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回顧:歷史故事連載11|為保衛土地,印第安人向白人的種植園進襲
維吉尼亞殖民地建設的同時,麻薩諸塞與馬裡蘭也相繼建立起來。前者主要由清教徒構成,後者則一開始被希望建設成天主教徒的樂園。清教徒與天主教徒為什麼逃離英國?故事應從百年前亨利八世發動的英國宗教改革說起。
亨利八世和他的六個老婆
1509年,亨利八世成為英國國王。他是次子,本無機會上位,但他的兄長亞瑟意外猝死,他意外當上皇帝,還娶了亞瑟的遺孀——西班牙公主凱薩琳(前文提及的贊助哥倫布航海的西班牙伊莎貝拉女王的次女)。這是一樁政治婚姻,亨利七世藉此維護與西班牙的關係。因此,亞瑟去世後,英國王室設法留下這位西班牙公主,哥哥去世了就由弟弟來娶。
亨利八世貴為王子,自幼受到良好的精英教育,精通5門外語,會作曲,能寫詩,又擅長馬術、射箭、摔跤等各種運動,可以說文武雙全,是令人寄以厚望的大好青年。然而在他當上國王之後,在歷史上留下的記錄卻頗為雷人。
他與凱薩琳成婚二十餘年,先後生了5個孩子,其中4個夭折,只有女兒瑪麗·都鐸存活下來。亨利八世十分不滿,他想要生兒子來繼承王位,決定拋棄凱薩琳。他將凱薩琳母女流放到金博爾頓城堡,並於1533年與凱薩琳的女侍官安妮·博林成婚,。
遺憾的是,安妮·博林也沒生出兒子來,而是生了另一個女兒伊莉莎白·都鐸。亨利八世再次對沒能生兒子感到不滿,1536年,他宣稱安妮·博林與其弟喬治有染,殺掉了喬治,再砍掉了安妮·博林的頭——亨利八世與博林一家關係複雜,據BBC報導,安妮的姐姐瑪麗·博林同樣是他的情人。
安妮腦袋落地11天後,亨利八世就高高興興地和安妮的女侍官珍·西摩結婚。結婚一年後,珍·西摩倒是真生了個兒子——愛德華六世,不過她在產後感染,很快去世。愛德華六世也只活到16歲而已。
生兒子和殺老婆成癮的亨利八世,此後的十幾年裡,又連續娶了另一個安妮,另一個凱薩琳(她是安妮·博林的表妹,又是「另一個安妮」的女侍官,關係真夠複雜的)和另另一個凱薩琳。這三個老婆都沒能再幫他生多一個兒子,他休掉了「另一個安妮」,殺掉了「另一個凱薩琳」。「另另一個凱薩琳」倒是陪他終老,還幫他撫養了前面那些被殺掉休掉的安妮和凱薩琳們留下的孩子——愛德華六世、瑪麗·都鐸和伊莉莎白·都鐸,這三個孩子,日後相繼成為英國國王。
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結束了殺老婆生兒子的生涯,留下了一大堆拍長篇連續劇的素材。順便完成了對英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一件事:宗教改革。
肥羊
娶六個老婆,殺掉其中兩個,休掉兩個,以中國帝王的標準來說,根本就不算個事。中國帝王可以同時娶500個老婆,生5000個兒子。但亨利八世不可以,因為他是天主教徒。
粗略地說,16世紀之前,天主教在歐洲一統天下。不論你是法國人、英國人,還是西班牙人,你的宗教最高領袖在羅馬,是羅馬教皇。宗教在歐洲人的生活中,有著極高的地位。即使是國王,也受到教皇的節制。所謂「君權神授」,國王的桂冠,只有經教皇認證,才被視為合法的VIP,才能夠獲得民心——畢竟民眾都信這個。
當初亨利八世要跟第一個凱薩琳結婚時,羅馬教皇站出來反對,理由是不可重婚。亨利家辯稱,凱薩琳與亞瑟並不是事實婚姻,考慮到這是一筆影響歐洲局勢的政治聯姻,教皇也就含混同意。後來,亨利八世要跟凱薩琳離婚,羅馬教皇又站出來反對。這一次他必須反對,一方面是維護教義教規的需要,同時也是因為不想得罪凱薩琳的親戚——西班牙的國王卡洛斯一世。
這位卡洛斯一世是凱薩琳公主的外甥,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冷血無情的狠人,他在位期間,西班牙國力正盛,領土從南美洲到尼德蘭,再到義大利,是當時的世界霸主,日不落帝國。卡洛斯一世還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在歐洲大陸相當有號召力。教皇當然不願得罪他。
1533年,亨利八世私自與安妮·博林結婚,教皇直接跳腳:「無效!無效!」
亨利八世笑了:「你這隻肥羊,老子想宰你很久了。」
宗教改革
在中世紀,有著廣泛民眾信仰的教會做著穩賺不賠的生意。羅馬教會富得流油,地產遍天下。它在全歐洲收稅,比國王還有錢。以英國為例,16世紀初,教會掌握著英國三分之一的地產,五分之一的財富。
與世俗政權不同的是,它沒有軍隊。它的優越地位,僅依靠民眾的信仰來維持。正如當年的聖殿騎士團,有錢而沒有劍,早晚要成為待宰的肥羊。
民眾對天主教的信仰,到了16世紀時產生了動搖。在歐洲大陸,一些人開始厭惡繁瑣的教規,認為人的命運應該由自己主宰,而不是遠在羅馬的什麼人。他們提倡修簡化宗教儀式,減少個人受到的束縛。這便是宗教改革。
在民心基礎動搖的前提下,歐洲一些國家的君主開始蠢蠢欲動:所謂君權神授,不就是你教皇說了算嘛,現在我強大了,為什麼還要聽你的?眼看著你在我眼皮底下擁有那麼多的財富卻不能吞掉,老子心癢得很呢。
所以,當羅馬教會反對亨利八世與西班牙凱薩琳離婚時,亨利八世心中一蕩。他派人與教皇談判,談判沒有結果。他決定自己幹:開除掉教皇安插進來的大主教,自己任命一個新的。新主教託馬斯·克蘭麥隨即宣布亨利與凱薩琳的婚姻無效,與安妮·博林的婚姻才有效。
羅馬教皇得到信息後,十分惱怒,宣布將亨利八世開除教籍——這大概相當於喬峰在杏子林裡對全冠清說:「我要把你逐出丐幫!」全冠清,啊不對亨利八世心頭一喜,也宣布道:「英國從此與羅馬教廷脫離一切關係,英國國王即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
亨利八世敢這樣幹,是因為算計到民心的向背。隨著人本主義的崛起,天主教的影響力在削弱。同時,在經過了英法百年戰爭與三十年玫瑰戰爭之後,英國國內貴族的勢力衰微,無法與國王相抗衡,他喜歡怎麼玩便可以怎麼玩。
1534年,英國國會通過了《至尊法案》,從法律上確認了英國脫離天主教,成為新教國家,史稱英國國教,或英國聖公會、安立甘宗。英國從此不再給羅馬天主教納稅。
與在歐洲大陸一樣,英國的宗教改革,掀起了一場又一場血雨腥風。涉及信仰的事,爭鬥仇殺起來,往往是最兇殘,最難妥協的。宗教改革的數百年間,從荷蘭、法國,到英國,無不如此,無數人頭莫名其妙地落地。
即使部分人厭惡天主教,但不論國內國外,民間貴族,或是王室,天主教擁有大量堅強的死忠——例如,西班牙王室就是天主教的代言人。
亨利八世這一宣布,爽是爽了,但內外樹敵,三面不討好,也是免不了的事。
不過,那位威武一時的卡洛斯一世倒是沒有來跟英國人找茬,主要是因為眼瞧著法國人就要跟土耳其人合夥找自己幹仗,所以姨媽的事就先算了吧。
英國國內有很多人心繫天主教,討厭新教。另一些人又覺得宗教改革進行得不夠,教義仍要改一改——亨利八世才不關心教義,他只是想權錢雙收,不久前他還因積極攻擊歐洲大陸的宗教改革,被教皇誇為「護教鬥士」呢。
反對亨利八世樹立新教的人被拉去殺頭,比如《烏託邦》的作者託馬斯·莫爾。反對亨利的大女兒瑪麗·都鐸復闢天主教的人被拉去殺頭,比如前面的託馬斯·克蘭麥。反對亨利的小女兒伊莉莎白·都鐸再次樹立新教的人,以及希望在教義上做徹底改革的人(他們被稱為清教徒),在英國國內過得不開心,只好移民海外,到新大陸去建立殖民地。
英國宗教改革早期基本上經歷了:亨利八世立新教——瑪麗·都鐸血腥復闢——伊莉莎白·都鐸較溫和地恢復新教的過程。但故事並未畫上休止符,此後,天主教徒在英國不時遭到歧視和迫害,地位日漸式微,向蘇格蘭強推新教又引發一輪戰爭。不過本篇並非英國故事,今後如有涉及再講吧。