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變奏十一首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其實,我與您
都是異鄉人
都缺少一個人相伴
那個人是誰
我從未看清他的面目
只是覺得,他應該在這個時刻
蒞臨身邊的空缺
我們插遍了茱萸
總會在一角,留一小片空白——
一扇門窗,一種廊道,引向遠方的故園
但那個人始終沒有來
或許,再也不會出現
鹿柴·王維
首先的問題是,如何去這座「空山」
可能不算遠,但沒有具體地點
仿佛只是我們的某個投影
隨後的問題是,為何只聞「人語」
驚鳥呢,蟬鳴呢,莫非都歸到「人語」裡了
而空山,從未如此寂靜
幾聲「人語」,像囈語,像搖曳的燭焰
像偶然掠過的一縷夕暉,閃亮了世界的中心
——幾斑苔跡
辛夷塢·王維
沒人能說清,與那朵花的關聯
但總感覺,失落了一條影子
它開了,它謝了,它是自己的時間
它謝了,它開了,它有自己的輪迴
我想隔窗看到,它的搖曳,以安撫無法排遣的憂鬱
我想聽到,一片花瓣的落地,您的嘆息,隨即為風聲抹去
我還想知道,那朵花的輪迴中
遺失了什麼,又滲入了什麼,最終仍歸於陌生
而空山仍在那裡,最初,最後的空山
比詩句、水墨的留白還空,仿佛什麼也沒發生
月下獨酌之二·李白
其實,酒星,酒泉
都來自人的命名
酒,只是一種
水中燃燒的火焰
注入你我的血液
三杯酒,一首詩
一鬥酒,一扇門
連綿的醉意
引向澄明的境界
在那座高臺
眺望前世,或者來生
黃昏,落雪,都是
飲酒的好時辰
此時的飲者,都是詩人
月下獨酌之四·李白
是的,不飲美酒
虛名有什麼用呢
可酒水只是從我這兒經過
傾入我的影子——
心開的是它
登上高臺的是它
它與我伴舞
慰藉月下的寂寞
卻不能提供一床棉被
隔離醉臥的寒冷
但我別無選擇
惟有不斷地高舉酒杯
一杯杯地傾入
一個幽深的人形洞穴
夢天·李賀
天上
安置夢的地方
但不能安置永生
衰老,哭泣
同樣在糾纏天色
半開的門扉
等待誰
他在人間失蹤了
天宇間浪跡
天上的時間
也是輪上轉動的
只是直徑更大
——但露水閃爍的感覺
是一樣的
某條小徑
她們相逢
滿是天上的愉悅
不似我們
滿懷著心機
我們是蜉蝣的一群
朝生暮死
卻奇怪地夢想永生
她們的俯視裡
我們費盡心機佔領的疆域
如此微不足道
一絲偶然
便能抹去
秋來·李賀
寫詩
是荒謬的
只獲得了寂寞
並過早聽到了死亡的聲音
但我別無選擇
惟有不斷地寫詩
借著一行行詩句
逼近磷火般的永恆
但每一首詩的尾韻後
總是幻滅
現出更闊大的荒野,夜色
以及一些
同樣荒涼的靈魂
他們吟著我的詩句
磷火般閃爍
不知所去
而我坐在唐朝的秋風裡
繼續消瘦
霜月·李商隱
秋水,瘦了,卻更清冽
樓臺,徵雁,最後的蟬鳴……
都在秋水裡沉澱
清場後的舞臺,如此簡潔
水光,霜色,月輝
猶如翻開的空頁
兩位主角:青女,素娥
似相鬥嬋娟
實比著孤寂
而觀眾,只有一位
孤獨的詩人,潛在秋水深處
屏著呼吸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李商隱
世界,被寂寞清洗著
竹塢,水檻,倒影……水落石出般
浮現出來。而最後洗出的
是一片薄薄的思念
它有一雙蝶翼,秋葉般顫慄
丈量著我與你之間,那謎一般的距離
它飛越一重重城牆,卻飛入了一張蛛網
望著那一寸距離,無法脫解
而我,仍守在我們的舊地
秋的圍困中,瘦成秋水的一片枯荷
偶爾響起的,是不知來自哪片黃雲的
幾點雨聲
嫦娥·李商隱
星空的雲母屏風
護著瑤臺的一盞燭火
星河漂移,時間漂移
那個逃亡者,已抵達青天盡處
她始終未轉過背影
她的懺悔,只向著那邊的深淵
燭火顫曳一下,又一夜過去了
而孤獨永恆
登鸛雀樓·王之渙
更上一層樓
看到了黃河盡處的海水
更上一層樓
看到了海水無邊的蔚藍
更上一層樓
看到了蔚藍那邊的黑夜
更上一層樓
看到了一個帝國的沉淪
更上一層樓
看到了世界背面的一個徘徊的影子
更上一層樓
看到了那柱巖層裡輪轉的軸心
更上一層樓
看到了登樓的自己
【作者簡介】 莊曉明,1964年4月出生於江蘇揚州。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九三學社會員。曾在各大刊物發表詩歌、評論、隨筆、小說若干。已出版有詩集《晚風》《踏雪回家》《形與影》《汶川安魂曲》《天問的回聲》《詩與思》,隨筆集《時間的天窗》,寓言小說集《空中之網》,短篇小說集《寓言與迷宮》,詩學論集《後退的先鋒》等10部。作品入選《中國現代詩歌名篇賞析》《中國百年新詩經》《江蘇百年新詩選》《中國二十世紀民間詩人二十家》《21世紀15年中間代詩人15家》,及《中國年度詩選》《中國詩歌排行榜》《中國詩選》(漢英雙語版)等多種選集。《中華英才》雜誌曾對其文學成就做了專題報導。詩集《形與影》獲第二屆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現居於揚州。
看到了登樓的自己
——讀莊曉明老師詩歌有感
文/孫明亮
無論古人還是今人,一般不會直接表達情感,而是委婉地表達,這就需要借物抒情、託物言志,所以詩歌中的「物」就被稱為意象。表達作者「意」的對象。非常奇妙的是,今天的詩人居然借古人之象,表自己之意,讀起來,暢快自然,即是領略古人文學的精粹,更是感受今人思維變化,一張一弛,感受其中,有無窮的樂趣。
一個人降生到人世,是社會的人,但更是天地萬物的一份子。一個秉持純真詩心的人在人世遭受了總總磨難而又得不到排遣的時候,天地萬物就會成為他唯一的依靠,他的情感自然的向天地萬物移送,進而才有可能無意識的成就不朽之作。內心純真,不染世俗功利,才能像一汪清水一樣映照萬物,從而才能達到人與物的高度互溶。我們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其實,更是詩人思念故鄉的一首詩歌,或者是心中永遠存在的一個追求,這樣一個追求,何嘗不是一件好事,讓我們心中留白,留下一點美好希望,成為引向遠方的故園。詩人由寫詩而無意識的與萬物溝通,從而化解自身在人世間的一切憂愁。
古人的詩歌是美的,要讓平凡的事物放發出美的光彩,就要通過想像。想像是美的源泉,也是詩意的倉庫。一個好的想像,它本身就是一首詩。只有發揮想像才能創造出鮮明的形象,詩歌的生命力是想像賦予的,沒有想像,寫出來的詩歌是乾澀的。想像能使一件細小的事物顯示出驚人的魅力。詩歌《鹿柴·王維》,詩人在此基礎上大膽想像和創意,和古代相比,今非昔比,幾聲「人語」,像囈語,像搖曳的燭焰/像偶然掠過的一縷夕暉,閃亮了世界的中心/——幾斑苔跡。幾斑苔跡,顯得異常珍貴,難道不是嗎,現代社會高樓大廈,難得一見的綠色,更是人心的變異。
詩的情必真,只有真的東西它才是美的。要能從生活中找到能打動自己的內容,然後再以詩的語言,詩的形式去抒寫它。這樣才能讓人產心靈的共鳴,也使詩變得有意義。詩歌《辛夷塢·王維》 ,是詩人借古人之口,抒發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冷淡冷漠,不近人情的事實。
我們如何看一首詩,首先,第一印象,這詩很親切,就像一個面帶微笑的鄰家大哥,在那裡等你,而不是那種板著死豬臉,鼻孔朝天,一副拒人千裡的樣子。也就是入門不難,易於親近。詩人通過場景、細節、平和而不落俗套的敘述,吸引你為他停一停。常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詩歌也是如此,大道至簡,做到這點並不容易。平和真誠、視角獨特是關鍵。第二,現代詩去除了格律,但它的韻律節奏比格律要求更高,因為韻律是內在的自律。剛接觸一首詩,第一眼感覺還可以,然後試著讀讀,主要就是體會它的內在節奏。那種微風拂過森林,波濤湧動波濤,或舒緩或激烈或悠揚或沉穩或婉轉或纏綿迂迴往復,會讓人深深著迷,它就是音樂、是天籟。第三點是:真實。真實包括細節的真實、情感的真實,以及理性之美。詩歌離不開想像,但你要懂得,即便是想像,也要有想像的真實。場景安排,也要經得住理性的追問和推測。不是無源之水,不是天上地下,不是臆測意淫瞎說八道閉門造車為賦新詞強說愁。因為真實,所以動人。說每一首詩裡,都能找到詩人自己的影子。在心為思,發聲為歌,此謂詩歌;以自身的境遇映照整個人類,這就是詩人。真實是對詩歌最基本的尊重,也是詩歌的定音錘。詩歌《月下獨酌之二·李白》,《月下獨酌之四·李白》都是生活的寫照,一定有詩人自己的影子。第四點就是哲思。哲學本身就是一種邏輯,哲學的、理性的思考,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思想,並用你成熟穩定的思想體系,對萬事萬物進行提純、粹取和概括,像一張網,過濾掉渣滓,留下事物的本質,獲得形而上的提升。因為濃縮、提純,使詩歌精煉、內斂,有效地區別於散文,也使詩歌具備了哲思之美,達到神性與澄明之境。真正的詩人都是哲學家、思想家。哲學思想與宗教情懷的有機融合,才能產生偉大的思想,偉大的思想造就偉大的詩人。一首詩只有具備了此點,才會讓人真正喜歡,這就像舉止優雅,氣質不凡的美麗女子,而不僅僅是個徒具其表的花瓶。讀莊曉明老師詩歌,總能從古人那裡,得出自己的結論。
詩歌《嫦娥·李商隱》,沒有寫後悔,從詩裡可以看出,詩中有議論, 這種議論有禪味,也就是說有哲學之悟。詩人的企圖是一語點出存在之真。孤獨是永遠的,現代詩歌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形式的自由上,而更在於它的形式可以更加自由地表現現代人對現代生活的生命體驗與深刻思考。詩人通過和古人對話,告訴古人如今的變化,不論怎麼變化,生命的真善美不變,看到了黃河盡處的海水,看到了海水無邊的蔚藍,看到了蔚藍那邊的黑夜,看到了一個帝國的沉淪,看到了世界背面的一個徘徊的影子,看到了那柱巖層裡輪轉的軸心,看到了登樓的自己,何去何從,詩人心知肚明,早已立下但我別無選擇/惟有不斷地寫詩/借著一行行詩句/逼近磷火般的永恆,孤獨的詩人,潛在秋水深處/屏著呼吸。
2021年1月16日
【詩評人簡介】孫明亮,詩人詩評人。現任【詩人名典】執行主編,詩歌評論員。詩觀:唯美意境透露出深刻,簡單的語言和浪漫的天真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