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的韓國政治驚悚片,從來不乏腦洞大開的奇思妙想。
2017年上映的《鐵雨》,將韓國政治驚悚片的格局推上了新的高峰,於是,包括韓國觀眾在內的影迷們,才有了對《鐵雨2:首腦峰會》各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腦洞要開,就得開大一點,與其遮遮掩掩的象徵、映射,不如直接、大膽的有事說事。
相當於講述平行世界故事的《鐵雨》中,圍繞朝鮮半島的和平進程,現實世界中「六方會談「各方勢力或明或暗的齊登場,上演了一場名義上各方隔空角逐、實際上仍圍繞半島和平統一問題的精彩互動。
劇情很大膽,題材很敏感,文戲有嚼頭,表演很到位,氛圍和節奏把控尤其成熟老練,再加上差點就因為朝鮮半島引發世界核大戰的狗血情節,不僅賺足了世界觀眾的眼球,順勢讓這部豆瓣評分8.2分的影片,成為韓國電影人挑戰好萊塢政治驚悚類型片的典範之作。
或許有那麼一刻,大家就差點就信了。
這是在近年來的韓國商業大片中,史無前例的拉開架勢敘述韓國人眼中的世界格局與各國博弈的《鐵雨》,獲得韓國觀眾強烈推崇、被國內文青黨吹上天的原因之一。
《鐵雨2》上映之前,就吊足了觀眾胃口。
畢竟,預告片中把美朝韓三國元首聚在一起,共處一室的插科打諢,顯然彰顯出導演兼編劇的楊宇碩,更大的腦洞和野心。
按理說,《鐵雨2》與前作相比,格局上看起來更大了,腦洞也超出很多的人的想像。
一如既往的北邊政變、果不其然的南北兄弟情,外加三國首腦頗為玩味的爭吵鬥嘴,戲劇性和衝突性被抬到了新的高度,卻與第一部的寫實風比起來,多了太多自黑、戲虐的成分。
如果說,《鐵雨》是基於現實的國際政治秩序,給出了一個理想化的政治願景,那麼,《鐵雨2》則是將這個理想化的願景,實打實的作為背景和基礎,去探討一種微乎其微的可能性。
這才是除了韓國人之外的各國觀眾們,乾脆把這部電影,當成是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空想喜劇片的原因之一。
從《太極旗飄揚》算起,到《韓半島》、《特工》、《共助》,再到最新的《鐵雨2》,雖然電影的格局越來大,內容從單純的歷史敘述逐漸變為腦洞大開的未來推演,卻有著一脈相承的創作核心:朝鮮半島的統一。
這些影片的共同特點是,將半島統一的期許具象化,放在代表南北雙方的兩個人物身上。
無論是《太極旗飄揚》的親兄弟,還是《共助》裡的幹兄弟,亦或是《鐵雨》中的兩位男主,在患難與共、出生入死的過程中,萌發出兄弟般的信任與親情,都是以經歷為催化劑、以戲劇性為紐帶,講述從意識形態到行為習慣完全不同的兩個人,一開始的相互敵視、針鋒相對,到後來的不分你我、親如兄弟的感情轉變過程。
別總說韓國電影人不斷重複,像《人間正道是滄桑》、《偽裝者》、《黎明之前》、《誓言今生》、《局中人》等國產劇,也基本藉助了這樣具象化的關係設定。
因此,《鐵雨2》依然沿用這個屢試不爽的「兄弟情」格局,不過把腦洞開到了北邊的委員長與南邊的總統身上去了。
《鐵雨2》中,一臉正義的鄭雨盛,從前作的朝鮮前特工,一躍成為韓國的當政總統,在這部戲中,他的對手不是跟大統領體型類似的美國總統,也不是臺前幕後的那些將軍、大使,而是精幹清瘦、精通英文的委員長同志。
面對日本右翼勢力的陰謀、朝鮮內部的叛亂、美國的無理取鬧、中國的暗箱操作,利用超出常人的能力、智慧、口才與膽識,以一己之力拯救了美朝領導人、化解了潛艇危機,破解了眼前紛繁複雜的政治難題。
沒錯,《空軍一號》中哈裡森·福特的有勇有謀、《獨立日》中比爾·普爾曼的文武雙全,在這一刻靈魂附體到鄭雨盛身上。
與《鐵雨》首部曲中,強調真實的外部條件下,來自朝韓的兩位主人公通力合作、化解危機比起來,《鐵雨2》的路數依然呈現出好萊塢驚悚動作大片的一貫套路,卻在氛圍的營造、人物的動機、劇情的邏輯等方面,與第一部差得太遠。
畢竟,腦洞開得太大了,什麼邏輯、動機、氛圍的,就成不了事兒了。
問題是,《鐵雨2》雖然在格局上得到了極大的拓展,除了朝鮮和韓國從最高元首到普通一兵全體動員之外,美國的飛彈、日本的潛艇相繼出場,中俄兩國的實權人物也忽隱忽現,牌面不可謂不大,卻依然延續著「南北兄弟情」這個脈絡,將朝鮮半島的統一作為創作的最高訴求。
了解國際政治的朋友們都知道,絕不是朝鮮和韓國說想要統一,朝鮮半島就能夠毫無懸念的合二為一的,各方的勢力範圍和政治利益,都在半島有著或明或暗的體現。
哪怕實現了美韓雙方的首腦會談,美國人依然不希望韓國輕易脫離自己圍堵、遏制中國的戰車,輕易葬送第一、第二島鏈的軍事主動權,並在平衡日本和韓國的利益中,因發揮一錘定音的關鍵作用而自鳴得意。
從歷史上的侵略與被侵略關係,到現如今的產業化競爭關係,決定了韓國與日本這兩個國家,很難在沒有外部調和的前提下,真正的實現睦鄰友好、和平共處。
擁有核武器的朝鮮,自然不會因為與南面長達幾十年的軍事對峙,而放鬆對美日韓軍事政治聯盟的警惕,它的背後,是中國渴望維持朝鮮這個戰略緩衝區的利益,是俄羅斯渴望維持中美之間戰略平衡的意圖。
因此,韓國人自始至終都很清楚,只要有各方的虎視眈眈,只要《韓美共同防禦條約》還有效,韓朝統一根本就不是自己能說了算的事。
對於《鐵雨2》的臆想成分,相信國內觀眾都應該心知肚明,但從這部影片也能看得出韓國對各個國家的態度:
對待現任爸爸美國,雖頗有微詞,卻不敢就範,畢竟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大權,還實打實的掌握在美國人手裡;
對待理論上的「盟友」、美國親兒子日本,則顯得極端警惕、充滿敵意,甚至甘於與之一戰(這在《韓半島》時就有所體現);
對待昔日死對頭的朝鮮,雖仍有歷史包袱,但一直希望通過自身經濟、外交等方面的絕對優勢,換取對方的信任與支持,最終實現統一大業。
對中國的態度,是最值得玩味的:一方面,因為歷史、制度、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原因,對東方大國的崛起依然心存戒心,另一方面,又看到了中國的穩步崛起,帶來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的新契機,希望從中獲得新機遇。
至於對俄羅斯,韓國人的態度要冷淡很多,畢竟,強大的蘇聯早已成為歷史,但這個處於地緣政治格局下的強大鄰國,依然不敢輕易忽視。
片尾,韓國總統那一句「你們想統一嗎?」,不僅契合了現任總統的政治抱負,又能喚起韓國民眾的呼聲,無形中做足了輿論引導。
哪怕如《鐵雨2》過於理想化的結局:朝鮮自願棄核換取與美國關係正常化,韓朝終於有了和平統一的良好契機,但這不過是韓國主流民意一次酣暢淋漓的釋放,釋放過後,還得回到現實。
棋子永遠只能是棋子,任由棋手擺布的滋味不好受,卻是無奈的現實。
或許,這才能讓國內觀眾理解,為何電影工業發達的韓國電影人,如此痴迷於這樣的腦洞大開,韓國的普通觀眾們,對於這類影片如此如痴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