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天氣情況瞬息萬變,但《天氣預報》卻每天雷打不動地在《新聞聯播》結束後和觀眾見面。對於這位「老朋友」,很多人並不熟悉它是怎麼製作的。記者日前來到位於國家氣象局的北京華風氣象影視信息集團,在《天氣預報》主持人馮殊的帶領下,參觀了《天氣預報》演播室。馮殊說起話來語速要比一般人快很多,原來,這正是《天氣預報》的特殊性為馮殊帶來的「職業病」:為了在兩分鐘內提供更多更有用的氣象信息,馮殊練就了每分鐘350字的超快語速。
衛星雲圖變化靠主持人遙控
走進《天氣預報》的演播室,很多人都會注意到一塊綠色的幕布。這塊幕布看上去沒什麼特別,卻是《天氣預報》錄製中的重要道具——主持人就是站在這張幕布前向觀眾介紹天氣情況。很多觀眾會有疑問:主持人怎麼看地圖和衛星雲圖呢?這就需要幕布兩邊的監視器來幫忙。
馮殊介紹,節目錄製時會把需要用到的地圖等傳送到兩邊的監視器上,主持人一邊看監視器,一邊在幕布前「比劃」,這樣就呈現出觀眾平日看到的效果了。跟想像中不同的是,幕布和地圖的合成是在錄製時直接完成的,而不是錄完主持人的畫面後再進行後期合成。
為了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馮殊站在幕布前做起演示。由於幕布和監視器的方向是垂直的,主持人在「比劃」的過程中要把握好角度,否則會影響觀眾觀看的效果。在手勢上,針對不同的區域和畫面信息,主持人在講解時伸出幾個手指也有講究。馮殊說,一般指示比較大的範圍時習慣用手掌,而針對一些比較細小的地方則用一根指頭,「總之就是不能遮擋住信息,同時還得能指示得儘量準確。 」有監視器做參照,即使是第一次站在幕布前的人也能指出地圖上的大概位置,但要指得又快又準,就需要多練習了。
很多觀眾還記得,20多年前《天氣預報》剛開播時,主持人手裡經常拿著一根小棍。現在主持人雖然全部用手來「比劃」,但另一隻手裡還要拿著一個寶貝——遙控器。觀眾在電視上看到的衛星雲圖和地圖的變化,實際上就是主持人通過遙控器切換的。
幾分鐘節目要一天時間準備
每期《天氣預報》呈現在觀眾面前時都只有幾分鐘時間,但編導和主持人卻需要花一天時間來準備。馮殊介紹,編導們有時從上午就開始準備選題了,主持人一般在下午3時左右到崗,和編導一起討論當天的內容,「我們會討論當天有哪些特別的信息值得提示和注意,給觀眾預報。 」討論後,主持人會和編導一起參與組稿,然後把稿件拿給氣象專家審核,再由編導製圖。觀眾每天看到的地圖和衛星雲圖會有一些模板,編導負責每天更新數據。
由於天氣情況複雜多變,為了能把最新最準確的天氣信息傳達給觀眾,《天氣預報》的前期準備工作往往要持續很長時間。節目組在下午3時左右討論了大致的天氣形勢後,傍晚6時多才能拿到具體數據,而節目要在傍晚6時40分之前錄完傳送給央視,保證趕在《新聞聯播》之後播出,時間還是相當緊張的,「既要保證播出安全,又要保證最新數據都能加進去。 」
馮殊坦言,作為主持人,他們會對觀眾的反饋有壓力,因此節目組和氣象專家都在努力讓預報更加精細準確,「有時預告信息來得很晚,一旦有最新的信息,便會隨時加入到節目裡。比如現在是汛期,會有很多預警、公告,這些都要加到節目裡。 」據《北京晚報》報導
小內幕
主持時杜絕廢話
馮殊思路非常敏捷,語速也比普通人快很多,馮殊笑稱,這是他的職業病。由於要在短時間內播報大量信息,《天氣預報》主持人的語速能達到每分鐘350字左右,「有時候錄完一期節目,已經說得上氣不接下氣了。 」節目中,主持人的說話時間大概在兩分鐘左右,但發布的信息量卻很龐大,這便使任何無用的信息都不能出現,馮殊說,用「字字珠璣」來形容天氣預報毫不為過。
背地圖是基本功
對於新加入的主持人,《天氣預報》會專門找氣象專家為新人培訓,「氣象專家會講一些天氣的基本成因、基本原理,根據四季、節氣的特點來講解天氣。」馮殊認為,觀眾沒必要去探究天氣背後更深層的東西,但一些科普知識,主持人還是要介紹給觀眾。此外,了解中國地圖和一些地理知識,都是氣象節目主持人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