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
1988年,在航天和氣象工作者付出近20年的努力後,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成功發射,除美國、日本、歐洲的衛星雲圖之外,第一次有「中國攝影」衛星雲圖回傳地球。到今天,已有93個國家和地區,國內近100個行業、2600多家用戶選擇使用來自中國氣象衛星的圖像和數據。
幾十年來,航天、氣象工作者不畏懼一個個難題,不漏掉每一個細節,不懈努力和精益求精,打造出一塊「中國攝影」衛星雲圖的金字招牌。
1969年夏天,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通過一臺「自行研製的簡陋設備」,中國科學家第一次接收到美國艾薩(ESSA)氣象衛星傳輸的雲圖。以現在的技術來看,這些雲圖質量並不高,但它們提供的全新視角,成功帶動了大氣科學領域持續多年的研究熱潮。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氣動力和數值預報專家李澤椿憶及那個時期時說:「通過衛星對雲和地面拍攝的照片,堪察加半島地形地貌和颱風系統清晰可見。我們就在想,能否利用衛星雲圖來監測颱風?」
短短幾年時間裡,《衛星雲圖的接收與分析》專刊出版,衛星雲圖在天氣分析和預報中應用的各種研究陸續發表,熱帶海洋和高原氣象資料缺少地區天氣系統演變的新事實被發現了,人們對利用雲圖預報颱風發生發展的方法進行總結,1975年我國衛星氣象領域最早的專著《衛星雲圖使用手冊》出版。
此時,國際上氣象衛星技術的快速更新迭代則如火如荼地進行著,1975年至1977年,美國、日本相繼發射靜止氣象衛星,不間斷獲取雲圖成為可能,包括中國在內的東半球的預報員開啟了「看雲圖預報」的歷史。
與此同時,經歷了近20年白手起家、從無到有的艱難歷程,在航天和氣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1988年,中國第一顆極軌氣象衛星成功發射。1997年,中國第一顆靜止氣象衛星成功發射。這意味著中國同樣開始具備提供自主衛星雲圖服務的能力。
得益於改革開放所創造的開放與合作的環境,中國風雲衛星起點比20年前的美國要高得多。不過在當時國內整體工業基礎水平有限的情況下,中國衛星雲圖要想讓國內外用戶願意用、用得好,從某種程度上說,並不比成功發射一顆衛星容易。
風雲二號前兩顆衛星上天后,衛星雲圖暴露出了地球圓盤圖不夠圓、動畫晃動等問題。時任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風雲二號地面系統副總設計師的張青山通過各種計算,提出了一個補償方案,最終使得衛星所觀測到的圖像很接近實際地球影像。中國工程院院士、風雲二號地面系統總設計師許健民帶領科研團隊花了三年時間最終拿下了高精度圖像定位技術。
從航天領域到氣象領域,經歷了無數次這樣的「打磨」過程後,2005年1月1日,中國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的第一顆業務衛星風雲二號C星雲圖正式亮相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並開始正式向國內外用戶發送衛星數據圖像,我國擺脫了氣象衛星數據依賴國外的歷史。
此後,國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臺站開始接收並使用風雲衛星雲圖。2006年到2007年,我國成功開發FENGYUNCast接收系統,分別向亞太地區17個國家贈送了該接收設備,風雲衛星數據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
對高質量衛星雲圖追求的腳步在不斷前進。2008年,在原單星雲圖的基礎上,風雲二號通過多星組網加密觀測,開始提供雙星雲圖,將雲圖的更新時間縮短了一半。2008年,中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A星成功發射,可每日無縫隙獲取全球250米解析度真彩色雲圖。2016年,中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成功發射,衛星雲圖最高解析度達500米,可最快1分鐘生成一次區域觀測圖像。
「風雲三號A星成功發射後,很多發達國家氣象部門都主動與我們聯繫,希望共享資料。」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自豪地說。而就在前不久的第五屆風雲衛星國際發展諮詢會上,擁有全新儀器的風雲四號衛星,被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教授、亞洲大洋洲氣象衛星用戶大會候任主席Allen Huang點名,希望分享資料用以分析。
今年中國氣象局還建立了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一旦遭受颱風、暴雨、強對流、森林草原火災、沙塵暴等災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只要申請啟動該機制,將第一時間獲得「風雲」衛星高頻次雲圖及相關定量產品。
今天,除了提供衛星雲圖以外,中國氣象衛星還可定量反演雲、氣溶膠、海洋水色,獲取三維大氣結構、「抓」閃電等,實現了更多更強大的功能。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8年12月25日一版「改革開放40年·印記」 責任編輯:王若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