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與N個美國總統

2021-01-13 搜狐網

  扳起手指頭倒數,歐巴馬、小布希、柯林頓、老布希、裡根、卡特、福特、尼克森、詹森、甘迺迪、艾森豪、杜魯門……發生在朝鮮半島上的那場戰爭爆發已整整60年。上述風雲人物也有多半已經作古,但在心理層面上,半島卻依然處於戰爭狀態,鐵絲網依然在,瞭望哨依然在,戰爭的陰魂依然不散。

  60年來,美國換了N個總統,沒有改變的是對朝鮮領導人和政權深深的不信任,是半島局勢的複雜多變,是和平機制的脆弱以及時來時去的半島危機的延續……

  1 韓戰停戰,艾森豪竟不覺丟臉

  杜魯門:仁川登陸與威克島會談

  據環球記者周彪報導,對於杜魯門而言,韓戰是他擔任總統的最後日子裡不太光彩的一筆。

  1950年6月24日,周六。杜魯門參加完一個新機場的落成典禮後,直接回獨立城和家人團聚去了,他希望能拋開公務和家人一起過個輕鬆的周末。吃過晚飯,當杜魯門一家人圍坐在客廳聊天的時候,電話鈴響了。

  電話是國務卿艾奇遜打來的,他告訴總統,北朝鮮入侵南朝鮮了。最初,杜魯門和大多數美國人的想法一樣,以為只要派出軍隊就可以很輕鬆地解決衝突。沒等總統開口,艾奇遜接著說,北朝鮮人已經越過三八線了,而且攻勢很猛,有經驗的軍人認為不是一般的衝突。

  此時,一直籠罩在冷戰陰影中的杜魯門已經開始覺得事情可能沒那麼簡單了,但他還是不想因為這個遙遠而偏僻的半島而冒與中國、蘇聯發生衝突擴大戰爭的風險。幾天後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杜魯門還在反覆強調「我們沒有處在交戰狀態中。」

  有記者追問:「總統先生,請說說您對這場戰爭的看法?」杜魯門風趣地回答:「一群土匪正在襲擊南朝鮮,聯合國的會員國要打倒土匪,拯救南朝鮮。」

  雖然杜魯門從日本將美國最有作戰經驗的五星上將麥克阿瑟調往朝鮮戰場,但這還是沒能阻止北朝鮮軍隊南下的步伐,到8月初時,聯合國軍已經退到了朝鮮半島最南端的釜山,麥克阿瑟一邊請求總統繼續增兵,一邊醞釀著反攻計劃。對於增兵,杜魯門也有他的苦衷,部署在歐洲的軍隊無法調動而導致兵力不足,另外,杜魯門也不願意繼續擴大戰爭。這讓前方的麥克阿瑟很不滿。

  由於一時找不到可以體面贏得戰爭或者結束戰爭的途徑,杜魯門只好同意了麥克阿瑟的反攻計劃,也就是仁川登陸計劃。其實,早在7月份,麥克阿瑟就在思考他的登陸反攻計劃,但一直沒有成熟的方案,直到8月上旬才提出在9月份乘漲潮之機在仁川登陸。

  起初,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們都覺得這一計劃太冒險,因為仁川港十分狹窄,漲潮的時間也就兩個小時,要在兩個小時內冒著敵軍的火力將大批軍隊和輜重送入港內太冒險。但在杜魯門總統的支持下,仁川計劃得以順利實施。9月15日凌晨,登陸開始。北朝鮮軍隊根本沒有意識到麥克阿瑟會選擇地勢複雜惡劣的仁川港,美軍進展順利。9月29日,美軍奪取漢城。因為仁川登陸的成功,局勢完全發生了變化。麥克阿瑟再次被美國人視為英雄。

  10月3日,杜魯門總統在遊艇裡看到許多電報報導著同一件事情:中國外交部長周恩來曾召見印度駐北京大使潘尼迦,希望他向美國方面傳話,如果聯合國軍隊越過三八線,中國就要派遣軍隊援助北朝鮮人。不過,如果只是南朝鮮人越過三八線,中國將不採取這種行動。在接下來的行動中,杜魯門不得不考慮中國對朝鮮幹涉的可能性。

  關於聯合國軍是否需要越過三八線的問題,杜魯門想聽聽麥克阿瑟對戰場和對中國、蘇聯反應的分析。

  在威克島,身穿軍裝的麥克阿瑟儼然一位剛從前線下來的將軍。麥克阿瑟先向總統表示,在南北朝鮮,抵抗都會在感恩節前結束,甚至樂觀地認為聖誕節前就可以將美軍主力第八軍撤回日本。接下來的話題成為日後歷史學家們關注的焦點,涉及到「誰將美軍引入了韓戰的泥潭」這一充滿爭議的問題。杜魯門總統在回憶錄中詳細地記錄了那天的情景:

  「當我問到中國和蘇聯進行幹涉的可能性時,這位將軍實際上做了兩部分進行回答。首先,他談到中國人,他認為中國人幹涉的可能性很小。最多,他們可能派五六萬人進入朝鮮,但是他們沒有空軍,"如果中國人南下平壤,那一定會遭受慘重傷亡"」。

  其實,如果杜魯門就此罷手,和北朝鮮做真誠的停戰談判,或許發生在朝鮮的那場戰爭悲劇可能還可以避免,但他並沒有這麼做。威克島會談後,杜魯門在舊金山歌劇院發表了演說,這被看作是聯合國軍向北方繼續擴大戰爭的信號。在演說中,他用一貫的冷戰基調告訴美國人,「在朝鮮的聯合國部隊正獲得驚人的進展。然而那邊的戰鬥尚未結束。北朝鮮的共產黨人仍然拒絕承認聯合國的權威。他們繼續進行著頑強的、但是徒勞的抵抗」。

  有意思的是,威克島上親密會談的這兩人兩年後因為朝鮮戰況的進一步僵化而翻臉,最後杜魯門直接憤怒地罷黜了麥克阿瑟。戰後很多年,兩人都還在相互指責對方,為那場丟臉的戰爭推卸責任。

  艾森豪:

  差點啟動核按鈕

  1952年,當美國政壇忙於新總統選舉時,朝鮮半島的戰爭正如火如荼。

  1953年的春天艾森豪就要正式成為美國總統,如何機智而高效地結束這場戰爭,成為美國人對新總統的最大期待。

  正式就任總統後,艾森豪認為擺在眼前的有三種方案:一是維持杜魯門時期的現狀,這顯然是新總統不能容忍的,這也無法向強烈要求停戰的國內民眾交代;二是同北方進行停戰談判,其實,關於停戰的談判從戰爭開始不久就已經啟動,但效果甚微,基本處於「打打談談」的僵局;三是進一步擴大戰爭,一鼓作氣收復北方領土。在僵持階段,北方軍隊雖然在陣地上修築了堅固的工事,但憑藉美國強大軍力,完全可能成功,當然,代價顯然也是慘重的。

  一旦採取第三種方案,為了避免進攻付出過於高昂的代價,美軍不得不考慮使用原子彈。早在杜魯門總統時期,當時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就提議過擴大戰爭,甚至使用原子彈,最後遭到杜魯門政府拒絕。雖然找不到合適的辦法快速結束戰爭,但作為一個深謀遠慮的政治家,杜魯門也不希望挑起核大戰。

  真正讓艾森豪放棄原子彈方案的是盟國的強烈反對和對蘇聯威脅的擔憂。以英國為首的盟國出於對自身安全的考慮,強烈抗議美國使用原子彈。另外,對蘇聯參戰,從而導致世界爆發核戰爭的擔憂也使美國不得不慎重考慮使用核彈的建議。

  他在自傳中寫道:「在核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人可能是無能為力的(中國當時還沒有核武器——作者注)。但我們知道,蘇聯擁有大量原子武器,估計他們不久就將爆炸一顆氫彈裝置。在亞洲,所有可能遭受蘇聯轟炸的目標中,我最關心的是日本那些不設防的城市。」

  幸運的是,正當美軍考慮使用核武器時,邊境線上的談判也終於有所鬆動,南方的李承晚集團在美國的壓力下不得不接受同北方談和的決定。

  1953年7月27日,板門店停戰協定最終籤署。戰爭終於結束了,艾森豪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當記者問他有何感想時,他並沒有因為他是美國唯一在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總統而感覺丟臉,而是淡淡地回答:「終於停止了戰爭,我希望我的兒子不久就能回來。我希望所有的父親都能如願以償,他們的兒子一定會歸來。」

  戰爭結束後,艾森豪政府開始考慮制定對韓長期政策。

  1954年,以軍事功能為主的美韓同盟形成。但隨後韓國國內政治狀況一團糟,政局動蕩,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而北方的朝鮮則形勢大好,不僅「一五」經濟建設計劃順利完成,而且在經歷1956-1958年激烈的黨派鬥爭後,政治生活也漸趨平靜。這一切促使艾森豪意識到,僅僅從軍事上保障韓國政權的安全是遠遠不夠的,而應該更加關注韓國的政治民主、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如果不能解決韓國政治經濟上的問題,美國認為來自北方的共產黨勢力很容易乘虛而入。

  1960年11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起草了新的「美國對朝鮮政策」文件草案。與以往的對韓政策相比,新草案更加重視韓國的政治與社會發展,鼓勵韓國進行諸多方面的改革,強調韓國政府要對自身的發展承擔更多的責任,以減輕對美國的過度依賴。從表面上看,由於甘迺迪在11月8日當選為美國新總統,對朝鮮半島的新政策似乎與艾森豪的有很大的轉折,但這種轉折其實開始於艾森豪的第二任期,新草案其實是艾森豪對朝政策的成果。

  第二年春天,甘迺迪宣誓就職。作為一個政治成熟的國家,新舊總統交替毫無懸念。在宣誓就職前,甘迺迪前往白宮拜會了即將離任的艾森豪,會談氣氛很融洽,軍人出身的艾森豪向甘迺迪大談「總統黑匣子」的功能,他開玩笑似地叮囑新總統:啟動上面的按鈕可一定要慎重啊。

  但事件並沒有使美國停止對朝鮮的軍事偵察,美國新總統尼克森剛剛上任,雙方就再次爆發了「偵察機擊落」事件。不過,隨著70年代美國在冷戰中處於劣勢,尼克森對朝戰略進行收縮的同時,也開始嘗試另一種可能,那就是推動半島南邊雙方的和解。

  詹森:

  捅上了「馬蜂窩」

  甘迺迪總統遇刺後,詹森總統在朝鮮半島問題上基本延續了他的前任方針,雖然三八線雙方對峙氣氛森嚴,但在詹森上任的頭幾年半島基本平安無事,不過在他執政的最後兩年還是捅上了朝鮮這個「馬蜂窩」。

  1968年1月23日中午,受命監控蘇聯海軍並沿朝鮮東海岸收集電子情報的美國海軍偵察船「普韋布洛號」在朝鮮元山外海遭遇朝鮮艦艇。下午5時左右,朝鮮武裝人員俘獲「普韋布洛號」以及船上的82名船員。在強行登船過程中,一名美國船員被打死。隨後,朝鮮政府宣稱事件發生的原因是「普韋布洛號」侵入朝鮮外海。

  「普韋布洛號」事件其實是美軍長期以來對朝鮮遏制政策的結果。韓戰結束後,美國對朝鮮半島政策基本上是對韓國進行援助,希望將其扶植成推行東亞冷戰戰略的橋頭堡,對朝鮮則主要採取政治孤立和軍事遏制。美國協助韓國政府在38線附近修築大量工事,防止朝鮮的南侵。詹森總統時期(1963-1969年),由於深陷越南戰場,同時也是吸取古巴飛彈危機的教訓,美國加強了對東亞的監控,派出大量偵察機和偵察船前往朝鮮附近海域。

  事件發生後,消息很快傳入白宮。詹森總統正在為越南的事情而糾結,但「普韋布洛號」事件的嚴重程度也讓他不敢忽視。詹森明白,這是朝鮮政府的「報復行為」,不可能隨便跟美國不了了之。因為就在兩天前,朝鮮派秘密特工襲擊韓國總統府的青瓦臺事件失敗,近三十名(有說31人)朝鮮特工戰死。

  在第二天總統的午餐會上,詹森提出了三種政策選擇:一是出動美軍進攻朝鮮,迫使其交出被俘船員和船隻;二是以牙還牙抓捕朝鮮船隻;三是通過對話解決,要求其解釋清楚並道歉。美國的最高決策層曾經考慮過向朝鮮動武,但詹森認為這不利於高效率地解決事件,而且,美軍正深陷越南,韓國空軍實力也較弱。最後,他決定採取折中方案:外交施壓和武力威脅。

  詹森命令「企業」號核動力航母前往日本海,讓兩艘驅逐艦到朝鮮附近的元山待命,向西太平洋派出數百架飛機,並對元山進行空中偵察。同時,詹森前往聯合國譴責朝鮮的行為違反國際法,要求朝鮮立即歸還船隻,釋放船員。他還指示所有駐外官員爭取所在國政府的支持,對朝鮮施加外交壓力。

  朝鮮的應對策略似乎頗具戲劇色彩。朝鮮政府公布被俘的船長以及其他船員承認他們侵入了朝鮮公海犯罪的聲明,甚至還為他們舉行新聞發布會,讓被俘人員親口向媒體承認他們的行為是非法的。更有意思的是,朝鮮政府還讓被俘船員給詹森總統寫信,希望美國停止對朝鮮的侵略,甚至還讓船員們穿上運動褲在操場上打籃球,並拍下照片,表示「他們在社會主義朝鮮生活得很好」。

  顯然,朝鮮政府的「危機公關」手段讓詹森的外交施壓和武力威脅並沒有發揮太大作用。

  1月27日,朝鮮政府通過中立渠道向美國駐韓使館表示:一旦美國通過武力奪回「普韋布洛號」,船員們將性命難保。詹森知道談判的時候到了,第二天,他通知駐韓使館答覆朝鮮希望和平解決問題。

  這場在板門店秘密舉行的會談歷時十多個月,曲折而艱辛。

  首次接觸於2月2日開始。雙方在談判的最初幾天各自闡明了對事件本身的認識。美方代表約翰·史密斯(John V. Smith)認為「普韋布洛號」根本沒有侵入朝鮮領海,更沒有進行任何犯罪行動。朝方則堅持認為是美國的偵察船侵入了朝鮮領海,並得到船員們的證實。

  3月下旬,船員和船隻已經被困超過兩個月,詹森總統作出讓步,表示可以接受朝方提出的「有條件致歉」。所謂的有條件,也就是美國保證以後只在距離朝鮮12海裡以外的海域進行航行,同時對「普韋布洛號」「可能採取的違反國際法的任何敵對行為表示遺憾」。但朝方代表樸正國(Pak Chung-kuk)認為美方的聲明「含糊其辭」,要求對方「正式道歉」。自此,談判再次陷入僵局。

  在此後的幾個月裡,雙方都因為致歉的言辭問題而爭論不休。1968年10月31日雙方舉行第25次會談失敗後,板門店一度恢復了平靜,雙方都沉默了。任期即將結束的詹森再也不可能像朝鮮那樣沉得住氣了,詹森想儘快解決這一看似不大卻讓人鬧心的麻煩事,他決心做最後一搏。詹森同意了「有條件致歉方案」,稱如果朝鮮政府再不接受,那就只能等到新一屆美國政府來解決問題了。朝鮮最後接受了方案。

  12月23日中午11時30分,朝鮮在板門店釋放了關押近一年的82名船員,並歸還了第83名船員屍體。在隨後的記者招待會上,脫離苦海的船長向媒體宣稱「普韋布洛號」並未駛入朝鮮海域,美國也因此否認了朝鮮的指責,不承認向朝鮮道歉。而朝鮮方面則宣布美國已經為「普韋布洛號」侵入朝鮮海域進行間諜活動而致歉。

  至於歸還船隻的事情,由於詹森任期即將結束,也沒有閒暇顧及,最後不了了之。至今,這艘偵察船依然停靠在平壤大同江畔,成為朝鮮一處「愛國教育基地」。

  在這次事件中,那些倒黴的船員剛剛回到親人身邊,就受到了美國海軍的指控,他們的罪名包括:沒有進行必要的武裝抵抗,沒有及時銷毀機密設備和材料等等。船長承認沒有抵抗的事實,理由是他不想讓船員們做無謂的犧牲。對「普韋布洛號」船員們的審判持續了整整五個月,使船員和他們的家屬們都怨聲載道,美國國內輿論也對船員們的遭遇表示同情。最後,美國海軍部長出面表態,希望能保全船長軍人的尊嚴和可能涉及的軍事機密。軍事法庭把「普韋布洛號」事件最終歸咎為「在公海上受到的突如其來的襲擊」,決定不對任何個人做出懲罰性判決。

  據環球雜誌周彪文章綜合

(責任編輯:renyue)

相關焦點

  • 美國進入拜登時代,朝鮮半島將開啟「新局面」
    陳冰冰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東亞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亞洲學院副院長11月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致電祝賀約瑟夫·拜登當選美國總統,舉世矚目的美國總統選舉在波折中基本落下帷幕。
  • 朝鮮半島何時迎來終戰?
    圖為9月18日,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右)與韓國總統文在寅在平壤會晤。 新華社發10月12日,韓國總統文在寅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採訪時稱,朝鮮半島終戰宣言的發表一定會付諸現實。此前兩日,文在寅在首爾龍山戰爭紀念館參加活動時公開表示,半島永久和平的那一天即將到來。在此前後,韓國官方曾多次表態,將以2018年內發表終戰宣言為目標。
  • 專家談大選⑨|金珍鎬:韓國對美國大選態度謹慎 朝鮮半島未來走向還...
    金珍鎬:韓國整體來說,對美國大選的態度是非常謹慎的,因為最終結局還沒有定下來。如果拜登最終當選總統的話,韓國還需要安排新的對美外交措施。在這種情況下,媒體報導比較謹慎。媒體一般只談美國的媒體相關報導,對於韓國政府立場的報導比較少。  對於韓國的民間反應,有些人支持川普對朝鮮半島的政策,有一些人對川普也不太滿意。
  • 美國霸權不倒,朝鮮半島統一無望
    朝鮮和韓國在很長時間內都不可能統一,朝鮮半島是亞洲最敏感的地緣政治話題,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朝鮮半島能否統一,不是朝鮮和韓國能決定的,朝鮮和韓國的統一取決於全球地緣力量的更替,美國霸權結束了,才是朝鮮半島走向統一的開始。
  • 美國朝鮮政策特別代表明將訪韓,韓媒:預計將關注半島局勢管控
    【環球網報導】美國國務院當地時間6日發布消息稱,美國副國務卿、朝鮮政策特別代表史蒂芬·比根將於本月8日-11日訪問韓國首爾。屆時,他將與韓國官員會面,並就韓美同盟、印太地區的共同承諾以及雙方繼續在朝鮮問題上進行密切協調等問題展開討論。韓國媒體稱,這是比根時隔5個月再次訪韓,實際上也是其任內最後一次訪韓。
  • 朝鮮用50個小時攻進漢城,總統李承晚逃跑,撇下美國人留守漢城
    之所以沒有通過鐵路,就是不讓中國得知北朝鮮的準備工作。直至戰爭爆發後的第三天,消息才傳到中國。然而中國並沒有對此有任何抱怨,反而是及時發聲表明支持支持朝鮮人民的正義行動,譴責美國武裝幹涉朝鮮內戰,抗議美國侵略朝鮮和我國領土臺灣。
  • 果因悟道No.6:朝鮮半島上的朝鮮與韓國為什麼會分裂?
    實際上朝鮮和韓國同屬朝鮮半島,朝鮮半島的歷史大致可分為9個時代:史前時代(從考古學上可劃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古朝鮮時代、漢四郡與三韓、三國時代(麗濟爭雄、新羅崛起、三國統一)、統一新羅時代、高麗王朝時代、朝鮮王朝時代、日本殖民時代、南北分治時代。
  • 半島度過「平靜聖誕」,朝鮮對美「聖誕禮物」警報解除了?
    朝鮮半島度過「平靜的聖誕」追蹤飛機動向的「飛機守望」網站發現,24日晚到25日凌晨,美軍RC-135W「聯合鉚釘」、E-8C「聯合星」、RQ-4「全球鷹」和RC-135S「眼鏡蛇球」偵察機在朝鮮半島上空和半島東部海域上空執行了飛行任務。報導這一消息的韓聯社稱,美軍同時派出4架主力偵察機飛臨朝鮮半島執行任務非同尋常,顯然與朝鮮預告將給美國送上「聖誕禮物」有關。
  • 朝鮮半島的百年刺殺風雲 | 秘檔
    點擊收聽環球人物↓自製音頻節目「秘檔」↓主播:凌雲最近,有個朝鮮籍男子慘死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機場,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 朝鮮半島何以重要?看看歷史上中國在朝鮮半島的進擊與防禦
    公元前3世紀左右,中國人(漢族或前期漢族諸集團的燕人、齊人)既到遠東,活力已必然滲過鴨綠江,移民源源進出,中國政治、經濟力開始伸入朝鮮半島。遼東考古發掘,發現戰國燕國明刀錢,分布特為廣泛,明刀錢於朝鮮鴨綠江渭原附近、清川江寧邊附近等地,同樣多有發現,齊刀也有見出,明刀出土例且波及韓國全羅北道務安,都是半島地理因素決定追隨中國東北歷史的開端。
  • 平行世界的朝鮮半島,為了和平需要付出多大代價?
    《鐵雨2》中,一臉正義的鄭雨盛,從前作的朝鮮前特工,一躍成為韓國的當政總統,在這部戲中,他的對手不是跟大統領體型類似的美國總統面對日本右翼勢力的陰謀、朝鮮內部的叛亂、美國的無理取鬧、中國的暗箱操作,利用超出常人的能力、智慧、口才與膽識,以一己之力拯救了美朝領導人、化解了潛艇危機,破解了眼前紛繁複雜的政治難題。
  • 朝鮮「炸樓」、公布行動計劃……朝鮮半島局勢引爆全世界輿論,這次...
    朝鮮半島局勢陡然升溫,引發全世界輿論的高度關注。本文將梳理朝鮮半島局勢10多天以來的「標誌性事件」,以及朝鮮這次為什麼如此生氣?  針對朝鮮16日爆破拆除朝韓聯絡辦公室一事,韓國總統府青瓦臺舉行了國安會全會,並在會後發表聲明,對朝方的舉動表示強烈遺憾。  聲明指出,朝鮮這一行為背棄了希望實現半島和平及發展朝韓關係的願望,朝鮮應對其後果負責。如果朝鮮繼續採取行動使局勢進一步惡化,韓國也將作出強烈的回應。
  • 自卑的棒子,趣侃古代朝鮮半島與中國的關係
    朝鮮半島最早有歷史記載的文明,就是箕子朝鮮,其次是衛滿朝鮮(兩個都是中國人過去建立的)至於他們自己個兒編的什麼「檀君朝鮮」,國際史學界壓根沒人承認,他們還搞了2本書《檀君古記》《三國遺事》(朝鮮古代也叫三韓,有三個國家)我也搞不懂那是個什麼玩意兒...跟特麼玄幻小說似的,內容還大量摘自中國的《魏書》(關鍵《魏書》也沒提過什麼檀君)。那這個箕子和衛滿朝鮮是咋回事呢?
  • 朝鮮為何不願面談,美國心裡沒點數嗎?
    ▲資料圖片:2019年6月30日,在板門店韓方一側,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中)、美國總統川普(左)和韓國總統文在寅共同會面。新華社/紐西斯通訊社崔善姬4日發表談話表示,朝美對話只不過是美國處理政治危機的工具,朝鮮沒有必要再與美方坐到一起舉行面對面對話。美國國務院6日發表聲明說,比根定於7日至10日訪問韓國和日本,討論朝鮮半島局勢,「為實現朝鮮最終、完全、可驗證地棄核加強合作」。
  • 用七十年來忘記一場戰爭:美國對朝鮮半島的往事,為何如此健忘?
    二戰結束後,美國和蘇聯這兩大新興超級強國的意識形態與國家利益的對立終於將戰時脆弱的反法西斯同盟關係給撕碎了,世界陷入了冷戰之中,而朝鮮問題,就是冷戰初期的遺留問題。由於侵略朝鮮的日本戰敗,美蘇兩國分別進軍朝鮮半島,以北緯三十八度為大致分界線,將朝鮮半島劃分成為了南北兩個國家,成為了美蘇爭霸的亞洲橋頭堡。
  • 美國野蠻欺壓朝鮮的歷史曝光,連美國人都看不下去了!
    美國建立韓國傀儡政權美國介入半島局勢開始於二戰末期,國務院規劃者們擔心正在進入北部半島的蘇聯士兵將帶來3萬名曾在中國東北反抗日本人的朝鮮遊擊隊員,他們開始考慮一場全副武裝的攻佔行動,以保證美國在戰後的半島事務中保持最強有力的話語權。
  • 央視新聞微信公號:朝鮮半島局勢吃緊,今天是關鍵一天
    隨著美國「卡爾·文森」號航母戰鬥群臨時改道前往朝鮮半島,半島局勢再次驟然緊張。韓國方面,「薩德」落地或已臨近。而媒體報導,朝鮮即將進行核試驗,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部14日還表示,朝鮮會以朝鮮式超強硬應對,並無情粉碎美國所有挑釁。
  • 專家:朝鮮半島局勢「逼近最敏感局面」,美朝面臨戰爭與和平的選擇
    包括中國在內的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普遍希望朝鮮半島能延續來之不易的對話勢頭,防止半島重新陷入緊張對抗,避免局勢出現嚴重逆轉。人們盼望朝鮮半島太太平平,不要生事,不要出事,不能有亂,但這一和平的願望能否延續,關鍵還取決於半島緊張局勢的主要當事方美國和朝鮮,取決於美朝關係如何演變。
  • 《鐵雨2》:韓國人腦洞大開,朝鮮半島爆發中美日世界大戰
    如果說硬要解釋的話,只能說美國是在向中方釋放煙霧彈,借著籤署朝韓和平協定迷惑中方,讓中方誤以為美日在第一島鏈附近沒有軍事戰略企圖,但美國總統的表現完全不是帶著如此政治目的前來的樣子,就像他自己說的,只是跑來做一場秀,但馬上與中國開戰這麼大的事都要來了,這場秀也就顯得毫無意義甚至可以說是自己頗為打臉的一件事了,上一秒剛因為促進了朝韓和平協定的美國總統
  • 2018年終報導•重返現場 | 朝鮮半島局勢現重大轉機
    2018年,朝鮮半島局勢出現了重大轉機,朝韓領導人歷史性的三次會晤,推動了雙方關係解凍回暖。8月,時隔近3年,離散家屬團聚活動重啟,近400位離散家屬與親人重聚。。朝鮮半島因戰爭導致分裂的70年間,僅僅舉行過21次離散家屬團聚活動,每次雙方只有總計約200人能夠見到分離的親人,因此總共只有四千多個離散家庭得以團聚,而更多的、數以萬計的離散家庭依然在苦苦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