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天氣預報》:衛星雲圖是塊布 1分鐘說350字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雖然天氣情況瞬息萬變,但《天氣預報》卻每天雷打不動地在《新聞聯播》結束後和觀眾見面。對於這位「老朋友」,很多人並不熟悉它是怎麼製作的。記者日前來到位於國家氣象局的北京華風氣象影視信息集團,在《天氣預報》主持人馮殊的帶領下,參觀了《天氣預報》演播室。馮殊說起話來語速要比一般人快很多,原來,這正是《天氣預報》的特殊性為馮殊帶來的「職業病」:為了在兩分鐘內提供更多更有用的氣象信息,馮殊練就了每分鐘350字的超快語速。

衛星雲圖變化靠主持人遙控

  走進《天氣預報》的演播室,很多人都會注意到一塊綠色的幕布。這塊幕布看上去沒什麼特別,卻是《天氣預報》錄製中的重要道具——主持人就是站在這張幕布前向觀眾介紹天氣情況。很多觀眾會有疑問:主持人怎麼看地圖和衛星雲圖呢?這就需要幕布兩邊的監視器來幫忙。

  馮殊介紹,節目錄製時會把需要用到的地圖等傳送到兩邊的監視器上,主持人一邊看監視器,一邊在幕布前「比劃」,這樣就呈現出觀眾平日看到的效果了。跟想像中不同的是,幕布和地圖的合成是在錄製時直接完成的,而不是錄完主持人的畫面後再進行後期合成。

  為了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馮殊站在幕布前做起演示。由於幕布和監視器的方向是垂直的,主持人在「比劃」的過程中要把握好角度,否則會影響觀眾觀看的效果。在手勢上,針對不同的區域和畫面信息,主持人在講解時伸出幾個手指也有講究。馮殊說,一般指示比較大的範圍時習慣用手掌,而針對一些比較細小的地方則用一根指頭,「總之就是不能遮擋住信息,同時還得能指示得儘量準確。 」有監視器做參照,即使是第一次站在幕布前的人也能指出地圖上的大概位置,但要指得又快又準,就需要多練習了。

  很多觀眾還記得,20多年前《天氣預報》剛開播時,主持人手裡經常拿著一根小棍。現在主持人雖然全部用手來「比劃」,但另一隻手裡還要拿著一個寶貝——遙控器。觀眾在電視上看到的衛星雲圖和地圖的變化,實際上就是主持人通過遙控器切換的。

幾分鐘節目要一天時間準備

  每期《天氣預報》呈現在觀眾面前時都只有幾分鐘時間,但編導和主持人卻需要花一天時間來準備。馮殊介紹,編導們有時從上午就開始準備選題了,主持人一般在下午3時左右到崗,和編導一起討論當天的內容,「我們會討論當天有哪些特別的信息值得提示和注意,給觀眾預報。 」討論後,主持人會和編導一起參與組稿,然後把稿件拿給氣象專家審核,再由編導製圖。觀眾每天看到的地圖和衛星雲圖會有一些模板,編導負責每天更新數據。

  由於天氣情況複雜多變,為了能把最新最準確的天氣信息傳達給觀眾,《天氣預報》的前期準備工作往往要持續很長時間。節目組在下午3時左右討論了大致的天氣形勢後,傍晚6時多才能拿到具體數據,而節目要在傍晚6時40分之前錄完傳送給央視,保證趕在《新聞聯播》之後播出,時間還是相當緊張的,「既要保證播出安全,又要保證最新數據都能加進去。 」

  馮殊坦言,作為主持人,他們會對觀眾的反饋有壓力,因此節目組和氣象專家都在努力讓預報更加精細準確,「有時預告信息來得很晚,一旦有最新的信息,便會隨時加入到節目裡。比如現在是汛期,會有很多預警、公告,這些都要加到節目裡。 」據《北京晚報》報導

小內幕

主持時杜絕廢話

  馮殊思路非常敏捷,語速也比普通人快很多,馮殊笑稱,這是他的職業病。由於要在短時間內播報大量信息,《天氣預報》主持人的語速能達到每分鐘350字左右,「有時候錄完一期節目,已經說得上氣不接下氣了。 」節目中,主持人的說話時間大概在兩分鐘左右,但發布的信息量卻很龐大,這便使任何無用的信息都不能出現,馮殊說,用「字字珠璣」來形容天氣預報毫不為過。

  背地圖是基本功

  對於新加入的主持人,《天氣預報》會專門找氣象專家為新人培訓,「氣象專家會講一些天氣的基本成因、基本原理,根據四季、節氣的特點來講解天氣。」馮殊認為,觀眾沒必要去探究天氣背後更深層的東西,但一些科普知識,主持人還是要介紹給觀眾。此外,了解中國地圖和一些地理知識,都是氣象節目主持人的基本功。

相關焦點

  • 揭秘央視《天氣預報》:主播對著綠布「說」天氣
    令人「不適」的是,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播音專業、曾獲得CCTV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銅獎的馮殊說起話來語速要比一般人快很多,原來,這正是《天氣預報》的特殊性為馮殊帶來的職業病:為了在兩分鐘內提供更多更有用的氣象信息,馮殊和其他《天氣預報》主持人一樣,練就了在每分鐘350字的超快語速。
  • 讀衛星雲圖,教你看天氣預報
    衛星雲圖是氣象衛星從太空拍攝後發回到地面氣象中心的照片。由於氣象衛星上裝有不同的感光儀器,因此地面工作站可以接收到不同類型的雲圖。
  • 【天文科普】揭秘!我們能在衛星雲圖上看到什麼?
    【天文科普】揭秘!我們能在衛星雲圖上看到什麼?「臉譜」反映了大氣的「喜怒哀樂」雲量不僅能反映當時的大氣狀況還能預示未來的天氣變化什麼是衛星雲圖衛星雲圖由氣象衛星自上而下觀測到的地球上的雲層覆蓋和地表面特徵的圖像。
  • 對雲圖、衛星,他們
    曹治強來到中央氣象臺會商室發言臺前,三分鐘後,他將和中央氣象臺以及沿海四省預報專家一起,商討這個可怕颱風最可能在哪裡登陸以及究竟會帶來怎樣的風雨影響。  與其他發言人相比,來自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曹治強是比較特殊的:他並不掌握數值天氣預報信息,其強項在於「讀圖」。  3時45分,全國會商準時開始。
  • 從接收國外衛星雲圖,到中國衛星服務世界
    以現在的技術來看,這些雲圖質量並不高,但它們提供的全新視角,成功帶動了大氣科學領域持續多年的研究熱潮。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氣動力和數值預報專家李澤椿憶及那個時期時說:「通過衛星對雲和地面拍攝的照片,堪察加半島地形地貌和颱風系統清晰可見。我們就在想,能否利用衛星雲圖來監測颱風?」
  • 衛星十八般武藝,能監測洪水預警颱風,小編教你看懂天氣預報雲圖
    2016年我國發射了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等,從此開始,我們有了自己的真彩色雲圖。衛星雲圖不只是看雲。在農業植被監測、空氣品質探測,還有火點、天氣探測有許多應用。你應該不會想到,有時它們還能拍到月亮,月球對衛星觀測儀器的校準有很大作用,通過對月球的觀測能校準對地球觀測的偏差。
  • 如何科學地看天氣預報
    目錄:1、天氣預報軟體與網站選擇(windy、meteoblue、微博、墨跡天氣、中央氣象臺)2、衛星圖網站選擇(realearth、rammb-slider、himawari8、NASA)3、雙子座流星雨天氣展望一、
  • 新知| 天氣預報是如何誕生的?智慧氣象揭秘風雲變幻
    「梅姑娘」原地轉圈,小夥伴們的內衣都不夠用了,出門更是養成必看天氣預報的習慣。如今的天氣預報幾乎可以做到實時更新,時間可精確到半小時內所在區域是否下雨颳風,那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  「天氣預報的結果很簡單,但是製作過程非常複雜繁瑣。」江蘇省氣象臺預報技術研發科劉安寧說,天氣預報簡單分為五個步驟:氣象觀測、數據收集、綜合分析、預報會商、預報產品發布。
  • 今天新聞聯播天氣預報視頻
    當前位置: 天氣網 > 天氣預報 > 中央天氣預報視頻 今天新聞聯播天氣預報視頻 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介紹 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於
  • 央視《天氣預報》 最早主持從氣象臺中產生(組圖)
    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每天的播出時間只有5分鐘,卻穩居收視率的前幾位,即使現在人們有那麼多渠道了解天氣信息,即使大家說得最多的是「天氣預報越來越不準」,但每晚七點半之後的這5分鐘,還是有無數人守候在電視機前。  30多年前,《天氣預報》正式創辦。這一收視率極高的欄目是怎麼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多元的?
  • 揭秘!除了颱風 我們還能在衛星雲圖上看到什麼?
    中國天氣網訊 說到衛星雲圖,可能大多數人首先能想到的就是颱風。其實,擁有太空視角的衛星能看到的東西還有很多。你知道太空裡也有漣漪嗎?想知道傳說中的雲洞長什麼樣嗎?中國天氣網聯合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為您奉上一組獨家衛星雲圖,一起來領略太空視角的神奇景觀吧。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雲圖首次亮相CCTV!
    來看一下衛星雲圖,動的是雲,不動的是積雪。可見,積雪很少,雲也不多,本來就不多的降水在今天晚上到明天會變得更少……天氣預報節目中,主持人宋英傑手指衛星雲圖上的積雪和雲量,將未來幾天的天氣狀況娓娓道來。從CCTV-1《新聞聯播天氣預報》衛星雲圖的使用中,可以一窺我國靜止氣象衛星的發展史:2005年1月1日,風雲二號C星多通道合成圖像亮相《新聞聯播天氣預報》,我國擺脫了氣象衛星數據依賴國外的歷史;
  • 「人臉識別」跨界「天氣預報」?還真被它算準了長沙初雪日!
    儀器研發牽頭人葉成志介紹,簡而言之它就是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把對人臉識別改為對總雲量、露、雨凇、積雪等9項觀測項目進行快速智能識別,例如可準確地對一個站點的雲量、是否出現雨凇、積雪等現象進行分鐘級的自動觀測,系統還會把觀測站的實景圖像傳送給預報員,讓預報員對天氣的變化有更直觀的了解。
  • 衛星雲圖電腦版
    衛星雲圖電腦版 生活工具 大小: 9.05M 版本: 1.10.5
  • 廈門天氣預報!福建省廈門市8月24日至8月30日未來七天天氣預報
    8號颱風「巴威」8月22日衛星雲圖8月23日,廈門高溫和陣雨齊上陣8月23日,廈門島內島外均有雨水降臨,不過各區雨量分布不均,23日凌晨,同安區和翔安區普遍出現暴雨。根據廈門氣象臺數據,從22日20時到23日17時,雨量最大的站點位於同安區布塘村,累計雨量達到143.1毫米。
  • 古人能「觀天象」預測天氣,這種技術為何現代天氣預報從來不用?
    眾所周知,古人是可以夜觀天象預測天氣的,而古代有關預測天氣的科學技術基本沒有,只是靠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一些自然現象與天氣變化的經驗來預測天氣。那麼為何這種技術現代天氣預報從來不用呢?天象與天氣變化《尚書·洪範》中提到過:「箕星好風,畢星好雨,月之從星,則以風雨。」意思是說,月亮在箕星位置預示要颳風,在畢星位置,多要下雨。古人云:「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是說月亮周圍出現光暈,第二天颳大風的可能性很大,房屋柱石上發潮,下雨的可能性大。
  • ——《新聞聯播天氣預報》四十年曆程回顧及展望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氣象中心開始籌建我國第一代電視天氣預報節目製作系統。1986年10月1日,《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節目第一次全面改版。這次改版有兩個影響至今的重要調整,一是節目開始由氣象部門獨立製作,成為中國電視界最早實現「制播分離」的日播節目,中國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由氣象部門獨立製作天氣預報節目的國家;二是節目首次應用計算機技術製作電視天氣預報,推出了彩色衛星雲圖、天氣形勢預報等動態圖形,節目的展示效果日臻完善,氣象服務的專業性日漸突出。  20世紀90年代,我國影視行業在技術和內容方面飛速發展。
  • 秋雨形勢嚴峻,新晴天氣上線雷達雲圖預測降雨
    為解決短時降雨預測這個問題,新晴天氣APP上線全國降雨雲圖,可查看全國任意經緯度未來120分鐘的降水情況,以及大風、冰雹、雷電等強對流天氣發生概率。通過新晴天氣APP降雨雲圖,可提前掌握降雨信息,包括何時下雨及雨停,雨勢大小等,提前應對洪澇、滑坡等次生災害隱患。
  • 「云云」眾生之你真的看懂衛星雲圖了嗎
    作為一名多才多藝且極富責任感的天氣小編除了報天氣 我還能科普啊!!因為總有粉絲留言說想看氣象衛星雲圖(下文統一簡稱衛星雲圖)所以就有了今天的推文「云云」眾生之你真的看懂衛星雲圖了嗎?為了更容易看懂 咱們由簡單到難(看圖)先看看這個衛星雲圖這是今天籠罩在南方的陰雨雲係為了方便理解 暫且這麼稱呼它們它們大多是層雲、層積雲這種雲辨識度就比較高
  • 自動化觀測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不知您發現沒有,如今的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了。摸透老天爺的「暴脾氣」,先得觀察清楚老天爺的習性,其中最基礎的手段便是觀測。不久前,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實現自動化的消息被人們廣泛關注。  那麼,是什麼催生了自動化氣象觀測?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是否會產生更優的數據?又將給公眾帶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