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環行星球
id:huanxingxingqiu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七十周年,但受韓戰影響最大的還是朝鮮半島,這場戰爭激化了朝鮮民族在全世界的大離散。
中國境內的朝鮮族面臨返回朝鮮半島還是留在中國的選擇,中國開始創建朝鮮族自治州;
韓戰孤兒前往美國,成為今天大量韓裔美國人的祖先;
日本的朝鮮人有的去韓國,有的去北朝鮮後被長期監禁在集中營,有人加入日本國籍,還有人成了無國籍的「棄民」;
韓戰後,前蘇聯境內的朝鮮人獲得國籍與國民待遇;
一些韓戰的戰俘被流放到南美和印度。在國際紅十字會的組織下,一批戰俘於1953年和1956年由韓國流放到智利和阿根廷。
全世界生活在朝鮮半島以外、具有朝鮮族血統的人約900萬人(也有700萬的說法)。
在韓裔作家格蕾絲·趙(Grace M. Cho)眼中,韓戰是一場被遺忘的戰爭,朝鮮民族失去了統一稱呼,產生朝鮮人、韓國人、朝鮮族、韓裔、高麗人等不同名字。
海外的朝鮮族人,韓國稱為韓僑,北朝鮮稱為朝僑,也稱僑胞( )或在外同胞( )。
Grace M. Cho的著作
《被幽靈縈繞的韓僑:羞恥、秘密與被遺忘的戰爭》
圖:amazon
海外韓僑/朝僑現狀
▼
朝鮮族人也是東亞的一個離散民族,比海外越南人(400萬)和日系人(380萬)更多。雖沒有華人的龐大規模,但在海外很顯眼,群體內部也各有千秋。
全球韓僑分布圖。
製圖:孫綠
其中最顯眼的當然是海外的韓國人了。幾乎任何領域都有韓國人的身影,他們普遍受過良好教育、英文流利、性格好強,十分抱團。
同事李秀慧(化名)是一位海外韓國人,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讀本科,又在劍橋大學讀碩士,在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國際機構任職。不過這家公司的行政工作,在起點高的李秀慧看來非常不如意。
「Shit!想不到把我招聘過來就是為了幫領導訂賓館的!」一天下班後,她對我講。意識到用詞不當後她又一臉歉意地說:「對不起,我用了髒字........可是天哪,我過來就為了幹這個,Shit!」她再次憤怒了。
東亞人對教育成果的期待很高,認為教育理應換來成功,剛畢業的人初入職場難免對基層工作不適應。不到兩年,李秀慧就離開公司,去瑞士追求職業發展。
在維也納街頭演奏的韓裔鋼琴家
圖:Sam DCruz / Shutterstock
海外的北朝鮮人卻是另一種狀態。儘管北朝鮮國民極少在國外,但還是有一小部分在海外生活,比如「高幹子弟」。新加坡的大學裡就有不少北朝鮮「高幹子女」,比如我曾就讀的研究生院就有個唯一的北朝鮮學生金勇泰(化名)。
「我來自北朝鮮。」他大方介紹。大概因為中國和北朝鮮走得近、了解比較多,中國人見到北朝鮮人還是相對淡定些,但在其他國家人眼中,他就是傳說般的存在,課堂上總被同學甚至教授「刮目相看」。
雖被偏見與好奇環繞,他的態度卻極其超然,毫無不適感,不知是「高幹子弟」背景帶來的自信,還是任何一個北朝鮮人都有這般高度的民族自信。李秀慧為世界不能優待她而不滿,金勇泰卻自豪而超然。
《愛的迫降》中身為高幹子弟的主人公
曾到瑞士留學。
圖:《愛的迫降》劇照
研究生院還有一個韓僑,當時,我不知能否定義她為韓僑,甚至一開始根本不知道她是韓僑。阿納斯塔莎·閔(化名)是烏茲別克斯坦人,卻不是歐式長相,而是亞洲長相。中亞「斯坦國」有一部分蒙古人,所以我以為她也是這種情況,直到有天她告訴我她的身份。
「我是韓裔。你肯定好奇為什麼烏茲別克斯坦有韓裔,對吧?額........故事很長.........總之你知道我是韓裔就好。」
在烏茲比克眾多民族中,朝鮮人佔0.6%
圖:Wiki
她不會講韓語,還特地報了學院開設的韓文課,但她也不喜歡講英語,還是習慣說俄語。她與一個本科畢業於俄語系的中國同學要好,也與學院裡另一位烏茲別克斯坦男生經常來往,卻與韓國學生比較疏遠。每次有人問到她的身份,她都要重複那番對我說過的話。
大概講過太多次,她已疲於應對,只想用「故事很長」來略過。每次她都面帶微笑,卻有「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味道。
我不禁想,當個中國人不錯,見誰都不用解釋,省著介紹。外人對中國很了解,哪怕是自以為是的了解。
朝鮮僑民遷至烏茲別克80周年紀念碑。
圖:Marina Rich / Shutterstock
世界朝鮮人版圖
▼
韓僑主要分布在中、美、日和俄羅斯/中亞四地,但中東、德國和澳洲的韓僑規模也不容小覷。
中國是朝鮮族人最早聚居的異國,也是朝鮮半島以外擁有最多朝鮮族人的國家,約240萬。
1860年,朝鮮王朝社會腐敗、饑荒嚴重,朝鮮人北渡中國東北定居。
1910年日韓合併、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朝鮮人被日軍強徵入伍或強迫勞動,來到中國。他們在中國參加抗日運動,成為中國56個民族之一,成立朝鮮族自治區,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內蒙古、河北等地。
民國時期著名的朝鮮族影星金焰(右),1910年生於韓國漢城,因朝鮮民族獨立運動隨父移居中國。
音樂家鄭律成是中國朝鮮族,生於韓國光州,1933年來南京參加朝鮮人抗日革命組織,1950年入籍中國。
圖為鄭律成與妻子丁雪松合影。
除朝鮮族自治州外,北京、青島、廣州等不少城市也有「韓國城」,聚集了很多韓國人或中國朝鮮族。崔健、羅永浩、金星、黃西等都是中國朝鮮族。
美國是韓僑第二大聚居國(有爭議,韓裔美國人的人數有210萬和250萬兩種統計數字)。
朝鮮人最早移民美國始於1903年,韓戰後,很多戰爭遺孤被送往美國,1965年美國通過法案,韓僑獲美國籍。
電影《國際市場》展現了韓戰孤兒與釜山家人認親的故事。1950年12月今北朝鮮境內的興南港難民撤離中,妹妹奠順走丟,成了孤兒,被美軍收養後送往美國。
圖:《國際市場》劇照
美國是最受韓國人青睞的外國,是韓國人海外留學、就業、生活的首選地,大量韓國政界、商界、演藝界名人都有美國背景。
加拿大籍韓裔演員吳卓珊,
是美國金球獎第一位亞裔最佳女配獲獎者。
圖:《實習醫生格蕾》 宣傳照
日本有90多萬韓僑,是世界第三大韓僑聚居地,也叫「在日朝鮮人」。
1910年日韓合併後,朝鮮人開始移居日本,二戰中朝鮮人被日軍強徵到日本作勞工,被殘酷剝削。
電影《軍艦島》講述
朝鮮難民被日軍強迫勞動的悲慘故事。
圖:《軍艦島》海報
韓戰爆發後,1952年在日朝鮮人被剝奪日本國籍,其中部分人加入韓國國籍。韓國樂天集團的辛格浩就是例子,他與日本女性結婚,在日本創業後返回韓國成為財閥。
韓國樂天集團的辛格浩。
圖:LOTTE GROUP, YONHAP
還有一些在日朝鮮人堅持效忠北朝鮮,但日本對北朝鮮合法性不予承認,所以這些人成了無國籍者,朝鮮學校被日本政府關停,但這部分人仍堅持鬥爭,與日本社會格格不入,受到歧視。
20世紀50年代曾有8萬在日朝鮮人返回北朝鮮,其中1萬多人返回後就被送入北朝鮮的監獄和集中營。
從日本返回北韓後被關入集中營中的姜哲煥,後來成為脫北者。他根據自己在朝鮮「古拉格」的真實經歷出版作品《平壤水族館》。
圖:Vrrw.net
軟銀集團的孫正義是在日朝鮮人。
圖:glen photo / Shutterstock
沙俄、前蘇聯和中亞地區也是朝鮮人最早的海外聚居區。1860年饑荒中,朝鮮人遠徵到沙俄遠東地區謀生。1938年蘇聯將遠東朝鮮人驅逐並流放到中亞,而被日軍強迫勞動的朝鮮人則被趕往庫頁島。前蘇聯的朝鮮人有個共同名字:高麗人。
紀錄片《中亞高麗人:不可靠的人》
圖:豆瓣電影
前蘇聯搖滾教父是有朝鮮族血統的維克多·崔
圖:Pkzsk.info
隨著韓企出海,中東地區也聚集了大量來工作的韓國人與韓國基督教傳教士。
保守如中東,也難抵韓流的巨大影響力。
圖:Koreantimesus.com
德國的韓僑雖不多,卻很有代表性。上世紀60、70年代韓國人曾作為廉價勞動力去德國務工,在當地形成韓裔群體。
電影《國際市場》
展示了上世紀60年代韓國勞工在德國的故事。
圖:Filmedinether.com
德國韓裔鋼琴家吉娜·愛麗絲。
圖:The Paper 澎湃新聞
德籍韓裔學者韓炳哲是當代著名哲學家,
圖為其作品《他者的消失》。
圖:豆瓣讀書
隨著韓國外向型經濟發展和企業出海,東南亞的越南、新加坡、菲律賓等地也聚集了韓僑,澳洲韓僑有17萬,南美的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國韓僑中,既有韓企員工,也有韓戰戰俘的後代。
時尚博主妮可·沃恩是澳洲韓裔。
圖:coveteur.com
高度團結性與高度分裂性
▼
朝鮮族人的「海外性」對朝鮮半島影響很大,半島的政治力量幾乎都有國外背景:
北朝鮮的金日成曾長期在中國發展革命事業,韓國的李承晚是留美派,樸正熙、全鬥煥早年曾在中國東北的「偽滿洲國」生活,李明博是從日本歸國的韓僑。
韓僑喜歡抱團,十分團結。美國亞裔向來以溫順、不鬧事著稱,唯獨韓裔十分「好戰」。1992年美國洛杉磯暴動中,韓裔美國人團結起來持槍「守衛韓國城」。
1992年洛杉磯暴動中的韓裔。
但韓僑高度團結的另一面,卻是高度分裂,這反映在各韓僑分支間的隔閡上。
中國朝鮮族在韓國。由於語言相通、習慣一致,中國朝鮮族很多南下韓國工作,卻遭遇歧視,韓國人並不將之視為同胞,反而視為「鄉下人」。
韓國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會講韓語的「中國人」就是在韓國打工的中國朝鮮族。
圖為韓劇《未生》中以騙子形象出現的中國朝鮮族徐進上。
圖:韓劇《未生》劇照
1996年的佩斯卡瑪號慘案中,中國朝鮮族海員因不堪忍受韓國上司的殘酷虐待而將之殺死,激起韓國民憤,一致要求處死這些中國人。文在寅為這些海員作辯護律師,卻被韓國人罵為「叛國賊」。
中亞高麗人的隔閡。中亞高麗人已不會講韓文,即使會講也與現代韓語不同,在韓國他們還是被歧視為「鄉巴佬」,甚至很多韓國光棍去中亞尋找高麗人女性當老婆。
電影《我的結婚遠徵記》講述了
韓國男人遠徵烏茲別克斯坦,與高麗人女性相親。
圖:《我的結婚遠徵記》海報
韓劇《太陽的後裔》裡的高麗人女孩
圖:《太陽的後裔》截屏
最大的隔閡還是在南北韓人之間。即使在海外,韓國人和北朝鮮人幾乎從不交流、彼此無視。韓國人和韓裔美國人較容易走近,北朝鮮人自成一家,中亞高麗人又是一個群體,幾個群體之間幾乎沒有交集。
南北韓同胞該如何打破隔閡呢?2019年一部韓劇《愛的迫降》給出了方案:去海外。韓國人和北朝鮮人最終在中立的第三國瑞士喜結連理。這種劇情,何時才能成為現實呢?
圖:《愛的迫降》劇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