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文物局對石家莊市欒城周家莊古墓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進行了驗收,其成果十分喜人,這也引發了全國網友的高度關注。這次在該區域發現了22座距今約三千年的墓葬,其中有17座被確定是殷商文化的遺存,則讓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這個神秘的王朝。
在這次的考古發掘中,殷商時期的墓葬大多呈現出"甲"字形,這是當時一種十分常見的墓葬形式。而在這些葬坑中還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其中以玉器,青銅器為主,這些文物對預測墓主人的身份有著極大的幫助。
與此同時,在部分葬坑中,還出土了些許獸骨和殉葬者的骸骨。在遠離狩獵文化已久的殷商時期,這些獸骨的出現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那麼這些墓葬的主人究竟有著怎樣的地位呢?
上圖——周家莊墓穴遺址
一、殷商時期的墓葬形式
想要確定墓主人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我們不妨從墓穴最基礎的結構類型來入手。這次在河北地區發掘的古墓中,有部分古墓呈現出標準的"甲"字形,而其餘墓葬則多為長方形。這種墓穴形制的不同,在當時其實是十分常見的。
上圖——新石器時代公共墓葬
中國的墓葬文化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逐漸脫離了公共墓葬的形式,單人或者雙人葬坑開始成為主流,這和生產力的發展有直接關係。之前必須要整個氏族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工作在當時已經可以由家族完成,這便是氏族結構鬆動的標誌。
而最早期的單人葬坑多為豎坑土葬,即將逝者和陪葬品一起放入坑中。而根據其墓穴形狀的不同,這類葬坑又被氛圍,長方形,亞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等。
上圖——常見的長方形墓穴
在這些葬坑中,最常見的種類是長方形墓葬,其最早在中原地區的裴李崗文化中就已經被發現了,距今已經有8000-9000年的歷史。這類墓葬的葬坑大小一般不大,長度一般在兩米左右,而寬度一般只有一米,這種墓葬一般都是當時平民百姓的葬坑。雖然也有面積達到二十平方米的大型墓葬,它們可能是當時奴隸主的葬坑。但是在殷商時期,隨著新墓葬形式的興起,這樣的大墓已經十分罕見了。
而在殷商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貴族墓葬形式便是亞字形墓室了,因為其墓穴帶有四條長墓道,形狀與"亞"的繁體字十分相似,便因此得名。這種墓葬一般規制宏大,氣勢非凡,殷墟侯家莊西北岡王陵區發現的便是這一類型的墓葬。
這一區域的葬坑最大的有330平方米,其深度也達到了15米。而這種規制在殷商時期的墓葬中是十分罕見的,因此被認為是商王的墓葬。而且這種墓葬只出現在殷商一代,在西周之後的歷史上便不再出現了。
上圖——甲字形葬坑
而本次在周家莊遺址中出現的甲字形墓葬,也是殷商後期十分常見的一種墓葬形式。其墓穴為橫穴墓室,其一端延伸出一條墓道,類似於甲字,故因此得名。這種墓穴在新石器晚期就已經出現,而其真正成熟是在商代。
商代晚期的甲字墓,普遍被商王朝貴族所採用,著名的婦好墓便採用了這種形制。由此我們可以推測,這次在石家莊地區發現的甲字形墓的主人,應該很有可能也是商末的貴族。
二、殷商時期的陪葬品
在此次的考古工作中,人們在這些墓葬坑中發現了數量眾多的陪葬品。其中以玉器和青銅器為主,而青銅器中,工具的數量較少,更多的是青銅禮器,這也可以從側面證明墓主人的尊貴身份。
上圖——周家莊遺址出土的玉器
中國在墓葬中使用陪葬品的習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這反映出了中國原始宗教事死如事生的態度。而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最早期的陪葬品多為逝者生前使用的工具。不過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由於私有制的出現,讓氏族人員之間出現了差異。而隨著奴隸制王朝的建立,階級也出現在原始社會之中。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單純用工具來做陪葬品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了,奴隸主階級需要用其他陪葬品來顯示自己不同的身份。
上圖——出土的青銅禮器
而在這些物品中,最常見的便是禮器,因為其和原始宗教之間有著緊密地聯繫。在此次考古工作中,出土的陪葬品中除了青銅爵等酒器和青銅簋這樣的禮器之外,也有少量箭簇。這些箭簇顯然不是貴族身份的象徵,那麼這些人又為什麼要將其帶入地下呢。
想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遺址中的玉器陪葬品入手。在考古工作中除了青銅器之外,該遺址中還出土了不少玉器陪葬品,而這些玉器大多是經過精心雕刻的飾品,並非生活用具。而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中,出土的玉器陪葬品中還有玉耒和玉斧這樣的工具和武器,而在殷商時代這些器具全部消失不見。
上圖——遺址中出土的青銅箭簇
這說明在此時,部族的領袖以及奴隸主階級已經完全脫離生產,階級分化已經十分明顯。而且這樣的社會分化也影響到了其意識形態,他們對於死後世界的想像也變成了階級社會,因此他們需要攜帶的只有證明身份的禮器,和玉制飾品,以及他們保障地位的兵器,這也能解釋為什麼箭簇會成為這些貴族熱衷的陪葬品了。
三、殷商時期的殉葬文化
在我們談論殷商歷史的時候,其末代帝王紂王總是一個熱門的話題,其慘無人道的行為經常會受到後世文人思想家的指責。不過紂王究竟做出了哪些惡行,在如今已經不可考了。但是殷商時期風行的殉葬文化,很有可能是後人質疑其品性的重要原因。
上圖——商紂王劇照
從中國遠古時代開始,殉葬文化便已經開始出現,其最開始的是以獸殉的方式呈現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習慣在逝者的葬坑中放入豬的下頜骨或者豬頭,這主要是用來體現死者財產的豐厚程度,是一種對於身份的證明,和陪葬的禮器,玉器有著相似的功能。
不過在殷商時期,以豬作為陪葬的風氣逐漸被取代,因為禮器能夠完全替代其作用。不過一種新的殉葬動物開始出現,那便是殉犬。這種風俗的背後原因和殉豬完全不同,因為犬並不會被大量豢養,而且殷商時期,犬的食用價值便已經逐漸被其他動物所替代。專家普遍認為這種殉葬習俗是因為商代百姓認為狗有護靈驅邪的作用,因此會將其埋葬在墓穴中,承擔保護死者靈魂的作用。
而除了獸殉之外,殷商時期還有十分發達的人殉文化,在這次的考古現場便發現了疑似為殉葬者的骨骸。而在我國古代的歷史文獻中,對於殷商時期的人殉也有清晰的記載:
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老數人。
筆者認為殷商時期的貴族之所以要採用這種野蠻的殉葬方式,其理由和他們採用禮器陪葬應該沒有本質區別。首先,殷商時期的人殉主要是貴族的奴婢或者奴隸,也有部分人讓自己的妻子和小妾陪葬,這些在當時都可以被視作是家主的個人財產。
因此人殉的數量,也可以表明墓主人的社會地位,以及經濟實力。而另一方面,這些人殉和箭簇一樣,也是逝者在死後世界重新獲得貴族地位,並保障生存的重要屏障,他們在死後依然希望過著和生前一樣的優渥生活,因此才會選擇人殉,這也是當時宗教思想的一種體現。從該遺址的人殉規模來看,其大致應該是處於殷商末期的。
而在殷商滅亡之後,人殉制度在西周時期也曾經流行過一段時間,不過其規模比殷商末期有所收斂,而且隨著封建制度的推行,奴隸制被徹底取代,人殉這一殘忍的習俗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上圖——殷墟陪葬坑
四、 結語
最近在周家莊出土的商代墓葬,在我國歷史愛好者之間引發了熱議。根據年代測定,其距今大約三千餘年,是殷商時代的遺存,這讓我們對於商代的疆域以及其文化傳播範圍有了全新的認識。
從這些墓穴的形制以及陪葬品中,我們也可以推測墓主人在當時的身份。首先其墓穴為甲字形墓穴,這說明其應該是殷商末年的貴族,但是並不是王室貴族。而其陪葬的多為青銅禮器,這也可以說明其應該是脫離生產的奴隸主階級。
而且在這座墓穴中,還發現了殉葬的人以及犬等動物,這也可以當做墓主人身份的象徵。這些考古證據的出土,讓殷商的人殉文化再次得到了印證。這讓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殷商文化的發展態勢和特點,這對於我國遠古史研究有極大的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國全史·習俗卷》
【2】《墨子·節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