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的棒子,趣侃古代朝鮮半島與中國的關係

2021-02-13 金侃侃

最近製片人於正幫一個明星站臺,怒懟韓國網友。這明星是誰我也不認識,反正是發了個新戲的服裝,照片一看就是明制漢服加明朝大帽,妥妥的大明衣冠。但是韓國人的玻璃心讓我相當詫異.

      自卑的棒子啊,不知道他們的歷史教育是咋回事。早在李氏朝鮮時期的官員崔溥,在其中國遊記《漂海錄》中記載:「蓋我朝鮮地雖海外,衣冠文物悉同中國……」(漢字寫的,古朝鮮一直延用漢字,他們自己廢了漢字,怪不得看不懂)類似記載還很多,今兒就聊聊朝鮮半島的古往今來。

朝鮮半島最早有歷史記載的文明,就是箕子朝鮮,其次是衛滿朝鮮(兩個都是中國人過去建立的)至於他們自己個兒編的什麼「檀君朝鮮」,國際史學界壓根沒人承認,他們還搞了2本書《檀君古記》《三國遺事》(朝鮮古代也叫三韓,有三個國家)我也搞不懂那是個什麼玩意兒...跟特麼玄幻小說似的,內容還大量摘自中國的《魏書》(關鍵《魏書》也沒提過什麼檀君)。那這個箕子和衛滿朝鮮是咋回事呢?

      中國商朝末年,武王伐紂,商朝滅亡。但是商紂王的叔父—箕子,帶著一眾殘餘逃到了朝鮮半島北部,建立了政權,定都王險城(今天的平壤)那時候半島南部(今天的韓國)屁都沒有,全是野人,說好聽點叫原始社會。對了,這箕子也是個人物,原名胥餘。箕子和比幹,微子並稱為商紂王時期的「三賢」,也就是孔子在《論語·微子》中稱讚的「三仁」。

       本來是過著太平的安生日子的,結果到了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後,劉邦的手下燕王盧綰叛亂。燕地自古就是指今天河北,北京,遼寧一代,但是這哥們比較菜,沒幾天就敗了,向著北方一路狂奔投靠匈奴去了。所以他的下屬都很倒黴,其中一個倒黴蛋下屬叫衛滿,他很鬱悶,心想大哥你咋當的,馬都沒給我留幾匹就提前跑路了,我要還留這兒,劉邦那老小子不分分鐘給我剁了?所以二話不說,也是帶著一眾人馬一路狂奔,不過他的方向是東邊,跑到了浿水這個地方,也就是今天北朝鮮的大同江,那時候鴨綠江可能還沒那麼寬,所以大同江一直是中原王朝和朝鮮半島政權的國界線。當時箕子的後代—箕準,一個老實人。經不住衛滿牛B滿天的一頓忽悠,說行吧,允許你率眾居住在浿水以北,也好當我朝鮮西部和北部的屏障。同時還賞賜金銀財寶和美女,很是寵信。(空降總監忽悠CEO成功...)

      結果到了公元前194年,即漢惠帝元年(就是成語「蕭規曹隨」那個皇帝,劉邦的嫡長子)衛滿一看羽翼漸豐,心中竊喜:要變天咯。於是立馬發兵,一腳踹了箕準,滅了箕子朝鮮,建立衛滿朝鮮。不過衛滿死後,王位傳到其孫衛右渠時,此時已是漢武帝當家。因衛右渠阻撓鄰近部族朝貢漢朝,再加上他出兵殺害遼東東部都尉涉何,所以依劉徹那暴脾氣,立馬發兵滅了衛氏朝鮮,並設置樂浪、真番、臨屯、玄菟四郡,是為漢四郡。

      不過此時朝鮮半島南部的一部分人,即被衛滿滅國後逃亡的箕子後人,在南部半島融合了當地土著人併兼並了一些部落後自稱韓王。總之經過上百年的分化演變,半島南部形成了三大部落聯盟:辰韓、馬韓、弁(讀bian)韓,統稱「三韓」。

同樣在漢朝,東北境內的扶餘人建立了扶餘國和後來的高句(讀gou)麗,古時簡稱高麗。這個高句麗真的跟棒子八桿子打不著,但是他們倒把這段歷史編入了他們的國史...總之漢朝衰落後,半島經過不斷的兼併,變化,到了公元476年,朝鮮半島終於形成了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朝鮮半島進入「三國」時代。

       公元589年,隋朝統一中國,三國也都開始向隋朝稱臣納貢。但是由於當時高句麗,佔據了原屬中原王朝領土的遼東地區,就是今天遼寧省一帶。讓蠻夷佔了天朝的地界兒,這還了得,所以隋朝勢必要解決高句麗問題。加上隋煬帝楊廣也是個暴脾氣,所以最終在612年至614年發生了隋與高句麗的三次戰爭,可動用了大批量的部隊,人口,糧草輜重等,結果卻沒能徵服高句麗,還損失慘重。這也是直接導致隋朝崩潰的原因。

      不過還沒緩幾年,唐朝建立了。唐太宗李世民接手了高句麗問題,又是一個狠人,朝鮮半島也是夠倒黴的。李世民跟楊廣一樣,深知不滅高句麗遼東永無寧日(當時高句麗確實很強,尤其是重甲騎兵部隊)。正好高句麗這時候的權臣淵蓋蘇文弒君篡位,再加上高麗和百濟聯手攻打新羅,新羅王向唐太宗寫信求援:大哥啊,你看看他們,又欺負我,你要為我做主啊。遂唐太宗以此為藉口,同時打出「報前朝之仇」旗號,在645年親自率軍遠徵高麗。前面打得很順,但是後期打安市城的時候因為糧草將盡,加上冬季來臨,高句麗守軍拼死抵抗久攻不下,唐太宗決定先撤兵等日後再教訓高麗,所以安然無恙的撤回境內。不過棒子在所有描述這場戰役的影視劇中居然都要加個射傷李世民眼睛的劇情...(意淫水平無人能及)

                                     某韓國古裝劇裡編造射傷李世民眼睛的劇情

       可惜太宗回去後一直沒找到機會攻打高句麗,直至去世。那麼真正滅了高句麗的是誰呢,那就是太宗第九子—唐高宗李治(嗯,武則天她老公)。公元660年,唐朝終於派大將蘇定方出兵朝鮮半島,在新羅的配合下,先滅百濟,668年滅高句麗,並設安東都護府於平壤。後因唐朝忙於同土蕃作戰,加上本地起義不斷,故對朝鮮半島採取收縮政策,並於676年內遷安東都護府,使新羅得以統一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

       進入公元8世紀以後,朝鮮半島北部逐漸納入中國東北少數民族政權渤海國的統治,當然棒子覺得這個渤海國也是他們的,所以再次編入他們的國史...(老子要裂開了)並和南部統一的新羅政權一起,命名「南北朝時代」。

       到了公元918年,有個叫王建的將領再次弒君篡位(好的不跟天朝學,這個倒學的挺快)重立國號「高麗」並統一了朝鮮半島大部。並跟當時的大帝國—契丹幹了一架,當然是沒幹過,但是契丹居然將鴨綠江以南的土地賞賜給他了。估計意思是:小朋友乖,這些地兒給你,別再有事沒事找收拾了哈。畢竟契丹的對手是另一邊的北宋,哪有功夫搭理這茬兒。所以朝鮮半島又進入了高麗時代。到了元朝就沒啥說的,乖乖的成了元帝國的徵東行省,成了元軍攻打日本的前沿陣地並負責戰船督造。

       那麼時間到了明朝,這時候就是朝鮮和中國最為親密的時刻。朱元璋建立大明後,開始質問高麗恭讓王並讓其入朝納貢。沒想到這小子是個愣頭青,居然要跟大明幹!(這個勇氣梁靜茹都不敢給)不過還好,他的手下大將軍李成桂是個聰明人,心裡想:咱們這老大腦袋秀逗了嗎,幾個菜啊喝這樣?估計這哥們看過宋太祖趙匡胤的發家史,所以表面上答應高麗王願領兵進攻大明,獲得軍隊指揮權。然而還沒走到鴨綠江,立馬殺個回馬槍攻打王城,剁了高麗王。自立為王建立了我們熟悉的李氏朝鮮(一直延續到我們的清末民初)

朱元璋

李成桂

       李成桂建立李朝後,定都漢陽(漢城,今首爾)並立馬上書大明皇帝朱元璋,請求冊封並賜國名。老朱可能地理不太好,說你們那地兒在最東方,應該是太陽最早升起的地方,就賜名朝zhao鮮吧(讀第一聲調,後面慢慢演變成我們今天的叫法)但是朱元璋最討厭謀權篡位的人,所以沒冊封李成桂。到了朝鮮太宗,李成桂之子李芳遠登基後,再次遣使入明請求冊封。這時明朝才賜誥命、金印、冕服等大明衣冠。並冊封李芳遠為朝鮮國王。從此之後每一任國王上任都要請求大明冊封,秉持先祖李成桂定下的「對明事大」方針,永遠奉大明為「父母之國」並永不背叛大明,成為大明的附屬國。每年還要定期上貢秀女,貢品等給大明皇室(明成祖朱棣就有好幾個朝鮮妃子)大明使節來了,朝鮮國王親自迎接並跪接聖旨。朝鮮國王跟大明的王爺一個級別,穿的是蟒袍不是龍袍,所有規制必須按王爺級別享有,過了就是僭越。包括今天去韓國景福宮玩(李氏朝鮮的王宮)你看那規制就跟國內的王府一個級別,小的可憐,還不能用黃色,都是青瓦。因此韓國總統府也叫青瓦臺。所以這時候明朝的思想,服飾,衣食住行等一系列文化輸出到朝鮮,深刻影響朝鮮的文化發展。

      這期間不得不提一件當時影響整個東亞格局的事,那就是「萬曆朝鮮戰爭」。日本人叫「文祿・慶長」之役,韓國人叫「壬辰倭亂」。這個事是誰挑起來的呢?那就是日本戰國時代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花名「猴子」(因為長相醜陋,且身高大概1米5)他統一日本後,居然異想天開想徵服大明,並繼續佔領印度...也是沒去過印度,去過之後肯定不想佔那地兒。但是要打大明必須先下打朝鮮作為跳板,畢竟那時候還沒跨海作戰的能力。所以他給當時的朝鮮宣祖李昖寫了封信,大概意思就是:我的,要打大明的幹活;你的,讓道的幹活。李昖收到信,哈哈大笑,什麼玩意兒啊,讓我借道給你個倭寇去打我「爸爸」滾犢子吧你就。這下豐臣秀吉可惱了,你他娘的,還真把自己當回事,先幹你丫的!

       豐臣秀吉共調動了軍隊30多萬人,以15萬人的陸軍部隊區分為九個軍團渡海至朝鮮作戰。1592年4月12日由小西行長第一軍團一萬八千七百人渡海至對馬島開始作戰,19天後的5月2日克朝鮮王京漢城,1592年6月15日陷平壤,進軍之快讓人詫異。

       宣祖李昖一路北逃,還讓位給自己的兒子光海君—李琿。同時派人送信給明神宗萬曆,求宗主國派「天兵」救援。萬曆一開始是覺得驚訝,哪有這麼快趴窩的?後來經過反覆調查發現此事屬實,因此先期派遼東總兵李如松率軍入朝作戰,後期援兵陸續入朝。整個戰役直到結束明軍也只出動了7萬人左右,而且第一戰就收復了平壤,殲滅日軍1萬多人,斬首1千6百有餘,明軍損失大概7百多人。朝鮮方面在整個戰役期間也就李舜臣的水師起了點作用。大部分戰役都是跟著明軍後面撿漏。

       以後有機會可單獨講講這場宏大戰役。總之到了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日本也不想再打了,同大明議和停戰。「萬曆朝鮮戰爭」正式結束。為什麼說此戰役影響了東亞格局呢。由於此役,朝鮮幾乎就是從亡國到復國,所有經濟,農業等全部破壞,一蹶不振。日本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元氣大傷,不久後垮臺,給德川家康撿了漏。大明也因為國庫耗盡且遼東精銳損失較大,讓滿人努爾哈赤得了大便宜,猥瑣發育起來並且為後期滿清入關打下基礎。萬曆朝鮮之役等於是重新整合了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打破了平衡,影響了東亞國家的未來走向。

      這場戰役後,宣祖李昖手書「萬折必東,再造藩邦」(萬折必東出自《荀子・宥坐篇》)以感謝大明皇帝「再造之恩」。還建了一座萬東廟,遺址在今天韓國忠清北道槐山郡華陽洞。在明朝滅亡後,朝鮮還建了大報壇(遺址在今天首爾市昌德宮後苑)供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明神宗皇帝,以及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崇禎三位,表達對明朝的追思。因為朝鮮一直受中原王朝影響,也是儒家思想治國,所以一直以「小中華」自居,且只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後期一直不服氣新建立的清朝,但畢竟胳膊沒人家的粗,只有被虐的份,還是做了清朝屬國。但是心裡一直是「尊周思明」。

        一直到了清末,朝鮮在近代化過程中有過兩次大規模革命起義,但都被朝鮮國王請來的清朝軍隊鎮壓,而我們熟知的袁世凱同學也在此嶄露頭角,打怪升級,奉命加強清朝對朝鮮的控制,從1885年開始不斷幹涉朝鮮內政外交,成為朝鮮實際上的太上皇,不過也確實多次粉碎日本對朝鮮的侵略。一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慘敗撤離,至此朝鮮與中國徹底脫離了宗藩關係,變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不過進入近現代後,韓國民主獨立運動並未停止。1919年在中國上海成立了第一個流亡政府,即為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被稱為「韓國民族獨立運動的聖殿」,中韓建交以來所有韓國總統上臺後第一件事就是來朝聖。在上海正式確立廢除君主制,成立民國;在上海選舉出了大韓民國歷史上第一任總統,第一任總理和第一任所有部長級長官;在上海召開了大韓民國歷史上第一次政府代表會議;在上海成立了大韓民國歷史上第一個議會;在上海通過了大韓民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並且組建了韓國光復軍在中國戰場抗日。蔣介石還與韓國國父金九會面,國民政府在資金,武器,人員培訓等方面給予了相當大的支持。本人15年在上海有幸去參觀了一下,地址在黃浦區馬當路34號,但是館內幾乎清一色韓國參觀者,除工作人員外只有我一個中國參觀者,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姑娘,看著看著自己在那哭起來了。這點我還真沒想到,這種對本國歷史和磨難如此尊敬的品德,咱國內年輕人還真要好好學學。

   2015年時任韓國總統樸槿惠到訪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

     至於說今天朝鮮分裂成北朝鮮和韓國,就是美蘇在二戰結束後的冷戰產物。蘇聯方面支持三八線以北的金日成成立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美國方面支持三八線以南的李承晚成立正式的大韓民國。後來爆發了韓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派出志願軍增援金日成,同時保家衛國,當然這是後話了。

      北朝鮮咱就不說了,今天的韓國可是相當的「可憐」。經濟,外交,軍事,國家命脈等全部掌握在美國人手中,韓國政府是沒有軍隊指揮權的,戰時韓國軍隊指揮權在美國駐韓司令部手中。韓國經濟基本像被三星,大宇,現代,LG等這樣的大財團控制,而這些大財團的背後又是美國的華爾街。韓國年輕人想要出人頭地只能擠破頭的進入這些大公司,做一輩子的打工人。

     另外因為小國寡民,以及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加之歷史上一直被不斷欺辱抬不起頭;所以造成今天韓國人的自尊心極度敏感,加上韓戰結束後到如今韓國經濟發展的是挺強。因而一直通過篡改歷史,意淫影視作品等方式尋找自身的存在感和證明,甚至在奧運會上屢屢犯規不要臉。其實就是自卑的心理作用在暗示,總之,這是一個可憐又悲的民族。

相關焦點

  • 從大歷史的角度看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戰略關係
    可以說在地緣政治史上,但凡朝鮮半島有點風吹草動,中國都有可能捲入其中,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大規模的相關戰爭,比如,1400多年前的隋唐東徵,兩朝四天子前後用兵十餘次,整個東北亞地區的國家和政權都捲入其中;又如明代萬曆年間的壬辰援朝抗倭戰爭,自1588年打到1598年;近代還有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如果不從大歷史角度來分析,說不清楚朝鮮半島和中國密切的戰略關係。
  • 孫衛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史研究述要
    中國朝鮮史學會日益壯大,學術刊物日益增多,學術會議日益頻繁,學術成果日益豐碩,中韓學術交流日益密切,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史學術發展的總體趨勢。隨著新一代學人的崛起,這個領域的研究將會迎來新的發展。朝鮮半島與中國,以鴨綠江、圖們江為界,地接中國遼寧、吉林,並與山東隔海相望。
  • 高麗棒子是不是罵人話?透過這些古代趣事,鐵板上釘釘
    自韓國部署薩德以來,引發中國網友強烈不滿,網絡上謾罵韓國人為「高麗棒子」的聲音此起彼伏。「高麗棒子」究竟是不是侮辱性的罵人話?這個詞兒究竟來源於何處呢?關於「高麗棒子」稱呼的由來,史上版本眾多,歷來說法不一。有一種觀點認為源於玉米。半島居民喜歡吃玉米,就在山地大量種植玉米,秋冬時節把玉米掛在房前屋後自然風乾,留著冬天吃。
  • 屍變朝鮮與中國有關?中國醫學如何影響朝鮮半島?
    以古代朝鮮半島爆發喪屍疫情為主題的劇集《王國》(第二季)迎來結局,裴鬥娜飾演的醫女舒菲將擔負起在醫學上拯救半島的重任。劇集多次呈現中國醫學對半島的影響,主線劇情的展開同樣與中國息息相關。歷史上,中國醫學對朝鮮半島影響究竟如何?本文為您揭曉。朝鮮半島與中國山水相鄰、唇齒相依。歷史上,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均受到過中國的密切影響。
  • 與山東隔海相望的朝鮮半島,歷史上到底和中國是什麼關係?
    中國與朝鮮半島是一衣帶水的鄰邦,自古以來就有著密切的交往。山東半島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在中國與朝鮮半島歷代國家交往的歷史上,幾乎每一次重大事件都與山東半島有關聯,歷代山東人為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文化交流和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的友好關係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定居高麗的外來者,古代朝鮮半島的「楊水尺」是什麼族群?
    朝鮮當然也是一樣,儘管朝鮮半島的地緣相對比較封閉保守,但也是有外來族群的,這就要提高朝鮮歷史上的一個概念——「楊水尺」。 「楊水尺」聽起來像是人的名稱,其實並不是,這是自13世紀高麗時期開始就在朝鮮半島活躍的一個族群。這些人很怪, 並不從事農業,而是世代傳承著屠宰、編柳器、販賣及倡優等職業。
  • 朝鮮半島何以重要?看看歷史上中國在朝鮮半島的進擊與防禦
    從地緣關係上看,朝鮮半島原是中國東北大陸的延長,鴨綠江的意義與功用如同遼河,非分隔兩岸而系協調。 中國大分裂時期高句麗統一了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北部 隋及唐初, 朝鮮半島有高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
  • 為什麼韓國人被叫做棒子
    韓國是中國的近鄰,這二十多年來,隨著經濟、文化交往的密切,韓國在中國的影響日益深入。不少國人喜歡看韓劇,使用韓國產品。不過,當代韓國帶給中國的,並非都是好印象,例如有些奇葩言行實在令人無語。最典型的是,他們蓄意編造歷史,無限誇大高麗(朝鮮)的「輝煌盛世」。如果說端午祭申遺還有那麼點真實外,把中國乃至人類歷史中的一些偉人都說成是韓國人,就顯得毫無依據了。
  • 「高麗棒子」的前世今生
    靠譜程度:★★☆☆☆九一八東北淪陷後日本從朝鮮半島調了一些朝鮮人到東北佔領區進行日常管理,但是日本人並不信任朝鮮人所以並未給他們任何武器,這些朝鮮人就用婦女的洗衣棒來充當武器對中國人進行毆打,十分兇惡,遭到當地中國人的怨恨,所以中國人就把這些為日本賣命的韓奸稱為「棒子」。
  • 韓國人為什麼叫棒子?棒子是什麼意思?
    高麗棒子或韓棒子在韓語的原來意思是指朝鮮人所穿的傳統長褲。但到了日韓合邦之後,卻變成了日本人對朝鮮人的蔑稱。直到現在,朝鮮人仍然對這個稱呼非常討厭,而原來用來專指的傳統長褲,現時都被韓服來統稱。但這個名詞卻隨著日本軍對中國的侵略而傳入大中華地區,成為了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兩地嫌韓人士對韓國人的蔑稱。而在中國大陸,這個名詞亦成為了二鬼子的別稱。
  • 棒子思想要不得!
    三十年前,我聽說一個詞:GL棒子。我不好意思直接說出這個拼音字母所代表的國家名稱,我也從未想過這個「棒子」是什麼意思,只是知道它是個貶義詞。我們在籌建中韓通商文化館項目的過程中,終於明白了這個棒子的意思。所謂的棒子就是木頭棒子!一竅不通的意思,認死理的意思,倔強的意思,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
  • 為何古代日本總是打朝鮮,朝鮮卻總打不贏,原來都是因為中國
    當時朝鮮半島分裂成了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日本先是控制了百濟,接著聯合百濟,攻打新羅。新羅很快就淪陷。於是新羅王公貴族向唐朝求救,唐高宗派出軍隊,與日本在白江口發動了一場大戰。最終把日本打出去,同時也順便滅亡了百濟和高句麗,重組了半島的政治格局。第二個時期是明朝的時候。萬曆年間,日本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便發動了對朝鮮半島的戰爭。
  • 松商:朝鮮半島的開城商人
    導語:明清時期,徽商、晉商等以地域為紐帶的商人群體一直活躍在古代經濟領域。我國東邊的朝鮮半島也有類似的商人群體,義州商人被稱為灣商,開城商人被稱為松商,東萊商人被稱為萊商,今天就來簡單介紹一下松商。開城商人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網絡,在朝鮮半島各地開設「松房」,積極進行商業活動。松房是開城商人特有的組織體系,可以快速溝通商業信息,主要從事商品中介、批發以及高利貸等活動。
  • 從檀君傳說看朝鮮半島近代民族意識的發展
    古代朝鮮一直是華夏文明圈中的重要成員,在西漢時其北部地區甚至一度成為中國郡縣,就算其後半島上次第建立的眾多小國,雖然保持著獨立地位,但大多深受華夏文明影響,他們建立的王國整體指導思想和國家結構都是中國式的。
  • 【揭秘韓國】為什麼叫韓國人「棒子」?
    高麗棒子(고려봉자)是對朝鮮人、韓國人的蔑稱,有時也被稱作韓棒子(韓語:한봉자)。直到現在,韓國人仍然對這個稱呼非常反感。
  • 古代中國多次徵服朝鮮,為何不直接佔領呢?其原因就是這麼簡單
    可是呢事實上中原王朝控制朝鮮的日子還是真的不高,一直以來他是作為一個鄰邦的存在。只要你不來打我們,我們很少找上門去。這種和諧共生的關係一直持續千年也算是一段佳話。中國歷史上徵服朝鮮共計8次第1次:商紂王的叔父箕子帶著五千商朝遺民遷至朝鮮半島北部,建立了「箕子朝鮮」。第2次:漢初,燕王盧綰叛漢逃至匈奴,其部將燕國將軍衛滿則率千餘人進入朝鮮,推翻了「箕子朝鮮」,建立「衛氏朝鮮」。
  • 古代朝鮮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為何始終沒有被中原完全統治?
    在我國歷史上,有多個中原王朝都曾徵服古代朝鮮,讓它作為藩屬國存在,建立直接或者間接的統治,相對於中國很多地區對於中原的位置,其實朝鮮更近一些,但是都沒有將它真正納入王朝的一部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高麗棒子」是怎麼來的?原來真是因為朝鮮人的棒子厲害!
    (一)在中國民間,流傳著一個對朝鮮(韓國)人的特殊稱謂:「棒子」。這是一個帶有明顯戲謔性的蔑稱。
  • 朝鮮半島何時迎來終戰?
    由此,半島終戰能否到來、何時到來,引起世界各國廣泛關注。局勢回暖 韓力圖主導2018年,半年內,三次韓朝首腦會談接連舉行。繼4月「破冰會晤」籤署《板門店宣言》、5月「閃電會晤」助推朝美峰會後,9月的韓朝首腦會談更是發表了《平壤共同宣言》,韓朝關係繼歷史性轉圜後再上新臺階。同時,朝美關係的解凍也正在進行,6月「金特會」釋放的善意信號使半島局勢更趨利好。
  • 沙俄為何沒有侵佔朝鮮半島?
    明朝時期,朝鮮王朝在莊重場合下,也自稱為「有明朝鮮國」,後來到了清朝,在國號之前,也會加上「大清屬國」四個字。由於聯繫緊密,朝鮮半島的命運,也和我國休戚相關。中原王朝強盛時,朝鮮半島則可以高枕無憂,比如明朝萬曆年間,倭寇入侵,明朝直接發兵,幫助朝鮮王朝趕走了倭寇。但中原王朝衰落時,朝鮮半島失去保護,也會陷入被敵人群起圍攻的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