色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幾乎所有劇裡的衝突、喜樂與困難,都曾在脫貧攻堅之路上真實發生過。恰如導演周雄所說,「《大地頌歌》裡的所有臺詞都不是杜撰,而是出自田間地頭、出自扶貧幹部和村民身上。」
脫貧攻堅無疑會取得勝利,但這勝利來得並不容易。《大地頌歌》在尾聲中有給出一組數據:在7年的的扶貧歷程中,全國有1000多名扶貧幹部犧牲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是無數扶貧幹部的付出與犧牲才讓脫貧攻堅這個願景成為可見可觸可感可知的現實。
這樣非凡的歷史值得銘記,後人如何知曉這段英雄般的歷史?除了文獻和數據,《大地頌歌》給出了另一個答案:以「影像」為歷史存真,以「劇」為歷史留檔。
另一方面,他們是運用「詩意」的美學去表達:
現實題材難免枯燥無味,《大地頌歌》充分將舞臺美學與電視美學相結合,以詩意滿滿的表達為扶貧故事賦能添彩。
它動用巨大的LED屏幕,讓舞臺天幕呈現出蒼山如海、大地遼闊、苗寨古樸等視覺衝擊力極強的畫面,它還有現代舞美包裝的各種設計和演繹,新穎、潮流而不失穩重大氣。
在拍攝《大地頌歌》電視版時,主創團隊用到了常用來拍攝電影的艾美拉攝影機,並通過剪輯手法和鏡頭推移,將多處細節進行了放大,4K超高清攝影保證了絕佳畫質。與劇場演出不同,電視版《大地頌歌》更具觀感,演員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都能毫無遺漏地落到觀眾眼睛裡。
藉助於電視藝術的多機位和鏡頭切換,觀眾能捕捉到更多的特寫,這些表情、動作與細節都是在劇場觀看時難以覺察的,但卻對塑造角色性格、營造戲劇衝突以及渲染情緒氣氛具有重要作用,由此產生的沉浸感與震撼感是劇場演出無法相比的。
這其中的區別,一邊是被動,一邊是主動;一邊是捲入,一邊是參與;一邊是游離,一邊是沉浸。
聲畫之外,故事才是內核。
電視版《大地頌歌》帶給我們的,是除卻極具觀感的視聽盛宴外,更有思考如河奔湧不息。
同脫貧攻堅一樣,電視版《大地頌歌》亦是一場偉大的嘗試。它不僅將脫貧攻堅這個主題通過美好的形式表達出來,同時也實現了對自身的突破與超越。
1月1日19點30分,讓我們一起在湖南衛視遇見2021年的第一份美好與驚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