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建交半世紀 關係轉圜仍需政治遠見與魄力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國際觀察)中加建交半世紀 關係轉圜仍需政治遠見與魄力

  中新社多倫多10月13日電 題:中加建交半世紀 關係轉圜仍需政治遠見與魄力

  中新社記者 餘瑞冬

  又到金秋時節,卻也不免秋風蕭瑟、秋雨意寒。

  在目前中加關係的陰霾下,10月13日中國與加拿大建交50周年紀念日自然無法熱鬧起來,儘管加拿大的商界、學界和華人社團近日來分別以不同形式紀念兩國關係進入「知天命」的時節。

  實際上,加拿大在發展對華關係方面曾長期走在西方國家前列。與中國建交更要歸功於現任加總理賈斯廷·特魯多之父皮埃爾·特魯多。1968年4月出任總理的老特魯多曾表示,在對華關係上要擺脫美國控制。他在1970年作出同中國建交的歷史決定,使加拿大成為最早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之一。

  從建交時上溯約10年,1960年代之初,時任總理迪芬貝克執掌的加政府頂住美國等西方盟友的壓力,向中國出口小麥,為當時的中國雪中送炭。上世紀90年代,克雷蒂安執政時,加拿大對華出口兩座坎杜核反應堆;2005年,馬丁任總理期間,中加兩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

  在民間層面,白求恩的故事更是佳話;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之前身華西協合大學是中國現代高等醫學教育發源地之一,其創辦者多來自加拿大。

  如今,中國是加拿大第二大貿易夥伴、進口來源地及出口市場。根據中方統計,2019年中加貨物貿易額650.8億美元,同比增長2.4%。其中,中國出口369.2億美元,進口281.6億美元。中加之間的經濟互補性無需贅言。

  2018年12月初的孟晚舟事件令中加雙邊關係急轉直下。兩國政治、經貿、人文等關係不斷深化的勢頭必然受到影響。

  加方不僅在孟晚舟事件上踟躕不前,近來又在涉港、涉疆等問題上對中國指手畫腳。就目前形勢而言,在第三方幹擾下,中加之間面臨的困難似乎並不易解。

  從地緣政治而言,雖然加拿大常常強調其政策獨立性,但「跟大象睡在一起」的它,經濟、軍事仍嚴重倚仗美國,政治上不可能完全不看這個南方鄰國的臉色。

  從國內政局而言,特魯多所率的自由黨在2019年大選中僅贏得少數政府,凡事皆受反對黨掣肘,面對微妙的內部壓力,決策時難免瞻前顧後。

  從團隊構成看,目前加政界、尤其執政團隊中相對缺乏「知華派」,決策層在與東方大國打交道的過程中,恐難以真正兼聽則明。

  在兩種歷史文化背景、兩種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之下,中加雙方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分歧是很自然的。回望50年曆程,兩國關係也不時有磕絆。但政治家能否以長遠和戰略眼光,客觀、理性地看待和應對雙邊關係中的不和諧音符,抓住對話、合作主流,以積極因素對衝消極因素,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冷戰期間,迪芬貝克率先突破對華禁運,開啟小麥貿易;老特魯多半個世紀前與紅色中國建交,說到底均是為了加拿大本國利益。但這也表明,意識形態並非橫亙在東西方國家間不可逾越的障礙。

  但今天加拿大政界、媒體界一些人士出於政治意圖或刻板印象,並不願摘掉「有色眼鏡」,不願正視中國的發展與進步。這影響了加拿大人對真實中國的認知,對加拿大自身並非好事。

  老特魯多與友人合著的《紅色中國的兩個天真漢》一書認為,世界大家庭需要中國,敵視和歪曲應該加以放棄,溝通和理解才是處理與新中國關係的最佳途徑。

  當今天的中國以不同往昔的形象在實現快速成長時,老特魯多的視角和觀點仍頗具價值。

  解鈴還須繫鈴人。要實現兩國關係轉圜,需要加方決策層的政治遠見,也需要政治魄力。

  別忘了,加拿大各界也有不少知華、友華人士。加拿大還生活著約180萬華人。這都是雙方增進相互了解的優勢。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中加雙方也有積極的合作與相互支持。正如中國駐加大使叢培武所言,中加關係從不缺少「拾薪人」。

  正因為太平洋兩端相隔萬裡的中國和加拿大在國情、社情、民情上有著不同,唯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增進理解、深化合作,排除幹擾、解決問題,歷經曲折險灘之後的兩國關係,方能迎來寬闊奔流,行久致遠。(完)

相關焦點

  • 智利舉辦智中關係對話會慶祝兩國建交50周年
    新華社聖地牙哥12月11日電(記者尹南 張笑然)為慶祝智利與中國建交50周年,智中議會政治對話委員會和智利國會圖書館11日舉辦「邁向未來的50年:智中兩國面臨的挑戰」線上對話會,對兩國關係進行回顧和展望。
  • 【國際熱點】美朝關係轉圜:去向何方,能走多遠?
    鄭義溶還說,在本月初的訪朝之行中,金正恩表明了對半島無核化以及暫停進一步核導試驗的意願。     當天晚些時候,川普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他與金正恩的會面「正在計劃中」。川普還表示,朝鮮半島問題正在取得重大進展,但美國對朝鮮的制裁將會繼續,直到達成協議。
  • 智利大學發布新書慶祝智中建交50周年
    新華社聖地牙哥12月15日電(記者尹南 張笑然)為慶祝中國與智利建交50周年,智利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編寫的新書《智中關係面面觀》15日舉辦線上發布會。智利外交部長阿拉芒在線上發布會上說,智中兩國建立起堅實友誼,雙方在學術交流和高校間合作上有廣闊空間。他說,這本書包括了智中兩國專家對雙邊關係中面向未來的重大問題的看法。他感謝智利大學做出的「富有遠見的努力」,鼓勵其繼續推動新的、更具成果的交流。
  • 「視角」捨近求遠,不丹為何與以色列建交
    以色列12月12日宣布與不丹建立外交關係。無論對於在中東四面皆敵的以色列,還是與世隔絕的喜馬拉雅山國不丹而言,這都是非同尋常的一步。這是以色列獲得的最新關係正常化協議,此前與之建交的國家都位於中東和北非。以色列外交部長加比·阿什克納齊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以色列獲得承認的圈子還在擴大。
  • 今天是中加建交50周年紀念日,趙立堅:解鈴還須繫鈴人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1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馬子倩)今天是中國和加拿大建交50周年紀念日。在今天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答問時表示,中加之間沒有歷史糾葛,也沒有現實利害衝突。
  • 中智建交先民間後官方
    1970年,智利社會黨人阿連德當選總統後,成為南美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中智關係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民間到官方、從不了解到友好合作逐步加強的過程,採用了先設立半官方的商務代表處到正式建交的模式。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建交條件尚未成熟,我國主要通過對外友協等組織對智利開展民間來往。1952年,周恩來總理在接見一位智利朋友時提出了中智可先互設公司代表機構的設想。經過幾年的來往,我國經徵得智方同意,決定在智設立一個半官方的商務代表處。周恩來總理對此事非常重視,批示在智設立商務代表處,「必須注意各項手續,不要草率大意。人選方面,也要慎重選擇,寧缺毋濫」。
  • 中加外長會見 王毅:希加方消除當前影響中加關係發展主要障礙
    圖片來源:外交部網站王毅表示,今年是中加建交50周年,50年前加拿大領導人排除外部幹擾,頂住各方壓力,實現和中國建交,邁出了正確的一步。中加之間沒有歷史糾葛,也沒有現實利害衝突,但由於加方無端拘押中國公民,兩國關係遭遇嚴重困難。解鈴還須繫鈴人,加方對此要有正確認識。
  • 「春來更有好花枝」--梅平大使暢談中加關係
    在春回大地,萬象更新之際,3月27日晚,多倫多華人團體聯合總會在萬錦市世紀皇宮大酒樓舉辦了一場別有新意的新春聯歡晚會。中國駐加拿大大使梅平作為特邀嘉賓出席,並以《中加關係回顧與展望》為題發表主旨演講。演講精採紛呈,掌聲四起,受到與會僑領、國會議員和中國駐多倫多總領事陳小玲等的高度讚揚。
  • 平戎 | 中多建交不是針對蔡當局,而是一把火點到美洲後院的烈火~
    而且,對於臺省來說,萬萬沒想到多米呢加會率先「斷交」。他們在盛怒之下表示「多米呢加這個小國不重要」,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同時臺蔡瑛文當局撲倒在地滿地打滾,哀嚎著說著是大陸針對自己。但其實在平戎看來,蔡當局的說法實在是太自作多情,太愛給自己加戲。針對臺?別逗了,我們只是順便。其實,中多建交的背後,有著北京更為深遠的戰略考量。
  • 臺「外長」:目前不尋求「臺美建交」 但將深化關係
    吳釗燮資料圖(聯合報)臺灣島內一些政客及媒體近期不斷炒作升級所謂「美臺關係」,甚至叫囂「美臺建交」,臺灣當局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20日聲稱,「目前不尋求與美建立全面『外交關係』」,不過要繼續深化「雙邊關係」,聲明引發臺媒揣測
  • 科學家一小步,德以建交一大步:如何推開至恨至痛的那扇門?
    阿登納說,他經歷過很多重大談判,而這場談判,是有生以來情感上最為艱難,政治上卻最為重要的一次。要是不邁出這一步,德國就無法重回文明世界。所以,當協議達成,兩個總理都很清楚,德以建交是遲早的事。但無論是雙方政府內部,還是民間,都遠遠沒有準備好接受如此超前的思想。在以色列,這份協議被憤怒地視為「與魔鬼的約定」,是拿600萬殉難同胞的血做政治交易。
  • 中國駐加大使:2020年是中國攻堅之年、應考之年、反霸凌之年
    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中華民族也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躍。他說,2020年,是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中國正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補回來,爭取全年經濟發展好成績,確保按計劃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日本近半個世紀以來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人物竟然是?
    日本首相可能是世界上最難做的政府首腦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到2018年,總共73年裡,日本總共經歷了55任首相,平均每個首相執政不過1年半。安倍晉三出生在一個響噹噹的政治家庭,祖父外祖父都是日本早年政壇上首屈一指的家族,自己母親勵志要把他培養成日本首相,在第一次吃了虧後,第二次便迅速調整戰略。多篇媒體報導顯示出,生於政治世家的他為了本國利益,可稱得上是鞠躬盡瘁的拼命三郎。
  • 臺美建交,臺W獨立,可能嗎
    遊錫堃指出,臺美「建交」還有個很重要的因素,即現在臺灣領導人是蔡英文,美國對臺灣政治人物最信任的就是蔡英文;若要實現臺美「建交」,無論在蔡英文第一任或第二任內,當然希望愈快愈好。遊還說,臺美「建交」可能性過去等於零,現在則是可能性漸漸增加,但在可能性漸漸增加時,臺灣本身要努力。他認為,萬一南海、東海出狀況,很可能臺美一下就「建交」,問題是臺灣是否準備好。
  • 阿以建交,一紙聲明背後誰是勝者?
    阿以建交是美國中東新戰略的重要一步,對中東局勢尤其是海灣局勢將帶來重大影響。據川普總統的女婿(也是其特別顧問)庫什納透露,這是美以方持續一年半會談的成果,三方在上周達成原則協議,本周又細化了協議。但一切都是秘密進行,巴勒斯坦國「被蒙在了鼓裡」。吞併?
  • 美國與臺灣地區關係大好?臺學者鐵口絕不可能建交
    他強調,臺美建交是絕對不可能的! 臺灣民眾黨27日舉辦「臺灣新國際關係」系列論壇,主題「新國際關係與兩岸對話機制」,由政治大學副校長趙怡主持,邀請前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邵宗海、民眾黨「立委」張其祿、中國文化大學國家展及大陸問題研究所教授龐建國、淡江大學整合戰略科技中心執行長蘇紫雲、臺灣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所長範世平與談。
  • ...中菲早已就妥善處理仲裁案問題達成共識,這是兩國關係轉圜的基礎
    鳳凰衛視記者:第一,歐盟成員國外長今天將開會討論香港國安法對中歐關係的影響。歐盟認為香港國安法實施會對中歐關係帶來長期負面影響,有人建議禁止向香港出口防暴器材。中方對此有何回應?第二,7月12日是南海仲裁案裁決4周年,菲方發表聲明稱裁決最終解決了南海的歷史和海洋權益問題,菲方立場較之前有所變化,中方對此如何看待?未來會如何應對?
  • 「曲直格」成格者,生性耿直,智勇雙全,卻無政治遠見,晚景悽涼
    才能出眾,缺乏遠見漢初三傑的張良被劉邦稱為「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智囊美譽,而在民國時期也有這麼一個人物,他也被譽為張良在世,人送「小諸葛」之稱的白健生。不以成敗論英雄,我們今天只討論命格的對人的影響。
  • 土耳其:力緩對外關係 爭取未來外交轉圜空間
    今年以來,土耳其與歐洲關係因東地中海問題齟齬不斷,土美在S-400防空飛彈系統問題上爭執不休,此番制裁是土歐、土美關係緊張累積的結果。  歐盟對土製裁留有空間  在12月11日的歐盟峰會上,歐盟決定把與東地中海開展油氣勘探活動相關的部分土耳其個人和組織納入經濟制裁名單。
  • 大型中意雙語紀錄片《互信半世紀 越來越「中意」——獻給中意建交五十周年》將在中意兩國同步播出
    該片以五十年曆程為基礎,用親歷者的視角,講述中意兩國兼容並蓄、交流互鑑的故事,為兩國建交以來深耕厚植、碩果纍纍的雙邊關係留下了一幅寶貴的動人畫卷。2020年11月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義大利總統馬塔雷拉通電話,就中意建交50周年互致祝賀。習近平指出,半個世紀以來,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化,中意兩國堅持互尊互信、互利共贏、互鑑互助,成為全面戰略夥伴,造福兩國人民,也為不同制度、不同文化背景國家發展雙邊關係作出了表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和義大利外長迪馬約均通過該片對中意建交50周年發表了祝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