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接收國外衛星雲圖,到中國衛星服務世界

2021-01-07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

  1988年,在航天和氣象工作者付出近20年的努力後,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成功發射,除美國、日本、歐洲的衛星雲圖之外,第一次有「中國攝影」衛星雲圖回傳地球。到今天,已有93個國家和地區,國內近100個行業、2600多家用戶選擇使用來自中國氣象衛星的圖像和數據。

  幾十年來,航天、氣象工作者不畏懼一個個難題,不漏掉每一個細節,不懈努力和精益求精,打造出一塊「中國攝影」衛星雲圖的金字招牌。

  1969年夏天,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通過一臺「自行研製的簡陋設備」,中國科學家第一次接收到美國艾薩(ESSA)氣象衛星傳輸的雲圖。以現在的技術來看,這些雲圖質量並不高,但它們提供的全新視角,成功帶動了大氣科學領域持續多年的研究熱潮。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氣動力和數值預報專家李澤椿憶及那個時期時說:「通過衛星對雲和地面拍攝的照片,堪察加半島地形地貌和颱風系統清晰可見。我們就在想,能否利用衛星雲圖來監測颱風?」

  短短幾年時間裡,《衛星雲圖的接收與分析》專刊出版,衛星雲圖在天氣分析和預報中應用的各種研究陸續發表,熱帶海洋和高原氣象資料缺少地區天氣系統演變的新事實被發現了,人們對利用雲圖預報颱風發生發展的方法進行總結,1975年我國衛星氣象領域最早的專著《衛星雲圖使用手冊》出版。

  此時,國際上氣象衛星技術的快速更新迭代則如火如荼地進行著,1975年至1977年,美國、日本相繼發射靜止氣象衛星,不間斷獲取雲圖成為可能,包括中國在內的東半球的預報員開啟了「看雲圖預報」的歷史。

  與此同時,經歷了近20年白手起家、從無到有的艱難歷程,在航天和氣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1988年,中國第一顆極軌氣象衛星成功發射。1997年,中國第一顆靜止氣象衛星成功發射。這意味著中國同樣開始具備提供自主衛星雲圖服務的能力。

  得益於改革開放所創造的開放與合作的環境,中國風雲衛星起點比20年前的美國要高得多。不過在當時國內整體工業基礎水平有限的情況下,中國衛星雲圖要想讓國內外用戶願意用、用得好,從某種程度上說,並不比成功發射一顆衛星容易。

  風雲二號前兩顆衛星上天后,衛星雲圖暴露出了地球圓盤圖不夠圓、動畫晃動等問題。時任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風雲二號地面系統副總設計師的張青山通過各種計算,提出了一個補償方案,最終使得衛星所觀測到的圖像很接近實際地球影像。中國工程院院士、風雲二號地面系統總設計師許健民帶領科研團隊花了三年時間最終拿下了高精度圖像定位技術。

  從航天領域到氣象領域,經歷了無數次這樣的「打磨」過程後,2005年1月1日,中國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的第一顆業務衛星風雲二號C星雲圖正式亮相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並開始正式向國內外用戶發送衛星數據圖像,我國擺脫了氣象衛星數據依賴國外的歷史。

  此後,國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臺站開始接收並使用風雲衛星雲圖。2006年到2007年,我國成功開發FENGYUNCast接收系統,分別向亞太地區17個國家贈送了該接收設備,風雲衛星數據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

  對高質量衛星雲圖追求的腳步在不斷前進。2008年,在原單星雲圖的基礎上,風雲二號通過多星組網加密觀測,開始提供雙星雲圖,將雲圖的更新時間縮短了一半。2008年,中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A星成功發射,可每日無縫隙獲取全球250米解析度真彩色雲圖。2016年,中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成功發射,衛星雲圖最高解析度達500米,可最快1分鐘生成一次區域觀測圖像。

  「風雲三號A星成功發射後,很多發達國家氣象部門都主動與我們聯繫,希望共享資料。」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自豪地說。而就在前不久的第五屆風雲衛星國際發展諮詢會上,擁有全新儀器的風雲四號衛星,被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教授、亞洲大洋洲氣象衛星用戶大會候任主席Allen Huang點名,希望分享資料用以分析。

  今年中國氣象局還建立了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一旦遭受颱風、暴雨、強對流、森林草原火災、沙塵暴等災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只要申請啟動該機制,將第一時間獲得「風雲」衛星高頻次雲圖及相關定量產品。

  今天,除了提供衛星雲圖以外,中國氣象衛星還可定量反演雲、氣溶膠、海洋水色,獲取三維大氣結構、「抓」閃電等,實現了更多更強大的功能。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8年12月25日一版「改革開放40年·印記」  責任編輯:王若嘉)

相關焦點

  • 對雲圖、衛星,他們
    對於曹治強所在的遙感應用服務中心天氣室團隊來說,他們諸多本領中,「讀圖」始終佔有重要地位。他們的前輩,中國工程院院士、衛星氣象專家許健民曾多次強調過「讀圖」的重要性,他自己每天「存雲圖、看雲圖」的習慣就保留至今。技藝代代傳承,他們這些年輕人自然也能力不俗。
  • 讀衛星雲圖,教你看天氣預報
    衛星雲圖是氣象衛星從太空拍攝後發回到地面氣象中心的照片。由於氣象衛星上裝有不同的感光儀器,因此地面工作站可以接收到不同類型的雲圖。
  • 衛星雲圖電腦版
    衛星雲圖電腦版 生活工具 大小: 9.05M 版本: 1.10.5
  • 我們能在衛星雲圖上看到什麼?
    我們能在衛星雲圖上看到什麼?衛星雲圖由氣象衛星自上而下觀測到的地球上的雲層覆蓋和地表面特徵的圖像。從3月30日上午8時-11時的風雲4號衛星雲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火場上空西北、東南走向的明顯煙霧。通過對衛星雲圖進行圖像處理、定位等工作後,氣象部門就能夠識別出森林火災熱源點,並製作出決策服務產品供相關部門使用。No.8 太空視角俯瞰沙塵2019年3月19日下午13點開始,新疆南疆地區出現了明顯的沙塵,並且逐漸向西推進。
  • 除了颱風 我們還能在衛星雲圖上看到什麼?
    中國天氣網訊 說到衛星雲圖,可能大多數人首先能想到的就是颱風。其實,擁有太空視角的衛星能看到的東西還有很多。你知道太空裡也有漣漪嗎?想知道傳說中的雲洞長什麼樣嗎?中國天氣網聯合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為您奉上一組獨家衛星雲圖,一起來領略太空視角的神奇景觀吧。
  • 衛星地面接收設施接收外國衛星傳送電視節目管理辦法_2019·1 增刊...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衛星地面接收設施接收外國衛星傳送的電視節目,是指單位利用已有的衛星地面接收設施或者設置專門的衛星地面接收設施接收與本單位業務工作有直接關係的外國衛星傳送的電視節目。第三條 國務院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全國衛星地面接收設施接收外國衛星傳送的電視節目的管理工作。
  • 中國衛星為國際防災減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了卓越貢獻
    中國基本建成了由高空間解析度光學衛星、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高光譜解析度成像衛星等功能各異的業務衛星組成的星座系統。根據規劃,2019年底,中國將再發射一顆高分衛星,全部完成天基系統的建設任務,然後把高分專項的工作重點轉向應用體系建設方面。作為中國著力打造的一項重要空間基礎設施,高分衛星不僅服務中國自身,而且向世界各國開放數據,助力國際防災減災事業。
  • 亞太地區可接收「風雲四號」衛星數據
    本報訊(盧健 黃彬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從5月8日零時起,中國以及亞太地區用戶可正式接收「風雲四號」A星數據。同時,全部國家級氣象業務平臺完成「風雲二號」到「風雲四號」衛星業務切換。  「風雲四號」A星(以下簡稱「風雲四號」)是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的首發星。
  • 蔣興偉院士:我國海洋衛星的規劃、發展現狀以及衛星在海洋遙感監測...
    我國海洋衛星從 90 年代開始立項,到 2002 年第一顆海洋衛星首發後進入了發展快車道。海洋衛星已成為服務海洋強國建設、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推進海洋高新技術發展中有力的技術支撐,是當前和今後海洋前沿技術的主要領域。
  • 「云云」眾生之你真的看懂衛星雲圖了嗎
    因為總有粉絲留言說想看氣象衛星雲圖(下文統一簡稱衛星雲圖)所以就有了今天的推文「云云」眾生之你真的看懂衛星雲圖了嗎?為了更容易看懂 咱們由簡單到難(看圖)先看看這個衛星雲圖這是今天籠罩在南方的陰雨雲係為了方便理解 暫且這麼稱呼它們它們大多是層雲、層積雲這種雲辨識度就比較高
  • 在線航天日專訪|航天馭星趙磊:讓衛星更好用,讓衛星更易用
    未來航天馭星將繼續聚焦自身優勢,做專、做精,建設全球商業航天基礎設施,努力成為世界一流的衛星測控與應用服務商。服務的客戶包括航天五院、武漢大學、天儀研究院、九天微星等傳統衛星研製與應用單位和商業衛星公司。公司已完成3輪近2億元融資,取得國家高科技企業認證和中關村高科技企業認證。測運控是衛星產業鏈上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是衛星的數據中樞。我國傳統航天因為地面站網資源的缺乏,導致衛星的使用效率不高,大量數據無法及時接收到地面,同時,衛星在軌的安全性也難以保障。
  • 衛星十八般武藝,能監測洪水預警颱風,小編教你看懂天氣預報雲圖
    2016年我國發射了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等,從此開始,我們有了自己的真彩色雲圖。衛星雲圖不只是看雲。在農業植被監測、空氣品質探測,還有火點、天氣探測有許多應用。你應該不會想到,有時它們還能拍到月亮,月球對衛星觀測儀器的校準有很大作用,通過對月球的觀測能校準對地球觀測的偏差。
  • 衛星商戰:中國亞太7號把生意做到美國國防部
    現如今,人們打開廣播、電視、啟動汽車GPS導航功能、在偏遠地區打電話等,都能找到衛星應用的影子,享受到衛星運營服務。但它們似乎太過神秘,以至於我們幾乎忘記了它們的存在。今年5月,因為美軍再次確認租用中國衛星「亞太7號」的消息,又一次把我們的注意力牽引到遙遠的太空。一顆衛星是如何打造的?它經歷怎樣的跋涉來到發射地?
  • 鑄造大國重器 照亮強國之路——寫在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之際
    今天,作為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和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大國重器風雲衛星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中國氣象局正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為全球防災減災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 亞太衛星助力中國電視內容海外落地
    因為工作關係,她去過很多國家,通過建築作品為當地人介紹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和四十年的經濟奇蹟。但是不管去到發達的歐美,還是發展中的南亞中東,要正常收看到來自中國的電視節目都是一件挺困難的事,當地媒體平臺幾乎沒有中國電視頻道,而網絡上充斥的是盜版來源的節目。這天下班回到家,她如同往常一樣打開了電視機頂盒。
  • 揭秘《天氣預報》:衛星雲圖是塊布 1分鐘說350字
    衛星雲圖變化靠主持人遙控   走進《天氣預報》的演播室,很多人都會注意到一塊綠色的幕布。這塊幕布看上去沒什麼特別,卻是《天氣預報》錄製中的重要道具——主持人就是站在這張幕布前向觀眾介紹天氣情況。很多觀眾會有疑問:主持人怎麼看地圖和衛星雲圖呢?這就需要幕布兩邊的監視器來幫忙。
  • 我們發明了一個可以「抓閃電」的衛星
    「風雲四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509所抓總研製,是中國在地球同步(靜止)軌道上首顆三軸穩定的定量遙感衛星。衛星上將裝載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08所研製的國內首臺閃電成像儀,實現區域閃電探測功能。「抓閃電」?不不不,不是你,flash!
  • 通天蓋地45年——中國衛星通信事業發展的偉大徵程
    文中,作者首先從當時的通信情況出發,分析了實現全球範圍的全天候通信和電視廣播的必要性,繼而首先提出了衛星通信的可行性:如果人工發射衛星到地球軌道上,就可以將它作為接收和反射地面信號的中間站,實現將廣播和電視信號遠距離通信和跨海通信的能力。
  • 紹興市開展非法衛星電視接收設施專項整治行動進社區活動
    為加強紹興市衛星電視廣播地面接收設施的管理,有效打擊非法銷售、安裝和使用衛星電視地面接收設施行為,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省廣電局的統一部署,近年來,紹興市結合本地工作實際,狠抓基層基礎,創新監管方式,持續推進全市非法地面衛星電視接收設施(「小耳朵」)整治工作。
  • 直播衛星是什麼 直播衛星優點介紹【詳解】
    直播衛星,直播衛星是什麼意思  直播衛星(Direct Broadcast Satellite,簡稱DBS)是通過衛星將視像、圖文和聲音等節目進行點對面的廣播,直接供廣大用戶接收。根據國際電聯(ITU)的規定,直播衛星一般屬於衛星廣播業務(B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